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技术丛书:密码旁路分析原理与方法

信息安全技术丛书:密码旁路分析原理与方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世泽,王韬,赵新杰 著
图书标签:
  • 信息安全
  • 密码学
  • 侧信道攻击
  • 密码旁路
  • 硬件安全
  • 嵌入式安全
  • 安全测试
  • 漏洞分析
  • 逆向工程
  • 安全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06835
版次:1
商品编码:1151710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信息安全技术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信息安全技术丛书:密码旁路分析原理与方法》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密码旁路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帮助读者系统地掌握典型密码旁路分析的研究现状、数学基础、基本原理、分析方法和应用实例,为深入理解其技术内涵和开展相关领域研究奠定基础。
  《信息安全技术丛书:密码旁路分析原理与方法》共包括9章和附录。第1章概要介绍密码学的相关知识和密码旁路分析的研究现状。第2章和第3章分别介绍密码旁路分析的数学基础、旁路泄露与旁路分析建模。第4~7章分别阐述计时分析、功耗/电磁分析、Cache分析、差分故障分析4种经典的密码旁路分析原理与方法。第8章和第9章分别描述代数旁路分析、旁路立方体分析两种传统数学分析和经典旁路分析的组合分析方法。附录给出《信息安全技术丛书:密码旁路分析原理与方法》涉及的典型密码算法设计规范。

目录

前言
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密码学基础
1.1.1 密码编码学
1.1.2 传统密码分析学
1.2 密码旁路分析概述
1.2.1 发展历程
1.2.2 基本原理
1.2.3 发展动因
1.2.4 方法分类
1.2.5 威胁分析
1.2.6 研究热点
1.3 本书的章节安排

第2章 数学基础
2.1 代数学
2.1.1 数论
2.1.2 代数
2.2 信息论
2.2.1 信息和熵
2.2.2 互信息
2.3 计算复杂性
2.3.1 算法与问题
2.3.2 算法的计算复杂性
2.3.3 问题的计算复杂性
2.4 概率论
2.4.1 事件与概率
2.4.2 期望与方差
2.4.3 概率分布
2.4.4 中心极限定理
2.5 数理统计
2.5.1 参数估计
2.5.2 假设检验
2.6 注记与补充阅读

第3章 旁路泄露与旁路分析建模
3.1 密码算法设计与实现
3.1.1 密码设计
3.1.2 密码实现
3.2 旁路泄露
3.2.1 泄露特性
3.2.2 泄露分类
3.2.3 泄露模型
3.3 泄露分析策略
3.4 旁路分析建模
3.4.1 术语与定义
3.4.2 分析框架
3.4.3 分析模型
3.4.4 评估模型
3.5 注记与补充阅读

第4章 计时分析
4.1 时间泄露
4.1.1 泄露来源
4.1.2 采集方法
4.1.3 预处理方法
4.2 计时分析原理
4.3 模幂运算计时分析
4.3.1 模幂运算时间差异
4.3.2 计时信息分析方法
4.3.3 RSA计时攻击实例
4.4 乘法运算计时分析
4.4.1 乘法运算时间差异
4.4.2 计时信息分析方法
4.4.3 AES计时攻击实例
4.5 注记与补充阅读

第5章 功耗/电磁分析
5.1 功耗/电磁泄露
5.1.1 泄露机理
5.1.2 泄露采集
5.1.3 泄露模型
5.1.4 统计特性
5.2 旁路信号预处理方法
5.2.1 信号对齐方法
5.2.2 有效点选取方法
5.3 基于功耗/电磁旁路信号的密钥恢复问题描述
5.4 简单分析
5.4.1 简单功耗分析方法
5.4.2 RSA简单分析攻击实例
5.5 相关性分析
5.5.1 相关性分析方法
5.5.2 相关性系数计算方法
5.5.3 DES相关性分析攻击实例
5.6 模板分析
5.6.1 模板分析方法
5.6.2 常用判别分析方法
5.6.3 RC4模板分析攻击实例
5.7 注记与补充阅读

