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第三版

有机化学第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钱旭红 编
图书标签:
  • 有机化学
  • 有机化学第三版
  • 化学
  • 高等教育
  • 教材
  • 大学教材
  • 有机化合物
  • 化学反应
  • 结构化学
  • 命名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06091
版次:3
商品编码:1152155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页数:37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教材仍然保持上一版的编写风格,上篇为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下篇为各类有机化合物。
上篇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命名、合成技术和光谱鉴定,重点阐述价键理论、分子轨道理论、立体化学原理及电子效应。下篇结合上篇的理论,详尽介绍了脂肪烃和脂环烃、卤代烃、芳烃、含氧化合物、含氮化合物、杂环化合物、元素有机化合物等典型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及制备方法。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有机化学在材料、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工类、材料类、冶金类、轻工类、纺织类以及相关专业教材。同时也可供化学、化工领域有关科技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钱旭红,华东理工大学,校长,院士。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是生物有机化学,化学生物技术与工程,其研究工作主要体现在用作农药先导、荧光传感器、抗癌先导、人工核酸酶、细胞激活剂的芳香杂环分子设计、合成、构效关系及生物应用。

目录

上篇 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
导论2
0.1有机化学发展史2
0.2有机化合物的特点4
0.3现代有机合成手段5
0.4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表征手段6
0.4.1光分析法7
0.4.2色谱法7
0.4.3其他仪器分析方法7
0.5有机化合物分类7
习题9
第1章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命名10
1.1有机化合物的系统命名和分类10
1.2脂肪烃的命名11
1.2.1烷烃11
1.2.2烯烃13
1.2.3炔烃15
1.3脂环烃的命名15
1.3.1环烷烃15
1.3.2环烯烃16
1.3.3桥环和螺环化合物16
1.4卤代烃的命名17
1.5芳烃的命名17
1.5.1单环芳烃17
1.5.2多环芳烃18
1.5.3稠环芳烃19
1.6含氧化合物的命名19
1.6.1醇19
1.6.2酚20
1.6.3醚21
1.6.4醛和酮21
1.6.5羧酸及其衍生物22
1.7含氮化合物的命名23
1.7.1硝基化合物和胺23
1.7.2重氮和偶氮化合物24
1.8杂环芳烃的命名24
习题25
第2章共价键与分子结构29
2.1共价键与分子轨道29
2.1.1有机结构理论29
2.1.2共价键30
2.1.3价键理论30
2.1.4分子轨道理论31
2.2共价键的属性及其断裂行为33
2.2.1键长33
2.2.2键角33
2.2.3键能34
2.2.4键的极性和元素的电负性——分子的偶极矩34
2.2.5共价键的断裂——均裂与异裂35
2.3轨道杂化与分子结构35
2.3.1sp3杂化甲烷36
2.3.2sp2杂化乙烯苯37
2.3.3sp杂化乙炔38
2.3.4sp3、sp2和sp的比较39
2.3.5反应活泼中间体与杂化轨道40
2.4电子效应41
2.4.1σ键诱导效应(Ⅰ效应)41
2.4.2π键诱导效应(E效应)42
2.4.3共轭与超共轭效应42
2.5共振论43
习题46
第3章立体结构化学48
3.1构象异构48
3.2构型异构51
3.2.1顺反异构51
3.2.2手性异构51
3.3对映异构52
3.3.1含有一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52
