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山八年

轉山八年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厚霖 著
圖書標籤:
  • 西藏
  • 轉山
  • 修行
  • 佛教
  • 人文
  • 紀實
  • 遊記
  • 信仰
  • 心靈
  • 成長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光明日報齣版社
ISBN:9787511274120
版次:1
商品編碼:11574029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12-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232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轉山,對於李厚霖來說已經是每年必去的功課。八年的轉山曆程當中,他經曆瞭不知道多少次的崩潰,經曆瞭生死一綫的考驗,經曆瞭黑暗恐懼與風雪的洗禮,但他仍舊執迷不悔。2014年,在被查齣高血壓,醫生建議不能再去高原的情況下,仍然堅持再去,而且一次轉完九圈。
  對他來說,轉山,遠離熟悉的生活,用腳步去丈量,用心去感受,從而重新發現和認識自己。抬起腳步,在轉山中感受那震撼和重生,這並非僅僅是身體的旅行,而是一次精神上的修煉,一次心靈上的涅槃。

作者簡介

  李厚霖,HIERSUN(恒信)鑽石機構創始人、董事長、I Do基金創始人、中華慈善總會理事。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行走就是修行,體驗方能覺悟。這種選擇,你我一直都有。隻是,有人這樣做瞭。
  ——楊瀾


  ★快速是互聯網時代的標簽,但厚霖卻選擇讓自己慢下來,去審視自我,去修行。這並不是與時代背道而馳,而恰恰是迴歸本質。轉山,讓我看到厚霖的另一麵。走少有人走的路,做少有人做的事。堅持一條讓自己痛苦、多數人不理解的路,這樣的少數派也難能可貴。
  ——周鴻禕


  ★岡仁波齊、轉山、八年、十六次,這幾個詞擺在眼前時,連我這個和厚霖喝瞭八年紅酒的老友也不得不對他側目——在觥籌交錯的背後,還隱藏著另一個厚霖,就如我們毎一個人,無需渲染;就如矗立在那兒的岡仁波齊,存在——就是一種力量!
  ——李亞鵬



目錄

第一章 神山,我來瞭

002 拜見神山

009 轉山,開始

015 夜過卓瑪拉山口

020 快到瞭,快到瞭

第二章 匍匐在風雪中

028 在風雪中

040 走火入魔

047 發脾氣,是因為在意

050 未發齣的遺言

055 慢下來

第三章 立地成佛嗎

062 我是不是一個貪婪者?

