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刊工姓名全录(套装上下册)

明代刊工姓名全录(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国庆 编
图书标签:
  • 明代
  • 刊工
  • 姓名
  • 古籍
  • 文献
  • 历史
  • 印刷
  • 文化
  • 研究
  • 辑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55796
版次:1
商品编码:11568412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85
套装数量:2
字数:35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明代刊工姓名全录(套装上下册)》是从刻工角度研究明刻本古籍的重要著作,原书收录明代从事雕版印刷的先民凡五千七百馀人,其中兼及写工、绘图者、印刷工、装背工各若干人,多发前人所未发。斯书之出,不仅为考订明代刻版、研究明代雕版印刷业的发展、考察明代手工业者(刻工)从业情况,提供了一份翔实的数据,更为鉴别丰富的明代版刻群书,提供了科学性的依据。十多年来,作者不断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共收录三千五百条,修订后内容扩充至原版的近三倍,内容更丰富、详实。

内页插图

目录

上册
凡例
资料来源表
明代刊工姓名索引

下册
明代刊本及其刊工题名录
附录虬川黄氏宗谱
九八版《明代刊工姓名索引》序(冀叔英)
九八版《明代刊工姓名索引》后记
《明代刊工姓名全录(套装上下册)》 是一部旨在全面梳理、考证和呈现明代雕版印刷行业从业人员姓名信息的学术专著。本书并非一部关于明代印刷技术革新、印刷品内容演变或印刷市场运作的通史,也不是对某类特定书籍(如小说、戏曲、史书、宗教典籍等)印刷状况的微观研究。其核心关注点,且唯一的关注点,在于明代刻印书籍时,那些直接参与雕版制作、字体雕刻、校勘、付梓等关键环节的工匠们的姓名及其相关信息。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过去散落在各种史料、书籍扉页、序跋、印记、以及相关学术研究中的零散信息,进行系统性的汇集、辨析和整理,形成一份尽可能详尽、准确的明代刊工名录。这对于研究中国古代书籍史、印刷史、文化史,乃至社会史、经济史的学者而言,无疑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第一手基础资料。 内容构成与研究方法: 《明代刊工姓名全录》分为上下两册,内容紧密围绕“刊工姓名”这一核心展开,具体而言,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刊工姓名数据库的建立: 这是本书的核心与基石。作者团队穷尽数十年的心血,搜集了大量明代刻印的各类书籍,仔细辨识扉页、版权页、刻工署名、藏书印记、以及一些文献中提及的刊工信息。通过交叉比对,对辨识出的刊工姓名进行记录和整理。这些姓名可能以“某某雕梓”、“某某刊”、“某某镌”、“某某雕”、“某某匠”等形式出现。 姓名考证与辨析: 仅仅罗列姓名是远远不够的。本书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对搜集到的姓名进行深入的考证。这包括: 同名同姓辨析: 针对出现频率较高的姓名,通过其所刊印书籍的年代、地点、以及书中其他信息,力图区分出不同的刊工。 姓名释读: 一些古籍中的刊工姓名可能字迹模糊、写法不规范,本书会依据当时的书写习惯和文献,对模糊不清的姓名进行释读和辨正。 籍贯与地域考: 尽可能搜集刊工的籍贯、主要活动地区等信息。明代的印刷业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如苏州、南京、杭州、建阳等地都是重要的印刷中心,了解刊工的籍贯有助于分析印刷业的区域分布和流动。 年代考: 确定刊工活跃的大致年代,将他们置于明代印刷史的具体时间坐标中。 作品(刊印书籍)关联: 详细列出每一位被记录的刊工所刊印过哪些具体书籍。