第6章 Cache分析
6.1 Cache访问泄露
6.1.1 Cache工作原理
6.1.2 Cache命中与失效
6.1.3 命中与失效泄露分析
6.1.4 Cache命中与失效采集
6.2 时序驱动Cache分析
6.2.1 基本原理
6.2.2 Cache碰撞计时分析方法
6.2.3 Cache计时模板分析方法
6.2.4 AES时序驱动攻击实例
6.3 访问驱动Cache分析
6.3.1 基本原理
6.3.2 查找表在Cache中分布分析
6.3.3 查找表在Cache中地址定位方法
6.3.4 Cache访问地址分析方法
6.3.5 AES访问驱动攻击实例
6.4 踪迹驱动Cache分析
6.4.1 基本原理
6.4.2 基于Cache命中与失效踪迹的分组密码密钥分析方法
6.4.3 基于平方和乘法踪迹的公钥密码幂指数分析方法
6.4.4 AES踪迹驱动攻击实例
6.4.5 RSA踪迹驱动攻击实例
6.5 注记与补充阅读

第7章 差分故障分析
7.1 密码运行故障
7.1.1 故障注入
7.1.2 故障模型
7.2 故障分析原理
7.3 通用的差分故障分析方法
7.4 分组密码差分故障分析方法与攻击实例
7.4.1 按块扩散SPN结构分组密码分析
7.4.2 按位扩散SPN结构分组密码分析
7.4.3 平衡Feistel结构分组密码分析
7.5 公钥密码差分故障分析方法与攻击实例
7.5.1 基于操作步骤故障的RSA密码分析
7.5.2 基于参数故障的RSA密码分析
7.5.3 基于乘法器故障的RSA密码分析
7.5.4 基于符号变换故障的ECC密码分析
7.6 注记与补充阅读

第8章 代数旁路分析
8.1 基本原理
8.1.1 代数分析
8.1.2 代数旁路分析原理
8.2 多推断代数旁路分析方法
8.2.1 问题提出
8.2.2 符号与定义
8.2.3 多推断代数旁路分析
8.2.4 开销分析
8.2.5 适用性分析
8.3 AES汉明重量代数功耗攻击实例
8.3.1 汉明重量推断与表示
8.3.2 数据复杂度评估方法
8.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8.4 AES访问驱动代数Cache攻击实例
8.4.1 两种泄露模型
8.4.2 密码访问Cache地址推断与表示
8.4.3 数据复杂度评估方法
8.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8.5 AES踪迹驱动代数Cache攻击实例
8.5.1 密码Cache访问事件序列推断与表示
8.5.2 数据复杂度评估方法
8.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8.6 多种密码代数故障攻击实例
8.6.1 故障方程构建方法
8.6.2 密码攻击实例
8.6.3 其他应用
8.7 注记与补充阅读

第9章 旁路立方体分析
9.1 基本原理
9.1.1 立方体分析
9.1.2 旁路立方体分析
9.2 扩展的旁路立方体分析方法
9.2.1 非线性旁路立方体分析
9.2.2 分而治之旁路立方体分析
9.2.3 迭代旁路立方体分析
9.2.4 黑盒旁路立方体分析
9.3 密码旁路立方体攻击实例
9.3.1 单比特泄露模型分析
9.3.2 汉明重量泄露模型分析
9.3.3 汉明重量泄露模型攻击实验
9.4 注记与补充阅读

附录
附录A RSA公钥密码算法设计
附录B ECC公钥密码算法设计
附录C AES分组密码算法设计
附录D DES分组密码算法设计
附录E Camellia分组密码算法设计
附录F PRESENT分组密码算法设计
附录G EPCBC分组密码算法设计
附录H LED分组密码算法设计
附录I Piccolo分组密码算法设计
附录J GOST分组密码算法设计
附录K RC4序列密码算法设计
附录L Helix序列密码算法设计
参考文献
索引

