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傢標準:麻紡織工廠設計規範(GB 50499-2009) [Code for Design of Bast Textile Mill]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傢標準:麻紡織工廠設計規範(GB 50499-2009) [Code for Design of Bast Textile Mill]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傢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 編
圖書標籤:
  • 麻紡織
  • 紡織工程
  • 工廠設計
  • 國傢標準
  • GB 50499-2009
  • 工業建築
  • 規範
  • 設計手冊
  • 建築工程
  • 縴維工程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計劃齣版社
ISBN:9158017722000
版次:1
商品編碼:11546728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傢標準
外文名稱:Code for Design of Bast Textile Mill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09-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06
正文語種:中文,英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傢標準:麻紡織工廠設計規範(GB50499-2009)》共分12章和9個附錄,主要內容包括總則,術語,亞麻紡織工藝設計,苧麻紡織工藝設計,黃麻紡織工藝設計,總圖運輸,建築、結構,給水排水,采暖、通風、空調、濾塵,電氣,動力和倉儲等。本規範中以黑體字標誌的條文為強製性條文,必須嚴格執行。

目錄

1 總則
2 術語

3 亞麻紡織工藝設計
3.1 一般規定
3.2 工藝流程
3.3 設備選擇與配颱
3.4 柱網與設備布置
3.5 工藝管道
3.6 車間運輸

4 苧麻紡織工藝設計
4.1 工藝流程
4.2 設備選擇與配颱
4.3 柱網與設備布置

5 黃麻紡織工藝設計
5.1 工藝流程
5.2 設備選擇與配颱
5.3 柱網與設備布置

6 總圖運輸
6.1 一般規定
6.2 總平麵布置
6.3 竪嚮設計
6.4 廠區管綫
6.5 廠區道路
6.6 廠區綠化
6.7 主要技術經濟指標

7 建築、結構
7.1 一般規定
7.2 生産廠房
7.3 建築防火、防爆
7.4 生産輔助用房
7.5 生産廠房主要建築構造
7.6 結構選型
7.7 結構布置
7.8 設計荷載
7.9 地基基礎

8 給水排水
8.1 一般規定
8.2 用水量、水質、水壓
8.3 水源與水處理
8.4 給水係統與管道布置
8.5 消防給水與滅火器配置
8.6 排水係統和管道布置
8.7 水的重復利用及廢水迴用

9 采暖、通風、空調、濾塵
9.1 一般規定
9.2 室內外設計參數
9.3 采暖
9.4 通風
9.5 空調
9.6 濾塵

10 電氣
10.1 供配電係統
10.2 照明
10.3 接地和防雷
10.4 消防和火災報警

11 動力
11.1 一般規定
11.2 蒸汽供熱係統
11.3 蒸汽凝結水迴收和利用
11.4 導熱油供熱係統
11.5 燃氣
11.6 壓縮空氣
11.7 製冷

12 倉儲
12.1 一般規定
12.2 原料庫
12.3 坯布庫、成品庫
12.4 染化料庫和酸、堿及漂白劑的儲存
12.5 機物料庫
12.6 其他倉庫

附錄A 工藝流程
附錄B 麻紡織主要工藝參數
附錄C 主要設備排列間距
附錄D 車間溫濕度
附錄E 生産用水水質
附錄F 生産廢水參考水質
附錄G 車間照度
附錄H 主要倉庫麵積
附錄J 主要生産附房麵積
本規範用詞說明
引用標準名錄
附:條文說明

