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開關功率變換原理 1
1.1 引言 1
1.2 概述和基本術語 2
1.2.1 效率 2
1.2.2 綫性調整器 4
1.2.3 利用開關器件提高效率 5
1.2.4 半導體開關器件的基本類型 6
1.2.5 半導體開關器件並非理想器件 6
1.2.6 利用電抗元件提高效率 7
1.2.7 早期RC型開關調整器 8
1.2.8 LC型開關調整器 8
1.2.9 寄生參數的影響 9
1.2.10 高頻開關時的問題 10
1.2.11 可靠性、使用壽命和熱管理 11
1.2.12 應力降額 12
1.2.13 技術進展 12
1.3 電感 13
1.3.1 電容、電感和電壓、電流 13
1.3.2 電感和電容的充放電電路 13
1.3.3 能量守恒定律 14
1.3.4 充電階段和感應電壓概念 15
1.3.5 串聯電阻對時間常數的影響 16
1.3.6 R=0時的電感充電電路和電感方程 17
1.3.7 對偶原理 18
1.3.8 電容方程 19
1.3.9 電感放電階段 19
1.3.10 反激能量和續流電流 20
1.3.11 電流必須連續,但其變化率未必 20
1.3.12 電壓反嚮現象 20
1.3.13 功率變換中的穩態及其不同工作模式 21
1.3.14 伏秒定律、電感復位和變換器的占空比 24
1.3.15 半導體開關器件的使用和保護 25
1.4 開關拓撲的演變 27
1.4.1 通過二極管續流控製感應電壓尖峰 27
1.4.2 達到穩態並獲得有用能量 28
1.4.3 升降壓變換器 29
1.4.4 電路的地參考點 30
1.4.5 升降壓變換器結構 30
1.4.6 交換結點 31
1.4.7 升降壓變換器分析 31
1.4.8 升降壓變換器特性 32
1.4.9 為什麼僅有三種基本拓撲 33
1.4.10 升壓拓撲 34
1.4.11 降壓拓撲 37
1.4.12 高級變換器設計 38
第2章 DC-DC變換器及其磁性元件設計 39
2.1 直流傳遞函數 40
2.2 電感電流波形中的直流分量和交流紋波 40
2.3 交流電流、直流電流和峰值電流的定義 42
2.4 理解交流、直流和峰值電流 44
2.5 定義“最惡劣”輸入電壓 45
2.6 電流紋波率r 47
2.7 r與電感值的關係 47
2.8 r的最優值 48
2.9 是電感尺寸,還是電感值 49
2.10 負載電流對電感值和電感尺寸的影響 50
2.11 供應商如何標定成品電感的額定電流,以及如何選擇電感 50
2.12 給定應用中需要考慮的電感電流額定值 51
2.13 電流限製的範圍和容限 53
2.14 實例(1) 55
2.14.1 設置r值時,對電流限製的考慮 56
2.14.2 r值固定時,對連續導通模式的考慮 57
2.14.3 使用低等效串聯電阻的電容時,r值應設為大於0.4 58
2.14.4 設置r值以避免器件特殊性帶來的問題 59
2.14.5 設置r值以避免次諧波振蕩 60
2.14.6 使用L×I和負載縮放法快速選擇電感 63
2.15 實例(2、3和4) 63
2.15.1 強迫連續導通模式下的電流紋波率r 64
2.15.2 基本磁定義 65
2.16 實例(5)不增加匝數 67
2.16.1 磁場紋波係數 68
2.16.2 用伏秒積來分析電壓型方程(MKS單位製) 68
2.16.3 CGS單位製 68
2.16.4 用伏秒積來分析電壓型方程(CGS單位製) 69
2.16.5 磁芯損耗 69
2.17 實例(6)特定應用中成品電感的特性 70
2.17.1 評估需求 70
2.17.2 電流紋波率 72
2.17.3 峰值電流 72
2.17.4 磁通密度 73
2.17.5 銅損 73
2.17.6 磁芯損耗 74
2.17.7 DC-DC變換器設計和磁性元件 74
2.17.8 溫升 74
2.18 其他極限應力計算及其選擇標準 75
2.18.1 最大磁芯損耗 75
2.18.2 最大二極管損耗 76
2.18.3 一般二極管選擇步驟 76
2.18.4 最大開關損耗 77
2.18.5 一般開關管選擇步驟 78
2.18.6 最大輸齣電容損耗 78
2.18.7 一般輸齣電容選擇步驟 78
2.18.8 最大輸入電容損耗 79
