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党学说文献汇编 第一卷:借用与幻灭(1894.11—1914.3)

中国政党学说文献汇编 第一卷:借用与幻灭(1894.11—1914.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德山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政党史
  • 近代史
  • 政治思想史
  • 中国近代史
  • 政党学说
  • 历史文献
  • 清末民初
  • 革命思潮
  • 思想史
  • 政治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74280
版次:1
商品编码:1157859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0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894-1914年是近代中国有志之士从政治制度层面入手探求救亡振兴之道阶段。其间,他们出于各自的政治追求,关注、引入、借鉴西方议会政党和革命团体理论,并根据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概念、范畴、原理,予以发挥、诠释、交锋,且据此进行近代中国政党的构画、组织、活动。然而,这一时期中国特有的社会、政治、文化氛围,及其内在结构和运行机制,不但使政党政治活动,而且使其理论归于幻灭。

作者简介

杨德山,1966年生于江苏省大丰市,199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获政治学博士学位。曾任职于江苏师范大学、北京市党的建设研究所。现为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政党学说、中共政治思想史和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新世纪以来,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6篇,出版专著3部、合著2部,译著1部,主编“当代西方政党研究译丛”一套,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9项。系“2010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目录

001.檀香山兴中会章程、盟书及中国商务公会股券(1894年11月24日)
002.京师强学会序(1895年9月)
003.上海强学会章程(1895年11月)
004.梁启超:论学会(1896年11月5日)
005. [日]古城贞吉译:政党论(1897年1月13日)
006.梁启超:说群自序(1897年5月)
007.唐才常:“党党”与“党国”(1897年6月)
008.保国会序(1898年4月17日)
009.保国会章程(1898年4月17日)
010.严 复:论中国分党(1898年6月)
011.保救大清皇帝会例(1900年春)
012.政党——中国灭亡原因之一(1901年7月)
013.政党说(1901年5月)
014.力山遁公:论非立大政党不足以救将亡之中国(1901年5月)
015.梁启超:立宪国之政党政治(1902年2月)(新民说)
016.杨笃生:特别会党论(1903年)
017.罗 普:政党论(1903年2月—11月)
018.中国同盟会盟书、联系暗号及总章(1905年7月30日、8月20日)
019.与 之:日本之政党观(1905年8月)
020.饮 冰:现政府与革命党(1905年9月)
021.立 齊:论今后民党之进行(1905年11月)
022.朱执信:英国新总选举劳働党之进步(1906年4月)
023.梦蝶生:政府党与革命党之说明(1906年8月)
024.章太炎:革命之道德(1906年10月)
025.布告百七十余埠会众丁未新年元旦举大庆典告蒇保皇会改为国民宪政会文行庆改会(1906年10月21日)
026.行庆改会简要章程(1906年10月21日)
027.中华帝国宪政会歌四章(1906年)
028.孙中山:以五权分立纠正政党分赃弊端(1906年11月)
029.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军政府宣言)(1906年秋冬间)
030.章太炎:箴新党论(1906年12月)(缺)
031.陆 定译:政党活动记(1907年2月)
032.帝国宪政会大集议员会议序例(1907年3月)
033.杨 度:立宪与政党(1907年3月)
034.杨 度:政党内阁论(1907年4月)
035.与 之:论中国现在之党派及将来之政党(1907年5月)
036.全焕常译:论政党之性质(1907年5月)
037.政闻社宣言书(1907年10月)
038.蒋智由:政党论(1907年10月)
039.观 云:人人皆革命党人人非革命党(1907年10月)
040.思 群:论政党与国家之关系(1907年11月)
041.张嘉森:国会与政党(1907年11月)
042.吴渊民:立宪党与道德(1907年11月)
043.[日]板垣退助:政党组织之要领(1907年11月)
044.[日]犬养毅:立宪党与革命党(1907年12月)
045.马 良:政党之必要及其责任(1907年12月)
046.国会请愿同志会意见书(1908年1月)
047.徐敬熙:政党论(1908年1月)
048.郑 浩:政党论(1908年6月)
049.章太炎:政党,政治腐败之根源(1908年10月)
050.守 约:革命之决心(1910年2月)
051.沧 江:读十月初三日上谕感言(1910年11月)
052.天 仇:呜呼中国之党人(1911年1月4日)
053.天 仇:青年与青年党(1911年1月12日)
054.杜亚泉:政党论(1911年1月)
055.雷铁崖:政党之误(1911年2月)
056.秋 桐:论中国政党内阁当应时发生(1911年2月)
057.秋 桐:帝国统一党党名质疑(1911年3月)
058.秋 桐:中国应即组织之政党其性质党如何(1911年3月)
059.秋 桐:论政党之作用及其进行之方法(1911年3月)
060.秋 桐:论资政院议员当采取政党部勒之法(1911年3月)
061.秋 桐:政党内阁者政治自然之趋势而以将为中国政治自然之趋势者也
(1911年5月)
062.秋 桐:政党政治论(1911年5—8月)
063.沧 江:政党与政治之信条(1911年6月)
064.宋教仁:近日各政党之政纲评(1911年6—7月)
065.沧 江:将来百论?中国政党之将来(1911年7月)
066.召 裔:革命党解(1911年8月)
067.康有为:民政部准帝国统一党注册论(1911年8月 )
068. 党:党论(1911年9月)
069.古研氏:中国秘密会党记(1911年10月)
070.甘永泷:美国各政党之现在情形(1911年10月)
071.康有为:辛亥重九日闻党禁开(1911年10月)
072.政党与党纲(1911年10月)
073.政党与政纲(1911年10月)
074.章太炎:诛政党(1911年10月下旬)
075.刘揆一:布告政党请取消从前会党名义书(1911年12月)
076.鸡 鸣:组织政党之预备(1911年12月)
077.鸡 鸣:今后党魁之人物及其人格(1911年12月)
078.章太炎之消弭党见(1911年12月)
