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档案与文献研究(第一辑)

地方档案与文献研究(第一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佩林,蔡东洲 编
图书标签:
  • 地方志
  • 档案学
  • 文献学
  • 历史研究
  • 地域文化
  • 文化遗产
  • 学术研究
  • 中国地方史
  • 史学
  • 文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55068
版次:1
商品编码:1154757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6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20世纪以来,随着视野的开阔和观念的更新,地方文献的整理方兴未艾。史料与方法的多元化特征日益凸显,研究成果颇为丰硕。本书系“地方档案与文献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内容涉及历史学、法学、文献学、文字学、考古学等学科,作者们围绕档案整理的理论与方法、文献考证、司法、地方社会、俗字杂字等问题展开了一场多学科、多领域、多主题的学术研究。

作者简介

吴佩林,男,1973年生,四川达县人。历史学博士,法学博士后。
蔡东洲,男,汉族,1962年11月出生,四川平昌人。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1
王雪梅,女,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特邀研究员,博士,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特邀研究员。

目录

地方文献整理与研究的若干问题
  ——以清代地方档案的整理与研究为中心【吴佩林】/1
嘉陵江流域地方文献的特征及其意义【马 强 魏春莉】/11
清代巴县婚姻档案及其史料价值分析【张晓霞】/22
民国地方档案文件级著录探析【左 平 赵 明】/31

《水经注校证》校读续记【王华宝 王 勇】/37
陕西洋县文博馆藏明代大藏经敕赐因缘考【王雪梅】/49
简论清代前期《春秋》学研究的特点【文廷海】/56
南部县旧志略考【金生杨】/64
《蜀鉴》版本考述【赵炳清】/72
《清史稿?章庆传》史实考补——以清代南部县衙档案为中心【黎春林 金生杨】/81

非讼、好讼与国家司法模式——比较法视野下的清代巴县钱债案件【王志强】/89
徽州地区明清民间私约分类研究【田 涛 李祝环】/108
从诉讼限制看清代司法档案的法价值——以清代四川档案为个案【张晓蓓】/119
论清代流放人犯的递解【王云红】/128
清代刑部与京师细事案件的审理【胡祥雨】/145
从《资政院议事细则》到《民权初步》的“议学”考释【李启成】/157
民国四川基层社会诉讼话语变迁研究——以三台档案为依据【陈长宁】/188
《梓潼帝君化书》中的蜀地民间信仰【胡 宁】/203
清代南部县保护宋代“三陈”墓档案研究【蔡东洲】/211
清代长江救生红船公益性与官办体系的衰败【蓝 勇】/226
清代下层妇女与娘家的关系——以南部档案为中心的研究【毛立平】/240
清代重庆的工商业移民——依据《巴县档案》的研究【周 琳】/268
移民、善堂与地方权力结构——以清代巴县至善堂为例【梁 勇 周兴艳】/282
清代教官的宣讲与地方教化——兼及科举制废除对教官的影响【苟德仪】/297
清代民间鬼神信仰初探——以《南部县志》中朱氏女夜访县丞为例【马莉莉】/309
晚清地方州县武庙的经费收支问题
  ——以《清代南部县衙档案》为中心的考察【蔡东洲 张 亮】/315
清代乡试中的州县政府——以四川南部县为例【刘艳伟 金生杨】/326
清代县域官方信息的发布体系——以《南部档案》所见告示为中心的考察【李升涛】/340
清代州县衙署中的承发房初探——以《南部档案》为中心的考察【汪秀平】/353
维新运动时期西学在四川的传播
  ——从四川高等学堂档案中的“宋育仁购书清单”出发【李晓宇】/365

地方文献整理中的杂字问题【黄 征】/387
《南部档案》俗字研讨价值【杨小平】/418
《南部档案》俗字考释六则【孙芳芳 杨小平】/427
“據”字俗体演变考【刘丰年 杨小平】/432
浅谈《南部档案》俗字【董兆娜 杨小平】/438
清代顺治康熙时期《南部档案》俗字考释【晏昌容 杨小平】/444