3.3.2含有多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立体异构53
3.4构型的表示法、构型的确定和构型的标记55
3.4.1构型的表示法55
3.4.2构型的确定55
3.4.3构型的标记56
3.5旋光性和比旋光度58
3.5.1旋光性58
3.5.2比旋光度59
3.6外消旋体的拆分60
3.7手性合成(不对称合成)61
3.8不含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62
3.9含有其他手性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62
3.10环状化合物的立体异构62
习题63
第4章一般有机化学反应机理65
4.1基元反应与反应机理65
4.1.1化学反应65
4.1.2反应热和活化能66
4.2活泼中间体与过渡态结构68
4.2.1过渡态与活泼中间体68
4.2.2碳自由基69
4.2.3碳正离子70
4.2.4碳负离子71
4.2.5键的极性与反应形式71
4.2.6过渡态结构72
4.3自由基反应机理73
4.3.1自由基取代反应73
4.3.2自由基加成反应73
4.4亲电反应机理75
4.4.1亲电加成反应75
4.4.2亲电取代反应79
4.5亲核反应机理86
4.5.1亲核加成反应86
4.5.2亲核取代91
4.6消除反应机理97
4.6.1消除反应97
4.6.2消除加成反应101
4.6.3加成消除反应102
4.7氧化还原反应机理103
4.7.1还原反应104
4.7.2氧化反应105
4.8周环反应机理107
4.8.1周环反应分类107
4.8.2周环反应特点108
4.8.3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109
4.8.4环加成反应110
4.8.5σ迁移反应111
习题112
第5章现代光谱技术118
5.1红外光谱118
5.2紫外光谱121
5.3核磁共振谱122
5.4质谱127
5.5波谱综合解析128
习题131
下篇 各类有机化合物
第6章脂肪烃和脂环烃134
6.1烷烃134
6.1.1烷烃的物理性质134
6.1.2烷烃的化学性质136
6.2烯烃138
6.2.1烯烃的物理性质138
6.2.2烯烃的化学性质138
6.3共轭二烯烃146
6.3.1共轭二烯烃的结构与稳定性146
6.3.2共轭二烯烃的性质148
6.4炔烃151
6.4.1炔烃的物理性质151
6.4.2炔烃的化学性质152
6.5聚合反应和合成橡胶155
6.5.1烯烃的聚合156
6.5.2二烯烃的聚合和合成橡胶157
6.6脂环烃158
6.6.1环烷烃的结构158
6.6.2取代环己烷的构象和立体异构160
6.6.3环烷烃的物理性质161
6.6.4环烷烃的反应161
6.7脂肪烃和脂环烃的制备及典型化合物介绍162
6.7.1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制取烷烃和烯烃162
6.7.2烷烃、烯烃的其他制法163
6.7.3炔烃的制法163
6.7.4环烷烃的制法164
6.7.5典型化合物介绍164
习题166
第7章卤代烃169
7.1卤代烃的物理性质169
7.2卤代烃的化学性质170
7.2.1亲核取代反应(反应机理见第4章亲核取代)170
7.2.2消除反应(反应机理见第4章消除反应)171
7.2.3与金属反应172
7.3影响卤代烃亲核取代反应活性的因素173
7.3.1烃基结构的影响173
7.3.2亲核试剂的影响176
7.3.3离去基团的影响176
7.3.4溶剂的影响177
7.4影响卤代烃消除反应的因素177
7.5取代反应与消除反应的竞争179
7.6有机氟化合物179
7.6.1有机氟化合物的命名180
7.6.2有机氟化合物的制备181
7.6.3氟里昂与臭氧层耗损182
7.6.4含氟高分子材料183
7.7卤代烃的制备及典型化合物介绍185
习题188
第8章芳烃191
8.1单环芳烃192
8.1.1苯的结构192
8.1.2单环芳烃的物理性质194
8.1.3单环芳烃的化学性质195
8.1.4苯环上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则196
8.1.5单环芳烃的来源和制法202
8.2多环芳烃和非苯芳烃203
8.2.1联苯及其衍生物204
8.2.2多苯代脂烃204
8.2.3稠环芳烃205
8.3非苯芳烃213
8.3.1环多烯的分子轨道和休克尔规则213
8.3.2环丙烯正离子214
8.3.3环戊二烯负离子215
8.3.4环庚三烯正离子215
8.3.5轮烯215
8.3.6足球烯216
习题219
第9章杂环化合物221
9.1杂环化合物的结构与芳香性222
9.1.1五元杂环的芳香性222
9.1.2六元杂环的芳香性223
9.2三元杂环化合物224
