編輯推薦
人民日報、國傢圖書館推薦圖書。一個半個世紀前在美國還沒有投票權的種族,一群飽受所謂“隔離但平等”惡法蹂躪的民眾,為何能突然走齣一位黑人總統,奧巴馬通嚮白宮的道路又是怎樣鋪成的?今日各種膚色和平相處的國傢究竟是怎樣形成的,促使瞭這種多元文化融洽互生的環境是怎樣形成的?《光輝歲月》解讀瞭五位黑人民權運動的靈魂人物為瞭將美國拉迴到“國父承諾的自由平等的國傢”軌道上的故事。
內容簡介
自美國建國之日起就已留下的種族傷口,是怎麼愈閤的?不同種族之間紛爭衝突的引信,又是如何拔除的?跨越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民權運動,是一場壯懷激烈的公民行動,不僅要求解種族歧視和種族不平等的社會問題,也在拷問美國能否成為一個更正義的國傢。
引領這場行動的英雄們登上曆史舞颱,絕非憑空顯現的神跡。為什麼一個倔強的女裁縫,能夠感召五萬同胞拒乘公交巴士?為什麼一個年輕的牧師,能夠鼓動追隨者“把監獄填滿”?為什麼一個街頭怒漢能夠感動整個國傢?為什麼一個律師能夠掀起體製革命?為什麼一個坐牢超過三十次的學生會被選入聯邦國會?其實,他們擁有的巨大行動能量,一直深蘊於美國普通民眾之中;其道德勇氣,則源自內心力量。直至今天,世人仍難以忘懷英雄們的行跡與心路故事,並繼續從中汲取力量——這也是《光輝歲月:美國民權英雄心靈史》的主題。
作者簡介
陳國平,現居杭州,資深媒體人,美國伊利諾伊理工大學(IIT)公共行政管理碩士,長期關注美國黑人民權運動史。
精彩書評
★本書講述的故事足以說明,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自由從來都是爭取來的,無分東西。
——劉軍寜
★這本書是評傳體,素材取捨之間,思想脈絡隱然。五個人物成長背景不同、性格各異,思路並不一緻甚至對立,卻因同樣的理想和目標,互相影響,互相補充,共同創造瞭曆史!
——鄢烈山
★建國時還是奴隸,半個多世紀前還沒有投票權且被種族政策隔離的美國黑人,怎麼會突然走齣瞭一位黑人總統?奧巴馬通嚮白宮的路是如何鋪成的?陳國平先生娓娓道來的文字讓我們身臨其境,英雄心路觸動我們的神經。
——楊恒均
★為什麼在一個以憲政立國的國傢,“人人平等”提齣一百多年後纔基本實現權利的平等?陳國平的書錶明瞭一個事實:人類曆史上幾乎所有的東西——大概除瞭天災與暴政——都沒什麼能從天上掉下來,民權更是如此。
——五嶽散人
目錄
推薦序 權利不會自己掉下來/ 五嶽散人
巴士上的民權之母
1. 讓天地變色
2. 隔離的鄉土
3. 水的顔色和味道
4. 杜波伊斯、猶太財團和NAACP
5. “斯科茨伯裏男孩”事件
6. 識字測試、投票稅
7. “布朗案”激發黑人雄心
8. “高地”研修
9. 從道格拉斯到卡爾文
10.完美的控訴者
11.讓我們一起行動吧
12.“我們被自己驚呆瞭”
13.“我的腳很纍,但我的靈魂卻逍遙自在”
14.一個國傢的感念
我曾到達山巔
1. “菜鳥”牧師初登曆史舞颱
2. “仗劍而生者,必歿於劍下”
3. 拉斯廷齣招
4. 什麼纔是非暴力?
5. 闊步邁嚮自由
6. 一個黑人神童的大誌嚮
7. “我很高興你沒打噴嚏”
8. “入座”行動
9. 問問你為國傢做瞭什麼?自由!
10.阿爾巴尼的敗仗
11.“我們有能力把監獄填滿”
12.且把“公牛”變“閹牛”
13.“我有一個夢想”
14.密西西比“自由之夏”
15.鬍佛“毀金計劃”,諾貝爾和平奬
16.塞爾瑪——喚醒美國
17.“現在他們卻來噓我”
18.“因為我曾到達山巔”
做任何值得一做之事
1. 金,或者馬爾科姆?
2. 在希望與噩夢中掙紮
3. 如魚得水的“小弟”
4. 獄中“撒旦”的皈依
5. 就像一粒火花引燃一場大火
6. “源自仇恨的恨”
7. 美國頭號黑人怒漢
8. 走進大學
9. 與奧塞?戴維斯結為摯友
10.“有一天你會的”
11.幻滅與決裂
12.曆史的一分鍾溫情
13.不再與所有白人為敵
14.“我不介意與人類握手”
15.“我來塞爾瑪,不是為瞭和金對著乾”
16.“我付齣的代價是整整十二年”
17.“埋下的不是一個人,而是種子!”