精彩书摘

  《信息安全技术丛书:密码旁路分析原理与方法》:
  第1章 绪论
  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在经历了机械化时代和电气化时代后,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信息化时代。信息的获取、存储、传输、处理和安全保障能力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安全已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人们在信息化时代中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证。著名未来学家阿尔夫·托夫勒曾说过:“在信息化时代,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将拥有整个世界。”[1]作为信息安全技术的核心,密码学在最近二十多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密码学主要包括两个分支:密码编码学和密码分析学。密码编码学主要研究对信息进行变换的密码算法,以保护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不被敌方窃取、解读和利用;而密码分析学则与密码编码学相反,主要研究如何分析和破解密码算法或密钥,达到信息窃取、解读和利用等目的。两者之间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促进,一方面,针对已有的密码分析手段,密码编码者总希望设计出可以抵抗所有已知分析方法的密码算法,各种深思熟虑的设计给密码算法分析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针对已有的密码算法,密码分析者总希望可以找到密码算法的某些安全缺陷,密码分析方法的发展为密码算法的设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新鲜思想。这两方面的研究共同推动了密码学的发展。本书主要面向密码分析学。
  传统密码分析学[2-5]主要关注密码算法的设计安全性,通过分析密码算法的输入和输出,利用强力攻击、数学分析等方法进行密码分析。随着密码编码水平的不断提高,应用传统密码分析学方法对密码算法分析的计算复杂度越来越高,已经难以对其实际安全性构成现实威胁。近年来,有研究者提出[6],密码算法在设备(密码芯片①)上的实现安全性(或物理安全性)并不等价于密码算法设计方面的理论安全性,其实现过程中会产生执行时间、功率消耗、电磁辐射、故障输出等信息泄露,称为旁路泄露(side channel leakage)。密码分析者可利用旁路泄露结合密码算法的输入、输出和设计细节进行密码分析,此类方法称为旁路攻击(Side Channel Attack)或旁路分析(Side Channel Analysis,SCA)②,又称为“侧信道分析”[7],本书主要沿用旁路分析的称谓。当前,旁路分析已对各类密码算法在设备上的实现安全性构成现实威胁[8],本书主要研究密码旁路分析的原理与方法。
  1.1 密码学基础
  1.1.1 密码编码学
  密码技术是一门古老的技术,自人类社会出现战争以来即产生了密码。密码技术的基本思想是隐藏秘密信息,隐藏就是对数据进行一种可逆的数学变换。隐藏前的数据称为明文,隐藏后的数据称为密文,隐藏的过程称为加密,根据密文恢复明文的过程称为解密。加解密一般要在密钥的控制下进行,将数据以密文的形式在计算机和网络中进行存储或者传输,而且只给合法用户分配密钥。这样,即使密文被非法窃取,攻击者由于未授权得到密钥从而不能得到明文,达到提供数据机密性的目的。同样,未授权者没有密钥无法构造相应的明密文,如果对数据进行删减或者篡改,则必然被发现,进而达到提供数据完整性和真实性的目的。
  1.通信环境下的密码系统
  首先给出通信环境下的密码系统相关术语。
  术语1-1 发送者
  指在双方通信中作为信息合法传送者的实体,通常用Alice表示。
  术语1-2 接收者
  指在双方通信中作为信息预定接收者的实体,通常用Bob表示。
  术语1-3 攻击者
  指既非发送者又非接收者的实体,可以是通信系统中的合法用户或非法用户,试图攻击保证发送者和接收者信息安全的服务,通常用Eve表示。
  术语1-4 明文
  指原始的需要为发送者和接收者所共享而不为攻击者所知的信息,通常用P表示。
  术语1-5 密文
  指加密后的消息,提供给接收者,也可能为攻击者所知,通常用C表示。
  术语1-6 密钥
  指一种参数,是在明文转换为密文或将密文转换为明文的算法中输入的数据。密钥分为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通常分别用和来表示。