9.3四元杂环化合物225
9.4五元杂环化合物226
9.4.1呋喃226
9.4.2糠醛227
9.4.3噻吩228
9.4.4吡咯229
9.4.5吲哚230
9.4.6靛蓝231
9.4.7噻唑、吡唑及其衍生物232
9.5六元杂环化合物233
9.5.1吡啶233
9.5.2喹啉和异喹啉235
9.5.3嘧啶、嘌呤及其衍生物236
习题240
第10章含氧化合物242
10.1醇243
10.1.1醇的结构243
10.1.2醇的物理性质244
10.1.3醇的化学性质245
10.2酚251
10.2.1酚的结构251
10.2.2酚的物理性质251
10.2.3酚的化学性质252
10.3醚256
10.3.1醚的结构256
10.3.2醚的物理性质256
10.3.3醚的化学性质257
10.3.4环醚258
10.3.5冠醚260
10.4硫醇和硫醚260
10.4.1硫醇260
10.4.2硫醚261
10.5醇、酚、醚的制备及典型化合物介绍262
10.5.1醇的制备262
10.5.2酚的制备263
10.5.3醚的制备264
10.5.4环醚的制备264
10.5.5典型化合物介绍265
10.6醛和酮266
10.6.1醛、酮的结构266
10.6.2醛、酮的物理性质267
10.6.3醛、酮的化学性质267
10.7羧酸及其衍生物274
10.7.1羧酸274
10.7.2羟基酸278
10.7.3羧酸衍生物279
10.8β-二羰基化合物282
10.8.1β-二羰基化合物的酮-烯醇平衡282
10.8.2Claisen酯缩合反应283
10.8.3丙二酸酯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284
10.8.4乙酰乙酸乙酯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285
10.8.5Michael加成反应285
10.9醛、酮、羧酸及其衍生物的制备和典型化合物介绍286
10.9.1醛的制备286
10.9.2酮的制备287
10.9.3羧酸的制备287
10.9.4羧酸衍生物的制备288
10.9.5β-二羰基化合物的制备288
10.9.6典型醛、酮、羧酸及其衍生物介绍289
习题293
第11章含氮化合物299
11.1硝基化合物299
11.1.1硝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299
11.1.2硝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300
11.2胺302
11.2.1胺的物理性质302
11.2.2胺的化学性质302
11.3季铵盐和季铵碱308
11.3.1季铵盐308
11.3.2季铵碱309
11.4重氮和偶氮化合物310
11.4.1重氮化反应310
11.4.2重氮盐的反应及其在合成上的应用311
11.4.3偶氮化合物317
11.4.4叠氮化合物和氮烯317
11.5含氮化合物的制备及典型化合物介绍318
11.5.1硝基化合物的制备318
11.5.2胺的制备319
11.5.3典型化合物——重氮甲烷和碳烯321
习题323
第12章元素有机化合物325
12.1有机硅化合物325
12.1.1硅烷、烃基硅烷326
12.1.2有机硅高聚物327
12.2有机磷化合物328
12.2.1有机磷化合物的制备328
12.2.2Wittig反应329
12.2.3有机磷农药331
12.3有机锂化合物331
12.3.1有机锂化合物的制备332
12.3.2有机锂化合物的性质332
12.4有机铝化合物333
12.4.1烷基铝的制备334
12.4.2烷基铝的性质334
12.5有机铁化合物335
12.5.1二茂铁的结构和性质335
12.5.2二茂铁的制备336
习题339
第13章生命有机化学340
13.1碳水化合物340
13.1.1单糖的性质341
13.1.2单糖的开链结构及构型343
13.1.3单糖的环状结构345
13.1.4低聚糖347
13.1.5多糖348
13.2氨基酸和蛋白质349
13.2.1氨基酸349
13.2.2多肽353
13.2.3蛋白质356
13.2.4核酸358
习题363
第14章有机化学发展选论364
14.1组合化学364
14.1.1组合化学的概念364
14.1.2组合化学的基本方法365
14.1.3组合化学的发展366
14.2绿色化学与有机合成化学368
14.2.1原子经济性369
14.2.2高选择性、高效的催化剂369
14.2.3开发新的合成工艺369
14.2.4洁净反应介质的开发369
14.2.5替代有毒、有害的化学品370
14.3相转移催化反应370
14.3.1相转移催化反应原理371
14.3.2相转移催化剂分类372
14.3.3相转移催化反应技术的应用373
参考文献375

