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是林海音女士的成名作,自1960年出版以来,畅销不衰。《城南旧事》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来展现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淡淡哀愁中的浓浓诗意,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被列为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指定书目。
《城南旧事》精装经典版本:它以中青社黑皮书为基础,配有88幅珍贵、原汁原味的老北京照片,这是“胡同之没”摄影家沈继光历时18年,走遍老胡同大杂院的抢救性记录。林海音子女夏祖焯、夏祖丽也很喜欢这些照片。随书赠送林海音五岁初到北京的照片藏书票。
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她原籍台湾,生于日本,长在北京。她的父亲在她12岁时离世,剩下她与母亲一起照顾三位妹妹和两位弟弟。她曾担任《世界日报》实习记者,成功地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林海音提出“纯文学”的概念,提倡不含政治及商业目的的文学创作。她成立纯文学出版社,创办《纯文学杂志》,发掘鼓励了无数青年作家,写下独树一帜的出版传奇。林海音一生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代表作有《城南旧事》《冬青树》《绿藻与咸蛋》《晓云》《婚姻的故事》等,她说:“我在北京度过的二十五年时间,是金色年代,可以和故宫的琉璃瓦互映。”
沈继光,1945年生于北京,祖籍浙江绍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美术系,中国铁路文工团高级美术设计师。1987年开始举办个人画展,1992年应国际老舍学术研讨会之邀,举办“胡同之没”黑白摄影展,这也成为了他胡同摄影的开端。1997年,应胡絜青、舒乙约请,拍摄了以老舍在北京的生活为题材的专题摄影作品,作品存立于中国现代文学馆老舍陈列室纪念墙。先后出版《老舍的北京》《旧京残片》《老物件》《乡愁北京:寻回昨日的世界》《物语三千:复活平民的历史》等书。
冬阳·童年·骆驼队
惠安馆
我们看海去
兰姨娘
驴打滚儿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我起床了,要到前院去,经过厢房时,一晃眼看见兰姨娘正在墙前的桌上摸骨牌,玩她的过五关斩六将,我装着没看见,直走过去,因为心中还恨恨的。
“英子!”兰姨娘隔着窗子在叫我。
我不得不进屋了,兰姨娘推开桌上的骨牌,站起来拉着我的手,温柔地说:
“看你这孩子,昨天一晚上把眼睛都哭肿了,饭也没吃。”她抚摩着我的头发,我绷着劲儿,一点笑容都没有。她又说:
“别难过,后天就是七月十五了,你要提什么样的莲花灯,兰姨娘给你买。”
我摇摇头,她又自管自地接着说:
“你不是说要特别花样的吗?我帮你做个西瓜灯,好口伐?要把瓜吃空了,皮削脱,剩薄薄格一层瓤子,里面点上灯,透明格,蛮有趣。”
兰姨娘话说多了,就不由得带了她家乡的口音,轻轻软软,多么好听!我被她说得回心转意了,点点头。
她见我答应了也很高兴,忽然又闲话问我:
“昨天跟你爸瞎三话四,讲到半夜的那只四眼狗是什么人?”
“四眼狗?”我不懂。
兰姨娘淘气地笑了,她用手掌从脸上向下一抹,手指弯成两个圈,往眼上一比:
“喏!就是这个人呀!”
“啊——那是我德先叔。”
这时,不知是什么心情,忽然使我站在德先叔这一边了,我有意把德先叔叫得亲热些,并且说:
“他是很有学问的,所以要戴眼镜。他在北京大学念书,爸说,他是顶、顶、顶新的新青年,很了不起!”我挑着大拇指说,很有把兰姨娘卑贱的身份硬压下去的意思。
“原来是大学生呀!”兰姨娘倒也缓和了,“那么就是你妈说过,常住在你们家躲风声的那个大学生喽?”
“是。”
“好,”兰姨娘点点头笑说,“你爸爸的心蛮好的,三六九等的人都留下了。”
我从兰姨娘的屋里出来,就不由得往前院德先叔住的南屋走去。我有权利去,因为南屋书桌抽屉里放着我的功课,我的小布人儿,我的《儿童世界》,德先叔正占用那书桌,我走进去就不客气地拉开书桌抽屉,翻这翻那,毫无目的。他被我在他身旁闹得低下头来看。我说:“我的小刀呢?剪子呢?兰姨娘要给我做西瓜灯哪!”
