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黨學說文獻匯編 第一捲:藉用與幻滅(1894.11—1914.3)

中國政黨學說文獻匯編 第一捲:藉用與幻滅(1894.11—1914.3)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楊德山 編
圖書標籤:
  • 中國政黨史
  • 近代史
  • 政治思想史
  • 中國近代史
  • 政黨學說
  • 曆史文獻
  • 清末民初
  • 革命思潮
  • 思想史
  • 政治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0174280
版次:1
商品編碼:11578591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704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1894-1914年是近代中國有誌之士從政治製度層麵入手探求救亡振興之道階段。其間,他們齣於各自的政治追求,關注、引入、藉鑒西方議會政黨和革命團體理論,並根據中國傳統政治哲學的概念、範疇、原理,予以發揮、詮釋、交鋒,且據此進行近代中國政黨的構畫、組織、活動。然而,這一時期中國特有的社會、政治、文化氛圍,及其內在結構和運行機製,不但使政黨政治活動,而且使其理論歸於幻滅。

作者簡介

楊德山,1966年生於江蘇省大豐市,1998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係,獲政治學博士學位。曾任職於江蘇師範大學、北京市黨的建設研究所。現為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係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政黨學說、中共政治思想史和當代中國政治研究。新世紀以來,在中文核心期刊發錶學術論文46篇,齣版專著3部、閤著2部,譯著1部,主編“當代西方政黨研究譯叢”一套,主持國傢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項、省部級項目9項。係“2010年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纔支持計劃入選者”。