068 從七圈到九圈

072 轉山路綫中的哲學題

077 立地成佛

084 人生就是在轉山

090 隻為與神山相見

第四章 轉廟、轉湖、轉王朝

096 在大昭寺

104 朝拜布達拉宮

110 轉聖湖

117 尋找古格王朝

第五章 轉山眾生相

132 用身體丈量大地

138 動物·背夫

143 行者

第六章 我的轉山攻略

190 去西藏的準備1:身體保障

193 去西藏的準備2:裝備保障

196 知道點藏民族文化、風俗禁忌

198 記住這些,再去轉山

203 轉山綫路圖

第七章 慈善是條朝聖路

210 I Do基金,感性的産物

218 與阿裏的慈善之緣

221 我們的目標是,追孩子迴來上學

225 慈善不是放肆的情感流露

229 慈善是一種信仰

精彩書摘

  夜過卓瑪拉山口
  卓瑪拉山口,海拔近5700米,常年積雪,大風。翻越卓瑪拉山口是轉山中最艱難的路程,很多轉山人都倒在瞭這個山口之下。如果你是第一次到達那裏,而且天還亮著,多半會望而生畏,雙腿發顫。有人說,轉山能否完成在此一舉,過瞭卓瑪拉山口,轉山纔真正開始。但卓瑪拉山口也是每個轉山人必定停留之地,據說很多藏民會在卓瑪拉山口留下一滴血、一束頭發或者一件衣服,錶示與苦難訣彆,開始新生。人在很多時候會高估自己,不是因為對自己認識不清,而是對客觀條件認識不足。一般情況下,轉山者都會選擇第二天再翻越卓瑪拉山口,一是走瞭20多公裏的路,需要休息;二是晚上氧氣稀薄,高反更嚴重。在這樣的前提下去翻過整個轉山過程中海拔最高、難度最大的卓瑪拉,實在是很不明智。我清楚地記得,我們的衣服特彆單薄,狂風撕扯著臉,猶如刀割;其次是黑暗,由於是第一次來,沒有經驗,所以帶的照明設備極其簡單;最後則是人人皆知的常識:山路崎嶇,即使白天翻山都有難度,何況是伸手不見五指的茫茫黑夜!
  轉山這一天來,我雖然極度痛苦和疲憊,但不知為什麼,越是這樣,我就越亢奮,越覺得值。這一天來,我有無數次放棄,可“我不轉瞭”這句話一到嘴邊,馬上又無影無蹤。也許我在堅守尊嚴,也許我一嚮就毅力頑強,所以絕不放棄。但當你在行進的路上,已渾渾噩噩,都有輕生的念頭時,卻還堅持,這就不是尊嚴和毅力所能解釋的瞭。也許,我想多瞭:是不是神山照顧著我,是它給瞭我堅持下來的力量?!我看嚮深山的背後,一片黑暗。就在那莊嚴的黑暗中,神山平靜地注視著我。我嚮著卓瑪拉山口的方嚮,振奮地邁齣瞭第一步!從神山背後的榖地到卓瑪拉山口,共有三個陡坡。當然,這也是後來纔知道的,因為當時照明不足,我們根本不知道翻瞭多少個陡坡。雖然看不見,卻能感受得到。翻第一個陡坡時,前腳邁齣,後腳死活都不肯跟上來。我的意誌已無法駕馭我的腳,藉助藏民手電筒流齣的微弱光綫,我看到我的兩隻腳猙獰地盯著我,露齣無賴的樣子,好像是在警告我:你再讓我挪一下,我就死給你看!我咬牙切齒,心髒如快闆敲打著腔骨,如蜥蜴一樣“哧哧”喘氣,用微乎其微的意誌幾乎是祈求我的腳嚮前挪。每走齣半步,一個聲音就衝進我的耳鼓:我不走瞭。每走齣一步,這個聲音就痛徹心扉地喊:我要完瞭!韆百次的崩潰和絕望,韆萬次的堅持,半步、一步、兩步,終於聽到一位藏民像岔氣一樣的聲音傳來:一……個……坡。
  “一個坡?”我的一位金剛兄弟氣急敗壞,“還有幾個?”藏民的手電筒光照過來,我看到我的哈氣在光柱上慘白如紙,分外顯眼:“兩個!”藏民呼哧呼哧地說。
  堅持,我心裏說,一定要堅持,神山會永遠眷顧那些堅持下來的人。我去找神山,山在虛無縹緲的夜色間。但藏民模棱兩可地指著一個方嚮說,神山。我於是對著那個方嚮跪下去,磕長頭,嚮它虔誠地祈禱,我當時意識模糊,嘴巴凍得僵硬,連六字真言可能都念錯瞭。奇異的是,磕長頭時,我一點都沒有感覺到走路時的痛苦,而且有生以來,內心第一次是那麼平靜。我靜坐在那裏,仿佛像脫離瞭萬有引力一樣,感覺身體在漸漸升起,嚴寒不再,呼吸順暢,頭腦沁人地清醒。我不知道這是意識模糊,還是神山在眷顧我,也不知道是什麼時候,我從這種神仙般的狀態中清醒過來,看到藏民如駱駝腿一樣的大鞋,還有厚厚的羽絨服。他站在我眼前,說瞭兩個字:走瞭。我一站起,猛然發現自己身處另外一個世界:手電筒的微光下,雪花漫天飛舞,巨石叢生,冷空氣鑽進我的肺,在裏麵翻騰,周圍如同冰窖。幾年後,我從多次轉山的經曆中得齣這樣一個真理:當你轉到嚴酷之地時,身邊無論有多少人,你都感覺不到。你總有種“絕世而獨立”的超然感。你所能感覺到的隻有粗重的喘氣和內心從未有過的平靜。中國傳統哲學說,人心所以平靜,是因你心無雜念。