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G/T 20672-2005 尿素造粒塔设计规定

HG/T 20672-2005 尿素造粒塔设计规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五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编
图书标签:
  • HG/T 20672-2005
  • 尿素
  • 造粒
  • 塔设计
  • 化工设备
  • 行业标准
  • 技术规范
  • 设计规定
  • 氮肥
  • 颗粒化
  • 工程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158005870409
版次:1
商品编码:11546423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9

具体描述

前言/序言


《现代化工设备管理与维护实务》 图书简介 本书聚焦于现代化工生产环境中,复杂、大型化工设备的全面、高效管理与预防性维护策略。在当前化工行业对安全、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要求日益严苛的背景下,传统的被动式维修模式已无法适应生产需求。本书旨在为化工企业、设备工程师、维护技术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提供一套系统化、可操作的实践指南,以提升设备综合效率(OEE)和本质安全水平。 第一部分:化工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基础 本部分首先阐述了化工设备生命周期管理的理论框架,涵盖从需求分析、采购选型、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到最终报废的全过程。重点分析了早期设计决策对后期维护成本和运行可靠性的深远影响。 设备选型与风险评估: 详细介绍了针对不同化工介质(强腐蚀性、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的材料选择标准与规范遵循。探讨了如何利用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方法,在设备采购初期识别并量化潜在的系统性风险。 安装与验收标准: 强调了精确安装对设备长期稳定性的决定性作用。内容覆盖关键设备的精度校准、基础沉降监测、管道应力分析的实际操作步骤,以及确保竣工文件(As-Built Documentation)完整性的管理流程。 第二部分:先进维护策略与技术应用 本书的核心内容在于介绍并深入解析当前主流的先进维护技术,推动企业从计划维修向基于状态的预测性维护转型。 可靠性中心维护(RCM)的构建: 详细拆解了RCM的七个核心步骤,尤其强调了功能分析、故障模式识别在化工过程中的具体应用。书中通过多个案例说明,如何根据设备的关键性、失效后果,合理分配维护资源,避免过度维护和维护不足。 基于状态的监测(CBM)系统集成: 深入探讨了振动分析、热成像技术、油液分析在旋转设备(泵、压缩机、搅拌器)和静止设备(换热器、储罐)中的应用规范。特别指出如何结合过程控制数据(温度、压力、流量)建立多参数交叉验证的故障预警模型。例如,如何通过轴承振动频谱的变化,结合工艺温度的微小波动,提前预判润滑失效或对中误差的恶化趋势。 预测性维护(PdM)的数据驱动实践: 介绍了如何搭建和应用传感器网络、工业物联网(IIoT)平台来实时采集和分析设备健康数据。内容涵盖了数据清洗、特征提取、机器学习算法在设备剩余使用寿命(RUL)预测中的应用,旨在实现“在故障发生前”安排维护。 第三部分:关键化工设备维护的专业化要求 本部分针对化工生产中特有的、高风险或高价值的设备,提供了具体的维护深度指南,确保操作的专业性和合规性。 压力容器与管道系统的完整性管理: 重点阐述了定期检验、无损检测(NDT)方法的选择(如超声波、射线检测),以及腐蚀监测技术(如电化学噪声法、挂片法)的应用。详细说明了根据API 510/570/574等国际标准,制定腐蚀与疲劳评估计划的流程,以确保在役设备的结构安全。 热交换器与塔器的维护优化: 针对换热效率下降这一常见问题,本书提供了机械清洗、化学清洗的工艺选择依据,以及胀管、焊接修复的技术要点。在塔器维护方面,重点讨论了填料或塔盘的对齐校核、支撑结构检查,以及如何在高风险气体环境下安全进行内部清扫和检查作业的程序控制。 泵、压缩机与反应器的维护专题: 详细分析了这些核心动设备的常见失效模式(如气蚀、密封泄漏、叶轮不平衡)。提供了动密封系统的选型优化建议,以及针对搅拌器和反应釜内部件的磨损评估与修复工艺。 第四部分:维护作业管理与安全合规 成功的维护活动必须建立在严格的作业管理和安全文化之上。 计算机化维护管理系统(CMMS)的有效部署: 探讨了CMMS在工单管理、备件库存控制、维护历史记录归档中的核心作用。强调了数据输入的准确性如何直接影响后续的维护决策质量。 维护安全与许可制度: 严格遵循化工行业“开停车与检修”的管理要求。详述了动火作业、受限空间进入、高处作业、电气隔离(LOTO)的标准操作程序(SOP),并强调了风险分析(HAZOP/JSA)在检修策划中的不可替代性。 备件与供应链的优化: 分析了关键备件的库存策略(经济订货批量EOQ、安全库存),以及如何利用设备健康数据来动态调整慢周转、高价值备件的储备策略,以平衡资金占用与停机风险。 总结 本书力求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帮助读者建立起一套面向未来的、数据驱动的化工设备维护管理体系,最终实现卓越的运营表现和更高的本质安全水平。它不仅是技术人员的案头参考,更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管理工具。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说现代的设计软件和模拟工具是精准的数控机床,那么这本《HG/T 20672-2005 尿素造粒塔设计规定》就是那把决定了机床如何被制造和校准的“主尺”。它提供了一个自上而下的框架,一个所有人必须共同遵循的参照系,确保了即使是不同工厂、不同地区建造的造粒塔,在核心性能指标上也能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和可比性。它的语言风格简洁、指令性强,几乎没有商量的余地,这正是标准规范的本质要求。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见当年设计院里资深工程师们拍着桌子,就某个关键数据点进行激烈辩论后的最终定论。这本书的意义超越了单个项目的设计,它定义了中国尿素行业在那个时间点上的“最佳实践集结”,是理解国家基础工业标准化的一个绝佳窗口。它教会我们的,是如何用一套严密的逻辑和系统的方法论,去驾驭一个涉及高温、高压、大量粉尘和腐蚀性介质的巨型工业实体。

