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翻譯專業研究者、學生,英語學習者 《譯傢之言:翻譯乃大道》是《譯傢之言》係列之一,為餘光中先生談翻譯文章的閤集,既有翻譯理論又有翻譯實踐,同時有對漢語本身的思考。餘光中先生作為一代大傢,文筆優美,文章極具可讀性。《譯傢之言:翻譯乃大道》不但可作為翻譯專業研究者、學生以及英語學習者的參考,也適閤對翻譯及其背後文化感興趣的大眾讀者。
內容簡介
《譯傢之言:翻譯乃大道》是《譯傢之言》係列之一,選收餘光中先生譯論二十餘篇,既談翻譯,也談現代中文,以散文形式寫譯論,熔知性和感性於一爐,見解精闢獨到,文筆優美清麗,各篇論文本身就是好文章,足以示範。
作者簡介
餘光中,詩人、散文傢、翻譯傢、批評傢。1952 年畢業於颱灣大學外文係;1959 年獲美國愛阿華大學藝術碩士;先後任教於颱灣東吳大學、師範大學、颱灣大學、政治大學,其間兩度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國多所大學任客座教授;1972 年任颱灣政治大學西語係教授兼主任;1974—1985 年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係教授;1985 年至今,任颱灣中山大學教授及講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時間兼任文學院院長及外文研究所所長。
自謂詩歌、散文、評論、翻譯為其“四度空間”,現已齣版詩集19 種,散文集14 種,評論集6 種,翻譯集13 種;在翻譯上亦貢獻良多,齣版譯書多種,除戲劇外,當以英、美、土耳其之譯詩為著,代錶作有《老人與海》《梵高傳》《英美現代詩選》《王爾德喜劇全集》《錄事巴托比》等。
目錄
1序 思果
1 翻譯與批評
5 中國古典詩的句法
15 中西文學之比較
32 幾塊試金石——如何識彆假洋學者
38 翻譯和創作
56 外文係這一行
63 用現代中文報道現代生活
71 變通的藝術——思果著《翻譯研究》讀後
86 廬山麵目縱橫看——評叢書版英譯《中國文學選集》
107 哀中文之式微
111 論中文之西化
130 早期作傢筆下的西化中文
142 從西而不化到西而化之
164 與王爾德拔河記——《不可兒戲》譯後
174 白而不化的白話文——從早期的青澀到近期的繁瑣
188 橫行的洋文
195 翻譯乃大道
198 譯者獨憔悴
201 中文的常態與變態
225 作者,學者,譯者——“外國文學中譯國際研討會”主題演說
238 論的的不休
257 翻譯之教育與反教育
精彩書摘
外文係這一行 我曾經是外文係的學生,現在我是外文係的教授,可是在自己的感覺裏,我永遠是外文係的學生,我學的是這一行,迷的也是這一行。三位一體,我的快樂便在其中。對於自己當初的抉擇,我從未懊悔過。 我曾經考取過五傢大學的外文係,北大、金大、廈大、颱大、師院(即師大前身)。北大沒有進成,因為當時北方不寜,可是對於考取北大這件事,直到現在,我還保持一份高中生的自豪。師院也沒有去。因為同時考取瞭颱大。不過和師院的緣分,並未因此斷絕;自從做講師以來,我始終沒有脫離過師大。梁實鞦先生對英韆裏先生嘗戲謂我是“楚材晉用”。楚人顯然不急於收迴這塊“楚材”,因為我迴到母校去兼課,已經是畢業後十四年的事瞭。至於“晉用”,也有一段“秘辛”:我任師大的講師,先後垂八年之久,這在儒林正史上雖然不算最高紀錄,相去恐亦不遠瞭。“蹭蹬”瞭這麼久,事實上還是該怪自己不善於填錶格,辦手續。最後,還是先做瞭美國的副教授,纔升為中國的副教授的,“楚材晉用”變成瞭“夏材夷用”,很有一點“遠交近攻”的意味。 我的外文係老師,包括英韆裏、蘇維熊、黎烈文、梁實鞦、趙麗蓮、曾約農、黃瓊玖和吳炳鍾。最前麵的三位不幸作古;最後麵的一位是電視名人,他的一張“娃娃臉”很是年輕。“吳炳鍾也教過你嗎?”是朋友們常有的反應。 不過,在語文上影響我最大的,大得使我決定念外文係的,卻是在中學時代教瞭我六年英文的老師孫良驥先生。他齣身金陵大學外文係,發音清暢,教課認真,改起捲子來尤其仔細。在班上,他對我一直鼓勵多於嗬責,而且堅信自己的這位學生將來一定會有“成就”。那已經是三十年前的事瞭。少年時代的恩師是不是還在大陸甚至還在世上,已經十分渺茫,雖然直到此刻,他的教誨,和嚴峻中透齣慈祥的那種神情,猶迴蕩在我的心中。時常,麵對著自己滿架的著作和翻譯,最大的遺憾,就是不能把這些書親手捧給老師看。 現在輪到自己背負黑闆,麵對下麵的青青子衿,不免有一種輪迴的感覺。輪到自己來教英詩,恰恰也在颱大文學院樓下的那間大教室。一麵朗吟莎翁的十四行,一麵打量左邊角落裏的那位學生,可是我並沒有看見她,我隻是在搜尋自己,十六年前坐在那座位上的自己,一個不快樂其實也並不憂愁的青年。一麵朗吟,一麵在想,十六年前坐在這講颱上的英先生,心裏在想些什麼,講到這一首的時候,他的詮釋是什麼? ……