目錄

001.檀香山興中會章程、盟書及中國商務公會股券(1894年11月24日)
002.京師強學會序(1895年9月)
003.上海強學會章程(1895年11月)
004.梁啓超:論學會(1896年11月5日)
005. [日]古城貞吉譯:政黨論(1897年1月13日)
006.梁啓超:說群自序(1897年5月)
007.唐纔常:“黨黨”與“黨國”(1897年6月)
008.保國會序(1898年4月17日)
009.保國會章程(1898年4月17日)
010.嚴 復:論中國分黨(1898年6月)
011.保救大清皇帝會例(1900年春)
012.政黨——中國滅亡原因之一(1901年7月)
013.政黨說(1901年5月)
014.力山遁公:論非立大政黨不足以救將亡之中國(1901年5月)
015.梁啓超:立憲國之政黨政治(1902年2月)(新民說)
016.楊篤生:特彆會黨論(1903年)
017.羅 普:政黨論(1903年2月—11月)
018.中國同盟會盟書、聯係暗號及總章(1905年7月30日、8月20日)
019.與 之:日本之政黨觀(1905年8月)
020.飲 冰:現政府與革命黨(1905年9月)
021.立 齊:論今後民黨之進行(1905年11月)
022.硃執信:英國新總選舉勞働黨之進步(1906年4月)
023.夢蝶生:政府黨與革命黨之說明(1906年8月)
024.章太炎:革命之道德(1906年10月)
025.布告百七十餘埠會眾丁未新年元旦舉大慶典告蕆保皇會改為國民憲政會文行慶改會(1906年10月21日)
026.行慶改會簡要章程(1906年10月21日)
027.中華帝國憲政會歌四章(1906年)
028.孫中山:以五權分立糾正政黨分贓弊端(1906年11月)
029.中國同盟會革命方略(軍政府宣言)(1906年鞦鼕間)
030.章太炎:箴新黨論(1906年12月)(缺)
031.陸 定譯:政黨活動記(1907年2月)
032.帝國憲政會大集議員會議序例(1907年3月)
033.楊 度:立憲與政黨(1907年3月)
034.楊 度:政黨內閣論(1907年4月)
035.與 之:論中國現在之黨派及將來之政黨(1907年5月)
036.全煥常譯:論政黨之性質(1907年5月)
037.政聞社宣言書(1907年10月)
038.蔣智由:政黨論(1907年10月)
039.觀 雲:人人皆革命黨人人非革命黨(1907年10月)
040.思 群:論政黨與國傢之關係(1907年11月)
041.張嘉森:國會與政黨(1907年11月)
042.吳淵民:立憲黨與道德(1907年11月)
043.[日]闆垣退助:政黨組織之要領(1907年11月)
044.[日]犬養毅:立憲黨與革命黨(1907年12月)
045.馬 良:政黨之必要及其責任(1907年12月)
046.國會請願同誌會意見書(1908年1月)
047.徐敬熙:政黨論(1908年1月)
048.鄭 浩:政黨論(1908年6月)
049.章太炎:政黨,政治腐敗之根源(1908年10月)
050.守 約:革命之決心(1910年2月)
051.滄 江:讀十月初三日上諭感言(1910年11月)
052.天 仇:嗚呼中國之黨人(1911年1月4日)
053.天 仇:青年與青年黨(1911年1月12日)
054.杜亞泉:政黨論(1911年1月)
055.雷鐵崖:政黨之誤(1911年2月)
056.鞦 桐:論中國政黨內閣當應時發生(1911年2月)
057.鞦 桐:帝國統一黨黨名質疑(1911年3月)
058.鞦 桐:中國應即組織之政黨其性質黨如何(1911年3月)
059.鞦 桐:論政黨之作用及其進行之方法(1911年3月)
060.鞦 桐:論資政院議員當采取政黨部勒之法(1911年3月)
061.鞦 桐:政黨內閣者政治自然之趨勢而以將為中國政治自然之趨勢者也
(1911年5月)
062.鞦 桐:政黨政治論(1911年5—8月)
063.滄 江:政黨與政治之信條(1911年6月)
064.宋教仁:近日各政黨之政綱評(1911年6—7月)
065.滄 江:將來百論?中國政黨之將來(1911年7月)
066.召 裔:革命黨解(1911年8月)
067.康有為:民政部準帝國統一黨注冊論(1911年8月 )
068. 黨:黨論(1911年9月)
069.古研氏:中國秘密會黨記(1911年10月)
070.甘永瀧:美國各政黨之現在情形(1911年10月)
071.康有為:辛亥重九日聞黨禁開(1911年10月)
072.政黨與黨綱(1911年10月)
073.政黨與政綱(1911年10月)
074.章太炎:誅政黨(1911年10月下旬)
075.劉揆一:布告政黨請取消從前會黨名義書(1911年12月)
076.雞 鳴:組織政黨之預備(1911年12月)
077.雞 鳴:今後黨魁之人物及其人格(1911年12月)
078.章太炎之消弭黨見(1911年12月)
079.中國同盟會意見書(1911年12月)
080.梁啓超:政黨運畫問題(緻袁項城書)(1912年2月)
081.行 嚴:上海何故發生多數之黨派乎?(1912年2月)
082.黃遠庸:政黨淺說
083.統一黨章程(1912年3月)
084.同盟會會綱、中國同盟會總章(1912年3月)
085.行 嚴:論統一黨(1912年3月)
086.行 嚴:論同盟會(1912年3月)
087.黃 興:復袁祖成書(1912年3月)
088.天 仇:政黨箴(1912年4月)
089.善 哉:革命後中國之人心(1912年4月)
090.有所謂宗社黨者(1912年4月)
091.黃 興:《復伍一平書》(1912年4月)
092.政見商榷會緣起及簡章(1912年4月)
093.共和黨規約草案(1912年5月9日)
094.黎元洪:復共和黨函(1912年5月9日)
095.蔡 鄂:請禁軍人入政黨文(1912年5月10日)
096.甘永瀧:忠告中華政黨(1912年5月)
097.袁世凱:政團不許乾涉司法行政兩機關令(1912年5月)
098.黃 興:復上海政見商榷會等電(1912年6月)
099.康有為:黨少則國安,黨多則國危(1912年6月)
100.顧震福:說黨
101.嗚呼,今日之黨會社(1912年6月)
102.大總統與同盟會代錶之談話(1912年6月20日)
103.天 仇:共和政治與政黨內閣(1912年6月)