079.中国同盟会意见书(1911年12月)
080.梁启超:政党运画问题(致袁项城书)(1912年2月)
081.行 严:上海何故发生多数之党派乎?(1912年2月)
082.黄远庸:政党浅说
083.统一党章程(1912年3月)
084.同盟会会纲、中国同盟会总章(1912年3月)
085.行 严:论统一党(1912年3月)
086.行 严:论同盟会(1912年3月)
087.黄 兴:复袁祖成书(1912年3月)
088.天 仇:政党箴(1912年4月)
089.善 哉:革命后中国之人心(1912年4月)
090.有所谓宗社党者(1912年4月)
091.黄 兴:《复伍一平书》(1912年4月)
092.政见商榷会缘起及简章(1912年4月)
093.共和党规约草案(1912年5月9日)
094.黎元洪:复共和党函(1912年5月9日)
095.蔡 鄂:请禁军人入政党文(1912年5月10日)
096.甘永泷:忠告中华政党(1912年5月)
097.袁世凯:政团不许干涉司法行政两机关令(1912年5月)
098.黄 兴:复上海政见商榷会等电(1912年6月)
099.康有为:党少则国安,党多则国危(1912年6月)
100.顾震福:说党
101.呜呼,今日之党会社(1912年6月)
102.大总统与同盟会代表之谈话(1912年6月20日)
103.天 仇:共和政治与政党内阁(1912年6月)
104.黎元洪:致各团体论政党
105.行 严:政党政治之唯一条件(1912年7月)
106.行 严:政党内阁谈(1912年7月)
107.行 严:政党政治与新闻(1912年7月)
108.袁世凯:申戒政党勿怀挟阴私令(1912年7月)
109.行 严:释党争(1912年7月)
110.行 严:政党组织案(1912年7月)
111.军警界警告政党和议员(军警界顾全大局)(1912年7月23日)
112.国民协会干事长温宗光演说辞
113.黎元洪:致中央及各省忠告政党
114.黎元洪:再致中央及各省忠告政党
115.蒋作宾、陈宦等:宣布脱离党籍文
116.行 严:毁党造党(1912年7月)
117.行 严:毁党造党说[附录:政党问题](1912年7月29日)
118.行 严:有答“政党组织与政治道德”(1912年8月)
119.行 严: 毁党造党之意见、毁党造党之意见二(1912年8月)
120.国民党宣言(1912年8月)
121.宋教仁:同盟会本部总务部通告海外书(1912年8月)
122.黄远庸:铸党论(1912年8月)
123.天 仇:国民国家与国民党——我所希望与国民党者(1912年8月)
124.孙中山:政党之目的在巩固国家安宁社会(1912年9月15日)
125.民主党章程(1912年10月6日)
126.程德全:政见商榷会之主张(复张国淦书)(1912年10月)
127.梁启超:莅共和党欢迎会演说辞(1912年10月下旬)
128.梁启超:莅国民党欢迎会演说辞(1912年10月下旬)
129.梁启超:莅临民主党欢迎会演说辞(1912年10月下旬)
130.第三党之研究(1912年10月)
131.汤化龙:第三党之特征(民主党成立大会汤化龙演说词)(1912年10月)
132.杨度氏政党预测谈(与吴仲遥谈政党问题)(1912年10月)
133.杨 度:与黄克强论入党(1912年11月)
134.行 严:论政见商榷会(1912年11月)
135.[美]精 琦:政党论(1912年11月)
136.黄远庸:三党合并论(1912年11月)
137.梁启勋:美国政党之组织及其运用(1912年12月—1913年1月)
138. 敌:国争与党争(1912年12月)
139.梁启勋:美国政客与政党(1912年12月—1913年4月)
140.黄远庸:不党之言(1912年12月)
141.告政党(1912年12月)
142.孙中山:本党同志应努力建设(在上海国民党恳亲会演说)(1913年1月)
143.孙中山:政党宜重党纲党德(在上海国民党茶话会的演说)(1913年1月)
144.总统制与党争(1913年1月)
145.政党与选举(1913年1月)
146.内阁制与党争(1913年1月)
147.黄远庸:政党安在(1913年1月)
148.政党之胜利(1913年2月)
149.天 仇:民国之政治方针之一“政党内阁”(1913年2月)
150.宋教仁:革命党与革命的政党[(国民党鄂支部欢迎会演说词)(1913年2月1日)(国民党交通部公宴会演说辞)(3月18日)]
151.宋教仁:政党内阁制之必要(国民党沪交通部欢迎会演说辞)(1913年2月
19日)
152.政党内阁之预备(1913年2月20日)
153.陈炯明:在广州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大会上的演说(1913年2月)
154. 我之政党未来观(1913年2月)
155.孙中山:政党之要义在为国家造幸福为人民谋乐利(在东京留日三团体欢迎
会的演说)(1913年3月)
156.宋教仁:代草国民党之大政见(1913年3月)
157.梁启超:敬告政党及政党员(1913年3月 )
158.孙中山:政党与政府之重要关系(在横滨国民党之捕欢迎会的演说)(1913
年3月6日或15日)
159.孙中山:党争乃代流血之争(在神户国民党交通部欢迎会的演说)(1913年3
月13)
160.梁启勋:英国之政党政治(1913年4—5月)
161.天 仇:专制与共和之激战(1913年4月)
162.熊希龄:对于热河政党之通告(1913年4月8日)
163.天 仇:敬告各政党(1913年4月)
164.梁之柱:党争与民国大局之影响(1913年4月)
165.梁启超:共和党之地位与其态度(1913年4月)
166.天 仇:三党合并观(1913年4月)
167.凤闻祺:箴政党(1913年5月)
168.邵元冲:政党泛论(1913年5月)
169.亮 公:政党内阁决论(1913年5月)
170.吴贯因:平民政治与众愚政治(1913年5月)
171.吴贯因:政党政治与不党政治(1913年5月)
172.熊希龄:请破除党见共维大局至袁世凯及国务院等电(1913年5月10日)
173.辟 非:政党箴言(1913年5月)
174.[英]李 拔:政党首领(1913年5—8月)
175.孙中山:《国民月刊》出世辞(1913年5月20日)
176.进步党宣言(1913年5月)
177.几:中国之政党政治(1913年5月)
178.章炳麟:与副总统论政党(1913年5月)
179.林学衡:说政党——难梁启超(1913年6月)
180.忏 慧:政党政治之障碍(1913年6月)
181.昭 昭:论少数党之专制(1913年6月 )
182.冬 心:论政党变动与民国前途之关系(1913年6月)
183.进步党(1913年6月)
184.袁世凯:政党(1913年6月)
185.几:第三党之性质(1913年6月)
186.端 甫:国会与政党之关系(1913年6月)
187.周宏业: 论政党内阁(1913年6月)
188.温雄飞:箴政党论(1913年6月)
189.王 灿:党论(1913年6月)
190.袁世凯:告诫政党并禁军人入党令(1913年7月)
191.方宗鳌:国家与政党之关系(1913年8月)
192.杨赫坤:论中国今日社会真是非(1913年8月)
193.章炳麟:与上海国民党函(1913年)
194.袁世凯:解散国民党并取消国民党籍之议员命令(1913年11月)
195.胡 适:政党概论( 1914年1月)
196.袁世凯:停止两院现有议员,解散国会命令(1914年1月)
197.袁世凯:停办地方自治会命令(1914年2月)
198.袁世凯:解散各省省议会命令(1914年2月)

