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窟艺术:榆林窟 [Grotto Art of China]

中国石窟艺术:榆林窟 [Grotto Art of China]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敦煌研究院 编
图书标签:
  • 石窟艺术
  • 榆林窟
  • 敦煌
  • 佛教艺术
  • 丝绸之路
  • 壁画
  • 雕塑
  • 中国艺术
  • 历史
  • 文化遗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4472770
版次:1
商品编码:11553524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石窟艺术
外文名称:Grotto Art of China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榆林窟又名万佛洞,是中国佛教石窟艺术的重要宝窟之一,位于安西县城南76公里处榆林河谷两侧的砾石崖壁。目前存石窟42个,其中东崖31座,西崖 11座,一泓清流流过崖间。因其河谷中遍生榆树而得名。历经唐、五代、宋、西夏、元、清各代建造和重修。窟内共存唐至元代800多年间的彩塑千余身,壁画 1000多平方米。榆林窟始建于北魏,洞窟形制、壁画内容、艺术风格及供养人题名等均表现出了与莫高窟石室艺术的密切联系,为敦煌艺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示出了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内容简介

  《中国石窟艺术:榆林窟》介绍了,榆林窟壁画艺术是敦煌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佛教思想、壁画内容、表现形式等方面,均与莫高窟一致,甚至一些壁画的作者也是与莫高窟共有的。曹氏画院的画工、画师,不只在沙州,也受命到瓜州的榆林窟作画。但是,榆林窟艺术并非莫高窟的翻版,而是具有许多自己的特色:如在洞窟形制上,有完整的前室和长甬道,主室壁上画出十二根排柱支撑窟顶宝帐的窟室样式,都是莫高窟所没有的。壁画中西夏和元代的密教曼荼罗和水月观音图,显密结合加以汉密、藏密结合的画法,尤其大量的民族人物画像、画工画师画像,以及汉藏婚礼图,也都补充了莫高窟之不足。在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及艺术美的创造上,榆林窟的一些作品超过了莫高窟,如西夏的线描和水墨山水;特别是唐代吐蕃时期第25窟壁画,人物造型简练,用线纯熟、有力,色彩明丽而不浮华,其保存完好程度更使莫高窟同时期壁画难以比拟。榆林窟艺术的高度成就,大大丰富了以莫高窟为首的敦煌石窟艺术体系。

内页插图

目录

榆林窟全景
榆林河谷远眺
20世纪40年代的榆林窟东崖
榆林河谷中的石窟群(1986年)
榆林窟东崖(1993年)
加固工程后的榆林窟东崖栈道(2010年)
加固工程后的榆林窟西崖栈道(2010年)
加固工程后的榆林窟西崖栈道(2010年)
榆林窟东崖山门
榆林窟东崖北侧化纸楼
主编介绍
榆林窟艺术概观/赵声良
1 第6窟窟室内景及大佛 唐
2 第28窟中心柱东向龛坐佛 唐
3 第28窟中心柱东向面菩萨与弟子 唐
4 第28窟中心柱北向面立佛 唐
5 第17窟窟室内景 唐
6 第17窟中心柱南向面坐佛 唐
7 第17窟中心柱南向面佛头像及项光 唐
8 第17窟中心柱东向龛立佛 唐
9 第25窟窟室内景 中唐
10 第25窟东壁八大菩萨曼荼罗 中唐
11 第25窟东壁卢舍那佛 中唐
12 第25窟北壁弥勒经变 中唐
13 第25窟北壁弥勒经变局部 中唐
14 第25窟北壁飞天 中唐
15 第25窟北壁弥勒经变菩萨 中唐
16 第25窟北壁弥勒经变 马宝和兵宝 中唐
17 第25窟北壁弥勒经变剃度(之一) 中唐
18 第25窟北壁弥勒经变剃度(之二) 中唐
19 第25窟北壁弥勒经变剃度(之三) 中唐
20 第25窟北壁弥勒经变迦叶献袈裟 中唐
21 第25窟北壁弥勒经变耕获图 中唐
22 第25窟北壁弥勒经变婚嫁图 中唐
23 第25窟北壁弥勒经变老人入墓 中唐
24 第25窟北壁弥勒经变翅头末城 中唐
25 第25窟南壁观无量寿经变 中唐
26 第25窟南壁观无量寿经变菩萨 中唐
27 第25窟南壁观无量寿经变共命乌和孔雀 中唐
28 第25窟南壁观无量寿经变伎乐 中唐
29 第25窟南壁观无量寿经变未生怨 中唐
30 第25窟南壁观无量寿经变十六观 中唐
31 第25窟南壁东侧菩萨 中唐
32 第25窟西壁北侧 文殊变 中唐
33 第25窟西壁南侧普贤变 中唐
……