104.黎元洪:緻各團體論政黨
105.行 嚴:政黨政治之唯一條件(1912年7月)
106.行 嚴:政黨內閣談(1912年7月)
107.行 嚴:政黨政治與新聞(1912年7月)
108.袁世凱:申戒政黨勿懷挾陰私令(1912年7月)
109.行 嚴:釋黨爭(1912年7月)
110.行 嚴:政黨組織案(1912年7月)
111.軍警界警告政黨和議員(軍警界顧全大局)(1912年7月23日)
112.國民協會乾事長溫宗光演說辭
113.黎元洪:緻中央及各省忠告政黨
114.黎元洪:再緻中央及各省忠告政黨
115.蔣作賓、陳宦等:宣布脫離黨籍文
116.行 嚴:毀黨造黨(1912年7月)
117.行 嚴:毀黨造黨說[附錄:政黨問題](1912年7月29日)
118.行 嚴:有答“政黨組織與政治道德”(1912年8月)
119.行 嚴: 毀黨造黨之意見、毀黨造黨之意見二(1912年8月)
120.國民黨宣言(1912年8月)
121.宋教仁:同盟會本部總務部通告海外書(1912年8月)
122.黃遠庸:鑄黨論(1912年8月)
123.天 仇:國民國傢與國民黨——我所希望與國民黨者(1912年8月)
124.孫中山:政黨之目的在鞏固國傢安寜社會(1912年9月15日)
125.民主黨章程(1912年10月6日)
126.程德全:政見商榷會之主張(復張國淦書)(1912年10月)
127.梁啓超:蒞共和黨歡迎會演說辭(1912年10月下旬)
128.梁啓超:蒞國民黨歡迎會演說辭(1912年10月下旬)
129.梁啓超:蒞臨民主黨歡迎會演說辭(1912年10月下旬)
130.第三黨之研究(1912年10月)
131.湯化龍:第三黨之特徵(民主黨成立大會湯化龍演說詞)(1912年10月)
132.楊度氏政黨預測談(與吳仲遙談政黨問題)(1912年10月)
133.楊 度:與黃剋強論入黨(1912年11月)
134.行 嚴:論政見商榷會(1912年11月)
135.[美]精 琦:政黨論(1912年11月)
136.黃遠庸:三黨閤並論(1912年11月)
137.梁啓勛:美國政黨之組織及其運用(1912年12月—1913年1月)
138. 敵:國爭與黨爭(1912年12月)
139.梁啓勛:美國政客與政黨(1912年12月—1913年4月)
140.黃遠庸:不黨之言(1912年12月)
141.告政黨(1912年12月)
142.孫中山:本黨同誌應努力建設(在上海國民黨懇親會演說)(1913年1月)
143.孫中山:政黨宜重黨綱黨德(在上海國民黨茶話會的演說)(1913年1月)
144.總統製與黨爭(1913年1月)
145.政黨與選舉(1913年1月)
146.內閣製與黨爭(1913年1月)
147.黃遠庸:政黨安在(1913年1月)
148.政黨之勝利(1913年2月)
149.天 仇:民國之政治方針之一“政黨內閣”(1913年2月)
150.宋教仁:革命黨與革命的政黨[(國民黨鄂支部歡迎會演說詞)(1913年2月1日)(國民黨交通部公宴會演說辭)(3月18日)]
151.宋教仁:政黨內閣製之必要(國民黨滬交通部歡迎會演說辭)(1913年2月
19日)
152.政黨內閣之預備(1913年2月20日)
153.陳炯明:在廣州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大會上的演說(1913年2月)
154. 我之政黨未來觀(1913年2月)
155.孫中山:政黨之要義在為國傢造幸福為人民謀樂利(在東京留日三團體歡迎
會的演說)(1913年3月)
156.宋教仁:代草國民黨之大政見(1913年3月)
157.梁啓超:敬告政黨及政黨員(1913年3月 )
158.孫中山:政黨與政府之重要關係(在橫濱國民黨之捕歡迎會的演說)(1913
年3月6日或15日)
159.孫中山:黨爭乃代流血之爭(在神戶國民黨交通部歡迎會的演說)(1913年3
月13)
160.梁啓勛:英國之政黨政治(1913年4—5月)
161.天 仇:專製與共和之激戰(1913年4月)
162.熊希齡:對於熱河政黨之通告(1913年4月8日)
163.天 仇:敬告各政黨(1913年4月)
164.梁之柱:黨爭與民國大局之影響(1913年4月)
165.梁啓超:共和黨之地位與其態度(1913年4月)
166.天 仇:三黨閤並觀(1913年4月)
167.鳳聞祺:箴政黨(1913年5月)
168.邵元衝:政黨泛論(1913年5月)
169.亮 公:政黨內閣決論(1913年5月)
170.吳貫因:平民政治與眾愚政治(1913年5月)
171.吳貫因:政黨政治與不黨政治(1913年5月)
172.熊希齡:請破除黨見共維大局至袁世凱及國務院等電(1913年5月10日)
173.闢 非:政黨箴言(1913年5月)
174.[英]李 拔:政黨首領(1913年5—8月)
175.孫中山:《國民月刊》齣世辭(1913年5月20日)
176.進步黨宣言(1913年5月)
177.幾:中國之政黨政治(1913年5月)
178.章炳麟:與副總統論政黨(1913年5月)
179.林學衡:說政黨——難梁啓超(1913年6月)
180.懺 慧:政黨政治之障礙(1913年6月)
181.昭 昭:論少數黨之專製(1913年6月 )
182.鼕 心:論政黨變動與民國前途之關係(1913年6月)
183.進步黨(1913年6月)
184.袁世凱:政黨(1913年6月)
185.幾:第三黨之性質(1913年6月)
186.端 甫:國會與政黨之關係(1913年6月)
187.周宏業: 論政黨內閣(1913年6月)
188.溫雄飛:箴政黨論(1913年6月)
189.王 燦:黨論(1913年6月)
190.袁世凱:告誡政黨並禁軍人入黨令(1913年7月)
191.方宗鰲:國傢與政黨之關係(1913年8月)
192.楊赫坤:論中國今日社會真是非(1913年8月)
193.章炳麟:與上海國民黨函(1913年)
194.袁世凱:解散國民黨並取消國民黨籍之議員命令(1913年11月)
195.鬍 適:政黨概論( 1914年1月)
196.袁世凱:停止兩院現有議員,解散國會命令(1914年1月)
197.袁世凱:停辦地方自治會命令(1914年2月)
198.袁世凱:解散各省省議會命令(1914年2月)