“地方档案与文献研究学术研讨会”会议评述【吴佩林 钟 莉】/452

前言/序言


地方档案与文献研究(第一辑) 《地方档案与文献研究(第一辑)》是一部深度聚焦于中国地方史料搜集、整理、研究与利用的学术力作。本书凝聚了国内外多位档案学、历史学、文献学领域资深学者及青年研究者的智慧与心血,以宏大的视野、严谨的治学态度,系统梳理了当前地方档案与文献研究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本书的出版,不仅为学界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展示成果的平台,也为一切对中国地方历史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打开了一扇深入探索的窗口。 本书内容涵盖了极为广泛的议题,旨在全面展现地方档案与文献研究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 档案资源的发现与保护 本辑的首要篇章,着力探讨了地方档案资源的发现与保护这一基础性、前瞻性课题。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海量的历史信息散落民间、湮没于尘封的库房,如何有效地挖掘、识别并妥善保存这些珍贵的历史遗存,是地方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民间档案的抢救与价值发掘: 本辑有多篇文章专题探讨了民间档案的搜集与整理。这包括家族谱牒、个人日记、书信、契约、票据、照片、口述史料等。这些看似零散的材料,往往是官方档案无法触及的,能够提供更加鲜活、细腻、多元的视角,填补历史叙述的空白。文章详细介绍了在不同地区,研究者如何通过深入社区、拜访老人、建立联系等方式,成功抢救了一批极具价值的民间档案,并初步分析了这些档案对于研究特定家族史、地方社会经济变迁、民俗文化传承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例如,对于某个曾历经战乱或社会动荡的地区,民间信件和日记可能成为了解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选择的唯一证据。 特殊载体档案的保护与数字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传统载体如纸质、竹简、木牍、石碑等档案都面临着损毁的风险。本辑有多篇研究关注了这些特殊载体档案的科学保护方法,包括温湿度控制、防虫防霉、物理修复技术等。更重要的是,文章强调了数字化技术在保存和传播地方档案中的关键作用。对珍贵档案进行高清扫描、建立数字数据库,不仅能最大程度地降低原件损耗的风险,还能打破地域限制,让全球的研究者和公众都能便捷地访问和利用这些宝贵的历史资源。其中,关于如何进行高质量的档案数字化,以及如何构建开放、易用的数字档案平台,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乡土建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化: 除了传统的文字、图像资料,本书还拓展了地方档案的边界,将乡土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纳入研究视野。一些文章探讨了如何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民居、古街区等进行测绘、拍照、文字记录,形成系统化的建筑档案,以保护其历史风貌。同时,对于戏曲、曲艺、传统技艺、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提出了通过录音、录像、文字访谈等方式进行“活态”记录和建档的必要性,从而实现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传承与保护。 二、 地方文献的梳理与阐释 在档案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如何对浩如烟海的地方文献进行梳理、辨析,并从中提炼出具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是本辑的另一核心内容。 地方志的编纂传统与创新: 地方志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最系统的文献类型之一,是研究地方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宝藏。《地方档案与文献研究(第一辑)》收录的多篇文章,对中国地方志的编纂历史、不同时期地方志的体例特点、优缺点进行了回顾与分析。特别关注了当代地方志编纂在内容更新、记述方式、数字化应用等方面的新探索,以及如何克服体例僵化、内容滞后等问题,使其更好地反映当代地方社会的面貌。一些文章还从微观角度,对特定地区、特定时期的地方志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发掘其中蕴含的独特历史信息。 地方报刊、地方史料集与史料整理的理论与实践: 除了地方志,地方报刊(报纸、杂志)、地方史料集(如地方奏疏、公牍、文集、碑刻集等)也是研究地方历史的重要文献。本辑有多篇文章探讨了如何对这些分散、零碎的文献进行系统性的搜集、整理、标点、校注。这包括对一些地域性报刊的创办历史、内容特点、历史作用进行分析,以及对地方史料集进行抢救性整理与出版的意义。一些研究者分享了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运用文献学、历史学的方法,克服文献讹误、缺失等问题,为后续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族谱、文人笔记、地方文学作品的文献价值: 本辑也高度重视那些带有文学色彩或个人视角的文献。族谱不仅是家族传承的见证,也常常隐藏着关于人口迁徙、社会关系、经济活动等重要信息。文人笔记、地方小说、诗歌、散文等,虽然带有主观色彩,却能提供鲜活的社会风貌、人物活动、思想情感,是了解地方文化、民俗心理的生动材料。文章通过具体的案例,展示了如何从这些文献中挖掘历史信息,并结合其他史料进行交叉印证,从而构建更全面、立体的历史图景。 三、 地方档案文献的研究方法与理论探索 在掌握了大量的档案与文献资源后,如何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是本辑希望引发思考的重点。 