前言/序言


飞天舞蹈与佛陀静思:一部关于中国石窟艺术的恢弘史诗 中国石窟艺术,宛如一部镶嵌在中华大地上的立体史书,以其雄浑的气魄、精湛的技艺和深邃的文化内涵,诉说着千载的信仰、审美与技术演进。这并非仅仅是对佛教造像的简单记录,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视觉交响,是先民们以岩石为画布,以信仰为笔触,精心雕琢而成的精神图腾。它见证了不同文明的碰撞与融合,折射出各个时代社会生活的斑斓侧影,更展现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艺术创造力。 一、 时空的脚步:从开凿之初到辉煌盛世 中国石窟艺术的脉络,可以追溯至汉末魏晋时期,那是一个佛教刚刚传入,并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的时代。甘肃的麦积山、敦煌的莫高窟,便是最早的艺术先驱。这些早期的石窟,往往带着鲜明的犍陀罗艺术风格,佛陀的形象虽显庄严,但眉宇间仍流露出异域的风情。随着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的深入融合,“汉化”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北魏时期,龙门石窟和云冈石窟的开凿,标志着中国石窟艺术进入了第一个辉煌时期。北魏皇室的信奉,使得石窟开凿呈现出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特点。云冈石窟的佛像,面部丰圆,神情肃穆,衣纹褶皱则开始出现飘逸的中国化特征,这便是“汉风”初起的有力证明。龙门石窟则以其精致的雕刻和丰满的造像,展现了北魏晚期至隋唐时期佛教艺术的典范。那些或端庄慈祥,或英武挺拔的佛陀、菩萨,仿佛仍在静静地俯瞰人间。 隋唐时期,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鼎盛之期。在强大的国力支撑下,各地石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西安的翠华山石窟、洛阳的龙门石窟,以及黄河流域的众多石窟,都展现出唐代艺术雍容华贵、气象万千的时代风貌。此期的造像,人物形象更加丰富,不仅有庄严的佛陀,更有风姿绰约的菩萨,威武的护法神,甚至还有生动鲜活的供养人形象。衣饰的华丽,线条的流畅,面部的丰腴,都将那个盛世的开放与自信展现得淋漓尽致。飞天,作为唐代石窟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形象之一,她们以曼妙的身姿,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仿佛在为佛陀的教义传播奏响天籁。 宋元时期,石窟艺术在继承前代风格的基础上,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虽然大型石窟的开凿数量有所减少,但一些地区的石窟,如四川大足石刻,以其圆塑和浮雕的技法,以及更贴近民间的题材,展现出独特的地域特色和世俗化的倾向。这些作品,在延续佛教教义的同时,也融入了更多的民间传说和伦理观念。 二、 雕琢的灵魂:技艺的演变与审美观念的流变 中国石窟艺术的魅力,不仅在于其宏大的规模,更在于其背后精湛的雕刻技艺。从最初的粗犷雕凿,到后来的精雕细琢,每一次技艺的进步,都伴随着审美观念的深刻变革。 早期石窟的造像,多以石胎为主,线条相对简洁,风格更趋写实。例如,初期的莫高窟造像,保留了更多外来艺术的影响,但已开始融入中国本土的审美元素。到了北魏时期,随着雕刻工具的进步和匠人技艺的纯熟,造像的轮廓更加清晰,线条更加流畅。衣纹的处理也开始变得丰富,出现了“曹衣出水”般的轻盈质感。 隋唐时期,是中国石窟艺术雕刻技艺的巅峰。这一时期的匠人们,不仅掌握了高超的圆雕、浮雕技法,更能通过对人物比例、动态、表情的精准把握,赋予石像生命。例如,龙门石窟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其高达17.15米的体量,却能展现出慈祥、智慧、庄严的丰富情感,充分体现了唐代雕刻技艺的炉火纯青。同时,石窟中的彩塑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色彩的运用,使得佛像更加生动逼真。 到了宋元时期,虽然大规模的石窟开凿逐渐式微,但一些地区的石窟,如大足石刻,在圆塑技艺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其圆润的造型,细腻的面部表情,以及生动的人物动态,都展现了宋代世俗化审美的影响。这些作品,更加注重人物的情感表达和生活气息。 三、 精神的图腾:信仰、哲学与社会生活的投影 中国石窟艺术,绝不仅仅是冰冷的石块,它们承载着千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信仰、哲学思考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佛教作为石窟艺术的源泉,其教义是石窟最核心的内容。从佛陀的本生故事,到菩萨的慈悲救度,再到罗汉的修行证果,每一幅壁画,每一尊造像,都在诉说着佛教的智慧与哲理。这些故事的传播,不仅巩固了佛教的信仰,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然而,中国石窟艺术并非照搬西方佛教艺术,而是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融入了中国本土的哲学思想。儒家和道家的影响,使得石窟艺术中的人物形象,在保持佛教庄严的同时,也增添了中国式的温厚与圆融。例如,唐代石窟中,菩萨的形象更加丰满、慈爱,有时甚至带有一丝世俗的美感,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美”的理解息息相关。 同时,石窟艺术也是古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壁画中描绘的供养人、乐舞百戏、出行队伍,以及各类生活场景,都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社会制度、服饰、建筑、音乐、舞蹈等珍贵资料。那些形态各异的供养人,或达官贵人,或贩夫走卒,都以虔诚的姿态出现在佛前,反映了当时社会各阶层对佛教的信仰程度,也折射出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 四、 文化的传承: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中国石窟艺术,是一笔无价的文化遗产,它连接着古老的过去,也启迪着当代的未来。 在当代,这些石窟作为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吸引着无数国内外游客前来瞻仰。