精彩書摘



楊德山教授主編的《中國政黨學說文獻匯編》一、二冊即將付梓,他命我在書前說幾句話,這實在不敢當。可他偏偏在該書“後記”中又再次提及十幾年前的往事,麵對這種“超懷舊”的誠意,讀者可以想象我還有什麼可逃脫的退路可走?
雖然我自知對中國政黨學說的演變曆史一知半解,可覺得嚮讀者交待一下本書的成書背景,或許對理解一項專題研究所需要的起碼積澱,還不算是一種純粹的綴語。因為我藉此想錶達的意思是,在電腦技術和資訊事業極其發達的現時代,編史料書,爬故紙堆,說輕瞭是“替人作嫁”,遇有好事者,還不免惹一身吹毛求疵的譏諷與惡評,“費力而不討好”。可是偏偏就有那麼一些視盲目追求學術GDP的“癡人”,默默聞地爬梳史料,甘坐幾十年的“冷闆凳”。我想,一方麵,“功德量”這四個大字應當饋贈給他們;另一方麵,最後能在書架上和電腦中存留住的,很可能也隻有他們的作品。
德山與我同是林茂生教授的學生,隻是我比他年長近一輪,早讀瞭幾年書。我們的真實關係是師兄弟。但他1995年讀博時,我已留校任教十餘年,那時林老師身體欠佳,就讓學生們有雜事去找我這個大師兄。由於我十年間失去瞭晉升職稱的資格,那時還是個講師,所以係裏就頒瞭一個由學校自行規定的博士生“副導師”的頭銜,以示安慰。這樣一來二往,我們之間的關係反倒有點模糊瞭。
正如德山在“後記”中所說,我們曾一起討論過他的博士論文“清末民初政黨學說考析”的初稿。那時他就對中國政黨學說的起源和發展一脈的曆史和理論錶現齣瞭濃厚的興趣。正巧那時我正翻閱《甲寅》雜誌,於是就一起探討起鞦桐(章士釗)1911年上半年涉及政黨主題的一組文章來。以後在清末民初以來大量的政黨議論中,眾多曠世精英的名字一再閃現,於是在紛繁混亂的故紙堆中,就逐漸顯現齣瞭某些思想綫索。自然,那時德山所掌握的資料還遠不如現在這樣純熟,但他十幾二十年用功不輟,以至於將一手史料積纍到現在的這個程度,編成專書,實在可嘉。這部《中國政黨學說文獻匯編》,上迄1894年底,下限1929年末,橫跨35載,總計收入文獻419篇,凡130餘萬字(第二捲比全編上字數更多)。再根據曆史脈絡,以1914年為斷綫,將此前後劃分為兩個部分,按性質名曰“藉用與幻滅”和“本土化與相續性”。不謙虛地說,這兩部《中國政黨學說文獻匯編》紮紮實實地填補瞭中國政黨學說史研究的空白,為學者們進一步的深入研究帶來瞭極大便利。
麵對這些“陳舊”的思想史文本,我們會看到,眼下人們所關注和探討的許多“時髦”議題,如政治生活中為什麼需要政黨?政黨存在的法理基礎和現實需求是什麼?政治價值對政黨性質和目標的影響如何?政黨與政治設置(議會、政府、聯邦製)究竟是什麼關係?一黨製、兩黨製與多黨製哪一種更好?政黨政治與政治共同體規模呈現怎樣的關係?政黨領袖與普通黨員的關係如何?政黨的內部行為應有哪些規矩和限定?麵對中國傳統如何引進西方的政黨製度?政黨政治對革命運動的作用怎樣?我們的前人比今人的思考並不顯匱乏,其水準也未必就低於時人。閱讀這些曆史文獻,不僅感覺並不陌生,反而倒更似感同身受,進而在曆史之手可能造成的停滯與循環中,刺激齣強烈的學術好奇心。正如人們所說,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真正陷入一種研究狀態時,往往不是問題一個一個地被解決,反而是牽涉越深,問題越多,也越加地復雜化。
按常識,所謂“party”本來就是指一部分誌同道閤者的聚會。當這種“興趣小組”帶有政治性質時,顯然就與該組織的特定價值、利益和目的密切相關。論該政黨如何試圖以“公共意誌”之名掩蓋其“部分利益”之實,都不會根本改變現代政黨的世俗性質。我們的先人們曾坦誠地正視這種性質,在此基礎上纔要研究限製黨爭(包括黨內惡爭)弊病的惡性蔓延。1927年,陳獨秀曾應瞿鞦白之邀寫過《國民黨四字經》,就說過“黨外黨,帝王思想;黨內派,韆奇百怪”的話,後來,毛澤東又在宏達曆史哲學的角度上斷言:“共産黨和民主黨派都是曆史上發生的。凡是曆史上發生的東西,都要在曆史上消滅。因此,共産黨總有一天要消滅,民主黨派也總有一天要消滅。……我們的任務就是要促使它們消滅得早一點。”由此看來,近代以來一些革命政黨在革命過程中齣於實現政治理想和抱負的目的,經常對自己做“改造”、“改組”、“清”、“洗”、“整”的處理,就其時下目的確是為瞭該黨“煥發生機”,但在終極的意義上,則是為自己的“正寢”創造更加充分的條件而已。
每當閱讀上述史料,我就會隱隱約約地感覺到與美國《聯邦黨人文集》第10篇類似或相同的某些論述蹤影。可後來經過一種人為的邏輯建構,本身很世俗化的政黨竟堂堂皇皇地穿上瞭超然至上的“神聖”外衣,光芒四射,不可觸摸,不能質疑,成瞭一個政治上,甚至思想上的禁忌。作為顧及實現治理目標的政治傢,這樣說話還可理解,可是以“明理”為誌業的知識人士也視常識,懸置分析,那就難辭信口雌黃,棄責逐利之深咎瞭。所以,在這樣的一種意義上,直麵政黨性質,對其加以限製……這一簡單而“實事求是”的透視,與其說是先人敲打後人的一輯警世危言,不如說是他們給我們留下的一份道德遺産。
從目前這兩捲《文獻匯編》所收的目錄看,第一捲以“競爭型政黨”述說篇目為多,但“革命黨”、“革命的政黨”論說篇目亦占一定的比例。而第二捲則“革命黨”篇目漸多,基與“競爭型政黨”篇目相當,且新“革命黨”開始發聲。再讀德山近日給我發來的後來政黨學說的篇目索引,新“革命黨”的民族化探求,對“黨治”理論的批判,對“競爭型政黨”理論的藉用、吸納、改造,使其在政黨學說展現齣彆具一格的包容性與優勢地位。由是之據,我相信,這些緊隨目前這兩捲之後的內容將會給讀者一個更加全麵的中國近代政黨學說發展狀況的輪廓。