前言/序言


《量子力学导论:从基础到前沿应用》 作者: 艾伦·R. 麦克斯韦 (Allen R. Maxwell) 版本: 第五版 出版社: 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 页数: 980页 开本: 16开 --- 内容概述与特色 《量子力学导论:从基础到前沿应用》(第五版)是一本全面、深入且极具洞察力的经典教材,专为物理学、工程学、化学物理学以及相关理工科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设计。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坚实的量子力学理论框架,并清晰展示这些抽象概念如何驱动现代科技的前沿发展。 本书的结构经过精心组织,从历史背景和基本假设出发,逐步引导读者跨越哥本哈根诠释、薛定谔方程、角动量理论,直至相对论量子力学和量子场论的初步探讨。第五版在继承前版严谨性和清晰性的基础上,融入了最新的实验进展和计算方法,特别是加强了对量子信息处理和凝聚态物理中应用实例的阐述。 第一部分: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与历史根基 (Chapters 1-4) 本部分着重于奠定量子力学的概念基础,解释了为何经典物理学在微观尺度下必然失效。 第一章:物理学的危机与早期量子概念 本章回顾了黑体辐射、光电效应和原子光谱等关键实验现象,这些实验直接挑战了经典物理学的预测。详细介绍了普朗克的量子假设、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以及玻尔的原子模型。重点分析了德布罗意波粒二象性及其对物质波的深刻影响。 第二章:波函数与薛定谔方程 引入波函数的概念,讨论其概率解释(玻恩诠释)及其物理意义。详细推导并阐述了非相对论薛定谔方程(定态和含时)。通过对一维势阱、无限深势阱、有限深势阱和矩形势垒的分析,展示了量子化现象和隧穿效应的起源。 第三章:线性代数框架与算符理论 这是全书的理论核心之一。本章将量子力学提升到更抽象、更普遍的数学结构层面。详细介绍了狄拉克符号(Bra-Ket Notation),向量空间、希尔伯特空间的概念。讨论了可观测量的算符表示、本征值问题、厄米算符的性质,以及对易关系在描述互补性中的作用。 第四章:一维问题与边界条件 深入探讨了线性谐振子(量子力学中最核心的模型之一)的解析解法和代数解法(升降算符方法),突显了代数方法在处理对称性问题上的优雅性。此外,还包括对周期性势场(如晶格中的电子模型)的初步讨论。 第二部分:三维空间与角动量 (Chapters 5-7) 本部分将理论扩展到三维空间,核心聚焦于描述旋转对称性的角动量理论。 第五章:三维定态薛定谔方程与中心势场 重点处理了三维拉普拉斯算符和球坐标下的薛定谔方程。详细分析了球谐函数作为角动量本征函数的性质。对中心势场问题,如氢原子模型,进行了详尽的求解,得到了电子的能级结构和轨道波函数,精确解释了元素周期律的起源。 第六章:角动量理论的深化 系统介绍了轨道角动量算符 $mathbf{L}$ 的对易关系和本征值。引入了总角动量 $mathbf{J} = mathbf{L} + mathbf{S}$ 的概念,并推导了加法定理(Clebsch-Gordan系数的必要性)。本章详细讨论了自旋角动量 $mathbf{S}$ 的引入,这是非经典性的重要体现。 第七章:微扰论——处理复杂系统 这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工具。系统地介绍了定态微扰论(包括非简并和简并情况)以及含时微扰论。特别强调了费米黄金定则(Fermi's Golden Rule)在描述辐射跃迁和散射过程中的核心地位。 