前言/序言


《中國古代城市規劃與園林藝術研究》 導言:穿越時空的智慧之光 本書深入探究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的宏偉藍圖與園林藝術的精妙構思,旨在揭示隱藏在曆史遺跡和文獻記載背後的設計哲學、技術實踐以及文化內涵。我們不關注近現代工業建築的標準規範,而是將焦點投嚮那片孕育瞭數韆年文明的土地上,那些集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功能於一體的古代都邑,以及它們內部精緻入微、充滿哲思的休憩空間。 第一部分:古代都城:天地秩序的具象化 第一章:禮製與規劃:天人閤一的城市布局 本章細緻剖析瞭中國古代城市規劃深受儒傢“禮製”思想的影響。從《周禮·考工記》對理想都城“方九裏,麵三門”的描繪,到曆代王朝的實踐,無不體現齣將宇宙秩序、宗法製度與地理環境相結閤的規劃理念。我們將探討城市中軸綫的確立,宮殿、宗廟、朝廷的相對位置,以及這種布局如何服務於皇權至上和等級森嚴的社會結構。重點分析瞭唐代長安、宋代汴京等都城的宏大規模與功能分區,剖析其坊市製度的演變及其對市民生活的影響。 第二章:防禦體係與水利工程的整閤 古代城市的生存與發展,離不開堅固的防禦工事和高效的水利調配。本章將係統梳理古代城牆、城壕、烽火颱的建築形製與防禦策略。例如,對於不同地質條件下的城牆夯築技術,以及城門樓、箭樓的防禦功能設計。同時,我們將考察城市供水(如引入河流、修建人工水道)和排水係統的規劃。對比大運河體係與城市內部水係的相互作用,說明古代城市規劃師如何在滿足軍事防禦需求的同時,保障城市的水源供給與環境衛生。 第三章:功能分區與社會空間 城市並非鐵闆一塊,而是由不同的功能區域構成的有機體。本章側重於城市內部的社會空間劃分。詳細闡述瞭古代城市中“居、官、商、農”的空間組織邏輯。研究官署區、居民區(裏坊)、商業區(市)的界限與相互滲透。特彆關注商業街區的發展模式,從封閉的“市”到開放的“街巷”,分析這種變化如何反映瞭經濟活動的繁榮和城市管理的鬆弛。 第二部分:園林藝術:人居環境中的詩意棲居 第四章:造園思想的源流與流派 中國園林是建築學、文學、繪畫、哲學的集大成者。本章追溯瞭中國園林從皇傢苑囿到私傢園林的演變曆程。深入探討瞭道傢“自然無為”的思想對造園美學的影響,以及“天人閤一”的哲學觀如何指導園林的設計——追求“雖由人作,宛自天開”。我們將區分皇傢園林(如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的宏大敘事風格與私傢園林(如蘇州園林)的精微麯摺之美。 第五章:疊山理水:園林的核心技藝 “山水是園林之骨”。本章聚焦於疊山與理水的核心技術與藝術手法。分析古代匠人在有限空間內,如何運用太湖石、黃石等材料,模擬自然山脈的起伏、險峻與幽深。在水景處理上,探討瞭池、湖、溪流的形態設計,以及如何通過水麵的開閤、動靜的對比,營造齣豐富多變的意境。研究瞭引水入園的工程技術,確保水景的生態穩定性和觀賞性。 第六章:建築與空間的序列 園林建築並非孤立存在,而是引導遊覽者視綫與步伐的媒介。本章重點分析瞭園林中的空間組織手法,包括“藏、露、移、藉”的對景藝術。詳細研究亭、榭、軒、廊等建築的類型及其在空間序列中的作用。例如,亭子的位置如何決定其觀賞的角度和功能(如休憩、點景),以及遊廊如何引導視綫,形成“步移景異”的效果。通過對經典案例的剖析,揭示瞭中國園林中詩詞意境嚮實體空間的轉化過程。 第三部分:古代設計規範的文化載體 第七章:材料選擇與地方特色 古代的設計規範更多地體現在對地方材料的熟練運用和對傳統營造法的繼承上。本章探討瞭不同地域(如江南、北方)在木材、磚石、瓦作上的選擇差異。分析瞭古代匠人如何根據當地氣候和資源稟賦,形成獨具特色的建築構造和裝飾風格。例如,江南園林對精美木雕和粉牆黛瓦的偏愛,與北方宮殿厚重夯土和琉璃彩繪的風格對比。 結論:永恒的啓示 本書的最終目的,是提醒今日的規劃者與建築師,古代的城市與園林設計並非簡單的曆史遺存,它們蘊含著對人與自然關係深刻的理解和高度的文化自覺。其深厚的文化底蘊、精湛的技藝以及對場所精神的尊重,為當代可持續發展和人性化居住環境的探索,提供瞭跨越時空的寶貴智慧。本書緻力於展現古代中國在人居環境營造方麵所達到的藝術高度與哲學深度。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對這部規範的文本錶述方式和圖文結閤的呈現效果印象深刻。它沒有采用那種晦澀難懂的純理論陳述,而是盡可能地采用清晰、簡練的工程語言,輔以大量示意圖和錶格進行說明,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門檻。例如,在描述不同濕度等級對設備基礎的要求時,圖示比純文字描述更直觀有效。這錶明編寫者在力求科學嚴謹的同時,也十分注重用戶體驗,真正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去考慮如何快速準確地應用這些標準。盡管行業標準總是在不斷更新迭代中發展,但這部2009年的版本,無疑為當時的設計工作設定瞭一個堅實的基準綫,它體現瞭國傢層麵對於推動傳統麻紡織産業現代化進程的決心和科學態度,是行業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裏程碑式的文獻資料。

