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不错,价格也比较合理
评分非常好的一本书,很精彩,物有所值
评分好东西,好东西,真是好东西
评分该书开始撰写於明崇祯元年(1628年),自序道:「经十七年,明亡後,携副本屏迹深山,又十年而成书,五易其稿,九正其讹。」,脱稿後犹时加删改,「事必求真、语必务确,五易其稿,九正其讹,稍有未核,宁缺勿书」,前後历五十年。〈志〉和〈列传〉有总论和附论,有「石匮书曰」为评论。《石匮书》因崇祯朝无〈实录〉和〈起居注〉,材料不全,止於天启。内容分:〈本纪〉、〈志〉、〈世家〉、〈列传〉;〈志〉有天文、地理、礼乐、科目、百官、河渠、刑名、兵革、马政、盐法、漕运、艺文诸目。〈列传〉下有循吏、独行、行人、儒林、文苑、妙艺、方技、隐逸、名宦、宦者、胜国遗臣、盗贼、兀良哈、朵颜三卫、朝贡各国。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尚书集释》是著名学者、台湾中研院院士屈万里先生代表作之一。作者在其早年《尚书释义》基础上进行了大量增补,更参酌了民国以来的许多学术成果,尤其是考古学、文字学等方面,比传统的注疏家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作者集释《尚书》文句,博采广涉,不泥于一家一派,亦不拘于陈见,更有自己的裁断。有些观点,至今还被广泛引用。通过经作者梳理后的字句注释,读者可以大致通读号称“佶屈聱牙”的《尚书》。本书是首次在大陆出版,列入“中西学术文丛”乙种第二辑。 屈萬里教授(1907~1979),七歲就讀鄉塾,讀完《百家姓》、《三字經》、《四書》及部分《詩經》。十六歲見上海《時事新報》刊登〈八卦與代數之定律〉一文,甚疑,發憤從其尊人研讀《周易》。此後二十餘年,經見之《易》注,幾已全數研讀。屈萬里教授長年在圖書館工作,也多接觸學人,於金石、古音韻文字、版本之學有專研。民國三十八年,中央圖書館疏遷善本書來台,委任教授為台灣辦事處主任,但赴任後政府財政困難無法接濟,由傅斯年校長聘往國立台灣大學任教,後也兼職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教授任教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前後三十年,講授《周易》、《尚書》、《詩經》、古籍導讀、文史資料討論、經學專題討論等課程。 《尚书》又称《书》、《书经》,是中国第一部古典散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它以记言为主。 自汉初以来,有今文、古文两种不同的传本。《汉书·艺文志》说,《尚书》原有100篇,孔子编纂并为之作序。今文《尚书》29篇,是经师伏生所传。古文《尚书》在汉武帝时被发现(用先秦六国时的字体书写,并未在秦代的焚书中烧毁),比今文《尚书》多出16篇,这16篇后来亡逸了。西晋永嘉之乱后,今文《尚书》散亡。 今存于《十三经注疏》的《古文尚书》有58篇。其中的33篇与汉代传本文字大抵相同(只有少数篇章的分合、定名不同),另外25篇经宋代以来的考异争论总体认为是东晋人的伪作。 清人孙星衍作《尚书今古文注疏》,广泛汲取前人考订成果,摒弃25篇伪作,将篇目重新厘定为29卷,大抵恢复了汉代《尚书》传本的面貌。《尚书》所记基本是誓、命、训、诰一类的言辞。虽说文字大体古奥迂涩,但也有少数文字比较形象、朗畅。 《尚书》的尚常见有三种解释方法:一种说法认为“上”是“上古”的意思,《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另一种说法认为“上”是“尊崇”的意思,《尚书》就是“人们所尊崇的书”;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上”是代表“君上(即君王)”的意思,因为这部书的内容大多是臣下对“君上”言论的记载,所以叫做《尚书》。
评分质量不错 活动买的 纸张不错
评分好
评分邵廷采又说:「沉淫於有明一代纪传,名曰《石匮书》。以拟郑思肖之铁函心史也。至於兴废存亡之际,孤臣贞士之操,未尝不感慨流连陨涕,三致意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