评分

翻开这本《HG/T 20672-2005 尿素造粒塔设计规定》时,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工程规范集,毕竟“设计规定”这几个字本身就带着一股子严谨和教条的味道。然而,这本书的编排方式和内容深度,出乎意料地展现了中国化肥行业在特定历史时期对尿素生产核心设备——造粒塔——所倾注的工程智慧。它不仅仅罗列了一堆冰冷的数字和公式,更像是一份详尽的“操作地图”,指引着工程师们如何在实际生产的复杂环境中,平衡效率、能耗与设备寿命之间的微妙关系。书中对造粒过程的流体力学分析,特别是涉及气流组织和物料返料比的精确控制要求,体现了当时行业对优化产品颗粒均匀度和降低粉尘排放的迫切需求。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塔体结构材料选择的章节,那里面对不同温度、湿度和腐蚀环境下钢材性能的细致考量,直接关系到一座动辄数千万投资的生产线的安全运营周期。读完这部分,我深切体会到,看似简单的造粒过程,背后蕴含着跨越材料学、热力学和机械设计的复杂工程哲学。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将这些顶层设计原则,转化为了可执行、可验证的施工蓝图,是理解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国内大型化肥装置建设风格的一把钥匙。

评分

这份规范的实用性,简直让人惊叹,简直是把一个复杂系统的“黑箱”打开,把每一个关键的输入输出都量化得清清楚楚。我不是设计出身,但即便是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也能感受到制定者在力求标准化过程中所下的苦功。它对于诸如造粒塔内部喷嘴的布置间距、雾化效果的判定标准,以及热风分布器的结构要求等细节的描述,达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这种“锱铢必较”的设计思路,很大程度上规避了早期国产设备因经验不足而导致的非标设计风险,确保了新投产装置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特别是关于塔底除尘和尾气处理系统的耦合设计部分,清晰地勾勒出了环保法规日趋严格的时代背景下,工程技术人员如何利用技术手段来应对污染控制的挑战。我感觉,这本书与其说是一套规定,不如说是一套经过无数次事故分析和经验教训总结后提炼出的“避坑指南”。它强迫所有使用者必须以一种系统论的视角来看待造粒塔——它不是孤立的反应器,而是整个尿素生产链条中承上启下的关键枢纽,任何一个环节的松懈都可能导致全线效率的崩塌。这种全景式的、注重实操环节的规定编写风格,是其他纯理论书籍所无法比拟的。

评分

初读此规范,最大的感受是其背后浓厚的“时代烙印”。这套2005年的标准,无疑是在中国化肥工业高速扩张期,为了快速提升产能和保证产品质量而推出的强力举措。它所反映的技术路线和设备选型偏好,清晰地指向了当时国内主流的造粒技术路线。我注意到了其中对某些关键参数的设定,明显带有前一个十年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的痕迹。例如,在对塔内压力降的控制要求上,它似乎更倾向于牺牲一点点能耗,来换取工艺操作的稳定性和对原料波动较大的容忍度。这是一种典型的、在技术积累尚不完全成熟时,优先考虑“稳”字而非“精”的工程策略体现。对于研究中国工业发展史的人来说,这本规范简直就是一份活的历史文献,它记录了特定阶段下,决策层如何通过技术标准来引导产业走向成熟和规范化。它没有使用太多晦涩的新概念,而是回归到了最基础的工程原理和实践检验过的经验公式,显得朴实而有力,透露出那个年代工程师们务实可靠的工作作风。

评分

深入研读这套设计规定,我不得不佩服编写者在结构完整性与操作性之间的精妙平衡。许多设计规范往往在理论上无懈可击,但在实际安装和后期维护中却困难重重,但这本规定似乎充分考虑了施工单位和现场维护人员的实际操作条件。比如,对于塔内构件的连接方式、人孔的布置位置以及检修通道的设计要求,都有明确的尺寸和规范,这极大地降低了后期设备“水土不服”的风险。它不仅仅关注于“造粒”这个化学物理过程本身,更将“制造”和“维护”纳入了设计的闭环管理。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设备寿命周期成本评估的隐含导向,那些对防腐层厚度、焊缝探伤等级的规定,无形中都在要求设计者必须考虑到未来二十年的维护成本,而非仅仅是初期的建设投资。这是一种超越了单纯技术指标的,带有长期主义视角的工程伦理的体现,是真正成熟的工业标准应有的风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