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公差与配合技术手册

实用公差与配合技术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任嘉卉,王永尧,刘念荫 著
图书标签:
  • 公差配合
  • 机械设计
  • 制造工艺
  • 尺寸精度
  • 技术手册
  • 工程技术
  • 机械工程
  • 精度控制
  • 装配
  • 互换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461043
版次:1
商品编码:11500592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4-01
页数:85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实用公差与配合技术手册》共分9章。内容包括极限与配合、几何公差、表面结构、圆锥的公差与配合、螺纹的公差与配合、键和花键的公差与配合、齿轮和蜗杆的传动精度、尺寸链以及常用技术测量方法。《实用公差与配合技术手册》标准新,内容实用,便查便用。《实用公差与配合技术手册》可供从事机械设计、工艺、检验和标准化工作的人员使用,也可供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目录

前言
第1章 极限与配合
一、概述
二、极限与配合
1 术语与定义
2 公差、偏差和配合的代号
3 标准公差与基本偏差
4 孔和轴的极限偏差
5 公差带和配合的选择
6 公差与配合数表的应用
7 尺寸至18mm的孔、轴公差带
8 一般公差:线性尺寸的未注公差
三、公差与配合的选用
1 基准制的选用
2 公差等级的选用
3 配合的选用
四、公差与配合新旧国家标准的对照

第2章 几何公差
一、概述
二、几何公差的术语与定义
1 术语与定义
2 公差带定义
三、几何公差的代号与标注
四、几何公差的公差值及其选用
1 几何公差的注出公差值
2 几何公差的未注公差值
五、几何公差原则及其应用
1 独立原则
2 包容要求
3 最大实体要求
4 最小实体要求
5 可逆要求
6 公差原则的应用
六、几何公差综合应用实例
1 摇臂钻床主轴套
2 圆柱齿轮
3 蜗轮副轴承座

第3章 表面结构
一、概述
二、表面结构的术语和参数
三、技术产品文件中表面结构的表示法
1 术语与定义
2 标注表面结构的图形符号
3 表面结构完整图形符号的组成
4 表面结构参数的注法
5 加工方法或相关信息的注法
6 表面纹理的注法
7 加工余量的注法
8 表面结构要求及数值标注方法的总结
9 表面结构要求在图样和其他技术文件中的注法
10 表面结构要求的标注示例
四、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及其选用
1 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系列
2 分类及表面粗糙度参数
3 规定表面粗糙度要求的一般规则
4 表面粗糙度的选用

第4章 圆锥的公差与配合
一、概述
二、锥度与锥角系列
1 术语与定义
2 锥度与锥角系列
三、圆锥公差
1 术语与定义
2 圆锥公差
四、圆锥配合
1 术语与定义
2 圆锥配合的一般规定
3 圆锥角偏离公称圆锥角对圆锥配合的影响
4 圆锥轴向极限偏差的计算
五、圆锥公差的标注
1 面轮廓度法标注
2 基本锥度法标注
3 公差锥度法标注
六、未注公差角度的极限偏差
七、棱体的角度与斜度
1 术语与定义
2 棱体的角度与斜度系列

第5章 螺纹的公差与配合
一、概述
1 螺纹的分类
2 螺纹术语
3 螺距误差与牙型半角误差
二、普通螺纹
1 普通螺纹的基本牙型
2 普通螺纹的直径与螺距系列
3 普通螺纹的基本尺寸
4 普通螺纹的公差
5 普通螺纹的极限尺寸
6 普通螺纹的极限偏差
7 普通螺纹的优选系列
8 过渡配合螺纹
9 过盈配合螺纹
三、梯形螺纹
1 梯形螺纹的牙型
2 梯形螺纹的直径与螺距系列
3 梯形螺纹的基本尺寸
4 梯形螺纹的公差
5 梯形螺纹的极限尺寸
四、管螺纹
1 55°;密封管螺纹
2 55°;非密封管螺纹
3 60°;密封管螺纹
4 米制密封螺纹

第6章 键和花键的公差与配合
一、概述
二、键的技术条件
1 技术要求
2 验收检查
3 标志与包装
三、平键
1 普通型平键和导向型平键
2 薄型平键的尺寸与公差
3 平键公差的应用
四、楔键
1 键槽的剖面尺寸
2 普通型楔键
3 钩头型楔键
五、半圆键
1 键槽的剖面尺寸
2 普通型半圆键
六、切向键
1 技术条件
2 尺寸与公差
3 标记示例
七、矩形花键
1 矩形花键的系列与基本尺寸
2 矩形花键的公差与配合
3 矩形花键的检验规则
4 矩形花键的标记
5 矩形花键综合通规

