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為瞭綜閤整治華西雨屏區退化的坡耕地環境,調整農業産業結構,尋求最佳林(竹)+牧草治理模式,《林(竹)+草植被恢復生態功能及冠層鬱閉度研究》以洪雅縣柳江鎮退耕還林區域和四川農業大學張傢坪教學實踐基地為主要研究對象,經過4年的係統研究,從三個方麵開展試驗設計,即在比較不同牧草水土保持性能、産量、耐蔭生長能力和生長量的基礎上,篩選區域適宜種植的牧草;在模擬不同遮蔭梯度下比較優選牧草的生長狀況、淨光閤速率以及結閤生産實際,調查該牧草遮蔭種植下的經濟收益情況,分析林(竹)+牧草種植模式的冠層適宜遮蔭度(或鬱閉度);通過對幾種林(竹)十牧草植被類型的生態定位觀測,比較不同植被類型涵養水源、改良土壤和保持水土的生態功能發揮。
作者簡介
張學權,博士,教授,1967年1月齣生於四川省富順縣。1989年本科畢業於四川農業大學林學係,同年分配到西昌農專(現西昌學院)園藝係任教,2006年博士畢業於四川農業大學林學院森林培育專業,2009年調至成都學院(成都大學)旅遊學院任教。目前主要從事林業生態工程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先後承擔《生態學》《景觀生態學》等課程的教學,發錶科技論文40餘篇,其中核心及重要核心期刊論文10多篇,教育教學改革論文6篇;主編副主編教材、科普著作5部,獲各級教學、科研成果奬9項。
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目的和意義
1.2 研究內容
1.2.1 適宜牧草種類的篩選
1.2.2 林(竹)+牛鞭草種植的適宜鬱閉度的研究
1.2.3 林(竹)+草退耕還林植被恢復模式的植被特徵研究
1.2.4 林(竹)+草退耕植被恢復模式土壤性能特徵研究
1.2.5 林(竹)+草植被恢復土壤一植被係統持水性能研究
1.2.6 林(竹)+草植被恢復係統保持水土特徵研究
1.2.7 林(竹)+扁穗牛鞭草類型綜閤效益評價
1.3 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技術路綫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研究技術綫路
第2章 國內外相關研究進展
2.1 生態工程及林業生態工程
2.2 生態退化與生態恢復
2.2.1 生態退化的概念、原因
2.2.2 生態恢復
2.3 坡耕地生態係統研究進展
2.3.1 坡耕地生態係統概述
2.3.2 坡耕地土壤退化
2.3.3 坡耕地水土流失
2.4 植被恢復與重建的生態研究進展
2.4.1 植被恢復與重建的水文生態功能
2.4.2 植被恢復的土壤改良及水土保持效益
2.5 林草復閤植被模式研究進展
2.5.1 林草牧復閤係統概述
2.5.2 林草牧復閤係統生態效益的研究
2.5.3 林草牧係統對牧草産量和品質的影響
2.5.4 林草牧復閤係統的經濟效益
第3章 林(竹)+草植被適宜牧草選擇研究
3.1 幾種牧草栽培的産量及水保性能對比研究
3.1.1 研究區和試驗地概況
3.1.2 試驗設計與研究方法
3.1.3 結果與分析
3.2 幾種牧草耐蔭性能對比研究
3.2.1 研究區和試驗地概況
3.2.2 試驗設計及研究方法
3.2.3 試驗結果與分析
3.3 小結
第4章 林(竹)+草植被種植冠層適宜鬱閉度的研究
4.1 遮蔭條件下扁穗牛鞭草光閤生理及生長特徵的綜閤研究
4.1.1 研究區和試驗地概況
4.1.2 試驗設計與研究方法
4.1.3 模擬遮蔭下扁穗牛鞭草光閤特徵分析
4.1.4 遮蔭下扁穗牛鞭草形態特徵和産量
4.2 不同遮蔭梯度下雜草入侵特徵
4.3 以苦竹+扁穗牛鞭草為例的斑塊特徵及其乾擾分析
4.4 冠層適宜鬱閉度的綜閤判斷
4.4.1 不同遮蔭梯度下扁穗牛鞭草種植的投入、産齣分析
4.4.2 冠層適宜鬱閉度的綜閤判斷
4.5 小結
第5章 林(竹)+草植被恢復結構特徵研究
5.1 研究區概況
5.2 試驗設計與研究方法
5.2.1 試驗設計
5.2.2 研究方法
5.3 試驗結果與分析
5.3.1 植被組成、結構及其數量特徵
5.3.2 人為乾擾對植被的影響
5.4 小結
第6章 林(竹)+草植被恢復土壤改良性能研究
6.1 研究區及試驗地基本情況概況
6.2 試驗設計及研究方法
6.3 試驗結果與分析
6.3.1 植被恢復土壤物理特徵研究
6.3.2 植被恢復土壤養分特徵研究
6.4 小結
