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旅游业运营管理与实务分析》探讨了当今旅游业运营管理的基础理论与现实问题,从旅游功能系统角度,分别对供给系统(旅游目的地管理)、需求系统(游客管理)、支持系统(旅游企业管理、旅游伦理与权利救济)进行了深入研究。
  《旅游业运营管理与实务分析》注重内容与编排体例的科学性、国际化,既选编了“实用、够用”的理论内容,又反映了现代旅游业发展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既确定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构建并注重扩展知识内涵,又注意加强应用能力的培养;既吸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与前沿理论,又以大量案例佐证,激发读者自主学习的兴趣。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务并重、学术与教学结合、深度与易读兼顾的基本特点。
  《旅游业运营管理与实务分析》面向普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高年级的本科生、研究生,也可作为旅游从业人员和研究人员了解及研究旅游业运营管理的参考用书。     
作者简介
     隋丽娜,1979年生,博士。西安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旅游管理教研室主任、酒店管理教研室主任。在《旅游学刊》《旅游科学》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持或参与各类横向、纵向课题20余项。  
  辛健,1981年生,硕士。西安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酒店管理方向教师,西安香格里拉酒店、西安万达希尔顿酒店人力资源部部长顾问。长期从事酒店运营管理、酒店战略管理理论研究,并发表相关论文数篇。  
  王晓华,1976年生,旅游管理专业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在《旅游学刊》《人文地理》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持或参与各类横向、纵向课题10余项。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编 旅游目的地管理
第一章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管理
【学习目标和要求】
【案例导人】
【理论探讨】
第一节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环境
一、宏观环境因素
二、微观环境因素
第二节 旅游目的地的资源管理
一、自然旅游资源及其管理
二、文化旅游资源及其管理
三、文化节事活动及其管理
四、其他资源及其管理
第三节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管理创新
一、全面质量管理与标准化
二、标杆管理
三、目的地知识管理
第四节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管理与旅游可持续发展
一、旅游目的地竞争力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及实现途径
【内容小结】
【实务分析】
第二章 旅游目的地文化旅游产业管理
【学习目标和要求】
【案例导人】
【理论探讨】
第一节 文化旅游产业及其发展模式
一、文化旅游产业的内涵及特征
二、文化旅游产业的构成要素与发展机制
三、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
第二节 旅游目的地文化旅游产业管理与协调
一、法制管理:产业规制
二、行政管理:产业政策
三、社会管理:行业协会
第三节 文化旅游产业相关问题探讨
一、文化旅游产业与文化遗产保护
二、文化旅游产业与城市发展
三、文化旅游创意产业
【内容小结】
【实务分析】
第三章 旅游目的地风险管理
【学习目标和要求】
【案例导入】
【理论探讨】
第一节 旅游目的地风险管理基础
一、风险管理组织结构
二、媒体管理
三、风险沟通
第二节 旅游目的地日常风险管理
一、风险意识
二、风险识别
三、风险衡量
四、风险处理
五、风险管理评估
六、风险预警机制
第三节 旅游目的地危机事件管理
一、危机反应管理
二、危机恢复管理
三、危机管理评估
【内容小结】
【实务分析】
第四章 旅游目的地社区参与管理
……
第二编 游客管理
第三编 旅游企业管理
第四编 旅游伦理与权利救济      
精彩书摘
     第二个层面,在文化旅游产业管理中,应明晰各种权力的主体,明确旅游收入反哺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式,并促进社区参与管理。文化遗产景区在实践领域出现了转让经营权、经营上市公司等做法,这与我国现行管理体制甚至是法律法规相悖。于是,目标倾向(开发还是保护)、管理体制(企业化经营还是事业化经营)、经营权转让、能否上市、门票涨价等种种争论曾经一时纷起。争端缘起很大程度上在于“统放错位”,即对高级别的遗产多头管理,缺乏集中,统得不足,低级别的遗产管得过多,没有放开和吸收民间资本的参与,导致景区资金严重不足。对此,建议实行“上统下放”的模式,对国家级以上的遗产、省级及其以下的遗产采取不同的管理体制,实行渐进式改革。在此基础上,确保旅游收入能够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经济来源,积极鼓励社区参与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以活化文化资源。
  二、文化旅游产业与城市发展
  因文化旅游资源多集中在城市中,文化旅游产业自然与城市发展联系起来。文化旅游产业与城市发展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关系。
  (一)文化旅游产业对城市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1.经济推动作用
  文化旅游产业对城市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文化旅游产业具有综合性特点,产业基础宽,拉动就业面广,乘数效应的发挥远高于其他行业,对城市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同时也会促使城市吸纳更多的就业需求。此外,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也可以促进城区服务业向文化旅游资源所在区域集中,可引入文化旅游对传统产业加以改造,为传统产业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如武夷山从2006年开始的茶旅营销,将文化旅游渗透到传统茶产业当中。