前言/序言
序 我教翻譯,時常發見改學生的翻譯不是改翻譯,是改他們的中文;我看彆人的創作,發見他們寫的就是劣譯。中文已經不是中文,需要把汙染,劣譯的汙染,洗乾淨。我們已經不會說話;我們說的是不中不西的混話,連國學大師,不懂外文的人都寫汙染的白話文。我真害怕。因此寫瞭《翻譯研究》、《翻譯新究》兩本書。有位教翻譯的朋友說,我書裏說的毛病,現在犯的人已經少瞭。他要歸功於我,我可不敢有這個自信。 現在看瞭餘光中兄論翻譯和現代中文的文章,非常高興。一是,我所佩服的大作傢和我抱相同的見解;二是,他的書一齣,劣譯真會減少,大傢的中文也可以寫好些。我們各說齣要說的話,說法雖然各有一套,內容很多相同。他的影響力大,大傢如果好好讀他的文章,我相信翻譯可以大有改進,中文也不能亂寫。我讀瞭他的文章得到證明,原來我沒有大驚小怪,是有問題。 我們的議論可以互相補充。諸如濫用名詞、代名詞、介係詞,話不直說,卻要大兜圈子等。 餘兄說的話無不中肯,如譯者要他說的條件,就必須是學者。他本人中西學都紮實,不是空頭文學傢。(看他談中西文學,尤其是詩,多麼在行!)他連德、法、西(班牙)、意文都知道不少。他的英文修養很深,中文不用說,這種人纔能翻譯。外文理解有問題,中文錶達情意不高明,就不必翻譯瞭。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餘兄做事認真到極點,隻要看他主持翻譯奬齣題目的主張,教授翻譯所用的方法就可以知道。他不管做什麼事都不馬虎。我們翻譯也一樣,不能輕率。 隻有一點,餘兄不能說,就是纔氣。他有纔,所以譯得好,也能教人翻譯。我們不能提,因為纔是天生的。不過我們如果盡瞭力,也可以把事做好,以努力補纔之不足吧。而且還有原文呢。 餘兄語重心長,說的話是金針。我希望凡是動筆的青年都好好讀一讀。 《中西文學之比較》是極不容易寫的文章,餘兄能舉其要,真有功力。隻是論詩多而論文少一些,將來希望他補充。(如中國散文不尚幽默,而這一點西方人看重,可一提。) 他寫《論的的不休》,實在好極。可以再一提的是許多形容詞“的”,可以隻留最後一個,刪去以前各個就行瞭。如“體麵的、要強的、好夢想的、利己的、個人的、健壯的、偉大的”,這一串形容詞,除瞭“個人的”,都可以拿掉“的”,隻留末瞭一個(偉大)“的”,就夠瞭。 各篇論文本身就是好文章,寫得清楚有力,組織完善,足以示範。 《論中文之西化》一文檢討“五四”以來白話文之發展,有卓見,句句有根據,有議論。上麵提瞭,他辦事認真而有方法,叫我欽佩,簡直和治軍作戰、處理國務一樣,就像他寫的稿字字清晰,排字容易也不會排錯。他這種精神乾什麼都好。他是天纔,詩文傑齣而又博學多能。我認識的纔人不少,餘兄是頂兒尖兒。
譯傢之言:翻譯乃大道(中英雙語) 引言:跨越語言鴻溝的智慧之聲 語言,是人類文明的基石,是思想交流的橋梁。然而,語言的差異,卻如同橫亙在不同文明之間的無形之牆,阻礙著理解與溝通。在人類曆史的長河中,無數的先哲智者,用他們的智慧與汗水,試圖搭建起溝通的階梯,其中,“翻譯”便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本書《譯傢之言:翻譯乃大道(中英雙語)》,正是匯聚瞭一群在翻譯領域深耕多年的先行者、實踐者以及理論傢的寶貴經驗與深刻洞見。它並非簡單地羅列翻譯技巧,而是旨在揭示翻譯作為一種“大道”的本質,探尋其背後蘊含的哲學思辨、文化底蘊以及藝術匠心。通過中英雙語的呈現,本書力求為讀者提供一個多維度、深層次的理解視角,讓人們重新認識翻譯的價值,感受譯者在文字世界裏穿梭遊走的獨特魅力。 第一章:翻譯的邊界與超越——從文本到意義的生命之旅 翻譯,絕非僅僅是詞語的機械轉換,而是一次對原文生命力的重塑與再造。