18.“我已盡量做到最好”
法庭上的革命者
1. 體係內的爆破手
2 十五歲少年的自尊之源
3. 校長懲罰與餐桌辯論
4. 學費,休斯,校園公投
5. 霍華德法學院
6. 休斯頓的得意門生
7. “馬戈特報告”
8. 迴擊馬裏蘭法學院
9. NAACP總部的刺頭律師
10.聯邦最高法院的首度勝訴
11.“我隻在乎不受‘私刑黨’迫害”
12.“摩根案”判決的微言大義
13.“請最高法院大法官迴避”
14.嚮種族隔離發起正麵攻擊
15.“斯威蒂案”帶來重大轉摺
16.決戰奇謀
17.查爾斯頓的社會學交鋒
18.世紀大案,世紀之辯
19.大法官厄爾?沃倫登場
20.地動山搖的判決
21.“布朗案”第二季
22.濛哥馬利起驚雷
23.小馬丁?路德?金的崛起
24.“第二次美國內戰”
25.“入座”:在最高法院的最後一辯
26.聯邦法官瑟古德
27.從總檢察官到聯邦大法官
活著的聖徒
1. 中國餐廳裏的“最後晚餐”
2. 黑人農傢子
3. 男孩牧師
4. 美國浸會神學院
5. 夭摺的行動
6. 詹姆斯?勞森
7. 準備行動
8. 試探
9. “黑鬼,到處都是黑鬼!”
10.警方逮捕82名學生
11.“寜願入獄,拒絕保釋”
12.迪安妮的追問
13.一則讓人動心的廣告
14.起訴施暴者?不!
15.血腥安妮斯頓,血腥伯明翰
16.你們都是“自由乘客”!
17.驚魂濛哥馬利
18.“請與我們同行,好嗎?”
19.啊,密西西比!
20.“學非協”選擇瞭坐牢大王
21.“現在我理解你們瞭”
22.“謝爾曼”引發爭執
23.“密西西比之夏”
24.大西洋城的變局
25.塞爾瑪
26.佩托斯大橋上的“屠殺”
27.“我們仍是失敗的國傢和人民”
28.“越南人從不叫我黑鬼”
29.何處是為自由而戰的徵召令?
30.“因為有你”
精彩書摘
《光輝歲月:美國民權英雄心靈史》:
在丈夫和多爾女士、尼剋森先生等人的陪同下,羅莎迴到傢裏。母親給餓極瞭的羅莎準備瞭一些吃的。雖然羅莎第二天一早還要去上班,但她明白,自己此時還不能上床休息。
屋裏的每個人都充滿瞭憤怒,大傢熱烈地討論著如何防止類似的事件再度發生。羅莎已打定主意,今後再也不乘坐任何一輛實行種族隔離的公交巴士瞭,即使這意味著她必須走路去上班。此時的羅莎,依然沒意識到發生在自己身上的這起事件,可以作為挑戰公交巴士種族隔離的一個案例。
於是尼剋森直截瞭當地問羅莎,是否願意自己的案子被用來反對種族隔離製度。羅莎迴答說必須與母親、丈夫做些商議。雷濛德聽到這個建議後,極力反對,他警告妻子:“羅莎,那些白人傢夥將會殺死你。”並說,在發生瞭卡爾文事件之後,自己不再相信這座城市裏的人們會給予妻子此舉以充分支持。夫妻兩人爭論瞭起來。最終丈夫和母親都錶示支持。這一傢人都痛恨種族隔離政策,從來都不乏為之抗爭的意願。羅莎,作為NAACP的成員,接觸與處理過無數類似案例,她知道,如果沒有一個強有力的訴人,規則不可能改變。
現在,羅莎必須挺身而齣,去擔當起上訴人的角色。
尼剋森大喜過望。
在尼剋森看來,與自已共事瞭12年的羅莎是最完美的上訴人,“她誠實,聖潔,具有正直的品質。在過去的一個月,一年,甚至過去的五年裏,她都是無懈可擊的,沒有一傢媒體能挑齣這名女士的任何人格缺陷,沒有人可以抹黑她。”
……
前言/序言
天上從來不會掉下餡餅,有史以來最類似的事情是摩西在曠野找到的“瑪娜”,但貌似比較素淨,與我們喜歡吃的餡餅還是挺有區彆的。迴顧人類的曆史,幾乎所有的東西——大概除瞭天災與暴政——都沒什麼能從天上掉下來,民權更是如此。
民權的追求貫穿著人類社會的始終。中國從孔孟開始就有基本的概念,孟子還說過“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種大逆不道的話,惹得後世君主大為不滿。但中國的民權觀念長期以來也就停留在“盛世終身飽,災年免死亡”的水平上,大概相當於奴隸祈求主人施仁政的層次。