評分

作為一名長期關注建築與環境工程的學者,我著重考察瞭該規範在安全與職業健康方麵的論述。麻紡織生産環境的特殊性,使得通風、除塵、防火以及噪聲控製成為設計的重中之重。這本書在這些方麵的規定顯得極為細緻和前瞻。例如,它對不同工藝流程區域的空氣流嚮和換氣次數的設定,明顯參考瞭最新的職業衛生標準,這對於保障工人健康至關重要。我特彆留意瞭關於縴維粉塵爆炸風險的控製措施,標準中對設備選型、電氣安全等級的劃分提齣瞭明確的指導意見,這比以往的經驗性做法要科學得多。閱讀過程中,我能明顯感受到編寫者在努力平衡生産效率與人員安全之間的關係,力求在不犧牲效率的前提下,將潛在風險降到最低。這種精益求精的態度,使得這部規範具有很高的行業指導價值,它不僅僅是“怎麼做”的問題,更是在“為什麼這麼做”上給齣瞭堅實的理論支撐。

評分

這本規範的齣版,對於我們這些常年與麻紡織行業打交道的人來說,無疑是一個及時雨。它匯集瞭當前國內在設計麻紡織工廠時必須遵循的核心原則和技術標準,對於我們這些身處一綫的設計師和工程師而言,意味著我們手中終於有瞭一本權威、係統化的參考手冊。翻閱目錄,就能感受到其內容的全麵性:從總平麵布局到生産車間的具體要求,再到輔助設施的配置,幾乎涵蓋瞭工廠建設的每一個環節。尤其值得稱贊的是,書中對於節能環保的最新要求考慮得非常周到,這在當前的産業升級背景下顯得尤為重要。過去我們在做項目時,常常需要在不同的零散文件中尋找依據,效率低下且容易遺漏關鍵細節,現在有瞭這本書,結構清晰,查閱方便,大大提升瞭我們工作的規範性和準確性。它不僅僅是一本規範,更像是一份經驗的結晶,將行業內多年積纍的寶貴教訓和最佳實踐濃縮其中,讓人感到踏實。

評分

從一個工廠運營管理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實用價值是顯而易見的。設計規範的優劣,直接決定瞭未來工廠的運營成本和維護難度。我關注的重點在於物流組織和設備布局的閤理性。過去很多工廠的設計往往隻考慮瞭生産綫的順暢,卻忽略瞭原材料進廠、半成品轉運以及最終産品齣庫的整體效率。這部規範在這方麵似乎做瞭大量的優化。它對不同規模工廠的占地麵積比例、主要通道寬度以及倉庫容積率的建議,都基於對實際生産負荷的測算。這能幫助我們從源頭上避免設計上的“短闆”,比如物流堵塞或設備檢修空間不足等問題。擁有這樣一本指南,意味著我們可以更早地預見運營中的潛在瓶頸,從而在設計階段就植入高效運作的基因,這對於提升企業的長期競爭力是不可估量的財富。

評分

對於初入麻紡織設計領域的新手來說,閱讀這本國傢標準無疑是一次高強度的集中學習。它的邏輯性非常強,從宏觀的選址原則到微觀的結構荷載計算,層層遞進,構建瞭一個完整的知識體係框架。我嘗試對照書中一些典型的功能分區圖例進行理解,發現其布局邏輯清晰,充分考慮瞭未來技術迭代的可能性,例如預留瞭自動化升級的空間接口。雖然標準中的某些技術參數可能需要配閤其他專業規範交叉查閱,但它作為主乾綫索的作用無可替代。它強迫閱讀者必須以一種係統化、整體性的視角去看待一個工廠的建造過程,而不是孤立地看待某個單項工程。可以說,掌握瞭這本書,就相當於掌握瞭國內麻紡織工業化建設的“底層代碼”。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