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人、处世、治学的必读书
阅读四书,通晓古今智慧,塑造完整人格,丰富美好情感,同时改进我们的生活态度、工作态度和思维方式,成就不一样的人生
图文配合,意境悠远,与经典古籍相得益彰,为读者的阅读增添了不少趣味,使阅读变为一种赏心悦目的视觉享
四书是中国历史悠久、地位崇高的文化典籍,这些经典中蕴含了华夏先哲的智慧,记述了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内容涉及历史、政治、哲学、文学等诸多方面。自西汉“独尊儒术”后,这些经典就一直备受推崇。阅读四书五经,既可修身养性,又可增智广识,还可立德励志。
总论
第一卷 大学
大学
第二卷 中庸
中庸
第三卷 论语
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曰篇第二十
第四卷 孟子
梁惠王章句上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梁惠王章句下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公孙丑章句上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公孙丑章句下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滕文公章句上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滕文公章句下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离娄章句上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廿章
第廿一章
第廿二章
第廿三章
第廿四章
第廿五章
第廿六章
第廿七章
第廿八章
离娄章句下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廿章
第廿一章
第廿二章
第廿三章
第廿四章
第廿五章
第廿六章
第廿七章
第廿八章
第廿九章
第卅章
第卅一章
第卅二章
第卅三章
万章章句上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万章章句下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告子章句上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廿章
告子章句下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尽心章句上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廿章
第廿一章
第廿二章
第廿三章
第廿四章
第廿五章
第廿六章
第廿七章
第廿八章
第廿九章
第卅章
第卅一章
第卅二章
第卅三章
第卅四章
第卅五章
第卅六章
第卅七章
第卅八章
第卅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第四十六章
尽心章句下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廿章
第廿一章
第廿二章
第廿三章
第廿四章
第廿五章
第廿六章
第廿七章
第廿八章
第廿九章
第卅章
第卅一章
第卅二章
第卅三章
第卅四章
第卅五章
第卅六章
第卅七章
第卅八章
曾子的学生把老师阐释的“大学之道”记录下来,编成书本。但在当时,这本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者们只把它收在《礼记》中。一直到了唐朝,《大学》才受到了大儒韩愈的推崇。及至宋代,朱熹还把它定为“四书”的第一部书,并特意为《大学》作章句集注。
“三纲八目”是“大学之道”的核心。“三纲”指的是明德、新民、至善;“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际上,儒家学说都是围绕“大学之道”展开的,若是懂得了它,就好比抓住了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金钥匙,到时就可以登堂入室,领略儒学经典中蕴藏的全部精义了。
曾参认为,早在夏商周时代,就已经开始强调品德之事了,他还引用《尚书》中的《康诰》《太甲》《帝尧》来论证:“《康诰》篇上说:‘能够光大美好的品德。’《太甲》篇上说:‘上天赋予的光明禀性是应
该经常被注视的。’《帝尧》篇上说:‘伟大美德能够得以弘扬。’这些都是在说光明正大的美德应该得到发扬。”
格物致知是“大学之道”的第一个阶梯,是要我们研究了解每一种事物,这样的话心中的知识才有可能推究到极点。人的心灵最为敏锐,能够认识各种事物;而天下的各种事物,都有一定的道理可寻。只是对这些道理深入研究,就能让知识充实。看得出,《大学》一书的形成和成熟,不但有孔子的智慧,也有曾子的智慧,甚至于朱熹的智慧也渗透其间。因此,也可以说《大学》是中国知识分子集体智慧的结晶。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是《大学》的第一句话,它讲的正是儒家学者的终极理想。儒家认为成人学习的根本有三点:首先是要“明明德”,就是要把原本人自身所具备的善良通明的品德展现出来。虽然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品德,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将它们展现出来。所以儒家首先要倡导彰显自身的光明的德行,以光明整个社会。其次是要“亲民”,就是要身躬力行地与周遭人相亲近,知其所难,助其所危。这是一个很广义的说法,我们知道每个儒家学者都有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所以所谓亲民,大的是指要亲近治下的民众,小的则是指要关心周遭的每个人,无论为官还是为民,都要有为民着想、关心社会的心,这样才可以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最后是要“止于至善”,就是将事物做到尽善尽美而不动摇。这是一个很高的境界。儒家心目中有一个理想的大同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单纯善良,不欺互助,和谐无间。而要实现这样的大同,无疑需要每个人的努力。“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统称为《大学》的三纲目,是儒家教育希望每个儒者应该具备的人生终极目的。