  2.文化提升作用
  文化旅游产业对城市文化的传承、保护、挖掘和创新提供了有效的外部刺激。城市的文化旅游资源作为彰显城市特色的主要代表,是城市发展的集中体现,通过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可以深度挖掘城市文化内涵。如相关旅游调查显示,由废旧工厂改造的798艺术区已成为来京游客必看的三大景观之一,其余两大景观分别是长城和故宫。
  3.形象塑造作用
  城市形象是城市文化竞争力的重要表现,良好的城市形象能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可以为城市带来资源,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以文化凝聚人才、吸引投资等。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利于塑造和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也有利于城市形成自己鲜明的城市个性,并树立城市品牌。如南京以明孝陵为首,通过整合南京的“明文化”资源,打造“明文化”旅游品牌,塑造了南京的文化旅游形象。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对城市形象塑造不仅在于其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利用,还包括受旅游需求影响而促使城市管理者对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提升和完善,也有利于加强城市环境保护、提高居民人文素养和拓展城市综合功能。如曲江新区在建设大慈恩寺遗址公园、唐城墙遗址公园、曲江池遗址公园等六大遗址公园的过程中,通过大面积的绿地建设和各项环保建设工作的开展,大大提升了西安的人居环境质量。
  (二)城市发展对文化旅游产业也具有促进作用
  1.综合保障作用
  城市本身具有集聚效应,将科技、人才、资本、文化、创意、物流等凝聚在城市空间中,这些都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也是促进产业发展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城市发展也构成了文化旅游发展的外部环境,城市的社会稳定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保障,城市经济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文化旅游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有助于提升接待能力,更好地满足旅游者的文化消费需求。一个城市的发展规划必然需要考虑城市中文化旅游活动的开展,必然会将文化遗产纳入开发规划范围,也会考虑各种产业发展之间的协调和布局等方面,这些都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息息相关。如获誉“中国第一水乡”的周庄在做规划时,将古镇保护与文化旅游发展密切结合,成为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经典案例。
  2.优势凸显作用
  城市如果具备良好的文化旅游资源,并能够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明确产业地位,创造相关的经济、社会、文化、科研等条件,那么这些资源将叠加到文化旅游产业之中,并产生发酵,使城市的文化旅游产业获得更强的发展优势。如创造条件进行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开发,促进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式发展。
  ……    
				
 
				
				
					深入理解旅游业的驱动力:从策略到执行的全面解析  旅游业,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支柱,其蓬勃发展背后蕴含着复杂而精密的运营逻辑。本书并非直接聚焦于“旅游业运营管理与实务分析”这一特定书名所涵盖的领域,而是将视角置于更宏观的层面,探究驱动旅游业持续进步的核心要素、新兴趋势以及不可或缺的战略思考。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洞察旅游业全貌的框架,理解其内在的运作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最终实现可持续的增长与创新。  第一章:旅游业的生态系统:多元力量的交织与博弈  在本章中,我们将首先构建一个清晰的旅游业生态系统模型。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供给端和需求端划分,而是深入剖析参与者之间的复杂关系。我们将考察:     目的地管理组织(DMOs): 它们不仅仅是宣传推广的机构,更是目的地品牌塑造、产品开发、基础设施协调、游客体验优化以及跨部门合作的关键协调者。我们将探讨DMOs在吸引投资、保护文化遗产、提升社区参与度等方面的多重角色,以及其在信息收集、数据分析、战略规划中的重要作用。    旅游企业: 从大型国际连锁酒店、航空公司,到特色民宿、旅行社、景点运营商、租车公司、餐饮服务商,再到新兴的在线旅游平台(OTAs)和共享经济参与者,它们各自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如何形成相互依存又竞争激立的格局?我们将分析不同类型企业的产品创新、服务升级、市场营销策略以及其在价值链中的定位。    游客: 游客的需求、偏好、行为模式是旅游业发展的根本驱动力。我们将深入研究不同细分市场的特征,如亲子游、康养游、研学游、商务差旅、探险游等,以及游客在决策过程中的信息获取、评价参考、社交媒体影响等关键节点。    政府与监管机构: 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法规引导和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将探讨旅游政策的演变、行业标准的制定、市场监管的必要性,以及政府在促进旅游业的均衡发展、环境保护、安全保障等方面所承担的责任。    