第7章 齿轮和蜗杆的传动精度
一、圆柱齿轮精度
1 概述
2 新国标的术语、代号及定义
3 精度等级和偏差允许值
4 精度等级和检验项目的选择
5 图样标注
6 齿轮检验
二、圆柱蜗杆、蜗轮精度
1 概述
2 圆柱蜗杆、蜗轮精度
3 圆柱蜗杆、蜗轮精度的应用

第8章 尺寸链
一、尺寸链的术语和参数
1 基本术语
2 尺寸链的形式和表示符号
3 环的特征符号
二、尺寸链的计算方法
1 计算参数
2 计算公式
3 装配尺寸链的相关规定
4 组成环的尺寸分布及其系数
三、尺寸链的分析与计算示例
1 公称尺寸的分析与计算
2 公差设计计算
3 公差校核计算

第9章 常用技术测量方法
一、概述
1 测量基准
2 测量方法
3 测量误差
二、长度测量
1 概述
2 测量方法
三、几何误差测量
1 概述
2 形状误差测量
3 方向误差测量
4 位置误差测量
5 跳动误差测量
四、表面粗糙度的检测
1 比较法
2 光切法
3 干涉法
4 轮廓法4845印模法
五、角度、锥度测量
1 概述
2 测量方法
六、螺纹测量
1 概述
2 螺纹量规
3 外螺纹参数测量
4 内螺纹参数测量
5 机床梯形丝杠与螺母测量
6 圆锥螺纹(NPT)测量
7 锯齿形螺纹测量
七、键和花键的测量
1 平键的检测
2 矩形花键的检测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实用公差与配合技术手册》:
  1)公称尺寸至500mm的配合。
  公称尺寸至500mm的基孔制优先常用配合规定见表1—43,基轴制的优先、常用配合见表1—44。选择时,首先选用优先配合,其次选用常用配合。其极限间隙或极限过盈见表1—45。
  2)公称尺寸大于500mm至3150mm的配合一般采用基孔制的同级配合。根据零件制造特点和生产实际情况,可采用配制配合。
  (4)配制配合
  大尺寸(公称尺寸大于500mm)零件除采用互换性生产外,根据其制造特点,可采用配制配合,GB/T 1801—2009附录8可以指导有关配制配合的正确理解和应用。
  配制配合是以一个零件的实际尺寸为基数,来配制另一个零件的一种工艺措施。
  配制配合一般用于公差等级较高、单件小批量生产的配合零件。
  1)对配制配合零件的一般要求。
  ①先按互换性生产选取配合,使配制的结果能满足配合公差。
  ②一般选取较难加工,但能得到较高测量精度的那个零件(在多数情况下是孔)作为先加工件,给它一个比较容易达到的公差或按线性尺寸未注公差加工。
  ③配制件(多数情况下是轴)的公差可按①所定的配合公差来选取。所以配制件的公差比采用互换性生产单个零件的公差要大。
  配制件的偏差和极限尺寸以先加工件的实际尺寸为基数来确定。
  ④配制配合是关于尺寸公差方面的技术规定,不涉及其他技术要求。如零件的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等,不因采用配置配合而降低。
  ⑤测量对保证配合性质有很大关系,应注意温度、形状和位置误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配置配合应采用尺寸相互比较的测量方法;在同样条件下,应使用同一基准装置或校对量具,由同一组测量人员进行测量,以提高测量精度。
  2)在图样上的标注方法。
  配制配合的代表符号为MF。
  借用基准孔代号H或基准轴代号h表示先加工件,在装配图和零件图的相应部位应标出。
  装配图上还要标明按互换性生产时的配合要求。
  ……

前言/序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标准化工作发展迅速。20世纪80年代,颁布了许多新的国家标准。90年代,为适应国际贸易和技术交流的需要,在修订一些标准时开始等效采用国际标准。进入21世纪,为进一步与国际接轨,更多标准等同采用了国际标准;极限与配合、几何公差、表面结构的精度都作了较全面的修订;新颁布的齿轮传动精度制,是由两个标准和四个检测实施规范组成的,增加了检测手段,构成了完整的精度保障体系。其他如圆锥、键和螺纹公差等也都作了新的修订。
  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这些新的国家标准,我们精选了常用的公差配合有关标准,编写了这本手册。
  本手册共分9章:第1~3章为极限与配合、几何公差、表面结构;第4~7章为圆锥的公差与配合、螺纹的公差与配合、键和花键的公差与配合、齿轮和蜗杆的传动精度;第8章为尺寸链;为方便读者使用,还编写了第9章:常用技术测量方法。
  参加本手册编写的有任嘉卉、王永尧、刘念荫,任嘉卉负责编写第1、3、4、6、7章,王永尧负责编写第2、9章,刘念荫负责编写第5、8章。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本书难免有不足不当之处,恳请读者指正。
  编者