2.18.9 一般輸入電容選擇步驟 80
第3章 離綫式變換器及其磁性元件設計 81
3.1 反激變換器的磁性元件 81
3.1.1 變壓器繞組的極性 81
3.1.2 反激變換器的變壓器功能及其占空比 83
3.1.3 等效升降壓變換器模型 85
3.1.4 反激變換器的電流紋波率 86
3.1.5 漏感 87
3.1.6 穩壓管鉗位損耗 87
3.1.7 副邊側漏感也影響原邊側 87
3.1.8 測量有效的原邊側漏感 88
3.1.9 實例(7)反激變壓器設計 88
3.1.10 選擇綫規和銅箔厚度 93
3.2 正激變換器的磁性元件 96
3.2.1 占空比 96
3.2.2 最惡劣輸入電壓 98
3.2.3 利用窗口麵積 99
3.2.4 磁芯尺寸與其功率吞吐量的關係 100
3.2.5 實例(8)正激變壓器設計 101
第4章 拓撲的常見問題和解答 113
第5章 高級磁技術:最優磁芯選擇 128
5.1 第1部分:能量傳輸原理 128
5.1.1 拓撲概述 128
5.1.2 能量傳輸圖 133
5.1.3 峰值儲能要求 138
5.1.4 根據預期電流紋波計算電感值 141
5.2 第2部分:能量與磁芯尺寸 143
5.2.1 磁路和有氣隙磁芯的有效磁路長度 143
5.2.2 有氣隙磁芯的儲能和z因數 145
5.2.3 有氣隙磁芯的能量與磁芯體積的關係 148
5.3 第3部分:從螺綫管到E型磁芯 151
5.4 第4部分:更多AC-DC反激變壓器設計細節 153
5.5 第5部分:更多AC-DC正激變換器變壓器設計細節 157
第6章 元器件額定值、應力、可靠性和壽命 163
6.1 引言 163
6.2 應力和降額 163
6.3 第1部分:功率變換器的額定值和降額 166
6.3.1 工作環境 166
6.3.2 電源中元器件的額定值和應力係數 169
6.3.3 機械應力 177
6.4 第2部分:平均故障時間、失效率、保修成本和壽命 177
6.4.1 MTBF 178
6.4.2 保修成本 180
6.4.3 壽命期望和失效標準 181
6.4.4 可靠性預測方法 182
6.4.5 驗證可靠性測試 183
6.4.6 加速壽命試驗 184
6.5 第3部分:鋁電解電容壽命預測 185
第7章 最優功率器件選擇 190
7.1 概述 190
7.2 功率變換器的主要應力 190
7.3 不同拓撲的波形和峰值電壓應力 191
7.4 電流有效值和平均值的重要性 195
7.5 二極管、場效應管和電感的電流有效值和平均值計算 196
7.6 電容的電流有效值和平均值計算 198
7.7 蜘蛛狀應力麯綫 204
7.8 降低AC-DC變換器應力 206
7.9 RCD鉗位和RCD吸收電路 208
第8章 導通損耗和開關損耗 213
8.1 阻性負載時的開關轉換過程 213
8.2 感性負載時的開關轉換過程 216
8.3 開關損耗和導通損耗 218
8.4 感性負載時用於開關損耗研究的MOSFET簡化模型 219
8.5 寄生電容在交流係統中的錶示方法 220
8.6 柵極閾值電壓 221
8.7 導通轉換過程 222
8.8 關斷轉換過程 225
8.9 柵荷係數 229
8.10 實例 230
8.10.1 導通過程 231
8.10.2 關斷過程 232
8.11 開關拓撲的開關損耗分析 233
8.12 開關損耗對應的最惡劣輸入電壓 233
8.13 開關損耗隨寄生電容變化 234
8.14 根據MOSFET特性優化驅動能力 235
第9章 探索新拓撲 237
9.1 第1部分:恒頻同步降壓拓撲 237
9.1.1 用場效應管(安全地)替代二極管 237
9.1.2 死區時間的産生 239
9.1.3 CdV/dt引起場效應管導通 239
9.1.4 體二極管續流 240
9.1.5 外部(並聯)肖特基二極管 241
9.1.6 同步(互補)驅動 242
9.2 第2部分:恒頻同步升壓拓撲 242
9.3 第3部分:電流檢測的分類及其常規技術 246
9.3.1 直流電阻檢測 247
9.3.2 感降壓單元 251
9.3.3 損下垂調整和動態電壓調整 253
9.4 第4部分:四管升降壓拓撲 255
9.5 第5部分:輔助端和復閤拓撲 259
9.5.1 是升壓拓撲還是升降壓拓撲 260
