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文献丛刊(影印本):
古有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近有民国大师百花齐放,西学东渐东西交融,尽享思想学术文化盛宴。
《东塾读书记》
《东塾读书记》更名前为《学思录》,陈澧为撰写《学思录》,前期做了大规模的资料搜集积累并“抄撮群书”的准备工作,广泛阅读各种经史子集,辛勤摘录群书文献与《学思录》有关的各种原始资料素材,并边读边抄边随笔札记,这些札记是他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在长期准备和写作过程中,《学思录》总体设计和体例结构逐渐酝酿成熟,日臻完善,堪称匠心独运。为大力提倡,标榜读书,陈澧将《学思录》更名为《读书记》。此书旨在通论古今学术,探寻微言大义及经学源流正变得失,这是一部倾注了他毕生心血,寄托了他的理想、抱负、夙愿和期望的大部头著作,是研究陈澧学术思想的重要著作,也是集晚清学术之大成,清代学术笔记体代表著作。
全书虽标二十五卷,实为十五卷,乃陈氏七十岁时手订付刊。卷一《孝经》,卷二《论语》,卷三《孟子》,卷四《易》,卷五《尚书》,卷六《诗》,卷七《周礼》,卷八《仪礼》,卷九《礼记》,卷十《春秋三传》,卷十一小学,卷十二诸子书,卷十五郑学,卷十六三国,卷二十一朱子书。卷十三、卷十四、卷十七至卷二十、卷二十二至卷二十五未成。
该书整理汇编了陈澧几十年的读书心得,萃其毕生心力所得,内容广涉清代汉学、朱学之争,以及文字学、音韵学、地理学、历算乐律等,考证经史,阐发义理,融合汉宋,成为清代学术笔记体著作的代表。
陈澧(1810-1882)清代著名学者。字兰甫、兰浦,号东塾,出生于广州木排头,世称东塾先生,广东番禺人。清道光十二年(1832)举人,六应会试不中。先后受聘为学海堂学长、菊坡精舍山长。于天文、地理、乐律、算术、古文、骈文、填词、书法,无不研习,著述达120余种,著有《东塾读书记》、《汉儒通义》、《声律通考》等。
★不为新异之论,而实事求是,甚有功于世。
——清人李慈铭
★多示人以涵咏经文,寻绎义理之法,甚有功于世道。
——李慈铭
★隐比顾亭林之《日知录》沟通汉宋,一时学风为之丕变焉!
——支伟成
★光绪帝也将《东塾读书记》放在书桌上,经常阅读批览。
——翁同稣
这套《东塾读书记——清末民初文献丛刊》简直是为我这种对近代史研究情有独钟的读者量身定做的宝藏!每次翻开,都感觉像是穿越回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亲眼见证历史的洪流。那些尘封已久的文献,经过精心整理和注释,仿佛有了生命,娓娓道来过去的故事。我尤其喜欢其中收录的那些士绅的笔记和地方志,它们以一种极其真实、生活化的笔触,展现了清末民初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乡村的民俗风情到城市的市井百态,从士人的思想变迁到民间社会的抗争与无奈,都刻画得入木三分。不像某些宏大叙事,这套书更注重细节,那些零散的史料碎片,在编辑者的巧思下,串联起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卷。我曾经花了一个下午,就沉浸在一篇关于某个县衙处理民事纠纷的记录里,细节之丰富,足以让我想象出当时的场景,体会到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反而更能触动人心,也更能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而且,这套书的装帧也非常精美,用料考究,充满了浓厚的学术气息,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对于任何热爱历史,渴望深入了解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期的人来说,这套书都是不可或缺的。
评分我对《东塾读书记——清末民初文献丛刊》的印象,可以用“惊喜连连”来形容。我原本以为这套书会比较偏向于学术研究,可能阅读起来会有些枯燥。但实际上,我发现其中收录的很多材料,即便是没有专门的学术背景,也能读得津津有味。例如,我看到其中一些保存下来的民国初年的日记,记录了一位普通女性在那个变革时代的生活点滴,她的喜怒哀乐,她的对新事物的看法,她的家庭琐事,都写得非常真切。这让我感受到了历史并非只是冰冷的事件和数字,而是由无数个鲜活的个体构成的。通过这些“小人物”的视角,我反而更能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变迁对普通人的影响。这套书的选材非常广泛,涵盖了文学、史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展现了清末民初社会文化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它提供了一个观察那个时代的绝佳窗口,让我能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品味那段历史。