心無雜念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入定,一種是專注於某一件事。我以為,轉山過程中,這兩種情況並駕齊驅,你就是在“入定”,這可能是神山的恩賜,你就是在專注於一件事:行走。我的金剛兄弟走不動瞭,兩個藏民把她放到馬上,先走。因為騎馬,自然比我們走得快,我和上師怕她等,所以鉚足力氣加快腳步;而她也擔心我們趕得太辛苦,總是停下來在寒風中等;就這樣走走停停,你追我等,雖然步履維艱,寒風刺骨卻也溫暖。然而,淩晨過後,絕非人可以承受的寒冷,一望無際的黑暗,筋疲力盡的身軀,再次讓我痛不欲生。我的氣息越來越差,幾乎走五步就要停下來,為瞭使心髒跳動減緩,我和上師把大量的速效救心丸扔進口中,在行進途中,我根本不知道吃瞭多少,翻過山口,抵達第一個休息站時,我纔知道,兩盒救心丸,已所剩無幾!實際上,我和上師根本不知道是否翻過瞭山口,因為翻過陡峭的卓瑪拉三道山口後,還有一段陡峭的路,我們在黑暗中,憑著感覺一步一步地嚮前走,很有“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池”的驚悚感覺。這種驚悚感覺直到看到一縷微弱的燈光時,纔宣告結束。而當時,已經是淩晨3點。原本五小時能翻越的卓瑪拉山口,我們整整花瞭八個小時。
  在荒山野嶺中看到燈光,就如在驚濤駭浪、蒼茫無垠的大海上看到燈塔一樣,我和上師突然恢復瞭力氣,這大概就是指引的力量,也是人在看到希望時不由自主地迸發齣來的神奇力量,我們加快瞭腳步,嚮那燈光走去。燈光是從一頂破敗不堪的帳篷中發齣的,帳篷很小,隻有10平方米的樣子,裏麵卻擁擠躺倒瞭30多人!不客氣地說,帳篷裏是慘烈戰役結束後堆擺屍體的場景。我好不容易在人堆裏擠齣一個空隙,急忙躺瞭下去,如果動作稍慢,那個空隙就會消失不見。為瞭節省空間,睡倒的人都是重疊式,外麵狂風肆虐,卻絲毫吹不去帳篷裏汙濁的空氣,腳臭、體臭,被子嗆人的氣味,持續不斷地湧來湧去。但是,我實在太疲憊,也不知道壓著誰的臉、誰的腳,倒下後,連正眼看一下周圍的力氣都沒有。整個身體如同散瞭架,躺在那裏,似乎隻有靈魂纔是我自己的瞭。在痛苦的睡夢中,感覺臉上有東西爬過,好像是有人把一個小毛絨玩具放到瞭我臉上。我勉強睜開眼,那東西擋住瞭我的視綫,我揮舞瞭一下,看到瞭它:一隻身體比筷子還長的老鼠,慢悠悠地從我臉邊姍姍而走。平日裏,我是最怕老鼠的人,如果有人把一隻老鼠放我眼前,我會汗毛倒竪,魂飛魄散。但在那時,我連眼皮都懶得抬一下,安然閉上眼。
  立地成佛
  如果把你的人生原封不動地復製九次,讓你經曆九次,恐怕沒有人願意!轉第八圈時,由於早上吃瞭大量感冒藥,一整天都處在暈暈乎乎之中。無數次,我坐下來休息都想睡過去,再也不醒來。可是我堅持隻休息不睡覺,就這樣一路走走停停,停停走走,路上各種各樣的轉山者看到我休息時,都用手比畫著,不要停,嚮前走,深呼吸。大概是很多人的鼓勵起瞭作用,第二天轉到神山背後時,我沒有太多的休息。其實當時我一直在心裏祈禱,韆萬不要發生任何意外,哪怕是腳起泡、腿磨破這樣的小事。一旦發生這種小事,我的第九圈就泡湯瞭。走到茫茫無際的雪地上時,我的靈魂似乎已經齣竅,在高空看著我的肉體一步一挪,嚮前行進。幾個藏民在雪地裏奮勇前進,他們每踏齣一步,雪淹沒膝蓋,有位藏民一不小心踩空,一猛子紮到雪地上。他快速爬起來,看著後麵的同伴哈哈大笑,他的同伴們也大笑起來。我也想笑,不是嘲笑,而是發自內心的欽佩之笑,但沒有聲音,我當時連笑的力氣都沒有瞭。那天的雪地齣奇的寜靜而美好,一腳踩上去,如同踩到棉花上,雪水從離開的腳印下麵滲齣來,汩汩有聲。有那麼一段時間,和往常一樣,我異常害怕,特彆恐懼一腳下去,踩上冰窟窿,整個人就會消失不見。在那種高海拔和低溫下,掉進冰窟窿隻有死路一條,連神山都隻能眼睜睜地看著。夜晚行進中,高原反應再次讓我的臉膨脹起來。為瞭避開危險,我采用S形行走路綫,靠近露齣雪麵的石頭,摸索著前進。這一招雖然費時,但能保證沒有大危險。走到後來,我雖然不是在磕長頭,其實所有的動作已和磕長頭沒有任何區彆。我那時對“匍匐”這兩個字加深瞭印象,當你走在每一步都存在著不可知的危險之地時,用整個身體嚮前移動是最好的方法。沒有任何想法,在這塊神聖艱險的雪地裏,隻有行走、匍匐。你在神山腳下,除瞭敬畏,什麼都沒有。當看到塔欽村口時,我長齣一口氣,跪下來,麵對湛藍的天空,神山在那裏熠熠生輝,我說,感謝神山讓我毫發無損地轉完第八圈。話雖這樣說,離九圈的目標越近,我的心就越忐忑。轉第九圈時,我已經沒有瞭任何雜念,似乎我生下來就為瞭轉山,就為瞭轉完這最後一圈。所以在石頭與雪中,轉山者們深一腳淺一腳迎著風雪前進。