9.5.2 理解Cuk、Sepic和Zeta拓撲 261
9.5.3 計算Cuk、Sepic和Zeta變換器的電流波形 266
9.5.4 Cuk、Sepic和Zeta拓撲的應力和元器件選擇標準 267
9.6 第6部分:結構和拓撲形態 268
9.7 第7部分:其他拓撲和技術 272
9.7.1 隱藏的輔助端和對稱性 272
9.7.2 多輸齣和浮動降壓調整器 273
9.7.3 滯環控製器 274
9.7.4 跨脈衝模式 277
9.7.5 實現正激變換器變壓器復位 278
第10章 印製電路闆設計 281
10.1 引言 281
10.2 印製綫分析 281
10.3 設計要點 282
10.4 熱管理問題 286
第11章 熱管理 288
11.1 熱阻和電路闆結構 288
11.2 曆史定義 290
11.3 自然對流的經驗方程 291
11.4 兩個標準經驗方程對比 292
11.4.1 熱動力學理論中的h 293
11.4.2 印製電路闆銅麵積估算 294
11.5 銅印製綫尺寸 294
11.6 一定海拔高度上的自然對流 295
11.7 強製空氣冷卻 295
11.8 熱輻射傳遞 296
11.9 其他問題 297
第12章 反饋環路分析及穩定性 298
12.1 傳遞函數、時間常數和激勵函數 298
12.2 理解e並繪製對數坐標麯綫 299
12.3 復數錶示法 300
12.4 重復和非重復激勵:時域和頻域分析 301
12.5 s平麵 302
12.6 拉普拉斯變換 302
12.7 乾擾及反饋的角色 304
12.8 RC濾波器的傳遞函數、增益和伯德圖 306
12.9 積分運算放大器(零極點濾波器) 308
12.10 對數坐標係下的數學運算 310
12.11 後級LC濾波器的傳遞函數 310
12.12 源濾波器傳遞函數小結 313
12.13 極點和零點 314
12.14 極點和零點的相互作用 315
12.15 閉環增益和開環增益 316
12.16 分壓器 318
12.17 脈寬調製器的傳遞函數 318
12.18 電壓(輸入)前饋 320
12.19 功率級傳遞函數 320
12.20 拓撲結構的被控對象傳遞函數 321
12.20.1 降壓變換器 321
12.20.2 升壓變換器 322
12.20.3 升降壓變換器 323
12.21 反饋部分的傳遞函數 324
12.22 閉環 326
12.23 環路穩定性判據及策略 328
12.24 繪製三種拓撲的開環增益 328
12.25 等效串聯電阻零點 332
12.26 高頻極點 332
12.27 設計3型運算放大器補償網絡 333
12.28 優化反饋環路 336
12.29 輸入紋波抑製 337
12.30 負載的暫態響應 338
12.31 1型和2型補償 339
12.32 跨導運算放大器補償 340
12.33 更簡單的跨導運算放大器補償 343
12.34 電流模式控製補償 344
第13章 高級命題:並聯、交錯和負載均流 352
13.1 第1部分:變換器的電壓紋波 352
13.2 第2部分:功率變換器應力分配及降低 357
13.2.1 概述 357
13.2.2 功率變換器的功率縮放 357
13.2.3 降壓變換器的並聯和交錯 360
13.2.4 交錯式降壓變換器的應力有效值封閉形式方程 364
13.2.5 交錯式升壓功率因數校正變換器 367
13.2.6 交錯式多相變換器 367
13.3 第3部分:交錯式降壓變換器中的耦閤電感 367
13.4 第4部分:並聯變換器的負載均流 377
13.4.1 被動式均流 377
13.4.2 主動式負載均流 381
第14章 AC-DC電源前級電路 383
14.1 概述 383
14.2 第1部分:小功率應用 384
14.2.1 充電和放電階段 384
14.2.2 電容值增加,tCOND減小,導緻電流有效值增加 386
14.2.3 電容電壓軌跡和基本階段 387
14.2.4 容忍AC-DC開關變換器中的高輸入電壓紋波 387
14.2.5 大容量電容電壓紋波對開關變換器設計的影響 389
14.2.6 常用反激電源失效保護方案 389
14.2.7 輸入電流波形和電容電流 391
14.2.8 如何正確說明μF/W 392
14.2.9 利用速查數據或“北極模擬法”的算例 393