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在读书中求知,在实践中求知,而后明辨事物,穷尽事物之理。修身就是从推格事物之理中,求为真知。所谓知,致知指道德意识而言,知既至,则能明是非、善恶之辨,闻见所及,胸中了然。物格而后知至。诚意,就是要意念诚实。好善之意发于心之自然,非有所矫饰,自然能做到不欺人,亦不自欺,要在“慎独”上下功夫,严格要求自己,修养德性。
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左右,保持心灵的安静。心得其正,则公正诚明,无所偏倚。故意诚而后心正。
修身,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只有自身的品德端正,修养深厚,无偏见,无邪念,才能为人民所拥护。
齐家,就是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只有教育好自己的家庭成员,才能教化人民。
治国,就是要为政以德,实行德治,施仁政于国中。君主要像保护赤子那样保护人民,以至善之德教化人民,使人民除旧布新。
平天下,就是要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平天下最重要的是要求君主具有“絜矩之道”,即以度己之心度人的高尚崇高品质,作为人民的榜样。
……
“四书”是儒家思想文化的重要核心载体,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古代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他们修身、齐家、治国、立德都以“四书”为根本依据。现代人要想真正了解中华国学传统文化经典,就必须阅读“四书”。所谓“四书”,是指《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这四本书,它们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
南宋理学家朱熹在阅读“四书”时曾说,要“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按照这个由浅入深的次序,我们将逐一介绍“四书”,以便对“四书”的大致内容有个基本的把握。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相传经由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主要讲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思想,这也成为儒家传统思想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和最高的理想。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孟子》由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是孟子言论的汇编,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
《中庸》也是《礼记》中的重要一篇,相传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子书,以授孟子”的。中庸是儒家的一种主张,意思是“执两用中”。中庸也是完美之意,即在处理问题时不要走极端,而是要找到最适合的方法,使人生变得完美。
《大学》《论语》《孟子》和《中庸》这“四书”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的最重要文献。
“四书”是中国历史悠久、地位崇高的文化典籍,这些经典中蕴含了华夏先哲的智慧,记述了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内容涉及历史、政治、哲学、文学等诸多方面。自西汉“独尊儒术”后,这些经典就一直备受推崇。阅读“四书”,既可修身养性,又可增智广识,还可立德励志。然而,传统国学经典对我们多数人来说可能存在着某些阅读障碍,因此我们在编辑本书时,增加注音、注释、译文等辅助性项目,为读者扫除了字、词、句等阅读障碍,使几千年前的经典浅显易解。同时,为帮助读者更为直观地理解和领会古代先贤的思想与精神,本书选取了与正文相契合的精美插图示意,原汁原味地再现了当时历史背景、社会生活和人物的情感、精神风貌,诠释圣贤的思想和言论。对于文章中难于理解的部分,更做详细图解,让人一目了然。图文配合,意境悠远,与经典古籍相得益彰,为读者的阅读增添了不少趣味,使阅读变为一种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