精彩书摘



杨德山教授主编的《中国政党学说文献汇编》一、二册即将付梓,他命我在书前说几句话,这实在不敢当。可他偏偏在该书“后记”中又再次提及十几年前的往事,面对这种“超怀旧”的诚意,读者可以想象我还有什么可逃脱的退路可走?
虽然我自知对中国政党学说的演变历史一知半解,可觉得向读者交待一下本书的成书背景,或许对理解一项专题研究所需要的起码积淀,还不算是一种纯粹的缀语。因为我借此想表达的意思是,在电脑技术和资讯事业极其发达的现时代,编史料书,爬故纸堆,说轻了是“替人作嫁”,遇有好事者,还不免惹一身吹毛求疵的讥讽与恶评,“费力而不讨好”。可是偏偏就有那么一些视盲目追求学术GDP的“痴人”,默默闻地爬梳史料,甘坐几十年的“冷板凳”。我想,一方面,“功德量”这四个大字应当馈赠给他们;另一方面,最后能在书架上和电脑中存留住的,很可能也只有他们的作品。
德山与我同是林茂生教授的学生,只是我比他年长近一轮,早读了几年书。我们的真实关系是师兄弟。但他1995年读博时,我已留校任教十余年,那时林老师身体欠佳,就让学生们有杂事去找我这个大师兄。由于我十年间失去了晋升职称的资格,那时还是个讲师,所以系里就颁了一个由学校自行规定的博士生“副导师”的头衔,以示安慰。这样一来二往,我们之间的关系反倒有点模糊了。
正如德山在“后记”中所说,我们曾一起讨论过他的博士论文“清末民初政党学说考析”的初稿。那时他就对中国政党学说的起源和发展一脉的历史和理论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正巧那时我正翻阅《甲寅》杂志,于是就一起探讨起秋桐(章士钊)1911年上半年涉及政党主题的一组文章来。以后在清末民初以来大量的政党议论中,众多旷世精英的名字一再闪现,于是在纷繁混乱的故纸堆中,就逐渐显现出了某些思想线索。自然,那时德山所掌握的资料还远不如现在这样纯熟,但他十几二十年用功不辍,以至于将一手史料积累到现在的这个程度,编成专书,实在可嘉。这部《中国政党学说文献汇编》,上迄1894年底,下限1929年末,横跨35载,总计收入文献419篇,凡130余万字(第二卷比全编上字数更多)。再根据历史脉络,以1914年为断线,将此前后划分为两个部分,按性质名曰“借用与幻灭”和“本土化与相续性”。不谦虚地说,这两部《中国政党学说文献汇编》扎扎实实地填补了中国政党学说史研究的空白,为学者们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带来了极大便利。
面对这些“陈旧”的思想史文本,我们会看到,眼下人们所关注和探讨的许多“时髦”议题,如政治生活中为什么需要政党?政党存在的法理基础和现实需求是什么?政治价值对政党性质和目标的影响如何?政党与政治设置(议会、政府、联邦制)究竟是什么关系?一党制、两党制与多党制哪一种更好?政党政治与政治共同体规模呈现怎样的关系?政党领袖与普通党员的关系如何?政党的内部行为应有哪些规矩和限定?面对中国传统如何引进西方的政党制度?政党政治对革命运动的作用怎样?我们的前人比今人的思考并不显匮乏,其水准也未必就低于时人。阅读这些历史文献,不仅感觉并不陌生,反而倒更似感同身受,进而在历史之手可能造成的停滞与循环中,刺激出强烈的学术好奇心。正如人们所说,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真正陷入一种研究状态时,往往不是问题一个一个地被解决,反而是牵涉越深,问题越多,也越加地复杂化。
按常识,所谓“party”本来就是指一部分志同道合者的聚会。当这种“兴趣小组”带有政治性质时,显然就与该组织的特定价值、利益和目的密切相关。论该政党如何试图以“公共意志”之名掩盖其“部分利益”之实,都不会根本改变现代政党的世俗性质。我们的先人们曾坦诚地正视这种性质,在此基础上才要研究限制党争(包括党内恶争)弊病的恶性蔓延。1927年,陈独秀曾应瞿秋白之邀写过《国民党四字经》,就说过“党外党,帝王思想;党内派,千奇百怪”的话,后来,毛泽东又在宏达历史哲学的角度上断言:“共产党和民主党派都是历史上发生的。凡是历史上发生的东西,都要在历史上消灭。因此,共产党总有一天要消灭,民主党派也总有一天要消灭。……我们的任务就是要促使它们消灭得早一点。”由此看来,近代以来一些革命政党在革命过程中出于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的目的,经常对自己做“改造”、“改组”、“清”、“洗”、“整”的处理,就其时下目的确是为了该党“焕发生机”,但在终极的意义上,则是为自己的“正寝”创造更加充分的条件而已。
每当阅读上述史料,我就会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与美国《联邦党人文集》第10篇类似或相同的某些论述踪影。可后来经过一种人为的逻辑建构,本身很世俗化的政党竟堂堂皇皇地穿上了超然至上的“神圣”外衣,光芒四射,不可触摸,不能质疑,成了一个政治上,甚至思想上的禁忌。作为顾及实现治理目标的政治家,这样说话还可理解,可是以“明理”为志业的知识人士也视常识,悬置分析,那就难辞信口雌黄,弃责逐利之深咎了。所以,在这样的一种意义上,直面政党性质,对其加以限制……这一简单而“实事求是”的透视,与其说是先人敲打后人的一辑警世危言,不如说是他们给我们留下的一份道德遗产。