第九圈沒有給我留下任何可以記起的事物,我唯一能記起的就是,我一直在行走,一直在匍匐。當我轉完第九圈,迴到旅館時,我鬼使神差地流下眼淚。我看著床,看著房間裏的一切,忘記瞭即將崩潰的身體,忘記瞭我身在何處,整個人飄飄忽忽,猶如進入夢幻世界。那天晚上,我整個身心都處在一種最佳狀態。周圍的一切暖暖地模糊起來,窗外的風幡在神秘地抖動,我好像聽到裊裊佛音,又聽到轉經筒發齣的悅耳的異域之聲。我想到瞭下麵這件事:從2007年到2013年,我共轉山七次,也就是七圈,今年是馬年,每轉一圈等於13圈,我轉瞭九圈,這樣一算下來,我共轉瞭124圈,藏民們說,轉山108圈後就能立地成佛。那麼,我現在是不是已是佛瞭?佛和凡夫俗子應該是不同的吧,我這樣一麵想著,一麵去觀察自己。先從手開始,我把手掌翻來覆去地看,沒有神奇之處,我又去照鏡子,鏡子裏的自己臉龐臃腫,漆黑如炭,和非洲難民沒有區彆。就這樣神經質似的摺騰瞭半天後,我確信一件事:我還是我,那個肉眼凡胎的李厚霖。
  在我意識到這個事實時,我也同樣意識到,藏民們所謂的轉完108圈立地成佛,並非是擁有正大尊容外貌的佛,也並非是法力無邊,可以普度眾生的佛,而是我們的心。依我的理解,當我們曆盡韆辛萬苦轉完這麼多圈後,我們的心靈世界將會更加豐沛,我們對修行、對紅塵的看法更將平靜,每一次轉山,我就好像被重新賦予一次生命。每一次轉山,就好像找迴瞭新的自己。當我真的徒步轉山108圈,一步一步在平均海拔5000米的山石路上挪齣5000多公裏,將要經曆韆難萬險,多少次筋疲力盡,百萬次的崩潰、絕望……
  我相信,無論我是否能真能轉到108圈,無論這些艱難是否會將我擊垮,我的靈魂都會滿懷熱情地背起行囊,再次上路,像完成一次使命一樣全力走齣跨越卓瑪拉山口的每一步……而我的肉身,傾聽靈魂的召喚就夠瞭。想到這裏,我就感到自己很幸運,因為八年來的十六圈,讓我擁有瞭十六次全新的生命。而這個全新的、充滿活力、聽從靈魂召喚的生命,不正是我希望找到的本我嗎?也許,這就是藏民說“轉山108圈,立地成佛”的真實內涵吧!所以,在轉完九圈後的那個夜晚,我因為太激動而失眠瞭。自轉山以來,我第一次有意識地掉進瞭迴憶的陷阱中。我想起瞭父母和親人:轉山期間,恰逢端午,我嚮傢裏通電話時,幾乎用盡瞭全身力氣說每一句話。我擠齣笑聲,安慰傢人,告訴他們,這次高反沒有以前嚴重,因為轉瞭這麼多圈,我已經適應瞭高反。實際上,我在說謊。我想起瞭我的師父:第一次轉山夜過卓瑪拉山口後他在帳篷外坐瞭一夜;第二次我們像落難的父子一樣依靠著那個好像永遠也吃不完的小蘋果趟過雪地……他的慈悲心讓我敬仰,讓我感動。十四年過去瞭,我們的容顔都漸漸不再那麼年輕,但我們之間的情感早已超越瞭一般的師徒關係……我想到這座今生與我結緣的神山:每次轉完一圈,我都會在心裏感謝神山的眷顧。原本我是帶著敬仰和敬畏而來,每次開始下一圈之前,我都忐忑不安,我擔心會半途而廢,因為在轉山路上齣現危險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但神山用它高大的身影一直伴隨我左右,在艱難的時刻給予我力量,在迷茫時給我以方嚮,它就這樣住進瞭我的靈魂裏。我想起瞭那些結伴而行的轉山人:他們之中有我的同事,有我的金剛兄弟,有虔誠的藏民,也有到此一遊的旅行者,反著轉的修行者……他們讓我見證瞭生命的豐富多彩,讓我看到瞭信仰的力量,讓我認識到在蒼穹之下,有和我一樣圍著神山轉動的靈魂。有人說,無論多少人在身邊陪著你,轉山過程中你都是孤獨的,因為所有的感受——高反、崩潰、放棄、喜悅,都由你獨自品嘗,彆人無法體會你所2014年,供轉山者休息的帳篷裏擠滿瞭虔誠的信徒。經曆的一切,每個人的感受都是獨一無二、與眾不同的。但漸漸地,這種孤獨感覺離我遠去。麵對神山、麵對漫漫長路、麵對路上的風雪,我越來越平靜。親人、師父、神山、和我一樣的轉山人,我開始感覺,他們身上裝著我靈魂的一部分,遇見他們,我纔找到世間另一個自己——一個平靜而又充滿活力、希望,擺脫瞭各種羈絆、束縛的自己。轉山過程中,我慢慢地瞭解到瞭“另一個自己”;這麼多圈轉下來,我已經和他越來越接近瞭;而隨著我的不斷精進,我將和這個美好的“另一個自己”閤而為一。
  當所有和轉山有關的畫麵,所有的希望和美好的想法如狂風暴雨衝擊我的大腦之後,我已經明白瞭,神山過去不曾,現在不會,將來也不會離開我。因為自第一次朝拜神山後,它已住進我的靈魂,為永恒而生,為永恒而在!轉山中最能體現人性的真、善、美,當你有睏難的時候總有其他轉山者嚮你提供幫助,這是真正的雪中送炭。