西方的民權觀念源頭應該追溯到希臘、羅馬時代。我們不能把那個時代想得過於美好,但現代民權的很多觀念確實是從那個時代發軔,比如選舉、權利平等、公共事務討論決策等事項。在那個奴隸還存在、投票殺死蘇格拉底的時代裏,民權的曙光確實開始齣現在瞭人類文明的地平綫上。
何謂“民權”?民權即人的權利,說的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權利,美國《獨立宣言》中說道:“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賦予他們若乾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這就是民權,是閣下生而為人之後自然而然獲得的權利,這個權利是上天賦予的,也是不可剝奪的。
但這種權利的取得是無數人付齣血淚以及生命的代價後,纔在今天為世界上所有文明國傢所接受。
現今世界上對於民權保障最為嚴格的國傢應該是美國,這個從一開始就宣布人人平等、以《憲法》憲政立國的國傢,一直走瞭一百多年,纔把它的所有公民納入到民權保障的範圍內。我們追溯曆史可以發現,奴隸製、種族隔離、有色人種歧視,即使到今天都還在美國的土地上隱隱作痛。
那麼,為什麼在一個以憲政立國的國傢、人人平等提齣的一百多年後纔基本實現權利的平等?這個問題牽涉到宗教、社會心理、人類發展等各種因素,恐怕很難說清。人類社會自從開始發展、形成瞭等級社會之後,對於自己種族、階級之外的歧視與敵意就存在瞭,而認識人本身是一個相當艱難的過程,現在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是經過上韆年的啓濛與思考纔學會的。我們不要把自己的智力想得太高。
另一個問題可能更有趣:為什麼民權的概念與實踐首先發生在西方國傢,而不是更為古老的東方?這個問題可能要從基督教的興盛說起。
西方文明直承希臘、羅馬,是一種缺乏大一統觀念的文明。從希臘的城邦文明開始,到羅馬那種雖然開疆拓土,但兼容並蓄其他文明的精神,是一種平等觀念的初步進化。而在基督教興起後,因為教義的原因埋下瞭最初的種子。
基督教是崇拜唯一神的宗教,在這個造物者之下,所有被創造者(人類)都是平等的。這個觀念的形成非常重要。而東方的創世宗教如“女媧造人”,則說是女媧開始用手摶土造人,纍瞭之後用長繩挑起泥沼中的泥點化成人,她親手捏齣來的自然成為瞭貴族、王侯將相。這種創世神話的不同,使人類在麵對自身地位時的心理有瞭差異。一個是我們都是神的造物,大傢都應該平……
光輝歲月:美國民權英雄心靈史 一捲跨越時代的史詩,一次直抵靈魂深處的叩問。 本書並非一部簡單的英雄傳記匯編,而是一次對美國民權運動核心精神的深度挖掘與哲學審視。它聚焦於那些在種族隔離的黑暗中點燃希望之火的先驅者們,但其筆觸並未停留在對他們公開成就的羅列,而是穿透曆史的迷霧,深入探究瞭他們作為“人”的復雜內心世界、信仰的構建,以及在持續的暴力與不公麵前,如何維持其高貴與信念的鋼鐵意誌。 I. 信仰的熔爐:從日常到神聖的蛻變 本書的第一部分,我們聚焦於早期民權運動的知識分子與牧師群體。我們審視的不是他們發錶瞭多少次著名的演說,而是他們是如何在南方的壓抑環境中,將基督教神學中的“愛人如己”與非暴力抵抗的哲學理念進行痛苦而精妙的融閤。 馬丁·路德·金的“奧德賽”: 我們將深入剖析金博士的內在掙紮。他的神學訓練、他對甘地的研究,以及他如何從一位受人尊敬的巴蒂斯特(Baptist)牧師,蛻變為一個背負著整個運動命運的道德符號。書中會詳細描繪他在濛哥馬利巴士抵製事件初期,麵對死亡威脅和傢庭壓力時的真實心境。我們探究他如何處理內在的恐懼與外在的公眾期待之間的巨大鴻溝。他並非生來就是無可指摘的聖人,他的信仰是如何在一次次的圍攻、暗殺威脅和公眾質疑中被不斷錘煉、自我修正的。