它们不仅是人们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的载体。 更重要的是,石窟艺术所蕴含的创新精神和精湛技艺,依然能够为当代艺术家和设计师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从佛教造像的比例与动态,到壁画的色彩与构图,再到浮雕的叙事性,这些宝贵的艺术经验,都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传承。 保护和研究中国石窟艺术,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投资。通过对石窟艺术的深入挖掘和科学保护,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文明的演进脉络,发掘其中蕴含的普世价值,并将其发扬光大,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中国石窟艺术,是一首永恒的史诗,它以岩石为纸,以信仰为墨,雕刻着中华民族的灵魂,诉说着文明的辉煌。每一尊佛像,每一幅壁画,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与汗水,都闪耀着中华文化的独特光芒。它们静默地矗立在那里,等待着后人的解读与传承,继续在历史的长河中,讲述着那些关于美、关于信仰、关于人生的永恒故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说实话,我拿到手的时候,是被它沉甸甸的重量和封面那细腻的触感所吸引的。那种古朴的、带着岁月痕迹的质感,一下就拉开了我与现实的距离,让我感觉捧在手里的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扇通往遥远历史的窗户。翻开第一页,那排版的考究,字体的选择,甚至纸张的微黄,都散发着一种宁静而庄重的气息,仿佛置身于一座古老的殿堂。每一张图片都清晰得令人惊叹,色彩的还原度极高,仿佛亲眼所见一般。我常常会花上很长时间,只是静静地凝视着那些石窟的细节,那些饱经风霜的壁画,那些神态各异的佛像。我会被雕刻师的鬼斧神工所折服,他们如何在坚硬的岩石上刻画出如此生动的人物,每一个眼神,每一个手势,都充满了力量和情感。而壁画的色彩,虽然历经千年,却依然能窥见当年的辉煌,那些鲜活的色彩,讲述着古老的故事,传递着宗教的信仰,以及那个时代人们的审美情趣。我尤其喜欢那些描绘日常生活场景的壁画,它们就像是定格在岩石上的历史影像,让我得以窥见千年前人们的生活状态,他们的衣着,他们的劳作,他们的庆典,一切都显得那么真实而亲切。这本书不仅仅是图片的堆砌,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一次心灵的洗礼。我感觉自己穿越了时空,与古人进行了一场无声的对话。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所传递的一种“厚重感”。当我翻开这本书,就仿佛踏入了一个古老的时空隧道,与那些历经千年的艺术品进行对话。我喜欢它那种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它不仅仅展示艺术品本身,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挖掘了这些艺术品背后所承载的丰富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我被那些艺术家们精湛的技艺所折服,他们如何在坚硬的岩石上刻画出如此生动的人物,每一个眼神,每一个手势,都充满了力量和情感。而壁画的色彩,虽然历经千年,却依然能窥见当年的辉煌,那些鲜活的色彩,讲述着古老的故事,传递着宗教的信仰,以及那个时代人们的审美情趣。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也让我对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就是一场寻宝之旅。每一页都充满了惊喜,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细节和感悟。我喜欢它那种不拘泥于简单陈述的叙述方式,它会巧妙地将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宗教象征等元素融为一体,让你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深入理解其背后的意义。我尤其对书中对壁画细节的解读印象深刻,那些看似简单的线条和色彩,在作者的笔下却变得鲜活起来,讲述着关于神话传说、佛教故事、甚至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曾花了整整一个下午,只是反复观看同一幅壁画,试图从中捕捉到更多的信息。我发现,那些佛陀的面容,菩萨的姿态,天人的衣饰,甚至是背景中那些花草树木,都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它们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传递特定的宗教观念和文化信息。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向导,引领我穿梭于历史的长河,让我得以触摸那些古老文明的温度。我不再仅仅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去欣赏,而是成为了一个参与者,去感受,去思考,去领悟。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很多同类书籍难以比拟的。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视觉冲击力是惊人的。我很少看到一本关于艺术的书,能将图片的质量做到如此极致。每一张照片都仿佛经过了精心的构图和打磨,色彩饱满,细节清晰,仿佛能够透过屏幕触摸到石窟的纹理。我喜欢它那种全方位的展示,不仅仅有宏大的全景,更有对局部细节的特写。我常常会放大图片,仔细研究那些壁画上人物的表情,衣饰的纹理,甚至是背景中那些微小的花鸟鱼虫。我惊喜地发现,原来在那些古老的壁画中,隐藏着如此丰富和精致的细节,它们就像是隐藏的宝藏,等待着有心人去发现。这本书不仅仅是展示艺术品,更是在呈现一种艺术的“现场感”。我感觉自己就身处在那些石窟之中,与那些古老的艺术品面对面。这种强烈的视觉体验,极大地增强了我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让我对这些艺术品产生了更深切的感情。