  人生就是在轉山
  得到瞭神山的眷顧,無論多艱辛,都應該轉完。如前所述,轉山的路綫就像是人生的起起落落。我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我的人生也經曆瞭不少起起落落。也許,即使不去轉山,每個人到瞭四十歲不惑的年紀,都會有所成長,但免不瞭經常受到周圍的人和環境的乾擾。而轉山,則讓我慢慢學會放下。當我扛著嚴重的高反行走在高原時,發現隻有專注於行走這件事,關注腳下邁齣的每一步,痛苦纔能減輕。隻管一步接一步地走下去,忘掉目的,忘掉一切,隻關注當下,不知不覺間,便到瞭終點。完全沒在意周圍是否有什麼紛擾。很多朋友知道我的名字,是從“鑽石大亨”、“神秘富商”之類的頭銜開始的,我那段不太成功的婚姻也為這個頭銜起到瞭推波助瀾的作用。當然,這些都是外界給我畫的“標簽”,仿佛隻有這樣,杜撰的故事纔能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八卦話題。無論如何,我從未想過自己竟然以這種方式“齣名”瞭。對我來說,有種躺著也中槍的感覺。我是個平凡的人,隻不過進入瞭鑽石這個看起來很光鮮的行業,而承濛上天眷顧,乾得還不算差而已。而我自己的發展曆程,也和普通人一樣,從接受父母的教誨,塑造自己的意誌開始。在傢中,我的父親和母親在麵對很多事物上都持截然相反的態度。母親外嚮,與周圍的人打成一片;而父親則非常內嚮,麵對陌生人就不太愛說話;母親很熱情,父親很嚴謹。父親每天都要運動,而母親則是“生命在於靜止”;父親超級愛旅遊,去哪裏都會很開心,母親則認為待在傢裏就是最幸福的事兒,哪兒都不願意去。如果按樂嘉的性格色彩來劃分,母親就是熱情奔放的大紅色,父親則是嚴謹有序的藍色。而我,則是集閤瞭他們兩個的各種性格元素,成為兩個極端的統一體。我父親是一個特彆有毅力的人。他每天都遊泳兩個小時,至今堅持瞭十幾年。而我自認為,當我下決心做一件事的時候,我的毅力比父親有過之而無不及。轉山,連續八年都去;騎馬也是一騎就是八年,除瞭齣差和外齣休息,每天肯定堅持騎馬兩個小時;磕長頭,一磕就是十萬個,每天108個,連續三年一天不落……我覺得當我對它們如此堅持的時候,已經很難用喜歡來解釋瞭,它們已經成瞭我生命的一部分瞭。而有時候我又特彆感性,這方麵很像我的母親。比如遲到這件事,以父親嚴謹的態度,怎麼能允許遲到呢?遲到恐怕已經成瞭我這輩子改不掉的毛病瞭。不僅公司開會經常會遲到,有時約見部長級的領導,也會遲到……即使我掐著點齣來,等到瞭那裏也會遲到。在我的大腦中,可能根本沒有時間概念。就是這樣,兩種截然不同的性格同時在我身上存在著。而我的創業路跟這兩種性格也有著很大的關係。二十年前,中國的經濟並不像如今這樣好,人們的購買力水平比較低,鑽石這類商品並沒有普及。但我感性的一麵告訴我,我喜愛這個行業,同時我希望用自己攢下的一筆錢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品牌,與國外及港颱的企業競爭。很多朋友極力勸阻我:給彆人乾和自己乾是兩迴事,你沒有聽過一句話嗎:賣鑽石的,是眼紅死鄰居,餓死老婆?這時,那個“有毅力的我”齣場瞭。我像一頭倔驢一樣一頭紮進瞭這個行業,因為我相信,中國的經濟在不久的將來會飛速發展,而鑽石將成為大部分人都能買得起的一種商品。我用自己的邏輯說服瞭很多朋友,他們慷慨解囊資助我的鑽石之夢,或許,他們是被我孜孜不倦的毅力打動瞭吧。就如轉山剛開始風光無限,隨後就會進入瞭艱難的攀爬期一樣。我的創業之路也差點倒在瞭“卓瑪拉山口”之前。做品牌,就是燒錢。而沒有品牌,就意味著完全沒有競爭力。我本身並沒有雄厚的資本支持,1999年末,當時滿腔熱情地我把籌到的錢投入到第一傢開業的“恒信鑽石宮殿”中,遺憾的是,不齣三個月我就發現,每個月的收益還不夠當月租金的支齣。要知道,為瞭一舉成功,當時我選擇把門店開在瞭最繁華、最具購買力的地帶,並花費巨資做瞭很好的裝修以吸引顧客。本以為會一炮打響,誰知道剛剛開始就遭遇滑鐵盧。當時我有兩個選擇:一是按一些朋友說的那樣,找個人接盤,放棄這次不成功的嘗試;一是鋌而走險,改變鑽石售賣的方式,將剛開業的店鋪砸掉,推倒重來,不再簡單售賣鑽石,而是推廣鑽石文化與賣鑽石並行。人生就如轉山,最重要的是堅持走腳下的路。無論哪種方式,壓力都是極大的。那段時間,我就如同在神山腳下一樣,每晚失眠,頭痛欲裂。我的決不迴頭的倔驢勁兒最終讓我選擇瞭砸店。那天,很多員工都哭瞭。說實話,我心中忐忑,正如在轉山途中一樣,我根本不知道自己能走齣多遠。
  ……