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应用: 地方档案与文献研究并非孤立的学科,它与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经济学、文学等学科紧密相连。本辑有多篇文章探讨了如何运用这些学科的研究方法来解读地方档案文献。例如,运用社会学的方法分析地方档案中反映的社会结构、阶级关系、权力运作;运用人类学的方法解读民俗文献中的文化符号、信仰体系;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契约、账簿中的经济活动。这种跨学科的视角,能够极大地拓展地方档案文献的研究深度和广度。 口述史与档案文献的结合: 口述史作为一种重要的历史研究方法,在地方研究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本辑关注了如何将口述史的访谈资料与传统的档案文献进行比对、印证,以获得更准确、更生动的历史叙述。口述史能够补充档案的空白,提供官方记录之外的个体经验和民间视角,而档案文献则可以为口述史提供佐证,校正记忆的偏差。 数字人文在地方研究中的实践: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人文”的概念逐渐渗透到各个学术领域。本辑有多篇文章探讨了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数据分析、可视化工具等来辅助地方档案文献的研究。例如,利用文本挖掘技术分析大量地方文献中的关键词、主题,发现隐藏的关联;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地方档案中的地理信息进行可视化展示,分析人口分布、土地利用、交通网络等;构建数字地方史数据库,实现复杂查询和关联分析。这些前沿技术的应用,为地方研究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理论反思与方法论探讨: 除了具体的案例研究,本辑也包含了一些具有理论高度的文章,对地方档案与文献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范式、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包括对“地方性”的理解、对历史叙事的建构、对档案文献的批判性解读等。这些文章鼓励研究者跳出固有的框架,思考地方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如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丰富和发展地方档案文献的研究方法。 四、 地方档案文献的利用与传播 最终,研究的价值体现在其应用与传播。《地方档案与文献研究(第一辑)》的最后一章,着重探讨了地方档案文献的现实利用与有效传播。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地方档案文献并非仅仅是学者的研究对象,它们更是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本辑有多篇文章探讨了如何利用地方档案文献来传承乡土文化、推动旅游开发、优化城市规划、服务基层治理等。例如,通过对地方经济史档案的研究,可以为当地的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历史借鉴;通过对地方文化遗产档案的整理,可以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素材。 普及地方历史文化教育: 如何将晦涩的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公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知识,是地方档案文献传播的重要课题。本辑探讨了通过展览、讲座、出版科普读物、制作纪录片、开发教育APP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公众普及地方历史文化,激发公众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历史的兴趣。 构建开放共享的研究平台: 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构建开放共享的地方档案文献数据库,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本辑的一些文章,对如何构建这样的平台、如何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如何保障数据安全和知识产权,都提出了积极的建议。一个开放共享的平台,将极大地促进地方研究的深入和学术交流的活跃。 总而言之,《地方档案与文献研究(第一辑)》是一部集理论探讨、实践经验、前沿探索于一体的学术专著。它不仅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和方法借鉴,也为关注中国地方历史文化发展的各界人士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的绝佳机会。本书的出版,标志着中国地方档案与文献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必将对相关学术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刚读完这本关于档案管理和地方历史文献的深度研究专著,可以说是收获颇丰。这本书的作者显然对中国地方史料的收集、整理和利用有着独到的见解。它不仅仅罗列了各种档案的类型和保存方法,更重要的是,它探讨了如何在这些“沉默的文字”中挖掘出鲜活的历史叙事。比如,书中对一些地方志和家谱的交叉比对分析,让人耳目一新。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数字化转型的部分,作者没有停留在表面的技术介绍,而是深入剖析了在数字化进程中,如何保持档案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这对于我们未来处理海量数据无疑具有指导意义。书中引用的案例大多来自国内一些较为偏僻但资料保存完好的地区,这使得论证更加扎实可信,而非空泛的理论说教。总的来说,对于任何一个从事地方文化研究、历史文献整理或者图书馆学、档案学专业的学生或从业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和思想启迪之作。它构建了一个宏大而精微的框架,指导我们如何与历史进行一场严肃而认真的对话。