技术与创新力量: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区块链等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旅游业的方方面面。我们将分析技术如何赋能营销、优化客户体验、提升运营效率、催生新的商业模式。  通过对这一生态系统的细致解构,读者将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旅游业的运作逻辑,认识到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协同作用。  第二章:驱动旅游业增长的引擎:市场细分、产品创新与体验设计  要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增长,必须精准把握市场脉搏,并提供独特且有吸引力的产品与体验。本章将深入探讨:     市场细分与目标群体识别: 旅游市场并非铁板一块。我们将详细介绍多种市场细分的方法,包括人口统计学、地理学、心理学、行为学等维度,并强调如何通过数据分析来识别最具潜力的目标群体,理解他们的深层需求和未被满足的期望。    产品开发与差异化策略: 成功的旅游产品不仅仅是简单的观光游览,更应是能够触动人心、创造回忆的综合性体验。我们将探讨主题旅游、定制旅游、深度体验旅游等新型产品形态的开发思路,以及如何通过“产品故事化”、“情境化设计”来创造独特的价值。    旅游体验的构成要素与优化: 旅游体验是游客感知和评价旅游服务质量的核心。我们将从服务设计、环境氛围、文化互动、情感连接等多个维度,分析构成优质旅游体验的关键要素,并提供提升游客满意度和忠诚度的实操建议。    内容营销与故事叙述: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让目的地和旅游产品脱颖而出?本章将重点阐述内容营销的策略,包括利用故事、视觉媒体、用户生成内容(UGC)等方式,与潜在游客建立情感共鸣,激发他们的旅行欲望。  第三章:旅游业的数字化转型:技术赋能下的未来图景  技术进步是推动旅游业变革的关键力量。本章将聚焦于数字化转型,探讨技术如何重塑旅游业的价值链:     在线旅游平台的演变与竞争: 从简单的预订工具到智能的旅行助手,在线旅游平台(OTAs)的功能日益强大。我们将分析OTAs的商业模式、市场竞争格局,以及它们在分发、聚合、个性化推荐等方面的作用。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旅游业的应用: 大数据分析能够帮助企业更深入地了解客户行为,预测市场趋势,优化资源配置。人工智能则在个性化推荐、智能客服、行程规划、动态定价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本章将提供具体的应用案例和前沿技术解读。    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的体验升级: VR/AR技术为游客提供了沉浸式的预体验和更丰富的互动方式。我们将探讨其在景点展示、行前体验、教育培训、以及为特殊需求游客提供便利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社交媒体与口碑传播的力量: 社交媒体已成为游客获取信息、分享体验、影响决策的重要平台。本章将分析如何有效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品牌推广、用户互动,以及如何管理和应对在线声誉。    区块链技术在旅游业的潜在应用: 区块链的去中心化、透明化和不可篡改特性,有望在身份验证、支付、会员积分、版权保护等方面带来颠覆性的改变。  第四章:可持续旅游的理念与实践:责任与机遇并存  随着全球对环境和社会责任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可持续旅游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必然方向。本章将深入探讨:     可持续旅游的定义与核心原则: 我们将阐释可持续旅游的内涵,包括环境保护、文化保护、社区发展、经济效益的平衡,以及对子孙后代负责的理念。    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管理: 如何在保护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的同时,发展旅游经济?我们将分析目的地在规划、保护、监测、游客管理等方面的策略,以及如何避免过度旅游带来的负面影响。    绿色旅游产品与服务: 从生态酒店、低碳交通到负责任的观光项目,我们将探讨如何开发和推广符合可持续理念的旅游产品和服务。    负责任的游客行为与教育: 游客是可持续旅游的重要参与者。本章将强调如何引导游客 adopt 负责任的旅行方式,尊重当地文化,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企业社会责任(CSR)在旅游业中的体现: 旅游企业如何在运营中践行社会责任,为当地社区创造价值,并提升品牌形象。  第五章:旅游业的风险管理与危机应对  旅游业易受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有效的风险管理和危机应对能力至关重要。本章将聚焦于:     识别与评估旅游业的潜在风险: 从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政治不稳定、经济衰退,到技术故障、安全事故,我们将系统性地识别旅游业面临的各类风险。    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 如何在事前进行风险评估、制定预防措施、建立监测机制?我们将探讨风险管理在运营流程中的嵌入。    旅游危机管理与沟通策略: 一旦危机发生,如何迅速有效地进行响应?本章将重点分析危机沟通的重要性,包括信息发布、利益相关者沟通、危机恢复计划等。    案例分析与经验教训: 通过分析过往的旅游危机事件,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教训,为应对未来的挑战做好准备。  结语:展望旅游业的未来  本书并非一个简单的操作手册,而是希望引领读者进入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去理解旅游业的深度与广度,去思考其演进的动力与方向。未来的旅游业将更加注重个性化、体验化、智能化和可持续化。本书将鼓励读者不断学习、保持敏锐的洞察力,积极拥抱变革,从而在瞬息万变的旅游市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路径,为行业的进步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