前言/序言

  自序
  為什麼還要去轉山?
  李厚霖
  轉山,顧名思義,就是徒步繞山一圈或多圈。它是盛行於藏地的莊嚴而又神聖的宗教修行儀式。我所轉的山,是位於西藏阿裏地區的海拔達6721米的岡仁波齊。佛教說,它是須彌山;印度教說,它是神濕婆的化身;藏地本土宗教苯教說,它是貫通宇宙三界的神山;我說,自從第一眼見到它,它就和我的靈魂閤而為一。
  對虔誠的信徒而言,岡仁波齊是聖地;對有高原反應的人來說,岡仁波齊則是禁地。巧的是,我二者兼備:既是修行多年的佛教徒,也是高原反應重度患者。
  平原去的人,轉完岡仁波齊神山一圈,正常需要兩天一夜,慢則三天兩夜,情況更糟時可能要更多時間。在平均海拔近5000米的山石路上,四季隨機播放:或烈日灼人,或風沙彌漫,或大雪冰雹。如此惡劣條件下,連續徒步50餘公裏,縱然身體健壯的年輕人,恐怕也是一段艱難的行程,更何況我這個高原反應重度患者。
  不必說在轉山途中,即使在賓館休息時,高反癥狀就已排山倒海而來:頭痛欲裂、心慌氣短、惡心嘔吐、意識恍惚、高燒不退。人在這種情況下,動作會變得遲緩,不敢快走一步,不能搬取重物,否則心髒立即劇烈跳動。整個人處在僵硬和慢鏡頭狀態,或者說,是半死不活的狀態。
  我記得,有一次轉神山時,因高原反應異常嚴重,在拉薩輸液五天纔勉強進入阿裏地區。
  ——拉薩的平均海拔3650米,而阿裏是4500米,海拔每高100米,氣溫下降0.6度,大氣壓降0.67kpa,對高原反應患者來說,海拔每高100米,所承受的痛苦是成倍數增加的。
  2007年第一次去轉山,淩晨兩三點,伴隨風雪,夜過海拔將近5700米的卓瑪拉山口,想想就後怕。雖然後來幾年有瞭足夠經驗,但各種突發情況還是一次次把我推入崩潰邊緣。尤其是2008年,在雪地裏匍匐二十多公裏,雪堆漫腰,腿如灌鉛,每邁齣一步不但艱難,而且是生命的未知數,半夜在周圍的狼嚎聲中,精疲力竭卻不敢閤眼,無數次死裏求生,無數次崩潰再崩潰。2011年,我因急著轉山從北京直飛阿裏,沒有適應過來就上路,結果得瞭腦水腫,離死亡隻差三個小時。2014年,在轉山途中,我親眼看到瞭三位聖徒的遺體……
  正是在這種艱難和痛苦下,我堅持瞭八年。從2007年至今(2014年),我已轉山16圈,特彆是今年,我用瞭一個半月時間轉瞭九圈,創造瞭自己在平均海拔5000米連續徒步超過500公裏的記錄。
  很多朋友都對我的行為大惑不解:高原反應那麼厲害,卻非跑到高原去,這是拿命開玩笑還是吃飽瞭撐的?
  還有人開門見山地問我:在高反嚴酷的摺磨下,為什麼還要去轉山?我的答案是,首先我是個佛教徒。轉神山,本就是佛教徒基本的修行之一,我轉神山,隻是修行而已。它就如同我分內之事,如同呼吸,它已經和我融為一體,成為不言而喻的真理。
  如果一開始,因為虔誠的信仰,我去瞭;那麼接下來真正支撐我走下來的,則是我對人生的看法。轉山是一條修行之路,是肉體上的,更是心靈上的。我始終相信一句話:一次痛徹心扉的經曆,抵得上韆百次的告誡。心理學傢蘇茜·奧巴赫說:“當你為自身製造瞭某種痛楚並堅持過去之後,你會進入一種境界,雖然稱不上極樂,但是脫離瞭平凡,自覺能夠超脫,為普通人之所不能為。”每次轉山,雖然過程痛苦,卻總能帶給我收獲。我經常和我的同事說,痛苦是偉大的前因。轉山直接麵對生死,是人生中最最偉大的營養,再睏難的事情都無法逾越它對我的曆練,它讓我的內心世界更平靜,麵對生活更豁達、釋然。
  如果把人生比作轉山,我們常常會在這個過程中遇到艱難險阻和毀譽參半,唯有堅持、忍耐,相信自己能做到,纔會抵達成功的彼岸。堅持一次,就能一次改變你人生的風景;堅持無數次,就能無數次改變你人生的風景。如果有人問我,抵達目的地後,會有什麼收獲呢?
  這讓我不由得想起《轉山》那部小說,當主人公終於抵達目的地拉薩後,很想在布達拉宮前找一個漂亮的拍攝角度,把自己和陪伴自己幾韆裏路的自行車一起拍進去。
  這時候他卻略帶傷感地說:你想象自己原本會意氣風發的模樣,卻被眼前一臉平靜無常的自己推倒那樣的想象;你懷疑自己在心底是不是埋藏瞭敏感而不可透露的深情;你又抽瞭兩根煙,仿佛在等待什麼,然而什麼也沒有。無論一開始,你是帶著怎樣虔誠的信仰,或者多麼浪漫的想法去走這一遭,到瞭最後可能是什麼都沒有,然而也已經什麼都有瞭。因為人生本來就是個過程。你有瞭這一精神艷遇的過程,就等於有瞭一切。
  曾有人問一位齣色的登山傢:“你為什麼要去登山?”
  登山傢不假思索地迴答:“因為山在那裏啊。”
  我的答案和他不一樣:山不在那裏,而在我心中。不是每個人都有福緣轉神山,我去轉神山,能去轉神山,是神山對我的恩賜,是我靈魂的命令。
  轉山,遠離熟悉的生活,用腳步去丈量,用心去感受,從而重新發現和認識自己。抬起腳步,在轉山中感受那震撼和重生。這並非僅僅是身體的旅行,而是一次精神上的修煉,一次心靈上的涅槃。一路所經曆的風景,不但入眼,同樣入心。
  轉山,其實就是煉心,讓心成為一座神聖的神山,世間一切難事、痛事、苦事就都如浮雲!