“那个兰姨娘是你家什么人?我以前怎么没见过?”我多么高兴兰姨娘引起他的注意了。
“德先叔,你说那个兰姨娘好看不好看?”
“我不知道,我没看清楚。”
“她可看清楚你了,她说,你的眼睛很神气,戴着眼镜很有学问。”我想到“四眼狗”,简直不敢正眼朝他脸上看,只听见他说:
“哦?——哦?”
吃午饭的时候,德先叔的话更多了,他不那样旁若无人地总对爸一个人说话了,也不时转过头向兰姨娘表示征求意见的样子,但是兰姨娘只顾给我夹菜,根本不留神他。
下午,我又溜到兰姨娘的屋里。我找个机会对兰姨娘说:
“德先叔夸你哩!”
“夸我?夸我什么呀?”
“我早上到书房去找剪刀,他跟我说:‘你那个兰姨娘,很不错呀!’”
“哟!”兰姨娘抿着嘴笑了,“他还说什么?”
“他说——他说,他说你像他的一个女同学。”我瞎说。
“那——人家是大学堂的,我怎么比得了!”
晚饭桌上,兰姨娘就笑眯眯的了,跟德先叔也搭搭话。爸更高兴,他说:
“我这人就是喜欢帮助落难的朋友,别人不敢答应的事,我不怕!”说着,他就拍拍胸脯。爸酒喝得够多,眼睛都红了,笑嘻嘻斜乜着眼看兰姨娘。妈的脸色好难看,站起来去倒茶,我的心又冷又怕,好像我和妈妈要被丢在荒野里。
我整日守着兰姨娘,不让她有一点机会跟爸单独在一起。德先叔这次住在我们家倒是少出去,整日待在屋里发愣,要不就在院子里晃来晃去的。
七月十五日的下午,兰姨娘的西瓜灯完成了。一吃过晚饭,天还没有黑,我就催着兰姨娘、宋妈,还有二妹,点上自己的灯到街上去,也逛别人的灯。临走的时候,我跑到德先叔的屋里,我说:
“我和兰姨娘去逛莲花灯,您去不去?我们在京华印书馆大楼底下等您!”说完我就跑了。
行人道上挤满了提灯和逛灯的人,我的西瓜灯很新鲜,很引人注意。但是不久我们就和宋妈、二妹她们走散了,我牵着兰姨娘的手,一直往西去,到了京华印书馆的楼前停下了,我假装找失散的宋妈她们,其实是在盼望德先叔。我在附近东张西望一阵没看见,便失望地回到楼前来,谁知德先叔已经来了,他正笑眯眯地跟兰姨娘点头,兰姨娘有点不好意思,也点头微笑着。德先叔说:
“密斯黄,对于民间风俗很有兴趣。”
兰姨娘仿佛很吃惊,不自然地说:
“哪里,哄哄孩子!您,您怎么知道我姓黄?”
我想兰姨娘从来没有被人叫过“密斯黄”吧,我知道,人家没结过婚的女学生才叫“密斯”,兰姨娘倒也配!我不禁撇了一下嘴,心里真不服气,虽然我一心想把兰姨娘跟德先叔拉在一起。
“我听林太太讲起过,说密斯黄是一位很有志气的,敢向恶劣环境反抗的女性!”德先叔这么说就是了,我不信妈这样说过,妈根本不会说这样的话。
这一晚上,我提着灯,兰姨娘一手紧紧地按在我的肩头上,倒像是我在领着一个瞎子走夜路。我们一路慢慢走着,德先叔和兰姨娘中间隔着一个我,他们在低低地谈着,兰姨娘一笑就用小手绢捂着嘴。
第二天我再到德先叔屋里去,他跟我有的是话说了,他问我:
“你兰姨娘都看些什么书,你知道吗?”
“她正在看《二度梅》,你看过没有?”
德先叔难得向我笑笑,摇摇头,他从书堆里翻出一本书递给我说:“拿去给她看吧。”
我接过来一看,书面上印着:《易卜生戏剧集:傀儡家庭》。
第三天,我给他们传递了一次纸条。第四天我们三个人去看了一次电影,我看不懂,但是兰姨娘看了当时就哭得欷欷的,德先叔递给她手绢擦,那电影是李丽吉舒主演的《二孤女》。第五天我们走得更远,到了三贝子花园。
从三贝子花园回来,我兴奋得不得了,恨不得飞回家,飞到妈的身边告诉她,我在三贝子花园畅观楼里照哈哈镜玩时,怎样一回头看见兰姨娘和德先叔手拉手,那副肉麻相!而且我还要把全部告诉妈!但是回到家里,卧室的门关了,宋妈不许我进去,她说:
“你妈给你又生了小妹妹!”