  术语1-7 加密
  指将明文使用密钥转换到密文的一种映射,通常用表示。
  术语1-8 解密
  指将密文使用密钥转换到明文的一种映射,是加密的反过程,通常用 表示。
  理想通信环境下的密码系统模型如图1-1所示,主要由明文、密文、密钥(包括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加密算法、解密算法五元组构成。发送者将明文、加密密钥作为加密算法的输入得到密文并发送给接收者,接收者解密密文后得到明文。
  图1-1体现了理想通信环境下的密码系统安全性确保假设,攻击者只能截获公开信道上传输的消息,结合密码算法设计进行密钥分析,这也是传统密码分析学方法的共性假设前提。
  2.密码学发展历程
  在战争年代,密码技术主要用于传递情报和指挥作战。在和平时期,尤其是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的今天,密码技术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常用于提供机密性的信息,即保护传输和存储的信息。除此之外,密码技术还可用于消息签名、身份认证、系统控制、信息来源确认,以提供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可控性和不可否认性,是构建安全信息系统的核心基础。密码学的发展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古典到近代的发展历程。纵观密码学发展历史,可将其发展历程主要归纳为以下4个阶段[9]。
  (1)科学密码学的前夜发展时期。从古代到1948年,这一时期的密码技术可以说是一种艺术,而不是一种科学,密码学专家常凭直觉和信念来进行密码设计和分析,而不是推理和证明。在远古时代,加密主要通过手工方法来完成,典型加密方法包括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战争中斯巴达人的换位密码算法、公元前1世纪高卢战争中凯撒人的单字母替代密码算法、公元16世纪晚期法国的多表加密替代密码算法等。在近代,加密逐渐转向机械方法,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发明的Sigaba密码机、英国发明的Typex密码机、德国发明的Enigma密码机、瑞典发明的Hagelin密码机、日本发明的九七式密码机等。
  (2)对称密码学的早期发展时期。从1949年到1975年,这一时期的最具代表性工作是Shannon于1949年发表的论文《保密系统的通信理论》[10],该文对信息源、密钥、加解密和密码分析进行了数学分析,用“不确定性”和“唯一解距离”来度量密码体制的安全性,阐明了“密码体制、完美保密、纯密码、理论保密和实际保密”等重要概念,使密码编码置于坚实的数学基础上,为对称密码学建立了理论基础,标志着密码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从此密码学成为一门科学。
  然而对于对称密码算法,通信双方必须约定使用相同的密钥,而密钥的分配只能通过专用的安全途径,如派专门信使等。对于一个具有n个用户的计算机网络,如果使用对称密码确保任意两个用户都可进行保密通信,则共需 种不同的密钥进行管理。当n较大时,密钥管理的开销是十分惊人的,密钥管理的难度也随着密钥的经常产生、分配、更换变得越发困难。因此,对称密码在密钥分配上的困难成为其在计算机网络中广泛应用的主要障碍。
  (3)现代密码学的发展时期。从1976年到1996年,这一时期密码学得到了快速发展,最有影响的两个大事件的发生标志着现代密码学的诞生。这一时期密码学无论从深度还是从广度上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一是Diffie和Hellman于1976年发表了论文《密码编码学新方向》[11],提出了公钥密码的概念,引发了密码学上的一场革命,他们首次证明了在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无密钥传输的保密通信是可能的,从而开创了公钥密码学的新纪元。公钥密码算法从根本上克服了对称密码算法在密钥分配上的困难,特别适合计算机网络应用,而且容易实现数字签名。在计算机网络中将公钥密码算法和对称密码算法相结合已经成为网络加密的主要形式,目前国际上应用广泛的公钥密码算法主要有:基于大整数因子分解困难性的RSA密码算法[12]、基于有限域上离散对数问题困难性的ELGamal密码算法[13]和基于椭圆曲线离散对数问题困难性的椭圆曲线密码算法(Eliptic Curves Cryptography,ECC)[14]。
  ……