从目前这两卷《文献汇编》所收的目录看,第一卷以“竞争型政党”述说篇目为多,但“革命党”、“革命的政党”论说篇目亦占一定的比例。而第二卷则“革命党”篇目渐多,基与“竞争型政党”篇目相当,且新“革命党”开始发声。再读德山近日给我发来的后来政党学说的篇目索引,新“革命党”的民族化探求,对“党治”理论的批判,对“竞争型政党”理论的借用、吸纳、改造,使其在政党学说展现出别具一格的包容性与优势地位。由是之据,我相信,这些紧随目前这两卷之后的内容将会给读者一个更加全面的中国近代政党学说发展状况的轮廓。
众所周知,在中国,“君子不党”是孔子遗留下的千年古训。政党政治乃是从西方引进的舶来品,其具体路径大致上是经由日本转口的德意志思想精髓,英美思想的吸收则是后来一步的事情。与“国家”、“主权”、“宪政”、“联邦”、“民主”、“权威”、“合法性”,…… 众多概念或观念一样,“政党”也是其中的重要者之一。而且,姑且省略宗教因素的底蕴不谈,这些概念或观念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呈现出一个不可拆解的政治思想系统。这样看来,如此一种整体性的概念或观念群丛移植中国,未经消化的水土不服是必然的。在这部资料集中,此种议论与担忧也比比皆是。于是就又引出了时下学术界所热议的关于“西学”与“国粹”孰重孰轻,如何相互吸纳的讨论。
今年,在我供职的这所学校,一位著名思想史家面对“中日岛争”,提出要讨论这一政治困局背后之“国家意识”和“国家理性”的问题。这种突破现实表层而追究理念层面的超敏锐的“问题意识”,使我兴奋不已,受益良多,但由于记错了讨论的时间,我坐失聆听这场精彩讨论的机会。正当我沮丧之时,偶遇学校的另一位著名中国近代史家,当我问及昨天那场讨论的情况如何时,他劈头就说,他们主要就“民族国家”(nation state)的性质进行讨论,非就是“人民”、“领土”、“主权”一类老生常谈。但“民族国家”这样一个源于欧洲的现代西方政治概念,已传入中国一百多年了,我们沿用至今。可事实上,论是中国的传统社会,还是中国的现代社会,显然都不是欧洲典型的“民族国家”可以概括的了的,这是常识。你们政治学界曾有过几篇像样的文章,去仔细地分析这些概念的在中国传播、演变和被解读(包括误读)的过程吗?对于前人如何理解和使用这些概念有过深刻的清理和反思吗?这突如其来的当头棒喝虽然并未把我完全打懵,因为随即我就本能地反唇相讥说,“你是在说你们中国近代史界研究的不足吧?!”可回头细想,他的话至少刺激我冒出了两个联想:
其一是,如果中日两国总是停留在“民族国家”的框架内思考政治,那么,遇有诸如“主权”争议这样一种非此即彼的硬概念,任何一方都不肯轻易放手,否则在其国内将会被以“贼”相称,其结果难免按原始暴力的规则处理纠纷。但“主权”的内核其实是利益,当今聪明的人类,为什么不能暂且搁置“主权”概念这样一种形式约束,而径直地按利益分割的思维去处理问题,从而避免使用暴力这样一种在根本上致使双方受损的结局呢?此时,所谓“思想”或“观念”等人类认知的要素,就成为一种并不亚于“实力”的硬指标了;
其二是,近几十年,中国政治学界的研究状况也的确令人不安。这种担忧就是,包括我们这一代人在内的往后几代政治学学者,虽然不好说对国学越来越陌生,但说其掌握的西学知识要大大多于国学知识,恐怕也还算不上危言耸听。仅以对“脑—心”关系的论述而言,与西方强调“逻各斯”(Logos)的“理性”相比,中国思维对“心”(它至少囊括了“心思”和“情感”两个方面)的重视和剖析,起码在另一个维度上使人类思维的容纳空间更加丰满。可当代中国青年学人,却似乎更加偏重和高看“逻各斯”,而漫不经心地判定中国的“心”学不慎缜密。在二者之间的倚重方面,多有失衡。不用多说,这又与上述“观念”与“实力”的对子形成关联。
由以上两点联想再回到上面那位著名中国近代史家所提出的质疑,他对中国政治学界的责问就显得相当地靠谱了。
以上赘述非是想证明思想史研究对当下政治生活之不可或缺的直接影响。
如今全球化的背景,其实已为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铺垫下了相当优厚的知识基础。因为强大西学知识日益深入和精致地被探讨,就为中国政治思想分析树立了一个明确或潜在的参照系。在这个参照系的辅助下,中国思想自身的独有特征就会在比较的框架中被更加醒目地凸显出来。特别是当研究者所关注的是西方原生概念或理念被中国知识界使用后所发生的“创造性扭曲”时,就像中西合璧的Chinglish,如“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样,会释放出某种“意想不到的韵律”、“生动的幽默”以及“记忆上的深刻”。此时,“他者”已被融化,一个新的多元“自我”就此生成。
可话又说回来,强大的西学知识背景,替代不了对中国原始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解读。我武断地推想,眼下对中国现代政党学说有兴趣的人,甚至专此教学和研究的先生,未必都对这些史料了如指掌,就更遑论深入地融汇和分析了。如是,那么,德山教授主编的这套史料书就显得相当地重要和珍贵了,它为人们深入研究中国政党思想形成和演变的脉络与内容,并从中提炼出“问题意识”,提供了一个起码可以说是“按图索骥”的基础。
最后想建议有心治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的青年读者,在“纯文本”的意义上,这些珍贵的史料是“死”的,只有把它们投射进其原初的语境中去,在历史发展之整体脉络的理解中,才能使它们“起死回生”并“生机盎然”,进而对当下的政治生活产生意义。