直到第二天,我才溜进去看,小妹妹瘦得很,白苍苍的小手,像鸡爪子,可是那接生的产婆山田太太直夸赞,她来给妹妹洗澡,一打开小被包,露出妹妹的鸡爪子,她就用日本话拉长了声说:“可爱亻礻!可爱亻礻!(可爱呀!可爱呀!)”
妈端着一碗香喷喷的鸡酒煮挂面,望着澡盆里的小肉体微笑着。她没注意我正在床前的小茶几旁打转。我很喜欢妈生小孩子,因为可以跟着揩油吃些什么,小几上总有鸡酒啦,奶粉啦,黑糖水啦,我无所不好。但是我今天更兴奋的是,心里搁着一件事,简直是非告诉她不可啦!
妈一眼看见我了:
“我好像好几天没看见你了,你在忙什么呢?这么热的天,野跑到哪儿去了?”
“我一直在家里,您不信问兰姨娘好了。”
“昨天呢?”
“昨天——”我也学会了鬼鬼祟祟,挤到妈床前,小声说:“兰姨娘没告诉您吗?我们到三贝子花园去了。妈,收票的大高人,好像更高了,我们三个人还跟他合照了一张相呢,我只到那人这里……”
“三个人?还有一个是谁?”
“您猜。”
“左不是你爸爸!”
“您猜错了,”看妈的一副苦相,我想笑,我不慌不忙地学着兰姨娘,用手掌从脸上向下一抹,然后用手指弯成两个圈往眼上一比,我说:
“喏!就是这个人呀!”
妈皱起眉头在猜:
“这是谁?难道?难道是?——”
“是德先叔。”我得意地摇晃着身体,并且拍拍我的新妹妹的小被包。
“真的?”妈的苦相没了,又换了一副急相,“到底是怎么回事?你说,你从头说。”
我从四眼狗讲到哈哈镜,妈出神地听我说着,她怀中的瘦鸡妹妹早就睡着了,她还在摇着。
“都是你一个人捣的鬼!”妈好像责备我,可是她笑得那么好看。
“妈,”我有好大的委屈,“您那天还要叫爸揍我呢!”
“对了,这些事你爸知道不?”
“要告诉他吗?”
“这样也好,”妈没理我,她低头呆想什么,微笑着自言自语地说。然后她又好像想起了什么,抬起头来对我说:
“你那天说要买什么来着?”
“一副滚铁环,一双皮鞋,现在我还要加上订一整年的《儿童世界》。”我毫不迟疑地说。
读完这本书,最深刻的感受是关于“时间流逝”这个主题的探讨,它没有宏大的史诗叙事,而是聚焦于个体生命中那些转瞬即逝的瞬间。作者对人与人之间那种微妙的、难以言明的距离感拿捏得炉火纯青。书中人物的对话常常是言简意赅,甚至有些保留,但你总能从他们眼神的交汇、停顿的间隙中,捕捉到那些未曾说出口的、更深层次的情感波动。比如,某个角色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时,他的反应不是激烈的情感爆发,而是极其克制的、近乎机械化的日常行为,正是这种反差,更显出内心的千钧重压。这种处理方式,让读者不得不主动参与到文本的解读中,去填补那些留白之处。它不像某些作品那样强行灌输情绪,而是提供了一片广阔的、可以自由投射个人经验和感悟的场域。这种内敛的处理方式,反而赋予了故事更持久的生命力,让人在合上书本之后,依然能在脑海中反复推敲那些未竟的意味。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沉静的爆发力”。初看之下,文字排布工整,节奏平稳,仿佛在讲述一件与自己关系不大的往事。然而,一旦深入其中,便会发现,在那些看似平静的表述下,潜藏着一股强大的情感暗流。作者擅长使用一些极富画面感的动词和意象,它们如同水面下的暗礁,不经意间就会触动读者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比如,对“等待”这个状态的描绘,不是简单的“他在等”,而是用了一连串关于光线变化、影子拉长、昆虫振翅的细节来烘托,将“等待”本身变成了一种具体可感、甚至略带折磨的实体。这种文字技巧的运用,使得普通的场景具备了诗歌的质感。它要求读者保持一种高度的专注力,因为错过了哪怕一个细小的修饰语,都可能导致对人物深层动机的误判。这是一次对阅读耐心的考验,但回报是丰厚的。