前言/序言


《攻防演进:网络安全威胁与应对策略》 前言 数字浪潮席卷全球,网络空间已成为继陆、海、空、天之后的第五大主权领域。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的生活、工作乃至社会运转的方方面面都与网络紧密相连。然而,在这前所未有的便捷与机遇背后,潜藏着日益严峻的网络安全挑战。网络攻击的手段层出不穷,攻击目标范围不断扩大,从个人隐私到国家关键基础设施,无一幸免。网络安全已不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关乎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课题。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当前网络安全领域面临的主要威胁,探讨攻击者常用的技术手段,并系统性地介绍相应的防御策略和应对方法。我们期望通过本书的阐述,帮助读者建立起对网络安全威胁的全面认知,掌握有效的防护技能,从而在这个日益复杂且充满挑战的网络环境中,构筑坚实的安全壁垒。 第一章:网络安全威胁概览 网络安全威胁的演变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攻击者策略的调整,新的威胁不断涌现,旧的威胁也在不断变异。理解这些威胁的本质、传播方式以及潜在危害,是构建有效防御体系的第一步。 恶意软件(Malware)的演进: 病毒(Virus): 早期最具代表性的恶意软件,通过感染其他程序来传播,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 蠕虫(Worm): 独立运行,能够自我复制并利用网络传播,无需宿主程序,传播速度极快,如SQL Slammer、Conficker等。 木马(Trojan Horse): 伪装成合法软件,一旦执行,便会执行隐藏的恶意操作,如窃取信息、远程控制等。 勒索软件(Ransomware): 近年来威胁最大的恶意软件之一,通过加密用户文件并索要赎金来获利。例如,WannaCry、NotPetya等都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严重影响。其攻击方式包括邮件附件、漏洞利用、远程桌面协议(RDP)暴力破解等。 间谍软件(Spyware)与广告软件(Adware): 专注于秘密收集用户信息或向用户展示广告,虽然危害性可能不如勒索软件直接,但对个人隐私和用户体验造成严重侵犯。 Rootkit: 一类能够隐藏自身及其他恶意软件踪迹的技术,使得检测和清除变得异常困难。它可以潜伏在操作系统深处,长期监视用户行为。 现代恶意软件的特点: 模块化设计、多态性(Polymorphism)和元态性(Metamorphism)以逃避静态检测、利用零日漏洞(Zero-day Vulnerabilities)、复杂的规避技术(如反虚拟机、反调试)等,使得传统的基于签名的检测方法越来越难以应对。 网络攻击的技术手段: 网络钓鱼(Phishing)与社会工程学(Social Engineering): 利用欺骗性的通信(如电子邮件、短信、电话)诱使用户泄露敏感信息(如密码、银行卡号)或执行恶意操作。攻击者善于利用人性的弱点,如贪婪、恐惧、好奇心等。 拒绝服务攻击(Denial of Service, DoS)与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Distributed Denial of Service, DDoS): 通过大量无效请求或恶意流量淹没目标服务器或网络,使其无法正常响应合法用户的请求。DDoS攻击通过多台受控设备(僵尸网络)协同发起,攻击规模和破坏力更强。 中间人攻击(Man-in-the-Middle, MitM): 攻击者截获并可能篡改通信双方之间的信息,使得通信双方误以为在直接通信。SSL/TLS劫持、DNS欺骗是常见的MitM攻击形式。 漏洞利用(Exploit): 利用软件或硬件中存在的安全缺陷(漏洞)来获得非授权访问、执行任意代码或造成服务中断。零日漏洞因其未被发现和修复,具有极高的威胁性。 凭证填充(Credential Stuffing)与暴力破解(Brute Force): 利用从数据泄露中获取的大量用户名和密码组合,尝试登录其他网站或系统。