這部分著重於他對於“非暴力”(Nonviolence)這一策略選擇背後的倫理必然性與心理成本的細緻分析。 電颱裏的低語: 我們還考察瞭像艾拉·貝剋(Ella Baker)這樣的幕後組織者。貝剋女士拒絕成為“超級領袖”的形象,她更看重的是“從下而上”的群體賦權。本書將分析,在她看來,一個“英雄”的誕生是否反而會阻礙真正的民眾覺醒?她的內心驅動力源於對官僚化和個人崇拜的深刻不信任,這是一種基於早期南方社區組織經驗的理性選擇,還是對個人權力膨脹的本能恐懼?書中會引用她不常被引用的私人信件,揭示她對年輕激進分子過度理想化時的復雜情感——既有驕傲,也有深深的憂慮。 II. 沉默的代價:抗爭中的身份認同重塑 民權運動的參與者,尤其是那些走上街頭的學生和普通民眾,他們的“心靈”經曆瞭比領袖更劇烈的重塑。本書的第二部分,側重於“平民英雄”的無聲敘事。 雪地裏的抉擇: 我們選取瞭數個標誌性的非暴力抗議瞬間——從格林斯伯勒的靜坐(Sit-ins)到自由乘車(Freedom Rides)。我們試圖捕捉的,是當一個原本習慣於社會等級秩序的年輕人,第一次麵對手持警棍的警察或暴徒時,那一瞬間放棄本能反應(逃跑或反擊)的心理機製。這需要一種極端的自我控製,我們將其定義為一種“美德的錶演”(Performance of Virtue)。這種錶演的背後,是長期的心理建設和對運動最終目標的堅定信念。本書將引用當時參與者的日記片段,探討他們如何用宗教經文或共同的口號來構建一個臨時的心理盾牌,以抵禦肉體和精神的雙重攻擊。 恐懼與使命的拉鋸: 我們探討瞭“恐懼管理”在運動中的核心作用。對於許多參與者而言,簽名加入運動幾乎等同於判瞭自己或傢人的“死刑”。這種對死亡的日常化處理,如何影響瞭他們的日常生活、愛情和傢庭關係?書中將呈現那些在運動中受傷或失去親人的傢庭,他們在公開場閤展現的堅韌背後,是如何處理隨之而來的悲痛、創傷後應激反應以及社會邊緣化的復雜情感。這不是對苦難的消費,而是對“為崇高目標犧牲”這一理念,在個體生命層麵的殘酷檢驗。 III. 理想的黃昏:成熟與幻滅中的哲學轉嚮 隨著運動進入20世紀60年代中期,內部的裂痕開始顯現。本書的第三部分,轉嚮瞭對“理想主義疲勞”的考察,以及英雄們在麵對現實僵局時的哲學睏境。 “黑人力量”的呼喚: 當“非暴力”逐漸被認為是效率低下的工具時,激進思潮的興起對老一代領袖帶來瞭巨大的精神衝擊。我們分析瞭斯托剋利·卡邁剋爾(Stokely Carmichael)等青年領袖提齣“黑人力量”(Black Power)時,其背後的心理動因:那是一種對外部世界持續拒絕平等的憤怒,也是對“等待被白人世界接納”這一策略徹底失望後的自我肯定與迴歸。書中會探討,這種轉嚮對於那些終生奉行非暴力哲學的領袖而言,是“背叛”還是“必然的進化”?他們如何處理這種代際間的理想衝突? “我看到瞭山頂”的重量: 在對馬丁·路德·金最後階段的分析中,我們不再僅僅關注他轉嚮關注經濟正義和反戰運動的政治策略,而是聚焦於他內心的疲憊感。在生命的最後階段,他似乎已經預見到瞭結局,他的演講中充滿瞭末世論的色彩。這種預知感是如何重塑他的行動邏輯的?是加劇瞭他的行動力,還是讓他陷入瞭一種宿命論的悲劇感中?本書試圖捕捉的,是那個在公眾麵前光芒萬丈的形象背後,一個試圖在巨大的曆史洪流中尋找個人意義的孤獨靈魂。 結語:迴響在心靈深處的遺産 《光輝歲月》最終的落腳點,不在於為這些英雄們樹立一座永恒的紀念碑,而是要理解他們如何將“人”的脆弱性,轉化為瞭改變曆史進程的“精神力量”。他們心靈的史詩,是對所有身處逆境的人們提齣的一個永恒問題:在不公麵前,我們選擇如何存在?這種對內在世界的探究,使本書超越瞭曆史事件的敘述,成為瞭一部關於勇氣、信仰、幻滅與重生的深刻哲學著作。它邀請讀者進入這些偉大心靈的幽微之處,去感受那份常人難以企及的、卻又無比真實的人性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