眾所周知,在中國,“君子不黨”是孔子遺留下的韆年古訓。政黨政治乃是從西方引進的舶來品,其具體路徑大緻上是經由日本轉口的德意誌思想精髓,英美思想的吸收則是後來一步的事情。與“國傢”、“主權”、“憲政”、“聯邦”、“民主”、“權威”、“閤法性”,…… 眾多概念或觀念一樣,“政黨”也是其中的重要者之一。而且,姑且省略宗教因素的底蘊不談,這些概念或觀念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呈現齣一個不可拆解的政治思想係統。這樣看來,如此一種整體性的概念或觀念群叢移植中國,未經消化的水土不服是必然的。在這部資料集中,此種議論與擔憂也比比皆是。於是就又引齣瞭時下學術界所熱議的關於“西學”與“國粹”孰重孰輕,如何相互吸納的討論。
今年,在我供職的這所學校,一位著名思想史傢麵對“中日島爭”,提齣要討論這一政治睏局背後之“國傢意識”和“國傢理性”的問題。這種突破現實錶層而追究理念層麵的超敏銳的“問題意識”,使我興奮不已,受益良多,但由於記錯瞭討論的時間,我坐失聆聽這場精彩討論的機會。正當我沮喪之時,偶遇學校的另一位著名中國近代史傢,當我問及昨天那場討論的情況如何時,他劈頭就說,他們主要就“民族國傢”(nation state)的性質進行討論,非就是“人民”、“領土”、“主權”一類老生常談。但“民族國傢”這樣一個源於歐洲的現代西方政治概念,已傳入中國一百多年瞭,我們沿用至今。可事實上,論是中國的傳統社會,還是中國的現代社會,顯然都不是歐洲典型的“民族國傢”可以概括的瞭的,這是常識。你們政治學界曾有過幾篇像樣的文章,去仔細地分析這些概念的在中國傳播、演變和被解讀(包括誤讀)的過程嗎?對於前人如何理解和使用這些概念有過深刻的清理和反思嗎?這突如其來的當頭棒喝雖然並未把我完全打懵,因為隨即我就本能地反唇相譏說,“你是在說你們中國近代史界研究的不足吧?!”可迴頭細想,他的話至少刺激我冒齣瞭兩個聯想:
其一是,如果中日兩國總是停留在“民族國傢”的框架內思考政治,那麼,遇有諸如“主權”爭議這樣一種非此即彼的硬概念,任何一方都不肯輕易放手,否則在其國內將會被以“賊”相稱,其結果難免按原始暴力的規則處理糾紛。但“主權”的內核其實是利益,當今聰明的人類,為什麼不能暫且擱置“主權”概念這樣一種形式約束,而徑直地按利益分割的思維去處理問題,從而避免使用暴力這樣一種在根本上緻使雙方受損的結局呢?此時,所謂“思想”或“觀念”等人類認知的要素,就成為一種並不亞於“實力”的硬指標瞭;
其二是,近幾十年,中國政治學界的研究狀況也的確令人不安。這種擔憂就是,包括我們這一代人在內的往後幾代政治學學者,雖然不好說對國學越來越陌生,但說其掌握的西學知識要大大多於國學知識,恐怕也還算不上危言聳聽。僅以對“腦—心”關係的論述而言,與西方強調“邏各斯”(Logos)的“理性”相比,中國思維對“心”(它至少囊括瞭“心思”和“情感”兩個方麵)的重視和剖析,起碼在另一個維度上使人類思維的容納空間更加豐滿。可當代中國青年學人,卻似乎更加偏重和高看“邏各斯”,而漫不經心地判定中國的“心”學不慎縝密。在二者之間的倚重方麵,多有失衡。不用多說,這又與上述“觀念”與“實力”的對子形成關聯。
由以上兩點聯想再迴到上麵那位著名中國近代史傢所提齣的質疑,他對中國政治學界的責問就顯得相當地靠譜瞭。
以上贅述非是想證明思想史研究對當下政治生活之不可或缺的直接影響。
如今全球化的背景,其實已為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鋪墊下瞭相當優厚的知識基礎。因為強大西學知識日益深入和精緻地被探討,就為中國政治思想分析樹立瞭一個明確或潛在的參照係。在這個參照係的輔助下,中國思想自身的獨有特徵就會在比較的框架中被更加醒目地凸顯齣來。特彆是當研究者所關注的是西方原生概念或理念被中國知識界使用後所發生的“創造性扭麯”時,就像中西閤璧的Chinglish,如“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好好學習,天天嚮上)一樣,會釋放齣某種“意想不到的韻律”、“生動的幽默”以及“記憶上的深刻”。此時,“他者”已被融化,一個新的多元“自我”就此生成。
可話又說迴來,強大的西學知識背景,替代不瞭對中國原始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解讀。我武斷地推想,眼下對中國現代政黨學說有興趣的人,甚至專此教學和研究的先生,未必都對這些史料瞭如指掌,就更遑論深入地融匯和分析瞭。如是,那麼,德山教授主編的這套史料書就顯得相當地重要和珍貴瞭,它為人們深入研究中國政黨思想形成和演變的脈絡與內容,並從中提煉齣“問題意識”,提供瞭一個起碼可以說是“按圖索驥”的基礎。
最後想建議有心治中國近代政治思想史的青年讀者,在“純文本”的意義上,這些珍貴的史料是“死”的,隻有把它們投射進其原初的語境中去,在曆史發展之整體脈絡的理解中,纔能使它們“起死迴生”並“生機盎然”,進而對當下的政治生活産生意義。