《轉山八年》:一段關於時間、空間與心靈的探索 “轉山八年”,這是一個充滿詩意與重量的詞組,它在讀者心中激起漣漪,引發關於旅途、修行、成長以及生命本身無數的聯想。然而,拋開對字麵意義的直接解讀,若要深入探究其內涵,我們便不得不走進一個更為廣闊、更為深邃的精神領域。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段物理空間的遷徙,不如說是一場漫長而專注的內在旅程。它捕捉瞭時間流逝的痕跡,描繪瞭地域變遷的風景,更重要的是,它記錄瞭一個人在八年光陰中,心靈所經曆的層層剝離、蛻變與重塑。 “轉山”這個意象,本身就蘊含著一種循環往復、不斷接近核心的哲學意味。在許多文化中,“轉山”是朝聖的一種方式,是信徒們以虔誠之心,圍繞神聖的山峰行走,寄托著祈願、懺悔與對更高境界的追求。而“八年”,則是一個不短不長的歲月。它足以讓一個人從青澀走嚮成熟,讓一段關係發生質的改變,讓一座城市留下深刻的印記,也足以讓一顆心在經曆風雨洗禮後,沉澱齣智慧的火花。“轉山八年”,便是在這八年的漫長跋涉中,一次次地圍繞著某種核心,一次次地走嚮更深的內在。 這本書的敘事,絕非 linear 的流水賬。它更像是一幅由無數個片段、瞬間、感悟串聯而成的藝術畫捲。作者以一種極為細膩的筆觸,勾勒齣不同地域的風土人情,從巍峨的高原到遼闊的草原,從古老的寺廟到熱鬧的集市,每一個場景都飽含著生命的氣息與獨特的韻味。然而,這些外在的風景,並非隻是簡單的背景闆。它們與作者的內心世界發生瞭深刻的共鳴。高原的純淨,讓心靈得以滌蕩;草原的遼闊,帶來瞭思緒的飛揚;寺廟的寜靜,引導著對存在意義的追問;市井的喧囂,則映照齣人生的百態。 “八年”,足以讓一個人在漂泊中尋找根。這八年,或許經曆瞭數次的齣發與抵達,數次的相遇與告彆。每一次的離開,都帶著一絲不捨與對未知的期盼;每一次的抵達,都伴隨著適應與新的發現。作者在書中,巧妙地將這些物理上的遷徙,轉化為對“傢”的重新定義。傢,不再僅僅是一個固定的居所,而可能是一種心境,一種歸屬感,一種與自我和諧相處的狀態。在不斷的流轉中,作者也在重新審視自己與世界的連接,尋找那個屬於自己的,無需依附於任何地點的“傢”。 “轉山八年”,也必然是一場與自我的對話。在漫長的旅途中,遠離瞭熟悉的環境與人際關係,個體往往更容易麵對真實的自我。那些被日常瑣事掩蓋的棱角,那些被社會角色所塑造的假麵,在寂靜的時刻,在孤獨的夜晚,逐漸顯露齣來。書中,我們能感受到作者在與過往的和解,與內心的矛盾搏鬥,以及最終走嚮自我接納的艱難過程。這八年,或許包含瞭無數次的反思、質疑、掙紮,但每一次的睏境,都成為一次嚮內探索的契機,一次讓心靈更加堅韌的機會。 “轉山八年”的“轉”,也並非僅僅是物理上的行走,它更象徵著一種思維的轉換,一種視角的轉變。當一個人置身於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之中,原有的認知框架會被不斷地挑戰和瓦解。作者在書中,通過觀察、體驗,展現瞭他對人性、對生命、對社會種種現象的深刻洞察。他沒有急於評判,而是以一種開放、包容的心態去理解,去感受。這種“轉”,是智慧的沉澱,是視野的拓展,是心靈境界的升華。 在“八年”這個時間維度下,“轉山”的意義便顯得更為厚重。它不是一次短暫的逃離,而是一場持久的修行。在這漫長的時間裏,作者經曆瞭無數次的日齣日落,四季更迭。他用時間去感受,用時間去沉澱,用時間去等待。等待那些深藏的答案,等待那些朦朧的感悟,等待那個更加清晰的自己。這八年,或許有迷茫,有睏惑,有失落,但更多的是一種持續的堅持與對生命的熱愛。 “轉山八年”,也必然是一本關於“遇見”的書。遇見形形色色的人,遇見不同的生命故事,遇見那些擦肩而過卻留下深刻印記的靈魂。每一次的相遇,都如同投入平靜湖麵的一顆石子,激起層層漣漪,引發作者對生命、對關係、對愛與失去的更深層次的思考。這些遇見,或許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或許是短暫的旅伴,或許是那些在生命中留下濃墨重彩的友人。他們的故事,他們的智慧,他們的情感,都化作瞭作者內心世界的一道道風景。 此外,“轉山八年”也摺射齣一種對“慢”的擁抱,對“當下”的珍視。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我們習慣於追逐效率,忽略過程。而這本書,卻以一種近乎緩慢的節奏,帶領讀者去感受生命的細節,去體味每一個瞬間的獨特。作者在旅途中,學會瞭放慢腳步,用心去觀察,去傾聽,去感受。這種“慢”,並非懈怠,而是一種更深的投入,一種對生命品質的追求。在“當下”,在每一次呼吸,每一次行走,每一次凝視中,作者都在尋找生命的真諦。 “轉山八年”,這本書的名字本身,就像一首悠長的詩,一麯深沉的歌。它邀請讀者,一同踏上一場心靈的朝聖,一次與自我的深度對話,一次對生命意義的虔誠探索。它不提供現成的答案,卻能點燃讀者心中探索的火種,引發讀者對自身生命旅程的思考。在這八年的光陰裏,無論是空間的轉換,還是心靈的滌蕩,都化作瞭文字,凝聚成這本書,成為一段值得反復品讀、迴味無窮的生命篇章。它是一麵鏡子,映照齣生命的麯摺與斑斕;它是一盞燈,照亮瞭前行道路上的迷霧;它更是一種力量,激勵著我們去追尋內心深處的遠方。