评分

作为一名对地域文化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这本书对我来说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宝库的大门。它提供的研究方法论非常实用,尤其是关于如何从零散的口述史料和非正式文献中重建地方社会结构的部分,我准备将书中的一些技巧运用到我自己的家族历史梳理中去。这本书的排版和注释体系也做得非常出色,参考文献列表的完备性,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坚实的阶梯。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敏感或缺失史料时的审慎态度,既不回避问题,也不妄加揣测,而是坚持以现有证据为基础进行严谨推断。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学术的良知。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地方性知识”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明白每一个角落的历史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更广阔的时代洪流紧密相连的有机整体。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广度是超乎我预期的。它绝非一本简单的操作手册,而是充满了思辨性的探讨。我花了很长时间去消化其中关于档案的“生命周期”理论及其在当代社会背景下的延伸意义。作者似乎在挑战一些固有的范式,特别是关于“核心价值”和“边缘价值”的文献认定标准,这在当前的学术界是一个非常尖锐且有价值的议题。书中对一些特定历史时期的地方政治生态如何影响档案的形成和流失的分析,极具洞察力。我感觉作者在行文间流露出一种对历史细节的近乎偏执的尊重与热爱。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脑海中勾勒出那些尘封的文书在特定历史情境下被书写、被保存、被遗忘,最终又被重新发现的全过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教会了我们“如何做”,更重要的是启发了我们思考“为什么要做”以及“我们正在保护什么”。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沉浸,仿佛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档案工作者进行了一次系统的“田野考察”。它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从宏观的理论建构过渡到微观的实例解析,衔接自然流畅。我特别喜欢其中探讨的地方文献分类法的章节,那部分内容详尽地梳理了传统分类体系的局限性以及在现代研究需求下的改进方向。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对于那些常人容易忽略的“边角料”式的文献资料,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的解读。比如,关于商业契约和地方税收记录在社会经济史研究中的价值挖掘,阐述得极其透彻。这本书的专业性毋庸置疑,但它并没有陷入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泥潭,而是用清晰、富有条理的语言将复杂的专业知识普及开来,这使得即便是初涉该领域的读者也能很快抓住重点。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我们身边那些习以为常的文本,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环境的历史印记。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是那种沉稳而富有学养的类型,读起来节奏不快,但每读一页都会让人有所收获,需要细细品味。它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那些被时间掩埋的社会图景得以重见天日。我发现书中对不同载体档案的保护技术也有涉及,虽然不是重点,但提供了基础的科普知识,有助于非专业人士理解档案工作的复杂性。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通过详实的文献考证,揭示了几个长期以来被地方史界所误解的事件的真相,这显示了扎实的文献功底和批判性思维。这本书的意义已经超出了专业范畴,它实际上是一部关于如何理解和尊重地方记忆的教程。我向所有对历史文献学、地方志编纂或档案馆事业有兴趣的人士,强烈推荐这本书,它会极大地丰富你对“文献”二字的理解,并提供一把解读历史的精巧钥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