蕭延中

前言/序言


《中國政黨學說文獻匯編 第一捲:藉用與幻滅(1894.11—1914.3)》是對中國近代早期政黨思想萌發與演變的一部係統性梳理。本書精選瞭自1894年11月至1914年3月這一關鍵時期內,中國知識分子、政治活動傢及報刊雜誌上關於政黨概念、組織形式、功能作用及曆史命運的各類重要文獻。它不僅收錄瞭直接論述政黨學說的文本,還包含瞭大量間接反映當時政黨觀念的言論、宣言、章程乃至翻譯介紹外國政黨理論的文章,旨在呈現一個多維度、多層次的近代中國政黨思想圖景。 本書的選材範圍廣泛,力求全麵而深入地捕捉這一曆史時段內政黨思想的脈絡。從甲午戰爭前夜的維新思潮,到辛亥革命前後各種政治派彆的興衰,再到民國初年政黨政治的嘗試與挫摺,本書的每一捲都聚焦於一個特定的曆史階段和主題。第一捲“藉用與幻滅”尤為側重於中國早期政黨觀念的形成過程,及其在實踐中遭遇的睏境與幻滅。 “藉用”:對西方政黨模式的初步認知與移植 1894年甲午戰爭的慘敗,標誌著中國傳統政治模式的巨大危機,也刺激瞭先進知識分子對外求索救國之道。在這一背景下,西方政黨製度作為一種被認為與現代國傢強盛密切相關的政治組織形式,開始被國人所關注和“藉用”。本書第一捲中的文獻,便生動地展現瞭這一“藉用”的過程。 首先,早期維新派對西方政黨的作用已有所認識。梁啓超、康有為等人在倡導變法圖強時,雖然尚未完全形成清晰的“政黨”概念,但他們所主張的“君主立憲”、“保國會”等,已隱約包含瞭政治組織化、集體行動以影響國傢決策的意圖。他們翻譯介紹西方政治製度,接觸到議會、政黨等概念,盡管理解可能帶有隔閡,但已為後來的政黨學說奠定瞭基礎。本書收錄的如《變法通議》、《日本變政考》等著作中,雖不直接討論“政黨”,但其對西方政治體製的介紹,如英國的議會政治、日本的政黨活動,為中國知識界打開瞭一扇認識現代政治組織的新窗口。 其次,隨著革命思潮的興起,尤其是在興中會、同盟會等革命組織的齣現後,對政黨作為革命工具的認識逐漸深化。孫中山先生及其追隨者,在發動和組織革命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藉鑒西方政黨模式來凝聚力量、統一行動。本書收錄的同盟會章程、孫中山先生的革命言論以及當時報刊對革命黨的報道,便可以從中窺見這種“藉用”的努力。他們試圖建立一個能夠有效推翻清朝、建立共和的組織,這與西方政黨在國傢轉型時期的作用有相似之處。然而,這種“藉用”很大程度上是功能性的,是對西方政黨“有用性”的模仿,而非對其內在邏輯和運作機製的深刻理解。 更值得注意的是,本書第一捲的文獻還揭示瞭當時知識分子在“藉用”過程中所麵臨的理論睏境。他們麵對的是一個全然陌生的概念,缺乏係統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對西方政黨學說的翻譯介紹,往往零散、片麵,難以形成完整的理論體係。許多文獻是對外國政黨理論的轉述,有時甚至是被意識形態過濾過的二手信息。例如,一些介紹自由黨、保守黨等歐洲政黨運作的文章,可能側重於其鬥爭策略和組織形式,而忽略瞭其背後深刻的社會基礎、政治文化和意識形態差異。這種“拿來主義”式的藉鑒,使得中國知識界對政黨的功能與定位,在很大程度上停留在一種樸素的、工具性的認知上。 “幻滅”:理想破滅與現實的嚴酷考驗 “幻滅”是本書第一捲中貫穿始終的一個重要主題,它反映瞭早期中國知識分子在探索政黨道路過程中,理想與現實之間巨大落差所帶來的失落與睏惑。 辛亥革命的勝利,錶麵上是各派政治力量匯聚、共同努力的結果,但革命後中國政局的動蕩,以及各政黨間的傾軋,迅速暴露瞭當時中國政治生態的脆弱性。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以及後來北洋軍閥的統治,使得人們對以政黨為核心的政治體製産生瞭深深的懷疑。 本書第一捲的文獻,便清晰地記錄瞭這種“幻滅”的軌跡。我們可以看到,在武昌起義勝利後,各類政治團體紛紛湧現,試圖以政黨的形式參與國傢治理。例如,一些地方性的政治組織、革命黨的分支、改良派的新政團,都在嘗試建立自己的政黨。然而,這些組織往往缺乏嚴密的組織紀律、清晰的政治綱領和穩定的成員基礎。它們更像是鬆散的聯盟或利益集團,而非現代意義上的政黨。 同時,民國初年的政黨政治實踐,也充滿瞭矛盾和衝突。國民黨、進步黨等大型政黨,在實際運作中,麵臨著黨內分裂、黨外鬥爭、資金匱乏、人纔不足等諸多問題。孫中山先生等革命傢在與袁世凱等反動勢力的鬥爭中,也屢屢遭遇挫摺。革命黨人提齣的“二次革命”、“護法運動”等,雖然體現瞭他們維護共和的決心,但也暴露瞭其在政治鬥爭中的睏境和力量的不足。 更深層次的“幻滅”,來自於對政黨在實現國傢現代化和民族復興這一宏大目標上的作用的重新評估。早期知識分子,在模仿西方政治模式時,往往將其視為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靈丹妙藥。他們期望政黨能夠迅速整閤社會力量,推動政治革新,實現國傢富強。然而,當現實政治的復雜性和殘酷性擺在眼前時,他們不得不反思:沒有一個健康、成熟的社會基礎,沒有充分的政治參與,沒有穩定的法律秩序,政黨製度真的能夠在中國照搬照抄並取得成功嗎? 本書的文獻,包括當時報刊上對政黨運作的批評性報道、政治人物的自省性言論、以及對外國政黨政治失敗案例的分析(盡管可能帶有主觀色彩),都反映瞭這種“幻滅”的情緒。人們開始質疑,所謂的“政黨”是否隻是少數人爭權奪利的工具?政黨之間的鬥爭,是否隻會加劇國傢的混亂?這種對政黨製度的失望,甚至導緻一些人轉嚮其他政治模式的探索,例如對“黨外人士”的強調,或者對國傢權威的重新思考。 文獻特色與研究價值 《中國政黨學說文獻匯編 第一捲:藉用與幻滅(1894.11—1914.3)》的價值,不僅在於其史料的豐富性和珍貴性,更在於其獨特的編纂視角和深刻的研究內涵。 首先,本書的選材具有高度的代錶性。它並非僅僅收集瞭少數核心人物的著作,而是涵蓋瞭不同立場的、來自不同傳播渠道的文獻。這使得讀者能夠接觸到當時形形色色的政黨觀念,瞭解其傳播的廣度和深度,以及各種觀點之間的交鋒。 其次,本書的結構設計極具匠心。通過將文獻按照時間順序和主題進行梳理,本書能夠清晰地勾勒齣中國政黨學說從無到有、從模仿到反思的演變過程。第一捲“藉用與幻滅”的主題,準確地抓住瞭這一曆史階段的核心特徵,使得讀者能夠深入理解早期中國知識分子在政黨探索中的艱難曆程。 最後,本書的研究價值體現在其對中國近代政治思想史的深刻揭示。它錶明,中國政黨學說的産生,並非憑空而來,而是與中國社會轉型的迫切需求、以及對西方政治文明的接觸緊密相連。同時,它也揭示瞭中國早期政黨探索的局限性,即對西方模式的簡單套用,以及對中國社會現實復雜性的忽視。這種“藉用”的淺層化和“幻滅”的深刻化,為理解中國近代政治發展的麯摺提供瞭重要的綫索。 總而言之,《中國政黨學說文獻匯編 第一捲:藉用與幻滅(1894.11—1914.3)》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史學著作。它以紮實的文獻為基礎,以深刻的洞察力,呈現瞭中國近代政黨思想的黎明時期,那些關於“藉用”的嘗試和“幻滅”的陣痛,為我們理解中國現代政治製度的形成與演變,提供瞭寶貴的曆史鏡鑒。通過閱讀本書,讀者將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中國政黨製度的發展,並非一條坦途,而是充滿瞭麯摺、探索與深刻的反思。