萧延中

前言/序言


《中国政党学说文献汇编 第一卷:借用与幻灭(1894.11—1914.3)》是对中国近代早期政党思想萌发与演变的一部系统性梳理。本书精选了自1894年11月至1914年3月这一关键时期内,中国知识分子、政治活动家及报刊杂志上关于政党概念、组织形式、功能作用及历史命运的各类重要文献。它不仅收录了直接论述政党学说的文本,还包含了大量间接反映当时政党观念的言论、宣言、章程乃至翻译介绍外国政党理论的文章,旨在呈现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近代中国政党思想图景。 本书的选材范围广泛,力求全面而深入地捕捉这一历史时段内政党思想的脉络。从甲午战争前夜的维新思潮,到辛亥革命前后各种政治派别的兴衰,再到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尝试与挫折,本书的每一卷都聚焦于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和主题。第一卷“借用与幻灭”尤为侧重于中国早期政党观念的形成过程,及其在实践中遭遇的困境与幻灭。 “借用”:对西方政党模式的初步认知与移植 1894年甲午战争的惨败,标志着中国传统政治模式的巨大危机,也刺激了先进知识分子对外求索救国之道。在这一背景下,西方政党制度作为一种被认为与现代国家强盛密切相关的政治组织形式,开始被国人所关注和“借用”。本书第一卷中的文献,便生动地展现了这一“借用”的过程。 首先,早期维新派对西方政党的作用已有所认识。梁启超、康有为等人在倡导变法图强时,虽然尚未完全形成清晰的“政党”概念,但他们所主张的“君主立宪”、“保国会”等,已隐约包含了政治组织化、集体行动以影响国家决策的意图。他们翻译介绍西方政治制度,接触到议会、政党等概念,尽管理解可能带有隔阂,但已为后来的政党学说奠定了基础。本书收录的如《变法通议》、《日本变政考》等著作中,虽不直接讨论“政党”,但其对西方政治体制的介绍,如英国的议会政治、日本的政党活动,为中国知识界打开了一扇认识现代政治组织的新窗口。 其次,随着革命思潮的兴起,尤其是在兴中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的出现后,对政党作为革命工具的认识逐渐深化。孙中山先生及其追随者,在发动和组织革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借鉴西方政党模式来凝聚力量、统一行动。本书收录的同盟会章程、孙中山先生的革命言论以及当时报刊对革命党的报道,便可以从中窥见这种“借用”的努力。他们试图建立一个能够有效推翻清朝、建立共和的组织,这与西方政党在国家转型时期的作用有相似之处。然而,这种“借用”很大程度上是功能性的,是对西方政党“有用性”的模仿,而非对其内在逻辑和运作机制的深刻理解。 更值得注意的是,本书第一卷的文献还揭示了当时知识分子在“借用”过程中所面临的理论困境。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全然陌生的概念,缺乏系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对西方政党学说的翻译介绍,往往零散、片面,难以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许多文献是对外国政党理论的转述,有时甚至是被意识形态过滤过的二手信息。例如,一些介绍自由党、保守党等欧洲政党运作的文章,可能侧重于其斗争策略和组织形式,而忽略了其背后深刻的社会基础、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差异。这种“拿来主义”式的借鉴,使得中国知识界对政党的功能与定位,在很大程度上停留在一种朴素的、工具性的认知上。 “幻灭”:理想破灭与现实的严酷考验 “幻灭”是本书第一卷中贯穿始终的一个重要主题,它反映了早期中国知识分子在探索政党道路过程中,理想与现实之间巨大落差所带来的失落与困惑。 辛亥革命的胜利,表面上是各派政治力量汇聚、共同努力的结果,但革命后中国政局的动荡,以及各政党间的倾轧,迅速暴露了当时中国政治生态的脆弱性。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以及后来北洋军阀的统治,使得人们对以政党为核心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本书第一卷的文献,便清晰地记录了这种“幻灭”的轨迹。我们可以看到,在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类政治团体纷纷涌现,试图以政党的形式参与国家治理。例如,一些地方性的政治组织、革命党的分支、改良派的新政团,都在尝试建立自己的政党。然而,这些组织往往缺乏严密的组织纪律、清晰的政治纲领和稳定的成员基础。它们更像是松散的联盟或利益集团,而非现代意义上的政党。 同时,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实践,也充满了矛盾和冲突。国民党、进步党等大型政党,在实际运作中,面临着党内分裂、党外斗争、资金匮乏、人才不足等诸多问题。孙中山先生等革命家在与袁世凯等反动势力的斗争中,也屡屡遭遇挫折。革命党人提出的“二次革命”、“护法运动”等,虽然体现了他们维护共和的决心,但也暴露了其在政治斗争中的困境和力量的不足。 更深层次的“幻灭”,来自于对政党在实现国家现代化和民族复兴这一宏大目标上的作用的重新评估。