阅读“四书”,通晓古今智慧,塑造完整人格,丰富美好情感,同时改进我们的生活态度、工作态度和思维方式,成就不一样的人生。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我真是太喜欢了,封面就很有质感,色彩搭配也很大气,放在书架上绝对是颜值担当。我收到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纸张的厚度适中,印刷的油墨颜色非常正,字迹清晰不刺眼,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疲劳。而且,它的大小也很便携,无论是放在包里通勤路上看,还是在家里的沙发上窝着翻阅,都觉得刚刚好。细节处理也很到位,书脊的装订牢固,翻页流畅,感觉是一本能够长久珍藏的好书。我尤其看重书籍的外观,因为我觉得好的装帧也是一种对内容本身的尊重,能够提升阅读的仪式感。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完全超出我的预期。我甚至还在考虑再买一本送给我的朋友,因为我觉得这么有品位又实用的书,绝对是送礼的好选择。每次看到它,心情都会变得很好,仿佛打开了一个精致的艺术品,而不是一本简单的读物。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在教育领域工作的从业者,我深知培养下一代的文化素养是一项多么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真正帮助孩子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读物,既要有权威性,又要有趣味性,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眼前一亮。它在内容的选择和呈现方式上,都显得非常用心。那些晦涩难懂的古籍,通过这本书的梳理和讲解,变得生动有趣,仿佛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呈现在眼前。我尝试着将书中的一些内容与我的学生分享,他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好奇和兴趣,纷纷表示想要了解更多。这让我看到了这本书在教育方面的巨大潜力,它不仅能够帮助孩子们建立起扎实的文化根基,更能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探索精神,这正是我们教育所追求的。
评分坦白说,我一直对那些被过度解读、加入太多个人主观臆断的内容感到有些反感。我更倾向于那种忠于原著、以严谨的态度去梳理和解释的文本。这本书在这方面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它的解读方式非常清晰明了,始终围绕着原著本身展开,没有太多枝蔓,也不会强行灌输某种特定的观点。这种朴实而真诚的解读,让我能够更专注于文本本身,去体会作者的本意。我喜欢这种能够让我独立思考、形成自己见解的学习过程。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导我走向正确的方向,但最终的思考和感悟,仍然需要我自己去完成。这种尊重读者的学习方式,让我觉得非常舒适和愉快。
评分我一直认为,学习经典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记忆那些条条框框的道理,更在于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土壤和时代背景。这本书在这方面给我带来了很多惊喜。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古籍内容呈现出来,更重要的是,它在解读部分,能够将当时的社会风貌、历史事件以及作者所处的思想流派都融入其中,让我能够跳出书本,去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这种全景式的解读方式,让那些原本可能显得枯燥的文字,瞬间变得鲜活起来。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去构建一个更完整的认知体系。这种学习方式让我觉得非常过瘾,也极大地增强了我学习的积极性。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读一本书,更像是在与历史对话,与先贤交流,这种体验是任何肤浅的阅读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最近我开始对古代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儒家的思想,觉得其中蕴含着很多值得现代人借鉴的智慧。我搜集了很多相关的书籍,但大多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过于简略,很难找到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可读性的。直到我看到这本书,它的名字就深深吸引了我,以为能找到我一直寻找的那种深度解读。读了几天后,我发现它在内容呈现上确实有很多独到之处,语言的运用既保留了原汁原味,又用现代的表述方式进行了梳理,让我这个对古文不太精通的读者也能相对顺畅地理解。虽然它在某些方面可能还是需要结合其他的辅助材料来更深入地学习,但它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理解古代先贤思想的大门,让我能够初步领略到那些经典著作的精髓。它让我开始思考,这些流传千年的思想,在今天依然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启示。
评分国学经典,慢慢品味,先囤货
评分质量有保证,图文并茂,是一本学习古文的好书!
评分京东物流很给力,昨天晚上买的,今天上午就收到了。书籍也都不错,应该是正版。
评分很值了,很厚一本,包装彩页精美。
评分不错,和描述的一样,没有破损
评分好书,开卷有益,增长知识
评分非常好的商品,值得购买!
评分孩子从此爱上阅读
评分书是正品,以后还会继续购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