第三部分:进阶主题与现代应用 (Chapters 8-11) 最后一部分将理论应用于更复杂的系统,并触及现代物理学的核心领域。 第八章:全同粒子与对称性 讨论了费米子和玻色子的区别,及其波函数必须满足的对称性要求(泡利不相容原理)。深入分析了分子的电子结构、能量计算中的交换作用,并引入了Hund规则。 第九章:散射理论 详细阐述了散射实验的物理背景和理论描述。重点讲解了散射振幅、微分截面和总截面。全面介绍了波恩近似(Born Approximation)和部分波分析法(Partial Wave Analysis),并讨论了共振散射现象。 第十_章:相对论性量子力学导论 简要介绍了将狭义相对论引入量子力学的尝试。推导了克莱因-戈登方程,分析了其固有的概率解释问题。随后,详细推导了狄拉克方程,解释了自旋的自然起源以及反物质(正电子)的预言。 第十一章:量子信息与新兴领域 本章是第五版新增和重点强化的部分。介绍了量子比特(Qubit)的概念,讨论了量子纠缠的非定域性,并概述了量子计算(如Shor算法和Grover算法的基本思想)和量子密码学的基本原理。此外,对量子霍尔效应和拓扑绝缘体中的量子现象进行了概念性介绍。 --- 教材特色与教学优势 1. 理论深度与计算技巧的完美结合: 本书不仅追求概念的严谨性,更注重培养读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每章末尾均配有大量难度分级的习题,从基础概念验证到复杂的开放性研究问题。 2. 丰富的历史背景叙述: 作者以引人入胜的方式穿插讲述了关键物理学家的思想历程,帮助读者理解量子力学发展的非线性路径,避免将现有理论视为理所当然。 3. 清晰的数学推导: 所有核心方程的推导都详细列出,确保读者能够完全掌握从基本假设到最终结论的每一步逻辑,数学工具的使用清晰、目的明确。 4. 现代应用导向: 第五版大幅增加了与现代技术相关的案例分析,如激光原理中的受激辐射、半导体能带理论的初步模型,以及对量子计算的介绍,使其成为连接基础物理与应用科学的桥梁。 5. 精美的图表与插图: 书中包含了大量高质量的势能图、波函数图像以及能级示意图,极大地增强了对抽象概念的可视化理解。 《量子力学导论:从基础到前沿应用》是任何严肃学习量子理论的物理学或相关专业学生不可或缺的参考书。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部引领读者进入现代物理学殿堂的权威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有机化学(第三版)》简直是打开了我对分子世界全新的一扇窗!作为一名对化学一直有点“敬而远之”的学生,我原本以为有机化学会像一个堆满复杂公式和陌生概念的迷宫,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从第一页开始,作者就用一种非常生动、易懂的语言,循序渐进地引导我进入有机化学的殿堂。书中大量的精美插图和模型,让我能够直观地理解抽象的分子结构和反应机理,不再是干巴巴的文字描述。特别是那些关于立体化学的讲解,我以前总是搞不清R/S构型,看了这本书的图示和解释,感觉豁然开朗,甚至觉得有点像在玩拼图游戏,非常有成就感。而且,书中给出的例题和练习题都设计得非常巧妙,它们不是简单的套用公式,而是鼓励我去思考,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思考一下”的小栏目,它们总是能提出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让我停下来,深入地理解某个概念。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觉得有机化学不再是枯燥乏味的学科,而是充满了趣味性和探索性的领域。