早期知识分子,在模仿西方政治模式时,往往将其视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他们期望政党能够迅速整合社会力量,推动政治革新,实现国家富强。然而,当现实政治的复杂性和残酷性摆在眼前时,他们不得不反思:没有一个健康、成熟的社会基础,没有充分的政治参与,没有稳定的法律秩序,政党制度真的能够在中国照搬照抄并取得成功吗? 本书的文献,包括当时报刊上对政党运作的批评性报道、政治人物的自省性言论、以及对外国政党政治失败案例的分析(尽管可能带有主观色彩),都反映了这种“幻灭”的情绪。人们开始质疑,所谓的“政党”是否只是少数人争权夺利的工具?政党之间的斗争,是否只会加剧国家的混乱?这种对政党制度的失望,甚至导致一些人转向其他政治模式的探索,例如对“党外人士”的强调,或者对国家权威的重新思考。 文献特色与研究价值 《中国政党学说文献汇编 第一卷:借用与幻灭(1894.11—1914.3)》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史料的丰富性和珍贵性,更在于其独特的编纂视角和深刻的研究内涵。 首先,本书的选材具有高度的代表性。它并非仅仅收集了少数核心人物的著作,而是涵盖了不同立场的、来自不同传播渠道的文献。这使得读者能够接触到当时形形色色的政党观念,了解其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各种观点之间的交锋。 其次,本书的结构设计极具匠心。通过将文献按照时间顺序和主题进行梳理,本书能够清晰地勾勒出中国政党学说从无到有、从模仿到反思的演变过程。第一卷“借用与幻灭”的主题,准确地抓住了这一历史阶段的核心特征,使得读者能够深入理解早期中国知识分子在政党探索中的艰难历程。 最后,本书的研究价值体现在其对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的深刻揭示。它表明,中国政党学说的产生,并非凭空而来,而是与中国社会转型的迫切需求、以及对西方政治文明的接触紧密相连。同时,它也揭示了中国早期政党探索的局限性,即对西方模式的简单套用,以及对中国社会现实复杂性的忽视。这种“借用”的浅层化和“幻灭”的深刻化,为理解中国近代政治发展的曲折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总而言之,《中国政党学说文献汇编 第一卷:借用与幻灭(1894.11—1914.3)》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史学著作。它以扎实的文献为基础,以深刻的洞察力,呈现了中国近代政党思想的黎明时期,那些关于“借用”的尝试和“幻灭”的阵痛,为我们理解中国现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演变,提供了宝贵的历史镜鉴。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国政党制度的发展,并非一条坦途,而是充满了曲折、探索与深刻的反思。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部视角独特、极具启发性的学术著作。当我翻开《中国政党学说文献汇编》第一卷《借用与幻灭(1894.11—1914.3)》时,就被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严谨的研究方法所吸引。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史料,而是精心挑选了那个动荡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在政党这一概念上的探索与挣扎。从鸦片战争的屈辱中开始,中国社会便如同一艘在巨浪中颠簸的孤舟,无数仁人志士试图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政党,作为一个舶来品,带着西方政治文明的色彩,在中国掀起了一股学习、模仿甚至“借用”的热潮。书中收录的文献,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知识分子如何试图理解、吸收,乃至改造西方政党理论,以适应中国的具体国情。从梁启超对政党作用的初步构想,到后来的革命党对组织形式的探讨,再到早期改良派对议会政党的借鉴,每一份文献都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图景。他们的努力,既有对西方先进政治理念的憧憬,也充满了对自身文化土壤的思考。然而,更令人触动的是,作者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揭示了“借用”过程中的困境与不适。那些看似普适的西方政党模型,在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似乎总是“水土不服”,最终走向了“幻灭”。这种幻灭并非全然否定,而是揭示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巨大鸿沟,以及在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政党政治发展所面临的深层挑战。第一卷的选择,恰恰抓住了中国政党思想从萌芽到初步探索,再到遭遇现实瓶颈的关键时期,为理解中国近现代政治转型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和深刻的解读。