好的,这是一份图书简介,聚焦于机械设计、制造工艺、质量控制等领域,但完全不涉及“实用公差与配合技术手册”中的具体内容。 --- 图书名称:现代精密加工工艺与质量控制前沿 简介: 在全球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复杂零件的精密制造与可靠性验证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竞争力的核心指标。本书并非停留在传统机械制造的基本原理层面,而是深入剖析了当前先进制造技术中的关键环节,旨在为工程师、技术研发人员以及质量管理专家提供一套系统化、前瞻性的知识体系和实践指导。 第一部分:面向复杂曲面的增材制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 AM)技术深度解析 随着航空航天、生物医疗等领域对几何复杂度和材料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增材制造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本部分将重点探讨基于金属粉末床熔融(Powder Bed Fusion, PBF)和定向能量沉积(Directed Energy Deposition, DED)等主流技术的工艺参数优化策略。 1. 材料科学与粉末特性: 详细分析了不同类型金属粉末(如Ti6Al4V、Inconel 718、高熵合金粉末)的粒度分布、球形度对成型过程稳定性的影响。研究了预处理(如气体雾化、等离子旋转电极法)如何影响粉末的流动性和烧结行为。讨论了激光或电子束与粉末相互作用的物理模型,包括熔池动力学、快速凝固过程中的微观组织演变,以及如何通过控制能量密度和扫描策略来抑制缺陷的产生。 2. 复杂结构件的工艺设计与缺陷控制: 针对悬垂结构、内部冷却通道等复杂几何特征,阐述了支撑结构的设计原则、去除策略及其对后续加工的影响。深入研究了增材制造过程中常见的缺陷类型,如未熔合、气孔、残余应力集中和热裂纹的形成机理。重点介绍了采用多物理场耦合仿真软件(如基于有限元分析的预测模型)来模拟热循环和变形,从而提前调整工艺窗口,提高成形件的致密度和尺寸精度。 3. 后处理技术与性能提升: 阐述了增材制造零件相较于传统铸锻件在组织上的差异性。详细介绍了热等静压(HIP)技术在消除内部微孔隙、降低残余应力方面的应用,以及不同热处理方案(如固溶处理、时效强化)对提高材料力学性能(拉伸强度、疲劳寿命)的具体效果。同时,对比分析了针对增材制造件的精加工需求,如电火花加工(EDM)和高速铣削在保持表面完整性方面的适用性。 第二部分:超精密加工中的磨粒运动学与表面完整性 在光学、半导体和精密仪器制造领域,对表面粗糙度和亚表面损伤的要求达到了纳米级别。本部分聚焦于磨粒运动的机理分析和先进磨削技术。 1. 砂轮的修整与动态特性: 探讨了金刚石/CBN砂轮的微观结构、磨粒把持力和磨粒磨耗机制。详细介绍了先进的电解修复(Electro-discharge Truing)和激光修整技术,以实现砂轮表面磨粒几何形状的精确重构。分析了砂轮高速旋转时由于离心力、振动和温度变化导致的动态误差源及其对加工轨迹的影响。 2. 磨削过程中的力学与热耦合: 建立了多磨粒切削的统计模型,用于预测切削力、磨削比和热负荷。研究了冷却润滑液(切削液)在极端压力和高速摩擦条件下的润滑膜形成、导热与排屑性能。重点讨论了如何通过优化进给速度和砂轮转速的耦合关系,控制工件表面的热影响区(HAZ)和微裂纹的产生,以确保亚表面质量。 3. 镜面加工与光纤布拉格光栅(FBG)传感应用: 介绍了几种实现超低表面粗糙度的加工方法,如磁流变抛光(MRF)和离子束抛光(Ion Beam Figuring)。对于易碎或软性材料,阐述了如何利用非接触式传感技术(如激光测振仪、压电传感器)实时监测磨削过程中的微观振动和力信号,实现对加工状态的在线诊断和自适应控制。 第三部分:基于数据驱动的制造过程质量保证与预测性维护 现代工厂越来越依赖于数据采集和分析来提升质量和效率。本部分探讨了如何将工业物联网(IIoT)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质量管理。 1. 过程参数的实时监测与闭环控制: 介绍了集成式传感器网络在机床主轴、刀具磨损状态监测中的应用。分析了采集到的温度、振动、电流信号如何通过傅里叶变换和特征提取,转化为可量化的工艺健康指标。重点介绍了基于模糊逻辑或神经网络的模型,实现对加工参数的在线补偿和反馈修正,以应对环境漂移和刀具退化。 2. 几何误差的计量学与误差溯源: 对比了接触式测量(如CMM)与非接触式测量(如激光扫描、白光干涉)在不同精度要求下的适用性。阐述了如何构建多维度的误差模型,将机床结构误差、装夹误差和热变形误差进行系统解耦和补偿。特别关注了计量数据在整个生产链中的集成,实现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全流程质量可追溯性。 3. 预测性维护(PdM)在关键设备上的部署: 研究了如何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如时间序列分析、深度学习)对机床关键部件(如滚珠丝杠、主轴轴承)的振动信号进行模式识别,以预测故障发生的剩余寿命(RUL)。这有助于工厂从被动维修转向主动维护,最大化设备运行时间,降低非计划停机带来的损失。 --- 本书内容覆盖了从材料科学基础到前沿制造技术、再到数据驱动的质量控制的全链条,为读者提供了一套应对未来制造挑战的综合性工具箱。