第7章 林(竹)草植被恢復土壤一植被係統持水性能研究
7.1 試驗研究區概況
7.2 試驗設計及研究方法
7.3 試驗結果與分析
7.3.1 植被恢復地錶枯落物儲量及其持水性能
7.3.2 植被類型冠層植被鮮葉吸水陸分析
7.3.3 土壤貯水量性能分析
7.4 小結
第8章 林(竹)+草植被恢復係統水土保持特徵研究
8.1 試驗研究區和試驗地概況
8.2 試驗設計與研究方法
8.3 試驗結果與分析
8.3.1 降雨特徵
8.3.2 不同植被恢復類型坡麵地錶徑流特徵
8.3.3 不同植被恢復類型土壤侵蝕特徵
8.3.4 不同植被恢復類型土壤養分流失特徵
8.3.5 典型次強降雨下的産流産沙及養分流失特徵分析
8.4 小結
第9章 林(竹)+草植被恢復綜閤效益評價
9.1 植被恢復部分生態功能效益的經濟價值體現
9.2 林(竹)+草植被恢復直接經濟效益評價
9.3 林(竹)+草植被恢復模式延長生物鏈的增值效益
第10章 結論與建議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林(竹)+草植被恢復生態功能及冠層鬱閉度研究》:
2.2.2 生態恢復
退化生態係統的恢復分自然恢復和人為恢復(生態恢復)。大自然具有很強的恢復能力,大多數情況下,人類需要的是減少對生態係統的乾擾,采取適當的措施控製火災、蟲災等災害。但自然自我設計恢復的時間一般較長或很長,且類型多樣。生態恢復是通過人為設計理論,按照自然規律恢復的自然生態係統,遠遠超齣以穩定水土流失為目的種樹種草,也不僅僅是種植多樣的當地植物,而是試圖重新創造、引導或加速自然演化過程。
生態恢復,即以生態學的理論為指導進行的土壤一植被係統的恢復,或優化退化生態係統的各主要組成要素、恢復(廣義的概念)土壤一植被係統的生態功能,即恢復生態學。由於對生態恢復的理解角度不同,國內外許多學者對其作瞭不同的定義,有的強調恢復後的狀態(同一群落的曆史上的、乾擾前的、某一狀態的),有的強調生態恢復的全過程(目的隻是再造一個自然群落,),還有的強調生態整閤性恢復(多樣性、結構和功能同時恢復)。也有人(Kloor,2000)提齣取消“恢復”這個詞,因為恢復的目標(哪一個時間階段的係統狀態)不確定。
章傢恩(1999)、任海(2002)、彭少麟(2003)等都對生態恢復的原則進行瞭分析,並一緻提齣瞭三個法則和六個目標:三個原則是自然法則、社會經濟技術法則、美學原則。自然法則是生態恢復與重建的基礎原則;社會經濟技術原則是生態恢復與重建後盾和支柱,它可能製約著生態恢復與重建可能性、水平和深度;美學原則即山川秀美。六個生態恢復與重建目標是:①實現生態係統的地錶基底穩定性,因為地錶基底(地質地貌)是生態係統發育與存在的載體,基底不穩定(如滑坡),就不可能保證生態係統的持續演替與發展;②恢復植被和土壤,保證一定的植被覆蓋率和土壤肥力;⑨增加種類組成和生物多樣性;④實現生物群落的恢復,提高生態係統的生産力和自我維持能力;⑤減少或控製環境汙染;⑥增加視覺和美學享受。
2.3 坡耕地生態係統研究進展
2.3.1 坡耕地生態係統概述
就地球生態係統而言,雖然物質方麵屬於閉鎖型,能量方麵屬於開放型,但各結構生態係統之間存在著物質、能量交換,故大緻呈非平衡開放型[22]。因而,從生態學的觀點討論坡耕地生態係統,需要在維持地球生態係統持續化的大前提下來考慮與其結構係統的關係。維持地球生態係統持續化所必須滿足的條件是:幾個生態係統之間的物質、能量交換需保持平衡,使整個係統呈平衡態開放型,或使各係統呈閉鎖型,也就是說,需要在各個係統中形成自給自足的關係。因此,對坡耕地生態係統來說,起碼應控製它對其他生態係統産生負麵影響的物質、能量的交換。
坡耕地生態係統是人工培育的土地生態係統,介於自然生態係統和人工生態係統之間。與自然生態係統的差異錶現為(23]:①在坡耕地生態係統中為提高生産力而加入的輔助能源是經過加工的(人力和畜力等),並非自然能量;②通過人為的管理而使坡耕地生態係統的多樣性大大降低,以便使係統生産中特定的物種産量最大;③坡耕地中的植物和動物,並非自然選擇下形成的,而是人工選擇的結果;④不像自然生態係統那樣通過內部係統的反饋來實現對係統的控製,坡耕地生態係統的控製來自外部,而且是有目的的。
……
林(竹)+草植被恢復生態功能及冠層鬱閉度研究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林(竹)+草植被恢復生態功能及冠層鬱閉度研究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