评分对我个人而言,阅读这部作品的体验,更像是一次深呼吸。它没有激烈的冲突或戏剧性的反转来强行抓住读者的注意力,相反,它提供了一个安静的港湾,让我在喧嚣的日常中得以片刻抽离。书中对“失去”的描绘,不是用悲壮的笔墨,而是用一种近乎接受的、甚至带着一丝释然的态度去面对。这种“接受”本身,比任何抗争都更具力量。它让我反思自己生命中那些被我匆匆略过的小人物、那些被我视为理所当然的日常瞬间。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讲述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在于它教会我们如何“观看”生活本身,如何在那平凡无奇的表象之下,发现时间留下的、细微而深刻的印记。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窗外的风景时,似乎也多了一层沉静的滤镜,更容易捕捉到光影和细微动作中蕴含的情感重量。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极为精巧,它仿佛是一个多棱镜,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同一个核心的记忆碎片。叙事者在不同的时间点上穿梭自如,却又始终保持着一种疏离的观察者姿态。章节之间的跳跃并非混乱无序,而是遵循着某种内在的、非线性的逻辑——或许是气味、或许是某种音乐的片段,将原本分散的事件巧妙地重新组织起来。这种非线性的叙事,非常贴合记忆本身的运作方式,记忆往往不是按照时间顺序出现的,而是被某种强烈的触动随机唤醒的。通过这种方式,作者成功地避免了传统回忆录可能出现的冗长和沉闷,反而营造出一种层层剥茧、不断深入的探秘感。每当以为自己已经触及核心时,故事又会巧妙地转入另一个侧面,揭示出先前观察到的情景背后,更复杂的人性纠葛。这种结构上的复杂性,体现了作者对故事材质的极高把控能力。
评分这本小说,初翻开时,便被那种带着微微尘土气息的叙事腔调所吸引。作者的笔触像是老式留声机的唱针,缓缓地划过岁月的纹理,发出一种既清晰又略带沙哑的声响。故事的背景设定在一个南方的小城,那里的空气似乎总是湿漉漉的,带着植物腐烂和泥土混合的独特气味。我仿佛能闻到夏日午后,透过竹席缝隙洒进屋内的斑驳光影,以及老人们摇着蒲扇,在藤椅上慢悠悠讲述往事的场景。叙事者并非简单地罗列事件,而是像一个技艺精湛的织工,将那些细碎的、日常的片段,用一种近乎冥想的方式串联起来。尤其是一些对季节更迭的描摹,细腻到让人心疼,比如对秋风如何一点点催黄了池塘边的芦苇,或者冬日清晨,第一缕阳光如何艰难地穿透厚厚的云层,照亮了冰封的地面。这种对环境的捕捉,与其说是环境描写,不如说是主人公内心状态的外化,每一种景致都饱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怀旧与疏离感。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不是因为情节紧张,而是因为那些无声的画面感太强,需要时间去消化和回味。
评分布面精装,这一套书都很好,装帧应该是同名的书中最好的一本。
评分价格优惠,送货快,质量不错
评分很好,很喜欢。有收藏价值。
评分给同学拿的说正常。
评分这个版本值得收藏,印刷精美,布面精装。
评分封面是绒布面的,纸质精致,配图珍贵,收藏级别的书,感谢?
评分多少年来,《城南旧事》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除了再版无数次的小说版外,1985年,本书在中国大陆搬上银幕,电影“城南旧事”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金鹰奖章”、第十四届“贝尔格勒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影片思想奖”等多项大奖。林海音(1918-2001),现代女作家。她原籍台湾苗栗,生于日本,长于北京。1960年以小说《城南旧事》成名。林海音不仅创作了许多小说和散文作品,她在出版业上亦有许多成绩。从1951年开始,她主编《联合报》副刊10年,树立了编辑的典范,提升了文艺副刊的水准和地位;1961年创办“纯文学出版社”,发掘鼓励许许多多的年轻作家。
评分2015年6月1日晚,乘着京东满200-100的东方,再下一单,目标为中国青年布面精装插图本4种——沈从文《边城》,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和林海音《城南旧事》。为配单,选中中华书局繁体横排本《启颜录笺注》、上海人美大精陈全胜《剑山突围》和云南人民插图本《阿诗玛》。
评分好好看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