评分

阅读这本书,就像在品味一杯陈年的佳酿,越品越有味道。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发现新的亮点和惊喜。我喜欢它那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无论是壁画中人物的眉眼,还是雕塑的衣纹,亦或是石窟的整体结构,都展现出了一种令人叹为观止的匠心。我曾花费很长时间,反复研究同一幅壁画,试图从中捕捉到更多的信息。我发现,原来在那些看似简单的线条和色彩中,隐藏着如此丰富的信息,它们讲述着关于神话传说、佛教故事,甚至是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尤其对书中对壁画中人物表情的解读印象深刻,那些微小的表情变化,却能传递出丰富的情感和内涵。这种对细节的深入挖掘,让我对这些艺术品有了更深切的理解和欣赏。

评分

我承认,刚开始接触这本书时,我对“石窟艺术”这个概念并没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总觉得它可能是一些静态的、陈旧的艺术品。但是,当我深入阅读之后,我才发现自己错得离谱。这本书所展现的,绝非仅仅是冰冷的石头和褪色的壁画,而是一种鲜活的、充满生命力的文化遗产。它不仅仅记录了艺术的演变,更折射出不同时代社会、经济、宗教和思想的深刻变迁。我惊喜地发现,每一尊佛像,每一幅壁画,都在讲述着一个时代的故事。例如,那些早期石窟中庄严而质朴的造像,反映了佛教初传中原时期的特色;而到了后期,造像逐渐变得丰满、圆润,神情也更加世俗化,这其中蕴含着的是中国本土文化与外来宗教的融合过程,是艺术形式不断创新和发展的生动体现。我喜欢它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石窟进行细致的梳理和对比,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这种艺术形式是如何一步步演变和成熟的。这种梳理不仅仅是学术上的严谨,更让读者能够从中感受到历史的脉络和艺术的生命力。有时候,我甚至会为那些默默无闻的工匠们感到深深的敬意,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为我们留下了如此宝贵的财富。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艺术”的定义,它不仅仅是美的展现,更是历史的载体,文化的见证。