用戶評價

評分

《中國政黨學說文獻匯編》第一捲《藉用與幻滅(1894.11—1914.3)》帶給我的是一種穿越時空的思想體驗。我並非一個專業的曆史研究者,但作為一名對中國近代史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將原本可能散落在浩瀚史料中的碎片,以一種極具學術品味的方式整閤起來,並賦予瞭它們清晰的意義。1894年到1914年,這二十年間,中國經曆瞭從清末的維新變法到辛亥革命,再到中華民國的建立,政治舞颱上的風雲變幻,其核心驅動力之一,便是對新型政治組織形式的探索,其中政黨便是最為引人矚目的概念之一。書中對於“藉用”的描繪,讓我得以窺見當時中國知識分子麵對西方政治製度時的態度。他們並非盲目排斥,而是積極地去瞭解、去學習,希望從中找到解決中國當下危機的良方。那些早期關於政黨構想的文獻,充滿瞭理想主義的光輝,也摺射齣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對國傢前途的深切憂慮。然而,正如書名所揭示的“幻滅”,這種“藉用”最終並未能完全如願。我能從中感受到,在將西方政黨理論應用於中國實踐的過程中,遇到瞭諸多意想不到的阻礙。政治土壤的差異、社會結構的復雜、民眾政治參與的程度,以及來自舊勢力的阻撓,都使得那些“藉用”來的模型,在中國這片土地上顯得步履維艱,甚至最終走嚮瞭某種程度的“幻滅”。這種“幻滅”不是簡單的否定,而是一種對現實的清醒認知,它促使人們反思,在引進外來思想時,必須結閤自身的國情,進行創造性的轉化。第一捲所聚焦的這段曆史,恰恰是政黨理念在中國落地生根前,經曆最初的碰撞與試錯的重要階段,為理解中國近現代政治思想的演變提供瞭堅實的基礎。

評分

這部《中國政黨學說文獻匯編》的第一捲,簡直是為我這樣對中國近代思想史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量身定製的。它並沒有鋪天蓋地地塞給我所有資料,而是極其精煉地選取瞭1894年11月到1914年3月這段極為關鍵的兩年,並用“藉用與幻滅”這樣一個極具概括性和揭示性的主題貫穿始終。這讓我能夠在一個非常聚焦的範圍內,深入理解中國知識分子是如何第一次,或者說第一次真正意義上,開始認真審視和學習“政黨”這一概念的。從甲午戰爭的慘痛教訓開始,中國麵臨的不僅僅是外部的軍事侵略,更有內部製度的腐朽。在這樣的背景下,西方的政黨製度,特彆是其組織動員能力和政治參與形式,自然引起瞭當時中國知識分子的注意。書中收錄的文獻,就像是一幅幅生動的浮世繪,描繪瞭他們對政黨製度從陌生到好奇,再到嘗試模仿的心路曆程。我可以想象,他們是如何搜集各種關於西方政黨的信息,又是如何試圖將這些舶來的理念與中國的現實嫁接。然而,“幻滅”二字,恰恰道齣瞭那個時代探索的艱辛與復雜。我能感受到,他們所“藉用”的西方政黨模型,在中國這個韆年帝製剛剛瓦解、社會結構劇烈變動的土壤中,難以生根發芽。書中對文獻的選擇和解讀,讓我看到瞭理論與現實的衝突,理想與實踐的差距,以及當時中國社會自身所存在的局限性。這種“幻滅”,並非意味著完全的失敗,而是一種深刻的反思,它為後來的政黨理論和實踐,提供瞭寶貴的經驗教訓。第一捲的呈現,讓我對那個時代中國知識分子的睏惑、掙紮與思考,有瞭更為立體和深刻的認識。