14.2.10 電容公差和壽命 394
14.2.11 保持時間 395
14.2.12 兩種不同的滿足保持時間要求的反激變換器設計策略 399
14.3 第2部分:大功率應用和功率因數校正 401
14.3.1 概述 401
14.3.2 如何使升壓拓撲呈現正弦波輸入電流 404
14.3.3 功率因數校正級和脈寬調製級的反同步技術 407
14.3.4 采用或不采用反同步技術時電容電流有效值計算 412
14.3.5 交錯式升壓功率因數校正級 414
14.3.6 功率因數校正級的實際設計問題 414
14.3.7 功率因數校正扼流圈設計準則 415
14.3.8 功率因數校正扼流圈的磁芯損耗 417
14.3.9 臨界升壓有源功率因數校正級 418
第15章 電磁乾擾標準及測量 419
15.1 第1部分:概述 419
15.1.1 標準 419
15.1.2 電磁乾擾限製 420
15.1.3 一些與成本相關的經驗法則 422
15.1.4 組件的電磁乾擾 423
15.1.5 電磁波和電磁場 423
15.1.6 外推法 426
15.1.7 準峰值、平均值和峰值測量 427
15.2 第2部分:傳導電磁乾擾測量 428
15.2.1 差模和共模噪聲 428
15.2.2 用綫路阻抗穩定網絡測量傳導電磁乾擾 430
15.2.3 用簡單的數學方法估算最大傳導噪聲電流 432
15.2.4 用於傳導電磁乾擾診斷的共模和差模分量 432
15.2.5 用於輻射電磁乾擾診斷的近場嗅探器 436
第16章 實用電源電磁乾擾濾波器及噪聲源 437
16.1 第1部分:實用電源濾波器 437
16.1.1 電磁乾擾濾波器設計中的基本安全問題 437
16.1.2 四種常用的塗層工藝及其優缺點 438
16.1.3 總Y電容的安全限製 439
16.1.4 實用電源濾波器 439
16.1.5 等效差模和共模電路檢查及濾波器設計要點 445
16.1.6 接地扼流圈 446
16.1.7 電磁乾擾濾波器設計方麵一些值得注意的工業經驗 447
16.2 第2部分:開關電源中的差模和共模噪聲 447
16.2.1 差模噪聲的主要來源 447
16.2.2 共模噪聲的主要來源 447
16.2.3 機殼上安裝半導體器件 450
16.2.4 共模噪聲源 450
16.2.5 高性價比濾波器設計 451
第17章 電路闆電磁乾擾治理及輸入濾波器穩定性 453
17.1 第1部分:減少電磁乾擾的實用技術 453
17.1.1 覆地 453
17.1.2 變壓器在電磁乾擾中的角色 453
17.1.3 二極管的電磁乾擾 458
17.1.4 輻射測試會失敗嗎 460
17.2 第2部分:電源模塊及輸入不穩定性 461
第18章 電磁難題背後的數學 466
18.1 電源中的傅裏葉級數 466
18.2 方波 466
18.3 辛剋函數 468
18.4 傅裏葉級數的幅值包絡綫 470
18.5 實用差模濾波器設計 472
18.5.1 等效串聯電阻估計 473
18.5.2 高電網電壓下的差模濾波器計算 474
18.5.3 低電網電壓下的差模濾波器計算 475
18.5.4 濾波器的安全裕量 477
18.6 實用共模濾波器設計 477
第19章 算例 481
19.1 算例 481
19.2 第1部分:場效應管的選擇 486
19.3 第2部分:場效應管的導通損耗 487
19.4 第3部分:場效應管的開關損耗 488
19.5 第4部分:電感損耗 491
19.6 第5部分:輸入電容的選擇及其損耗 493
19.7 第6部分:輸齣電容的選擇及其損耗 493
19.8 第7部分:總損耗和效率估計 495
19.9 第8部分:結溫估計 495
19.10 第9部分:控製環設計 496
附錄 500
索引 507
譯 者 序
近年來,國內作者編寫的開關電源書籍層齣不窮,各大齣版社爭相引進的國外譯本也有很多,令人目不暇接,難以選擇。但其中圖靈電子與電氣工程叢書精選國外暢銷的開關電源書籍加以編譯,是該類圖書中的精品係列。這也是譯者欣然接手本書翻譯工作的原因。
本書雖然是《精通開關電源設計》的第2版,但與前一版相比,至少增加瞭1/3以上的內容。原書作者具有豐富的開關電源工程設計經驗和獨到的見解,這些都在本書中得到瞭充分的體現。因此,本書適閤具有基本的電力電子基礎知識,對學習開關電源知識有濃厚興趣的學生,以及急於提高自身理論功底和實用技能的開關電源工程師使用。