评分

说实话,拿到《有机化学(第三版)》的时候,我带着一丝忐忑,毕竟“有机化学”这个词本身就带着点“难度”的标签。然而,这本书的编排设计真的令人惊喜。它不是一股脑地将所有知识倾倒给你,而是非常有条理地构建起知识体系。开头部分对基础概念的梳理非常扎实,像共振、诱导效应、杂化轨道这些我之前一直模模糊糊的知识点,在这本书里得到了清晰的阐释。尤其是作者在讲解亲电加成反应时,那种一步步分析中间产物的稳定性和反应路径的逻辑,让我感觉自己也能像化学家一样进行推理。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不同反应类型的归纳和对比,通过类比和对比,我能更深刻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共性和差异,从而建立起更全面的认识。那些精心挑选的案例研究,更是让我看到了有机化学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比如药物的合成、材料的开发等等,这极大地激发了我学习的动力。这本书不仅仅是教科书,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导我一步步克服学习上的障碍,最终爱上这门学科。

评分

这次翻阅《有机化学(第三版)》,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独特的教学方法。这本书没有采用枯燥的填鸭式教学,而是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巧妙的设计,让学习过程变得主动而有趣。我惊喜地发现,即使是那些我曾经觉得非常困难的有机金属化学和自由基反应,在这本书里也变得易于理解。作者在讲解这些复杂内容时,总是会先给出一些直观的类比,或者引用一些有趣的化学历史故事,这样很容易就能抓住我的注意力,并且建立起知识的联结。书中的图示非常精细,不仅仅是展示结构,还能够生动地描绘电子的转移和分子的运动,让我仿佛置身于反应的现场。我尤其喜欢书末附带的“知识点回顾”和“常见错误提示”,这对于我这种容易犯迷糊的学习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帮助我及时查漏补缺,巩固所学,避免走弯路。这本书真的让我体验到了“学以致用”的乐趣,让我觉得有机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评分

《有机化学(第三版)》这本书的设计理念让我耳目一新。它在知识的呈现上,非常注重逻辑性和系统性。我发现书中的章节安排非常合理,每一部分都建立在前一部分的基础上,层层递进,让我能够在一个清晰的框架下理解有机化学的知识体系。从基础的烷烃、烯烃、炔烃,到更复杂的芳香性化合物、羰基化合物,再到高分子化学,这本书都覆盖得非常全面。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于反应的分类和总结,它不仅仅列举了各种反应,还会深入分析不同反应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它们在合成策略中的应用。这对于我这种希望能够运用有机化学知识进行实际合成的学习者来说,非常有指导意义。书中的一些“合成路线设计”的案例分析,更是让我看到了有机化学的魅力所在,它能够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有机化学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一个充满创造力和逻辑性的过程。

评分

作为一个已经接触过一些基础化学知识的学习者,我对《有机化学(第三版)》的期望是能够深入地理解更复杂的概念和反应。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它在讲解原理的同时,非常注重培养读者的化学思维能力。我发现书中对于反应机理的阐述,不仅仅停留在“是什么”,更深入到“为什么”。作者会从电子的流动、能量的变化等微观层面来解释反应的发生,这种严谨的分析方式让我对有机反应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书中还包含了大量的图表和数据,帮助我理解不同条件下反应的效率和选择性。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光谱学在结构鉴定中的应用部分的讲解,它把理论知识和实际分析工具结合起来,让我感觉自己真的能运用这些工具去“看”到分子。另外,书中对各种官能团化学的介绍,也让我能够系统地梳理和记忆,不再感到零散和混乱。可以说,这本书为我打下了坚实的有机化学基础,也为我未来的学习和研究铺平了道路。

评分

纸质感觉不怎么样,不知道是原本就这样还是有问题…

评分

章节安排于一般的不一样,很新颖,希望好用,很遗憾的是习题没有答案

评分

纸质感觉不怎么样,不知道是原本就这样还是有问题…

评分

活动购买,价格便宜,送货速度快

评分

纸质感觉不怎么样,不知道是原本就这样还是有问题…

评分

活动购买,价格便宜,送货速度快

评分

很好

评分

纸质感觉不怎么样,不知道是原本就这样还是有问题…

评分

好好好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