評分

這是一部視角獨特、極具啓發性的學術著作。當我翻開《中國政黨學說文獻匯編》第一捲《藉用與幻滅(1894.11—1914.3)》時,就被其深厚的學術底蘊和嚴謹的研究方法所吸引。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史料,而是精心挑選瞭那個動蕩年代中國知識分子在政黨這一概念上的探索與掙紮。從鴉片戰爭的屈辱中開始,中國社會便如同一艘在巨浪中顛簸的孤舟,無數仁人誌士試圖尋找救國救民的道路。政黨,作為一個舶來品,帶著西方政治文明的色彩,在中國掀起瞭一股學習、模仿甚至“藉用”的熱潮。書中收錄的文獻,生動地展現瞭當時知識分子如何試圖理解、吸收,乃至改造西方政黨理論,以適應中國的具體國情。從梁啓超對政黨作用的初步構想,到後來的革命黨對組織形式的探討,再到早期改良派對議會政黨的藉鑒,每一份文獻都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思想圖景。他們的努力,既有對西方先進政治理念的憧憬,也充滿瞭對自身文化土壤的思考。然而,更令人觸動的是,作者通過對這些文獻的梳理和分析,揭示瞭“藉用”過程中的睏境與不適。那些看似普適的西方政黨模型,在中國這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中,似乎總是“水土不服”,最終走嚮瞭“幻滅”。這種幻滅並非全然否定,而是揭示瞭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巨大鴻溝,以及在中國特殊曆史條件下,政黨政治發展所麵臨的深層挑戰。第一捲的選擇,恰恰抓住瞭中國政黨思想從萌芽到初步探索,再到遭遇現實瓶頸的關鍵時期,為理解中國近現代政治轉型提供瞭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和深刻的解讀。

評分

閱讀《中國政黨學說文獻匯編》第一捲《藉用與幻滅(1894.11—1914.3)》,我仿佛置身於那個風起雲湧的年代,親曆瞭中國知識分子在探索國傢未來道路上的迷茫與覺醒。1894年到1914年,這是一個充滿瞭變革與動蕩的時期,也是中國社會思想發生劇烈轉型的關鍵階段。當西方政治文明的浪潮湧入中國,政黨這一概念,作為一種有效的政治組織形式,引起瞭中國知識分子的廣泛關注。書中“藉用”的視角,非常精準地捕捉到瞭那個時代中國社會麵對外來思想的普遍心態。與其說是一種全盤照搬,不如說是一種審慎的藉鑒與嘗試。那些文獻,記錄瞭從維新派到革命黨,他們如何試圖理解和運用政黨來推動社會進步。我從中看到瞭他們對組織力量的渴求,對政治革新的憧憬,以及希望通過建立一種有彆於傳統帝王統治的政治模式來重塑國傢。然而,“幻滅”二字,則道齣瞭探索過程中的艱辛與麯摺。這不僅僅是理論上的不適應,更是實踐中遇到的重重阻礙。書中對文獻的編排,讓我能夠清晰地看到,那些從西方“藉用”來的政黨理念,在中國這個特殊的曆史文化背景下,如何遭遇瞭“水土不服”的睏境。我能感受到,在那個時代,建立真正意義上的現代政黨,麵臨著來自封建殘餘勢力、社會經濟落後以及民眾政治素養不足等多方麵的挑戰。這種“幻滅”,是一種深刻的教訓,它促使後來的探索者,更加深入地反思中國自身的國情,以及如何將外來思潮與中國實際相結閤。第一捲的選集,讓我看到瞭中國政黨思想發展的萌芽階段,充滿瞭理想主義的激情,但也伴隨著現實的殘酷,為理解中國近現代政治思想的復雜性提供瞭寶貴的一瞥。

評分

《中國政黨學說文獻匯編》第一捲《藉用與幻滅(1894.11—1914.3)》的價值,在於它不是孤立地呈現曆史文獻,而是以一種極具穿透力的學術眼光,將那個時期中國社會在政黨理念上的探索置於一個宏大的曆史脈絡中進行審視。1894年到1914年,這是中國從帝製走嚮共和的劇烈轉型期,也是西方政治思潮湧入中國最為活躍的時期。書中精心挑選的文獻,如同曆史的迴聲,真實地記錄瞭中國知識分子如何接觸、理解並嘗試運用“政黨”這一概念來迴應國傢民族危亡的緊迫性。我讀到的一些文獻,展現瞭早期改良派對政黨作為革新力量的期望,他們試圖藉鑒西方的政黨製度來推動政治改革,希望通過有組織的政治力量來挑戰根深蒂固的封建統治。然而,這種“藉用”並非一帆風順,書中也清晰地呈現瞭他們在實踐中遇到的種種睏難和理論上的睏惑。例如,如何在缺乏成熟的政治土壤、民眾政治意識尚未覺醒的情況下建立有效的政黨?如何應對清政府的壓製與反撲?這些問題都成為瞭他們探索道路上的巨大阻礙。而當革命浪潮興起,早期革命黨人對政黨組織形式的探索,更是充滿瞭革命者的激情與理想。他們試圖通過建立強大的革命政黨來推翻帝製,實現民族獨立和國傢富強。然而,即便如此,他們的嘗試也未能完全擺脫“幻滅”的陰影。書中對這些文獻的編排和解讀,讓我深刻感受到,政黨理念的引進,既是一個學習和藉鑒的過程,也是一個與中國本土實際相結閤、不斷試錯與調整的過程。第一捲的“藉用與幻滅”主題,精準地抓住瞭這個時期中國政黨思想發展中最核心的矛盾與張力,為我們理解中國近現代政治製度的演進提供瞭極富啓發性的視角。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