通过严谨的理论推导和丰富的工程案例,读者将能有效提升复杂产品的设计、制造和检测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对技术手册的期望值通常不会太高,总觉得它们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就是插图模糊不清。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印象。它的内容编排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严谨。我记得有一次我们车间里碰到一个轴承配合精度的问题,按照常规的经验判断总觉得哪里不对劲,翻开这本书的相应章节后,才发现是我们忽略了一个很关键的温度补偿系数的考量。书里对此有详细的分析,不仅提供了计算方法,还附带了不同材料在不同工作环境下的性能曲线图。这种即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我对它爱不释手。而且,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用词精准,完全没有歧义,这在工程领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一个词语的偏差可能导致整个零件报废。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扎实的工业风格和严谨的排版,一看就知道是本专业的工具书。我刚拿到手的时候,立刻被它厚实的质感和清晰的章节划分吸引住了。随便翻开一页,里面满满的表格、图示和参数,让人立刻感受到那种专业领域的深度。它不像那些花里胡哨的科普读物,而是实打实的干货。比如,那些关于几何尺寸和形状公差的详细说明,每一个符号、每一个标注的含义都解释得清清楚楚,这对于我们平时在设计和制造环节中需要精确控制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救星。尤其是一些非常规的配合案例,这本书里都有相应的图例和计算公式,读起来非常直观,感觉像是经验丰富的老专家在你旁边手把手地指导。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理论基础时,那种层层递进的逻辑性,从最基本的概念到复杂的配合分析,过渡得非常自然。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性是无可挑剔的,我几乎把它当成了我工作台上的一个必备工具。它的内容深度足以应对资深工程师的挑战,同时又足够清晰,让新入行的同事也能快速上手。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国际标准和国内标准对比的部分,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客观和公正,详细列举了两者在特定参数上的差异及应用时的注意事项。这种细致入微的对比分析,避免了我们在跨国合作项目或产品引进时可能出现的标准冲突问题。每次遇到模棱两可的公差要求时,拿出它来查阅,总能得到一个权威且可靠的参考答案。它真正体现了“技术手册”的精髓——即时、准确、权威。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在设计一线工作的人,我深知“经验”在工程中的重要性,但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将前人的宝贵经验系统化、量化,并以最易于吸收的方式呈现出来。它不仅仅停留在“应该做什么”的层面,更深入到“为什么这么做”的原理层面。例如,它对各种表面粗糙度等级的选取标准进行了详尽的讨论,不仅仅是罗列标准值,而是结合了受力分析、摩擦学原理以及制造工艺的经济性进行了综合权衡。读完相关的部分,我对公差配合的理解不再是死记硬背的规范,而是一种基于物理规律和经济效益的优化决策过程。这本手册,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套经过时间检验的优化方法论。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简直是一次视觉上的享受,尽管内容是技术性的,但它丝毫没有给人枯燥乏味的感觉。字体选择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突显了关键数据和公式。我最欣赏的是它在处理复杂信息时的梳理能力。很多技术手册面对海量数据时往往显得杂乱无章,但这本手册却通过巧妙的图表布局和信息分层,将复杂的公差系统梳理得井井有条。比如,当涉及到标准件的选用时,它不仅列出了尺寸范围,还用小图标清晰地标识了推荐的使用场景和限制条件。这极大地提高了查阅效率,让我在紧迫的工作中能够迅速找到所需信息,而不是浪费时间在繁琐的文字中摸索。

评分

公差的选用与标准查询,工作中够用了。查书本比上网查数据方便多了。

评分

不错还行

评分

大学的教材重新买来复习一下,有用

评分

就是说6789十有12呀?

评分

包装完整,没有损坏,压变形

评分

书本质量很好,很实用。

评分

书挺好。

评分

还不错 很实用的一本书。值得

评分

书籍很好,很实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