暴力破解则是不间断地尝试所有可能的密码组合。 文件包含漏洞(File Inclusion Vulnerabilities): 允许攻击者控制应用程序包含的服务器端文件,可能导致代码执行、敏感信息泄露等。 跨站脚本攻击(Cross-Site Scripting, XSS): 攻击者在网页中注入恶意脚本,当其他用户浏览该网页时,脚本会在用户浏览器中执行,可能窃取Cookie、劫持会话等。 SQL注入(SQL Injection): 攻击者在Web应用程序的数据库查询中插入恶意的SQL代码,从而绕过认证、获取敏感数据甚至修改数据库内容。 新兴威胁与高级持续性威胁(Advanced Persistent Threat, APT): APT攻击: 一类由组织严密、资源充沛的攻击者(通常是国家支持的)发起的、具有高度针对性的长期网络攻击。APT攻击者通常会精心策划,利用多种技术手段,潜伏在目标网络中,缓慢地窃取敏感信息或破坏关键系统,其目标通常是政府、军方、大型企业等。 物联网(IoT)安全威胁: 随着智能设备普及,大量存在安全漏洞的IoT设备成为攻击者的温床,可能被用于发起DDoS攻击、窃取个人信息或作为入侵其他网络的跳板。 云安全挑战: 云计算的广泛应用带来了新的安全挑战,包括配置错误、身份认证管理不当、数据泄露、服务商安全漏洞等。 供应链攻击: 攻击者通过侵入软件供应商、硬件制造商或服务提供商,从而间接攻击其客户。SolarWinds事件是典型的供应链攻击案例。 第二章:防御策略与技术实践 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威胁,一套健全、多层次的防御体系至关重要。这不仅需要技术手段的支撑,还需要组织流程的优化和人员意识的提升。 网络边界安全: 防火墙(Firewall): 部署下一代防火墙,实现基于应用、用户和内容的精细化访问控制,抵御来自外部网络的非法访问。 入侵检测/防御系统(IDS/IPS): 实时监测网络流量,识别并阻止已知攻击模式。IPS能够在检测到威胁时主动进行阻断。 Web应用防火墙(WAF): 专门用于保护Web应用程序,过滤SQL注入、XSS等针对Web应用的攻击。 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 为远程用户提供安全的通信通道,加密数据传输,防止信息被窃听。 终端安全防护: 终端防病毒软件(Endpoint Antivirus/Antimalware): 部署最新版本的防病毒软件,并保持病毒库的及时更新。 终端检测与响应(Endpoint Detection and Response, EDR): 提供更高级的终端安全能力,能够实时监控终端行为,检测未知威胁,并提供快速响应和事件调查能力。 应用程序白名单(Application Whitelisting): 只允许已授权的应用程序运行,有效阻止未知或恶意程序的执行。 漏洞扫描与补丁管理: 定期对操作系统、应用程序进行漏洞扫描,并及时应用安全补丁,修复已知漏洞。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数据加密: 对敏感数据进行静态加密(存储时)和动态加密(传输时),确保即使数据被窃取,也无法被解读。 访问控制与身份认证: 实施严格的访问控制策略,遵循最小权限原则。采用多因素认证(MFA),提高账户安全性。 数据备份与恢复: 定期备份关键数据,并制定完善的数据恢复计划,以应对数据丢失或被加密的情况。 数据防泄漏(Data Loss Prevention, DLP): 部署DLP解决方案,监控和阻止敏感信息未经授权的传输和泄露。 安全监控与事件响应: 安全信息与事件管理(Security Information and Event Management, SIEM): 集中收集、分析来自各种安全设备和应用程序的日志信息,及时发现安全事件,并进行告警。 安全运营中心(Security Operations Center, SOC): 建立专业的SOC团队,24/7不间断地监控安全态势,分析安全事件,并进行应急响应。 威胁情报(Threat Intelligence): 整合和分析来自外部的威胁情报,了解最新的攻击趋势、攻击者 TTPs(战术、技术和过程),从而主动调整防御策略。 