本書中,作者並沒有麵麵俱到地介紹所有開關電源拓撲,而是僅選取最基本、最具有代錶性的3種基本拓撲(升壓、降壓和升降壓)做深入分析。這使得作者有精力與篇幅去介紹更為精細的開關電源設計方法,達到瞭以點帶麵的效果。作者由開關電源中最重要也是最難理解的元件——電感入手,係統介紹瞭3種基本拓撲演變、磁性元件設計、功率器件選擇和損耗計算、印製電路闆設計、反饋環路設計、前級電路設計以及開關電源的電磁乾擾問題等內容,並結閤設計實例做瞭深入分析。
本書第1章到第4章與前一版內容基本一緻,前一版第5章變成本書第8章,前一版第6章變成本書第10章,前一版第7章變成本書第12章,前一版第8章到第14章內容作者已經重新編寫成本書第15章到第18章。雖然上述內容與前一版多有重復,但是為瞭保證本書譯文風格統一,我們還是在聽取前一版讀者評論的基礎上,對全書內容重新進行瞭翻譯。然而前一版譯本顯然是本書最好的參考資料,因此我們在此嚮前一版譯者的辛勤工作緻以由衷的敬意!
北京交通大學電氣工程學院研究生程鵬天(第2章)、杜秀(第3章和第7章)、周嚮陽(第4章)、李曉萍(第5章、第10章、第15章、第16章和第19章)、呂超(第6章、第12章和第14章)和白嬌嬌(第8章、第9章和第13章)參加瞭部分章節的初譯工作,研究生李晶、鄧紅霞參加瞭全書的校譯工作。我在此對他們的幫助錶示衷心的感謝!此外,感謝人民郵電齣版社圖靈公司的編輯對本書譯稿所做的嚴格而細緻的工作!
我們深知讀者對科技譯文的要求越來越高,雖然始終秉承“信、達、雅”的翻譯理念,曆時7個多月的高強度工作,數易其稿,然而水平和經驗著實有限,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王健強
於北京交通大學
作為一名電子工程專業的學生,我一直對高效率、小型化的電源技術充滿好奇,而開關電源無疑是實現這些目標的關鍵。在尋找學習資料的過程中,《精通開關電源設計(第2版)》這本書猶如一座知識的寶庫,讓我受益匪淺。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嚴謹,但又不失可讀性,作者善於將復雜的數學模型和物理原理用清晰的語言錶達齣來,同時輔以大量的仿真波形和實驗數據,這讓我對理論知識有瞭更直觀的理解。我特彆喜歡書中對“功率變換拓撲”的分類和講解,從經典的Buck、Boost、Buck-Boost到更復雜的SEPIC、Zeta等,每一種拓撲的優缺點、適用場景都講解得非常到位。更重要的是,書中還提到瞭很多關於EMI(電磁乾擾)抑製和熱管理的策略,這些在實際産品開發中是至關重要的環節,但往往在一些基礎教材中被忽略。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好的電源設計不僅僅是讓電路工作起來,更是要讓它在各種環境下穩定、可靠、高效地運行。每次閱讀,都能有新的收獲,感覺自己的知識儲備在不斷夯實,對未來從事電源設計工作也充滿瞭信心。
評分這本《精通開關電源設計(第2版)》,絕對是我近年來讀過的最“硬核”也最“實在”的專業書籍之一。它沒有花哨的排版,也沒有故弄玄虛的術語,而是直擊開關電源設計的核心,將工程師在實際工作中會遇到的各種難題,一一擺在瞭讀者的麵前。書中對於“反饋環路設計”的講解,尤其讓我印象深刻。作者不是簡單地介紹PID控製,而是深入分析瞭環路帶寬、相位裕度、增益裕度等關鍵參數對係統穩定性和瞬態響應的影響,並提供瞭多種實際可行的補償網絡設計方法。我之前在設計電源時,常常因為反饋環路不穩定而頭疼,讀完這部分內容後,我終於明白瞭其中的奧秘,並能夠有針對性地進行優化。此外,書中對“變壓器設計”的講解也十分詳盡,從磁芯材料的選擇到繞組的結構設計,再到漏感和寄生電容的處理,每一個細節都考慮到瞭。這讓我明白,在開關電源設計中,細節決定成敗。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傳授瞭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它培養瞭工程師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我的“充電寶”,學習開關電源設計的路上的“明燈”!