用戶評價

評分

拿到《轉山八年》這本書,我心中湧起的,是一種難以言喻的期待。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引人入勝的懸念,仿佛藏著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一個需要時間去慢慢揭開的麵紗。我並非文學評論傢,也無法預知書中內容的具體走嚮,但我相信,任何能夠以“八年”為時長來命名書名的作品,必然承載著作者深厚的思考和情感的投入。或許,它描繪的是一段地理上的長途跋涉,亦或是心靈深處的漫長修行。無論如何,八年的時間足以讓一個人褪去青澀,沉澱智慧,也足以讓一個故事變得豐滿而有力量。我期待它能帶來一種與眾不同的閱讀體驗,一種能夠讓我在掩捲之後,依舊久久迴味,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覺地被它的思想所影響。這是一種來自文字的魅力,一種能夠穿越時空,觸動靈魂的魔力。

評分

《轉山八年》這個名字,帶著一種古老而又神秘的韻味,讓我聯想到那些循著古老宗教儀式,在漫漫長路上尋求精神升華的朝聖者。我不知道這本書具體講述瞭什麼,但“八年”這個數字本身就充滿瞭故事性,它代錶著一段漫長而專注的投入,一段足以改變一個人麵貌的時光。我猜測,這本書可能並非一本流水賬式的日記,而是作者經過八年的沉澱、反思和提煉後,所呈現齣來的精華。它也許探討瞭關於時間、關於成長、關於個體在宏大敘事中的位置等宏大命題,但又不失溫情與人性化的關懷。我期待在字裏 আকর্ষণীয়的字裏行間,感受到一種曆經風雨後的通透,一種對人生睏境的深刻理解,以及一種不屈不撓的精神力量。它可能像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自身的迷茫與勇氣,讓我們在閱讀中找到前行的方嚮,或是對已走過的路有新的領悟。

評分

初拿到《轉山八年》這本書,我並沒有抱有多大的期望,畢竟市麵上的書捲汗牛充棟,真正能觸動人心的又有幾本?然而,當我翻開第一頁,一種莫名的力量便將我吸引進去。它的語言風格異常細膩,如同涓涓細流,緩緩淌過心田,激不起驚濤駭浪,卻能悄無聲息地滋潤每一寸乾涸的角落。我開始想象,作者是如何在筆尖捕捉那些轉瞬即逝的情感,如何將那些平凡的日子賦予詩意的光輝。也許,這本書記錄的並非驚心動魄的冒險,而是生活中那些被我們常常忽略的細微之處——清晨窗欞上的露珠,午後巷口偶爾飄過的飯菜香,夜深人靜時心底泛起的微瀾。我相信,這樣的文字,需要極大的耐心和對生活的熱愛纔能寫就。它不是為瞭迎閤市場的浮躁,而是為瞭與那些同樣渴望在喧囂中尋得片刻寜靜的靈魂對話。我期待在這本書裏,找到與我心靈共鳴的片段,看到那些隱藏在尋常日子裏的不凡。

評分

《轉山八年》這個書名,像一句低語,在喧囂的世界裏悄然迴響,瞬間勾起瞭我強烈的好奇心。它不像那些直白宣稱“勵誌”或“揭秘”的書籍,而是以一種含蓄內斂的方式,散發齣一種引人探究的魅力。我猜想,這“八年”絕非簡單的數字疊加,而是一種深刻的個人體驗,一種關於生命、關於堅持、關於蛻變的漫長過程。它可能記錄瞭一個人在某個特定階段,為瞭某個目標而付齣的不懈努力,或是經曆瞭無數次的跌倒與爬起,最終找到內心平靜與力量的旅程。我不期待書中會有轟轟烈烈的事件,反而更傾嚮於那些在平凡中見偉大的細節。我希望它能教會我,如何在漫長的時間裏保持耐心,如何在睏境中尋找希望,如何在追尋自我的道路上,不忘初心。它或許是一首時間的歌,一幅心靈的畫,一麯人生的贊歌,等待我去細細品味。

評分

最近偶然翻到一本封麵樸素卻散發著獨特氣質的書,書名是《轉山八年》。雖然還沒來得及細細品讀,但單憑那份低調的沉靜,就足以勾起我對它深深的興趣。現代社會節奏太快,我們常常被各種信息洪流裹挾,停下來思考、感悟的機會越來越少。而“轉山八年”這個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時間沉澱的厚重感,似乎預示著一段漫長而深刻的旅程,一次心靈的迭代與洗禮。我猜想,這本書可能不僅僅是關於某個物理空間的“轉山”,更可能是一種精神上的跋涉,一種對人生、對自我、對世界持續不斷的探索與追尋。或許,它會講述一些關於堅持、關於放下、關於理解的故事,那些在我們匆忙奔波的生活中容易被忽略卻又至關重要的東西。翻開扉頁,紙張的觸感溫暖而親切,字裏行間流淌齣的氣息,讓我隱隱期待,在這八年的時光裏,作者究竟看到瞭怎樣的風景,又留下瞭怎樣深刻的足跡。

評分

我喜歡這本書,他給我行走的力量。

評分

如果你嚮往轉山,那這本書必讀,因為這本書會帶給你立刻啓程去轉山的衝動,當然,詳盡實用的轉山攻略也會對你有很大的幫助。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推薦人卻說,看看吧,或許是一個改觀的開始,於是,帶著一點好奇,好奇怎麼樣的改觀開始進入這本轉山八年的世界。

評分

幫同事定的,她特彆喜歡這本書

評分

好評

評分

想去西藏的人可以好好看看

評分

信得過京東,必須好評瞭。

評分

從小我們就聽著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那就是青藏高原、珠穆朗瑪啊珠穆朗瑪、那是一條神奇的天路等等,看著春晚上藏族姑娘小夥甩著長長的衣袖跳鍋莊舞,似乎那就是我們所認識的西藏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