本章深入探討瞭翻譯的根本性問題:語言的不可譯性與翻譯的可能性。譯者需要麵對的,是不同語言體係中蘊含的文化差異、曆史積澱、思維模式,以及那些難以用精確詞語錶達的微妙情感和意境。本書將從多個角度剖析這些挑戰,並闡述譯者如何通過深厚的語言功底、廣博的知識背景以及敏銳的文化洞察力,努力剋服這些障礙,力求在譯文中重現原文的神韻。 詞語的囚籠與意義的飛翔: 語言是有限的,而思想是無限的。詞語的含義並非一成不變,它受到語境、文化、時代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譯者如何在有限的詞語中捕捉並傳達原文那無限的意義,成為一項艱巨的任務。本章將通過具體的案例,展示譯者如何巧妙地運用比喻、轉義、意譯等多種手法,擺脫詞語的“囚籠”,讓意義得以自由飛翔。 文化基因的傳承與再編碼: 每一種語言都承載著其獨特的文化基因。諺語、典故、習俗,這些深植於文化土壤中的元素,往往難以直接在另一種文化中找到對應。本書將重點討論譯者在麵對這些文化“硬骨頭”時所采取的策略,包括解釋性注釋、文化遷移、乃至創造性的“再編碼”,以確保文化信息的準確傳遞,避免文化誤讀。 文本的多義性與譯者的抉擇: 優秀的文學作品往往充滿多義性,給讀者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然而,對於譯者而言,這種多義性卻帶來瞭一係列艱難的抉擇。是保留其模糊性,還是試圖予以明確?選擇哪一種解釋,又會如何影響讀者對原文的理解?本章將引導讀者思考譯者在文本多義性麵前的責任與睏境,以及他們是如何在忠實與創造之間尋求平衡的。 翻譯的“可見性”與“不可見性”: 優秀的翻譯,常常讓人感覺不到翻譯的存在,仿佛原文本身就以另一種語言呈現。然而,在某些情況下,譯者的“可見性”又至關重要,例如在學術翻譯中,對專業術語的準確界定和解釋,能夠極大地幫助讀者理解。本章將探討翻譯的“可見性”與“不可見性”之間的辯證關係,以及譯者如何根據不同的文本類型和讀者需求,靈活地調整自己的“可見度”。 第二章:譯者的修煉之道——精湛技藝與人文情懷的融閤 翻譯不僅是一項技術活,更是一門藝術,一種需要長期修煉的“道”。本章將聚焦於譯者自身素質的培養,強調技藝的精進與人文情懷的並重。它深入剖析瞭一名優秀的譯者需要具備哪些特質,以及如何通過不懈的努力,將這些特質轉化為駕馭語言、連接文化的強大能力。 語言的雙刃劍:精準與靈動: 精準是翻譯的生命綫,而靈動則是翻譯的靈魂。本章將詳細闡述譯者如何在追求語言精準的同時,保持譯文的生動性和可讀性。這涉及到對詞匯的精準把握,對語法結構的靈活運用,以及對語氣的恰當拿捏。譯者如同技藝精湛的工匠,用語言這把雙刃劍,雕琢齣字裏行間的韻味。 知識的廣度與深度的力量: 翻譯的深度,往往取決於譯者知識的廣度與深度。無論是文學、曆史、哲學,還是科學技術,廣博的知識儲備都能幫助譯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內涵,從而做齣更準確、更貼切的翻譯。本章將強調終身學習的重要性,以及譯者如何通過持續的知識積纍,不斷拓展自己的認知邊界。 文化敏感度與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優秀的譯者,必然是一位齣色的跨文化交際者。他們不僅要理解另一種文化的錶象,更要洞察其深層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本章將探討如何培養和提升譯者的文化敏感度,以及如何運用這種敏感度,在跨文化交際中避免誤解,促進理解。 邏輯思維與批判性思考: 翻譯過程也是一個不斷進行邏輯判斷和批判性思考的過程。譯者需要審視原文的邏輯鏈條,評估其論證的嚴密性,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準確的傳達。本章將引導讀者瞭解譯者在處理復雜邏輯和批判性內容時所運用的思維方法。 職業道德與責任擔當: 翻譯工作者肩負著重要的文化傳播責任。他們需要恪守職業道德,堅持獨立判斷,避免因個人偏見或外部壓力而歪麯原文。本章將強調譯者的責任擔當,以及他們在維護信息真實性和促進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角色。 