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原以为这是一本可以帮助我提升古文阅读能力的“速成宝典”,毕竟名字里带了“汉语知识丛书”,听起来就很有实用性。但事实证明,我对这本书的期望完全是南辕北辙。这本书的重点完全不在于教你如何“读懂”古文,而在于教你如何“研究”古文的词汇演变规律。比如,它花了大量篇幅讨论了“异文”现象,也就是同一个字在不同古籍中写法和读音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背后的语音流变和隶变过程。为了论证一个简单的字形变化,作者可能需要追溯上千年的历史,引用战国竹简、秦汉简牍、魏晋碑刻等多种材料进行交叉验证。这种层层递进、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的写法,虽然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但对于我这种追求效率的现代读者来说,实在是太“慢”了。我尝试着在阅读过程中做笔记,但很快发现,我的笔记内容就变成了“A说……B反驳A,引用C材料说……”,完全陷入了书本自身的逻辑循环中,无法跳脱出来进行简单的理解和吸收。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套复杂的、需要专业训练才能掌握的分析工具箱,它要求你像一个语言考古学家一样去工作,而不是一个轻松的读者。
评分这套丛书的名字听起来很高大上,但翻开这本《训诂学》后,我的体验可以用“迷失在专业术语的森林”来形容。这本书的编排方式,简直就是把一门成熟的学科体系直接“倾倒”在了读者面前,没有多余的“导游词”。它仿佛在假设你已经对语言学的基础知识了如指掌,直接从最复杂的议题入手。举个例子,书中对于“假借”和“本义”的辨析,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它详细探讨了古代文献中,哪些词汇的使用是基于音同义别的“借用”,哪些又是基于词义引申的“转义”,光是区分这两种情况所引用的材料,就涉及了《说文解字》的多次版本对比和校勘。对于我这种对古代文献版本学一窍不通的读者来说,阅读体验就像是戴着潜水镜在深海里摸索,每翻一页都感觉充满了挑战。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冷静和客观的,几乎没有加入任何抒情或个人化的色彩,完全是纯粹的学术探讨。我尝试着去理解作者是如何系统地建立起整个训诂学框架的,但很快就被那些密集的引文和严密的逻辑推理给绕晕了。它更像是一本供同行参考的参考手册,而不是一本旨在普及知识的读物。我只能抱着敬畏之心,把它放在书架上,期待未来自己能力有所提升时,能再次挑战它。
评分这本厚厚的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光是看书脊上的名字就觉得压力山大。“汉语知识丛书:训诂学”——这可真不是那种能在咖啡馆里轻松翻阅的休闲读物。我得承认,我之前对“训诂学”这四个字几乎是一无所知,只隐约记得中学语文课本里提到过一些古文解释。翻开第一章,扑面而来的是一堆生僻的术语和引经据典的例证,我感觉自己像个初学驾驶的新手,一下子被扔进了F1赛道。作者似乎对读者已经有了深厚的古典文献基础抱有极高的期望,几乎没有做太多循序渐进的铺垫。比如,关于“训”和“诂”的区别,书中用了好几页篇幅来对比不同学派的观点,引用了大量我根本叫不上名字的古代学者著作作为支撑。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才勉强理解了什么是“本义”和“引申义”的复杂纠葛。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极其严谨,每一个论断后面都紧跟着详实的考据,这对于想深入研究语言历史的人来说无疑是宝藏,但对于像我这样只是想了解一下古人如何解释生字的朋友来说,简直是一场知识的“海啸”。我得承认,我暂时只能把它当成一本参考工具书来对待,每读一小节,都得停下来,去查阅好几个陌生的词汇,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这阅读体验,说实话,相当“硬核”。
评分拿到这本书时,我的第一感觉是,这绝对不是市面上那种轻轻松松就能读完的书。它属于那种需要你备好笔记本、泡好浓茶,把自己完全沉浸进去的“硬核”学术著作。这本书对于词义的界定极其精微,几乎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通假”现象的论述,作者对“以声通假”和“以义通假”的界限划分,进行了极其细致的辨析,他不仅分析了单个词汇的通假情况,还将其置于整个汉语词汇发展史的大背景下去考察。这种宏大叙事和微观分析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使得整本书的密度非常高。你不能跳着读,因为前一个章节对某个概念的界定,会直接影响到你对后一个章节复杂案例的理解。我的阅读速度慢得惊人,平均每读十页,我就得停下来,回顾一下前面读到的几个核心概念,否则就会产生“断裂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构建的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严谨性,它提供了一种看待和解析古汉语词汇演变脉络的“官方”或“权威”视角,但这种视角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学习曲线无疑是陡峭得令人望而却步。我必须承认,我目前只能理解其中非常表层的内容,真正核心的学术争鸣部分,对我来说还是如同天书一般。
评分我买这本《汉语知识丛书》里的《训诂学》纯粹是出于一种“好奇心驱使下的冲动消费”。我一直对古代的诗词歌赋抱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些读起来朗朗上口,但细想起来又觉得“咦,这个词现在用起来好像有点怪”的句子。我原以为这本书会像某些普及读物那样,用生动有趣的案例,比如“何为‘窈窕淑女’中的‘窈窕’究竟是什么美法?”来解释训诂学的基本方法。然而,事实恰恰相反。这本书的论述结构异常的“学院派”,它更侧重于方法论的构建和历史脉络的梳理,而不是具体词汇的趣味性挖掘。书中对训诂学的历史流派划分得极其精细,比如从汉代的经学训诂,过渡到魏晋的音韵训诂,再到宋代的理学训诂,每一段都有明确的时代背景和思想倾向作为支撑。我最受不了的是那种大段的论述,从头到尾都是长难句,句子里又套着各种括号和脚注,我经常读到句子末尾,已经忘了开头在说什么。说实话,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古典雅致的,米黄色的纸张,但内容上的晦涩程度,让我在尝试阅读了寥寥几章后,就已经感到了知识的巨大鸿沟。我开始怀疑,这本书是不是只适合中文系高年级学生或研究生来使用,对于我这种“业余爱好者”来说,门槛高得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劝退指南”了。
评分很不错,教材书买来看看也挺好。
评分很实用的小薄本,值得一看
评分书相当不错到底是名人的作品就是不一样建议购买正版图书
评分很不错,教材书买来看看也挺好。
评分东西非常的不可,值得买
评分很实用的小薄本,值得一看
评分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
评分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
评分很实用的小薄本,值得一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