评分作为一名长年关注近代中国社会思潮变迁的学者,我可以说,《东塾读书记——清末民初文献丛刊》为我提供了一个极为宝贵的研究平台。尤其是一些我之前从未接触过的、来自地方性报刊和私人信件的文献,它们以一种极其鲜活、生动的方式,展现了当时社会精英阶层和知识分子群体对新思想、新观念的接受、传播和讨论过程。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西学东渐和维新变法时期的一些材料,它们不仅仅是枯燥的理论阐述,更多的是通过普通人的视角,描绘了新思想如何一点点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引发了怎样的争论,又如何在不同人群中激起了怎样的涟漪。有些文章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带着鲜明的时代印记,甚至能从中感受到作者当时内心的激荡和挣扎。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打破了过去那种以宏大叙事为主导的研究模式,转而从微观的、个体的经验出发,去理解和重构那个复杂而充满活力的时代。每一次阅读,都能获得新的启发,我感觉自己的研究思路也因此变得更加开阔和深入。
评分不得不说,《东塾读书记——清末民初文献丛刊》在史料的挖掘和呈现上,真的做到了极致。作为一名业余的史料爱好者,我经常在搜寻各种稀有的旧籍,但很多时候都面临着版本错误、校勘不清、注释匮乏等问题。而这套书,简直就是一股清流。我翻阅的其中一卷,收录了一些晚清时期的奏折和奏疏,这些文本往往都极为重要,但原件保存不易,流传也多有讹误。这套书的编者显然花费了大量心血,比对了多个版本,对文字进行了严谨的校勘,并且配有详尽的注释,解释了其中的一些典章制度、官职名称以及当时的政治背景。这使得我能够更轻松、更准确地理解这些奏疏的含义,也让我对当时的政治运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史料,而是通过精心编排,将相关的文献放在一起,形成一个小的研究单元,这极大地便利了读者的阅读和理解。有时,我会发现同一事件在不同人的视角下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解读,这种对比本身就非常有价值。这套书不仅提供了原始的资料,更引导读者进行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这一点是我最为看重的。
评分拿到《东塾读书记——清末民初文献丛刊》的这几册,我第一眼就被其厚重的质感和典雅的装帧所吸引。这不是那种流水线生产的快餐书籍,而是真正用匠心打磨出来的精品。我迫不及待地翻阅了一部分,其中收录的各种契约、账簿、地方碑文等,虽然看起来有些“琐碎”,但恰恰是这些“琐碎”的细节,才构成了真实的历史。我看到清末时期关于土地买卖的契约,里面详细列出了交易双方的姓名、地点、价格,甚至还约定了违约的惩罚条款,这让我对当时的经济制度和社会结构有了直观的认识。还有那些地方性的账簿,记录了家庭的收支情况,虽然数字不多,却能反映出当时的物价水平和人们的生活方式。这些文献,对于研究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尤其是基层社会的日常生活,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编者在整理和注释上的功力也让我印象深刻,确保了我们这些普通读者也能轻松地理解这些带有时代印记的文本。
评分影印本,效果非常一般,聊胜于无。纸张为再生纸。总之没什么亮点。
评分很好
评分很好
评分帮朋友买的书,他很喜欢。
评分这套“清末民初文献丛刊”太棒啦!印刷精美,价格亲民,???!
评分帮朋友买的书,他很喜欢。
评分影印本,效果非常一般,聊胜于无。纸张为再生纸。总之没什么亮点。
评分经典学术著作!
评分此书为影印版,有学术研究的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