评分

这本关于中国石窟艺术的书,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宝藏之中。每一页都像是在打开一个新的抽屉,里面装着的是令人惊叹的艺术品和丰富的历史故事。我喜欢它那种层层深入的解读方式,它不会简单地罗列图片,而是会深入分析每一幅壁画、每一尊佛像的创作背景、艺术风格、宗教含义以及社会影响。我曾花了好几个小时,反复观看同一幅壁画,试图从中捕捉到更多的信息。我发现,那些看似简单的线条和色彩,在作者的笔下却变得鲜活起来,讲述着关于神话传说、佛教故事、甚至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本书不仅仅是让我欣赏艺术,更是在引导我思考,去理解艺术背后的深层含义。

评分

我必须承认,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中国石窟艺术的了解仅限于一些零碎的印象。但是,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以一种非常全面和深入的方式,展现了中国石窟艺术的辉煌成就。我喜欢它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石窟艺术的梳理和对比,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这种艺术形式是如何一步步演变和成熟的。我尤其对书中对壁画细节的解读印象深刻,那些看似简单的线条和色彩,在作者的笔下却变得鲜活起来,讲述着关于神话传说、佛教故事、甚至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曾花了整整一个下午,只是反复观看同一幅壁画,试图从中捕捉到更多的信息。这本书不仅仅是图片的堆砌,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艺术创造力。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非常独特的。它既有学术性的严谨和专业,又不失文学性的优美和诗意。我喜欢它那种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不像很多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像一位资深的导游,耐心地向你介绍每一件艺术品的来龙去脉,它们的历史背景,它们的艺术特色,它们的文化内涵。我发现,即使是对石窟艺术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地被它所吸引。它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复杂的艺术概念,用生动的比喻来描绘抽象的艺术形象。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充满人文关怀的描写,它不仅仅关注艺术品本身,更关注创作这些艺术品的人,关注它们所处的时代,关注它们所承载的文化。这种温暖而富有情感的语言,让整本书充满了生命力,让我能够更深切地感受到那些古老艺术品的温度。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心灵的涤荡。我一直认为,艺术是可以净化心灵的,而这本书中的艺术,更是如此。当我凝视那些神圣的佛像,当我沉浸在那些宏大的壁画场景中,我总会感到一种莫名的平静和肃穆。仿佛一切尘世的烦恼都在此刻消散,只剩下对美的虔诚和对生命的敬畏。我喜欢书中那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无论是佛陀慈悲的眼神,还是菩萨飘逸的衣带,亦或是天女曼妙的舞姿,都展现出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生命力。我常常会想象,在遥远的古代,那些艺术家们是如何怀揣着怎样的虔诚和信念,才能创作出如此震撼人心的作品。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艺术本身,更是关于信仰,关于梦想,关于人类对精神世界的永恒追求。它让我看到了,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是如何通过艺术来寄托情感,表达精神,寻求超越。这种力量,是跨越时代的,是震撼心灵的。

评分

这套中国石窟艺术丛书相当赞,大气、精美,“6.18”入手3本,划算!欣赏后还想去现场朝拜,想当初,那些匠人付出了多少艰辛,历经漫长岁月,造就鬼斧神工的人间奇迹!

评分

非常棒的图书,内容丰富,质量上乘,印刷精美,品质一流。

评分

不方便收件的时候,也安排时间另行配送。同

评分

有较详细的文字介绍,图片高清,内页铜版纸色彩还原好,就是有点太沉了。

评分

配货等待是值得的。精美的一套书。欣赏一下。

评分

快递一如既往地快,东西很好

评分

初步了解云岗大概的一本书。不是太详细具体。

评分

东西不错,很好用,值得购买!

评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