我一直對開關電源這塊領域感到些許畏懼,總覺得公式繁多,原理晦澀難懂。然而,當我翻開《精通開關電源設計(第2版)》時,那種顧慮瞬間煙消雲散。作者的講解方式非常巧妙,不是那種枯燥的理論堆砌,而是娓娓道來,將復雜的概念拆解成易於理解的小塊。比如,在解釋MOSFET的開關特性時,他用瞭大量生動形象的比喻,讓我一下子就抓住瞭核心。而且,書中大量的圖示和實例,簡直是錦上添花。那些電路圖清晰明瞭,標注詳盡,再配閤文字說明,簡直是“可視化的教學”。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不同拓撲結構的詳細分析,從降壓、升壓到升降壓,每一種都講解得深入淺齣,讓我能從本質上理解它們的工作原理和適用場景。這不像我之前看的某些教材,隻會告訴你“怎麼做”,而這本書則會告訴你“為什麼這麼做”。這種“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學習體驗,對於我這樣希望真正掌握這項技能的工程師來說,是無比珍貴的。讀完關於基礎理論的部分,我感覺自己的知識體係一下子就搭建起來瞭,不再是零散的點,而是連成瞭一片廣闊的海洋。
評分對於我這樣一個在電源行業摸爬滾打多年的老兵來說,《精通開關電源設計(第2版)》這本書,簡直是“老朋友”的升級版。它不像一些新書那樣追求新潮的概念,而是紮紮實實地將開關電源設計的精髓提煉齣來,並進行瞭深入的闡釋。我尤其欣賞書中對“功率器件的選擇與應用”這部分內容的講解。作者詳細分析瞭MOSFET、IGBT、GaN器件等不同類型功率器件的特性,以及它們在不同工作條件下的損耗和性能錶現。這對於工程師在選擇閤適的功率器件時,提供瞭非常重要的參考依據。書中還提到瞭很多關於“可靠性設計”的理念,比如如何通過閤理的布局、元器件的選型以及降額使用來提高電源的長期可靠性,這些都是在實際工程中非常寶貴的經驗。我常常會把書中的一些章節反復閱讀,每一次閱讀都能從中獲得新的啓發。這本書就像一個“知識庫”,當你遇到問題時,翻開它,總能找到相關的綫索和答案。它沒有給我帶來“顛覆性”的認知,但卻在很多方麵“強化”瞭我對開關電源設計的理解,讓我在實際工作中更加得心應手。
評分老實說,一開始我隻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購買瞭這本《精通開關電源設計(第2版)》,畢竟市麵上關於電源設計的書籍琳琅滿目,要從中挑選一本真正有價值的並不容易。但這本書,真的超齣瞭我的預期!它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前輩在循循善誘。書中的章節安排非常有邏輯性,從最基礎的元器件特性分析,到各個關鍵模塊的設計要點,再到整個係統的優化和測試,層層遞進,讓人感覺學習過程非常順暢。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講解“瞬態響應”和“紋波抑製”這些核心問題時,所采用的深入剖析的方式。他不僅給齣瞭理論公式,更重要的是,通過對不同參數的敏感性分析,以及各種優化技巧的介紹,讓我明白瞭如何在實際設計中避免這些“坑”。書中還穿插瞭很多實際的案例研究,這些案例都非常貼近工業應用,比如針對LED驅動電源、AC-DC適配器等的設計心得,這些實戰經驗的分享,是純理論書籍無法比擬的。我經常會把自己遇到的設計難題,在書中找到類似的解決方案,然後藉鑒其中的思路,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瞭。這本書讓我體會到,開關電源設計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可以通過係統學習和實踐來掌握的一門科學。
評分貌似是盜版的,字體有大有小。但書本身還行!
評分經典
評分書不錯,內容挺好的
評分一萬個贊!這本書重點在於開關電源的外圍設計,核心是電感,概念清晰,深入淺齣,學起來很爽
評分這本書是開關電源設計的經典,推薦購買
評分正版書,質量很好的,好厚一本,慢慢品讀!
評分之前看瞭幾頁電子版本的,不錯,買正版啦
評分挺好的,書沒什麼問題,多學學看看
評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