评分

阅读《中国政党学说文献汇编》第一卷《借用与幻灭(1894.11—1914.3)》,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亲历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探索国家未来道路上的迷茫与觉醒。1894年到1914年,这是一个充满了变革与动荡的时期,也是中国社会思想发生剧烈转型的关键阶段。当西方政治文明的浪潮涌入中国,政党这一概念,作为一种有效的政治组织形式,引起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广泛关注。书中“借用”的视角,非常精准地捕捉到了那个时代中国社会面对外来思想的普遍心态。与其说是一种全盘照搬,不如说是一种审慎的借鉴与尝试。那些文献,记录了从维新派到革命党,他们如何试图理解和运用政党来推动社会进步。我从中看到了他们对组织力量的渴求,对政治革新的憧憬,以及希望通过建立一种有别于传统帝王统治的政治模式来重塑国家。然而,“幻灭”二字,则道出了探索过程中的艰辛与曲折。这不仅仅是理论上的不适应,更是实践中遇到的重重阻碍。书中对文献的编排,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那些从西方“借用”来的政党理念,在中国这个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如何遭遇了“水土不服”的困境。我能感受到,在那个时代,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政党,面临着来自封建残余势力、社会经济落后以及民众政治素养不足等多方面的挑战。这种“幻灭”,是一种深刻的教训,它促使后来的探索者,更加深入地反思中国自身的国情,以及如何将外来思潮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一卷的选集,让我看到了中国政党思想发展的萌芽阶段,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激情,但也伴随着现实的残酷,为理解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的复杂性提供了宝贵的一瞥。