第三章:翻譯的藝術之境——再現與創新的交織 翻譯,被譽為“第二創作”,其本質在於“再現”原文的精神,又在“創新”中賦予其新的生命。本章將從藝術的視角,審視翻譯的獨特魅力,探討譯者如何在忠實原文的基礎上,實現藝術的升華與創新。 詩歌的韻律與情感的共鳴: 詩歌翻譯是翻譯領域中最具挑戰性的領域之一。如何將原文的意境、韻律、節奏以及作者強烈的情感傳遞給另一種語言的讀者,需要譯者具備極高的藝術造詣。本章將通過分析不同詩歌翻譯的成功案例,揭示譯者如何在字詞的選擇、句式的安排、以及意象的構建上,達到與原文詩歌的“神似”。 文學敘事的節奏與風格的復刻: 小說、散文等文學作品的翻譯,不僅要傳達故事情節,更要復刻作者獨特的敘事風格和語言魅力。本章將探討譯者如何捕捉原文的敘事節奏,理解作者的語氣和情感色彩,並在譯文中進行恰當的再現,讓讀者如同閱讀母語作品一般,獲得身臨其境的感受。 學術著作的嚴謹與思想的傳遞: 學術翻譯是對譯者知識深度和嚴謹性的極大考驗。在本章中,我們將重點關注學術翻譯中的挑戰,例如專業術語的統一性、概念的準確界定、以及復雜論證的清晰錶達。譯者需要成為思想的“搬運工”,將原著者的思想精準地傳遞給不同語言背景的讀者。 戲劇的衝突與舞颱的張力: 戲劇翻譯的特殊之處在於,它需要兼顧文本的文學性和舞颱的錶演性。本章將探討譯者如何在譯文中保留戲劇的衝突性、人物的對話張力,以及情感的跌宕起伏,讓譯文在舞颱上煥發新的生命力。 翻譯作為“對話”的藝術: 翻譯並非單嚮的輸齣,而是一種與原文的“對話”。譯者通過理解、重構、再錶達,與作者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交流。本章將引導讀者從“對話”的視角來理解翻譯,認識到翻譯過程中譯者主動的思考與創造性。 第四章:翻譯的未來圖景——技術賦能與人文堅守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翻譯工具和技術不斷湧現,為翻譯行業帶來瞭新的機遇與挑戰。本章將展望翻譯的未來,探討技術如何賦能翻譯,以及在技術浪潮中,譯者的人文堅守將何去何從。 機器翻譯的演進與輔助作用: 機器翻譯的發展,極大地提高瞭翻譯的效率。本章將分析當前機器翻譯的優勢與局限,以及它如何成為譯者強大的輔助工具,例如在信息檢索、初步翻譯等方麵。 人工智能與譯者的協同進化: 人工智能在翻譯領域的應用,引發瞭廣泛的討論。本章將探討人工智能與譯者之間的關係,以及未來的協同模式。譯者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提升工作效率,同時保持對翻譯質量的絕對把控,將是未來研究的重點。 多模態翻譯的挑戰與機遇: 隨著信息傳播方式的多樣化,翻譯已不再局限於文本。圖像、音頻、視頻等多模態內容的翻譯,為譯者帶來瞭新的挑戰和機遇。本章將探討多模態翻譯的特點,以及譯者如何適應這種新的需求。 翻譯教育的革新與人纔培養: 麵臨技術變革和行業發展的需求,翻譯教育需要不斷革新。本章將探討未來翻譯教育的模式,如何培養既掌握前沿技術,又具備深厚人文素養的復閤型翻譯人纔。 翻譯的價值重塑與文化使命: 在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翻譯的價值更顯珍貴。它不僅是語言的轉換,更是文化的橋梁,思想的載體。本章將強調翻譯在促進全球理解、化解文化衝突、以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重要作用,重塑翻譯作為“大道”的時代意義。 結語:翻譯,連接世界的無限可能 《譯傢之言:翻譯乃大道(中英雙語)》的每一頁,都凝聚著譯者們的智慧與汗水,閃耀著對語言的熱愛與對文化的敬畏。本書希望通過這些真摯的“譯傢之言”,讓更多的讀者認識到翻譯的博大精深,感受譯者在文字世界裏默默耕耘的偉大。翻譯,正如一條生生不息的大道,連接著過去與未來,連接著東方與西方,連接著無數的個體與廣闊的世界。它以無形之手,推動著人類文明的交流與進步,展現著連接世界的無限可能。希望本書能成為您探索翻譯世界的一扇窗口,激發您對語言、對文化、對溝通的更深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