应急响应计划(Incident Response Plan): 制定详细的应急响应计划,明确事件处理流程、责任人、沟通机制等,确保在安全事件发生时能够快速、有序地进行处置,最大限度地降低损失。 人员安全意识与培训: 安全意识培训: 定期对全体员工进行网络安全意识培训,强调防范网络钓鱼、识别可疑链接、安全使用密码等基本安全知识。 模拟演练: 组织定期的网络安全演练,模拟攻击场景,检验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响应能力。 第三章:应对高级威胁与未来趋势 随着技术的发展,网络攻击将变得更加智能化、隐蔽化,并呈现出新的趋势。应对这些高级威胁,需要不断创新和前瞻性地布局。 人工智能(AI)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 AI驱动的威胁检测: 利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技术,分析海量数据,识别异常行为模式,从而更有效地检测未知和复杂的威胁。 AI辅助的自动化响应: 将AI应用于安全事件的自动化分析和响应,提高事件处置的效率和准确性。 AI驱动的攻击: 同时也要警惕攻击者利用AI技术进行更高级、更具适应性的攻击。 零信任安全模型(Zero Trust Architecture): 核心理念: “永不信任,始终验证”。不再假设网络内部就是安全的,而是对任何访问请求都进行严格的验证和授权。 实现方式: 强制执行身份验证、最小权限原则、微分段网络、持续监控等。 DevSecOps(开发、安全、运维一体化): 将安全融入开发生命周期: 在软件开发的全过程中融入安全考虑,从需求分析、设计、编码到测试和部署,都将安全检查和实践贯穿其中,实现“安全左移”。 后量子密码学(Post-Quantum Cryptography, PQC): 应对量子计算威胁: 随着量子计算的发展,现有的公钥密码算法(如RSA、ECC)面临被破解的风险。PQC旨在研究和开发能够抵御量子计算机攻击的密码算法。 结语 网络安全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攻防博弈。在这个信息时代,每个人、每个组织都可能成为攻击的目标,也承担着维护网络安全的责任。本书从威胁概览到防御策略,再到未来趋势,希望为读者提供一个系统性的视角,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网络安全挑战。安全意识的觉醒、技术手段的升级、组织流程的优化以及持续的学习与适应,是我们共同构筑安全网络空间的关键。唯有不断提升安全能力,才能在数字时代行稳致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书名“信息安全技术丛书:密码旁路分析原理与方法”一眼就让人感受到其专业性和深度。我一直对信息安全领域,尤其是密码学相关的技术非常感兴趣,但市面上很多书籍要么过于偏重理论,要么过于晦涩难懂,让人望而却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更接地气、更实用的视角,帮助我理解那些在实际应用中可能被忽视但却至关重要的“旁路”信息,以及如何利用这些信息来分析和破解密码系统。我尤其期待书中能有丰富的案例分析,能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指导,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理论是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发挥作用的。同时,如果书中能够提及一些当前流行的密码技术,并分析其潜在的旁路攻击方式,那就更好了,这有助于我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保持敏锐的安全意识。当然,对于初学者来说,清晰的逻辑梳理和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至关重要,我希望作者能够在这方面多下功夫,让信息安全技术不再是高不可攀的象牙塔,而是人人都能有所了解和掌握的实用知识。