评分

《中国政党学说文献汇编》第一卷《借用与幻灭(1894.11—1914.3)》带给我的是一种穿越时空的思想体验。我并非一个专业的历史研究者,但作为一名对中国近代史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原本可能散落在浩瀚史料中的碎片,以一种极具学术品味的方式整合起来,并赋予了它们清晰的意义。1894年到1914年,这二十年间,中国经历了从清末的维新变法到辛亥革命,再到中华民国的建立,政治舞台上的风云变幻,其核心驱动力之一,便是对新型政治组织形式的探索,其中政党便是最为引人瞩目的概念之一。书中对于“借用”的描绘,让我得以窥见当时中国知识分子面对西方政治制度时的态度。他们并非盲目排斥,而是积极地去了解、去学习,希望从中找到解决中国当下危机的良方。那些早期关于政党构想的文献,充满了理想主义的光辉,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忧虑。然而,正如书名所揭示的“幻灭”,这种“借用”最终并未能完全如愿。我能从中感受到,在将西方政党理论应用于中国实践的过程中,遇到了诸多意想不到的阻碍。政治土壤的差异、社会结构的复杂、民众政治参与的程度,以及来自旧势力的阻挠,都使得那些“借用”来的模型,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显得步履维艰,甚至最终走向了某种程度的“幻灭”。这种“幻灭”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一种对现实的清醒认知,它促使人们反思,在引进外来思想时,必须结合自身的国情,进行创造性的转化。第一卷所聚焦的这段历史,恰恰是政党理念在中国落地生根前,经历最初的碰撞与试错的重要阶段,为理解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的演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这部《中国政党学说文献汇编》的第一卷,简直是为我这样对中国近代思想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量身定制的。它并没有铺天盖地地塞给我所有资料,而是极其精炼地选取了1894年11月到1914年3月这段极为关键的两年,并用“借用与幻灭”这样一个极具概括性和揭示性的主题贯穿始终。这让我能够在一个非常聚焦的范围内,深入理解中国知识分子是如何第一次,或者说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开始认真审视和学习“政党”这一概念的。从甲午战争的惨痛教训开始,中国面临的不仅仅是外部的军事侵略,更有内部制度的腐朽。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的政党制度,特别是其组织动员能力和政治参与形式,自然引起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注意。书中收录的文献,就像是一幅幅生动的浮世绘,描绘了他们对政党制度从陌生到好奇,再到尝试模仿的心路历程。我可以想象,他们是如何搜集各种关于西方政党的信息,又是如何试图将这些舶来的理念与中国的现实嫁接。然而,“幻灭”二字,恰恰道出了那个时代探索的艰辛与复杂。我能感受到,他们所“借用”的西方政党模型,在中国这个千年帝制刚刚瓦解、社会结构剧烈变动的土壤中,难以生根发芽。书中对文献的选择和解读,让我看到了理论与现实的冲突,理想与实践的差距,以及当时中国社会自身所存在的局限性。这种“幻灭”,并非意味着完全的失败,而是一种深刻的反思,它为后来的政党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第一卷的呈现,让我对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困惑、挣扎与思考,有了更为立体和深刻的认识。

评分

《中国政党学说文献汇编》第一卷《借用与幻灭(1894.11—1914.3)》的价值,在于它不是孤立地呈现历史文献,而是以一种极具穿透力的学术眼光,将那个时期中国社会在政党理念上的探索置于一个宏大的历史脉络中进行审视。1894年到1914年,这是中国从帝制走向共和的剧烈转型期,也是西方政治思潮涌入中国最为活跃的时期。书中精心挑选的文献,如同历史的回声,真实地记录了中国知识分子如何接触、理解并尝试运用“政党”这一概念来回应国家民族危亡的紧迫性。我读到的一些文献,展现了早期改良派对政党作为革新力量的期望,他们试图借鉴西方的政党制度来推动政治改革,希望通过有组织的政治力量来挑战根深蒂固的封建统治。然而,这种“借用”并非一帆风顺,书中也清晰地呈现了他们在实践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理论上的困惑。例如,如何在缺乏成熟的政治土壤、民众政治意识尚未觉醒的情况下建立有效的政党?如何应对清政府的压制与反扑?这些问题都成为了他们探索道路上的巨大阻碍。而当革命浪潮兴起,早期革命党人对政党组织形式的探索,更是充满了革命者的激情与理想。他们试图通过建立强大的革命政党来推翻帝制,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然而,即便如此,他们的尝试也未能完全摆脱“幻灭”的阴影。书中对这些文献的编排和解读,让我深刻感受到,政党理念的引进,既是一个学习和借鉴的过程,也是一个与中国本土实际相结合、不断试错与调整的过程。第一卷的“借用与幻灭”主题,精准地抓住了这个时期中国政党思想发展中最核心的矛盾与张力,为我们理解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进提供了极富启发性的视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