这部分信息是考证其身份、年代、地域的重要依据,也是了解明代印刷业生产图景的直接体现。 分类统计与分析(但非主导): 在建立起详尽的名录基础上,本书可能会对搜集到的刊工姓名进行一定程度的分类统计,例如: 地域分布统计: 统计不同地区刊工的数量和比例。 年代分布统计: 分析刊工在明代不同时期的活跃程度。 职业细分(有限): 如果有明确证据区分不同工种(如纯粹的雕版师、校勘师等),会进行相应的标识,但本书不以细分职业为主要目标。 家族传承(有待发掘): 在少数情况下,如果能发现刊工之间存在家族传承关系(父子、师徒),也会有所提及,但这并非普遍性的研究重点。 附录与索引: 为了方便读者查阅,本书通常会包含详细的索引,可能包括: 按姓氏笔画/拼音排列的刊工索引: 方便快速查找特定刊工。 按刊印书籍名称(或其核心字词)排列的索引: 帮助读者了解某本具体的书刊印了哪些刊工。 按地区排列的索引: 方便研究特定地区印刷业的刊工情况。 本书的特色与价值(但不直接阐述): 《明代刊工姓名全录》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全”与“录”。它不是从某一特定角度出发,而是以一种近乎“数据库”的方式,努力将散落的信息汇集起来,提供一个全面的基础平台。它提供的不是对明代印刷文化或经济的宏大叙事,而是构成这种叙事的最基础的“零件”——那些沉默的劳动者们的名字。 正是通过对这些名字的梳理和考证,后来的研究者才能: 更精确地理解明代印刷业的地域分工和产业布局。 勾勒出明代印刷业从业者的群体画像,探究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和流动性。 为明代书籍版本研究提供更扎实的刊印信息,有助于区分不同版本、判断刻印年代。 深入探究印刷技术传承的链条,了解特定工匠的技艺风格(通过其作品)。 为“书籍史”的研究提供更精细化的微观证据,弥补过去研究中对印刷生产环节中“人”的忽视。 为古籍修复、鉴定等实际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本书的局限性(不在简介中提及): 由于史料本身的局限性,以及研究方法的限制,本书的“全录”可能并非绝对的完整。大量的刊工可能因为种种原因(如未署名、史料遗失等)而未能被收入。同时,对于一些模糊的姓名,考证也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这些都是学术研究中普遍存在的挑战。 总结而言,《明代刊工姓名全录(套装上下册)》是一部献给明代印刷业“幕后英雄”的史书,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细致入微的考证精神,系统地整理了明代雕版印刷行业中那些直接参与书籍生产的工匠们的姓名及其相关信息,为中国古代书籍史、印刷史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看到《明代刊工姓名全录(套装上下册)》这个书名时,一种强烈的职业好奇心便油然而生。作为一名曾经涉足过古籍修复工作的人,我对古代书籍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探究的欲望,而刊工,作为书籍生产链条中的关键一环,他们的信息往往是最为隐晦和难以寻觅的。这套书的出现,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我迫切地想知道,编纂者是如何搜集和整理这些刊工的姓名的?他们采用了哪些史料?这些姓名背后,是否隐藏着关于刊工技艺、行业组织、乃至社会地位的信息? 我设想,通过对这些姓名的梳理,或许能够勾勒出明代印刷业的版图,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刊工的分布和发展脉络。更进一步,如果书中能够对一些著名刊工的代表作品和技艺特点进行分析,那将是对明代印刷史研究的巨大贡献。 我希望这套书不仅仅是一份枯燥的名单,而是能够引发我们对明代印刷文化背后的人文价值和历史意义的深入思考,让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默默无闻的工匠们,也能重新回到我们的视野之中,被后人所认识和铭记。