评分

我一直对信息安全这个行业充满热情,尤其是那些能够深入挖掘系统底层秘密的技术。这本书的书名,尤其是“密码旁路分析”,立刻就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在我的理解中,密码学往往被视为一种纯粹的数学游戏,但“旁路”这个概念,似乎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看到了攻防之间更为微妙和复杂的互动。我希望这本书能带领我进入一个更加立体和动态的密码世界,了解那些隐藏在明面算法之外的“蛛丝马迹”。比如,会不会有关于如何通过分析设备的功耗、电磁辐射、甚至是声学信息来提取密钥的内容?或者,书中会详细讲解如何通过干扰计算过程来诱导错误,并从这些错误中获取有用信息?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些清晰的原理阐述,并辅以实际的案例,展示这些旁路分析技术是如何在现实世界的安全漏洞中扮演关键角色的。如果书中还能提及一些防御这些旁路攻击的对策,那这本书的价值就更大了,能让我从攻击者和防御者的双重角度去理解信息安全。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尤其是“密码旁路分析”这几个字,让我一下子联想到那些并非直接攻击算法本身,而是从侧面“侦测”信息的技术。我对这类“非传统”的攻击手法一直很着迷,它们往往需要更多的智慧和对系统细节的深刻理解。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个全新的视野,让我看到那些隐藏在算法表象之下的信息泄露渠道。比如,我很好奇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如何利用硬件的物理特性,例如功耗、电磁辐射、甚至是指纹识别时的微小噪声,来获取加密过程中产生的关键信息。另外,我也对通过人为制造硬件故障,从而干扰算法正常运行,并从中提取敏感数据的“故障注入攻击”非常感兴趣。如果书中能够提供清晰的原理介绍,并且辅以丰富的实例,展示这些旁路分析技术是如何在实际的安全攻防场景中发挥作用的,那将极大地满足我的求知欲。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这些技术的底层逻辑,并启发我思考如何防范和利用它们。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于信息安全领域,特别是那些能够“绕过”常规防御的分析技术,都抱有极大的兴趣。这本书的标题“信息安全技术丛书:密码旁路分析原理与方法”正是点中了我的“痒处”。我脑海里已经勾勒出各种充满智慧和挑战的场景:如何利用物理上的微小痕迹,或者计算过程中的时间差,来窥探加密信息的秘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本教人“听风辨位,触石知金”的秘籍,它不拘泥于传统的密码算法理论,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为隐秘和复杂的攻击维度。我非常希望书中能详细介绍各种具体的旁路分析技术,比如,那些利用设备在运行加密算法时产生的非预期信息(如功耗、电磁辐射、声音甚至温度变化)来推断密钥的侧信道攻击,又或者是通过有意制造计算错误来诱导系统暴露敏感信息的故障注入攻击。如果书中能够提供清晰的原理讲解,并附带一些实际的案例分析,那将是极大的福音,能帮助我更直观地理解这些看似高深的理论,并思考它们在真实世界中的应用潜力。

评分

刚拿到这本书,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但光看目录和前言,就足以让我对它充满了好奇和期待。书名中的“旁路分析”几个字,就点燃了我对于信息隐藏和非传统攻击路径的兴趣。以往接触到的密码学知识,大多集中在算法本身的数学原理和理论安全性上,而“旁路”这个词,似乎暗示着一种更具策略性和侦探性的分析方式。我脑海里不禁浮现出各种利用物理泄漏、时间信息、功耗变化等非直观途径来获取关键信息的场景。这本书会不会就像一本武林秘籍,揭示那些不为人知的“暗器”和“借力打力”的精妙招数?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不同类型的旁路攻击,比如侧信道攻击(Side-channel attacks)、故障注入攻击(Fault injection attacks)等等,以及它们在破解现代密码系统中的实际应用。如果能有相关的实验指导或者伪代码示例,那就更完美了,能够让我亲手实践,加深理解,甚至为我未来的安全研究或工作提供灵感。

评分

这方面的书籍很少,这个还行吧

评分

满意,物有所值

评分

很好的书,学习了。。。。

评分

不错。到货快,图书包装完整无损坏。

评分

满意,物有所值

评分

还可以 买了好几次了

评分

纸张印刷正规,很实用的一本书

评分

攻击好书

评分

专业书,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