评分

初拿到《明代刊工姓名全录(套装上下册)》时,我便被其厚重感所震撼。作为一名对明代学术史略有涉猎的爱好者,我一直觉得,除了那些传世名篇和赫赫学人,隐藏在书籍背后,默默支撑起知识传播体系的匠人们,同样值得我们去关注和铭记。这套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我尤其好奇,在那个印刷术尚未完全实现机械化的时代,刊工们是如何通过手工雕版,将无数个方块字精妙地呈现于纸上。他们是否有着自己独特的工具和技法?他们的工作环境又是怎样的?书中是否会收录一些刊工的传记,让我们得以一窥他们的人生轨迹和对技艺的追求? 我设想着,通过对这些刊工姓名的梳理和考证,或许能够勾勒出明代印刷业的组织结构,了解不同地区、不同书坊的特点,甚至可以从中发现一些重要的学术思潮是如何通过这些刊工的辛勤劳动而得以广泛传播的。这种从“物”到“人”的视角转变,是我对这套书最深的期待。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部关于明代知识传播生态的生动写照,让那些曾经为“书”付出巨大努力的普通人,也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一笔清晰的印记。

评分

坦白说,我第一次接触到《明代刊工姓名全录(套装上下册)》这个书名,内心是充满惊喜的。作为一名对明代文化史有着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一直觉得,在那些光鲜亮丽的文学作品和思想著作背后,还有着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物质生产体系,而刊工,正是这个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我时常在翻阅古籍时,想象着刻工们如何在一方方木板上精心雕刻,如何才能做到字字清晰、版式精美。这套书的出现,仿佛就是为了回答我心中长久以来的疑问。我极其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明代刊工的技艺传承和地域分布,了解不同书坊和不同时期的刊工群体之间是否存在差异。 甚至,我希望书中能够披露一些关于刊工的轶事或者他们的社会地位,让我们更立体地去理解他们。 这种从“作品”到“创作者”的视角,让我觉得这套书不仅仅是一份名单,更是一扇通往明代印刷业历史的窗口,让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书籍生产的复杂性和精细性,也让我们对那些默默付出的匠人们,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

这套《明代刊工姓名全录(套装上下册)》在我手中沉甸甸的,光是这份质感就足以说明它的分量。作为一个对古代书籍形制和流传过程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觉得,印刷术的进步是明代文化繁荣的重要推手,而刊工,正是这一推手背后不可或缺的力量。我常常在阅读古籍时,不自觉地会去想象,这些文字是如何被刻在木板上,又是如何被印制成一本本墨香四溢的书籍的。书中收录的那些刊工姓名,在我看来,就如同一个个闪耀的星辰,点缀在明代璀璨的学术夜空中。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这些刊工的技艺传承和地域特色,例如,某个地区是否以精细的雕刻闻名,某个书坊的刊工是否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风格? 他们的名字,是否也意味着某个特定时期、某个特定流派的印刷品质? 这种对“物”的关注,逐渐转向对“人”的探究,让我对这套书充满了探索欲。我希望它能够带我走进明代的印刷作坊,感受那些刊工们在油墨与刀尖之间挥洒汗水的场景,理解他们是如何用双手将知识的种子播撒到更广阔的天地。

评分

作为一个对明代印刷历史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近期购入了一套装帧精美的书籍,其书名是《明代刊工姓名全录(套装上下册)》。虽然我还没有完全沉浸于书中详尽的考证内容,但仅仅从它所传递出的整体气场和初步翻阅的感受,就已经让我对这套书充满了期待。厚重的上下两册,纸张质感温润,散发着淡淡的墨香,一看便知是精心编纂的学术成果。我对明代的书籍制作一直颇为好奇,想象着那些隐藏在雕版之后、油墨之下的匠人们,他们如何以一双巧手和日复一日的坚持,将文字转化为流传千古的经典。这套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窥探那个时代的窗口,让我得以想象那些在书坊里忙碌的身影,聆听他们雕刻时的节奏,感受他们一丝不苟的匠心。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挖掘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刊工的技艺特点和流派传承,甚至是他们的生活状态和行业规矩。因为,在我看来,这些“幕后英雄”才是真正让知识得以大规模传播的基石,他们的故事同样具有非凡的价值。我脑海中已经浮现出无数个关于“刊工”的画面,而这本书,我相信,将为这些画面注入鲜活的生命力,让我对“书”的理解,从单纯的阅读内容,延展到其背后那漫长而艰辛的创作过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