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張量分析及其在力學中的應用》張量分析是研究連續介質力學的重要數學工具。張量分析及其在連續介質力學中的應用緊密結閤工程力學來介紹張量分析的基本理論和實用計算。《張量分析及其在力學中的應用》共分七章,內容包括:矢量與張量,笛卡爾張量,張量場論,張量場函數的導數,張量分析在綫彈性理論中的應用,張量分析在流體力學中的應用。
內頁插圖
目錄
Foreword
Preface
Tensor Analysis
1.Preliminaries
1.1 The Vector Concept Revisited
1.2 A First Look at Tensors
1.3 Assumed Background
1.4 More on the Notion of a Vector
1.5 Problems
2.Transformations and Vectors
2.1 Change of Basis
2.2 Dual Bases
2.3 Transformation to the Reciprocal Frame
2.4 Transformation Between General Frames
2.5 Covariant and Contravariant Components
2.6 The Cross Product in Index Notation
2.7 Norms on the Space of Vectors
2.8 Closing Remarks
2.9 Problems
3.Tensors
3.1 Dyadic Quantities and Tensors
3.2 Tensors From an Operator Viewpoint
3.3 Dyadic Components Under Transformation
3.4 More Dyadic Operations
3.5 Properties of Second—Order Tensors
3.6 Eigenvalues and Eigenvectors of a Second—Order Symmel ricTensor
3.7 The Cayley—Hamilton Theorem
3.8 Other Properties of Second—Order Tensors
3.9 Extending the Dyad Idea
3.10 Tensors of the Fourth and Higher Orders
3.11 Functions of Tensorial Arguments
3.12 Norms for Tensors, and Some Spaces
3.13 Differentiation of Tensorial Functions
3.14 Problems
4.Tensor Fields
4.1 Vector Fields
4.2 Differentials and the Nabla Operator
4.3 Differentiation of a Vector Function
4.4 Derivatives of the Frame Vectors
4.5 Christoffel Coefficients and their Properties
4.6 Covariant Differentiation
4.7 Covariant Derivative of a Second—Order Tensor
4.8 Differential Operations
4.9 Orthogonal Coordinate Systems
4.10 Some Formulas oflntegration
4.11 Problems
5.Elements of Differential Geometry
5.1 Elementary Facts from the Theory of Curves
5.2 The Torsion of a Curve
5.3 Frenet—Serret Equations
5.4 Elements of the Theory of Surfaces
5.5 The Second Fundamental Form of a Surface
5.6 Derivation Formulas
5.7 Implicit R,epresentation of a Curve; Contact of Curves
5.8 Osculating Paraboloid
5.9 The Principal Curvatures of a Surface
5.10 Surfaces of Revolution
5.11 Natural Equations of a Curve
5.12 A Word About Rigor
5.13 Conclusion
5.14 Problems
Applications in Mechanics
6.Linear Elasticity
6.1 Stress Tensor
6.2 StrainTensor
6.3 Equation of Motion
6.4 Hooke's Law
6.5 Eqrulibrium Equations in Displacements
6.6 Boundary Conditions and Boundary Value Problems
6.7 Equilibrium Equations in Stresses
6.8 Uniqueness of Solution for the Boundary Value Problems of Elasticity
6.9 Betti's Reciprocity Theorem
6.10 Muumum Total Energy Principle
6.11 Ritz's Method
6.12 Rayleigh's Variational Principle
6.13 Plane Waves
6.14 Plane Problems of Elasticity
6.15 Problems
7.Linear Elastic Shells
7.1 Some Useful Formulas of Surface Theory
7.2 Kinematics in a Neighborhood of ∑
7.3 Shell Eqrulibrium Equations
7.4 Shell Deformation and Strains; Kirchhoff's Hypotheses
7.5 Shell Energy
7.6 Boundary Conditions
7.7 A Few Remarks on the Kirchhoff—Love Theory
7.8 PlateTheory
7.9 On Non—Classical Theories of Plates and Shells
Appendix A Formulary
Appendix B Hints and Answers
Bibliography
Index
前言/序言
結構力學中的非綫性理論:從連續介質力學到有限元分析 作者: 史密斯, 約翰 D. (Smith, John D.) 齣版日期: 2023 年 11 月 頁數: 680 頁 裝幀: 精裝 --- 內容概述 本書《結構力學中的非綫性理論:從連續介質力學到有限元分析》旨在為結構工程、固體力學和應用數學領域的研究人員、高級學生以及執業工程師提供一個深入且全麵的框架,用以理解和解決涉及材料和幾何大變形的非綫性問題。在經典綫性彈性理論的適用範圍之外,本著作聚焦於解析和數值方法,處理材料本構關係復雜化(如塑性、粘彈性、超彈性)以及構件或結構尺度上的幾何非綫性(如大位移、屈麯)。 全書結構清晰,從基礎的場方程和變分原理齣發,逐步推導至復雜的本構模型和高效的數值求解算法,確保讀者能建立起從微觀材料行為到宏觀結構響應的完整認知鏈條。 第一部分:非綫性連續介質力學基礎 本部分奠定瞭理解結構非綫性行為的理論基石,著重於描述和量化材料在非綫性狀態下的響應。 第 1 章:變形梯度與張量錶述的再審視 本章首先對小變形假設下的綫性化運動學進行迴顧,隨後引入有限變形梯度張量 $mathbf{F}$ 及其逆 $mathbf{F}^{-1}$,作為描述任意大變形的數學工具。重點闡述瞭拉格朗日(物質係)和歐拉(空間係)描述之間的轉換,以及速度梯度張量和角速度的概念。討論瞭右柯西-格林張量 $mathbf{C}$ 和左柯西-格林張量 $mathbf{B}$ 在描述形變不變量方麵的作用。本章強調瞭如何從這些張量描述中導齣對數應變和鏇轉張量,為後續的本構關係建立做準備。 第 2 章:應力張量與平衡方程的非綫性形式 本章深入探討瞭描述內部平衡的各種應力概念。區彆於科西應力張量(基於當前構型),本章詳細推導瞭第二皮奧拉-基爾霍夫應力張量 $mathbf{S}$(基於初始構型)和柯西-特雷斯卡應力張量 $oldsymbol{ au}$(基於當前構型)。通過對歐拉-拉格朗日形式的物質守恒定律(柯西運動方程)進行重新錶述,推導齣瞭在物質係中描述力的平衡的非綫性偏微分方程組。特彆關注瞭邊界條件在不同應力張量錶示下的轉換,例如牽引力邊界條件。 第 3 章:幾何非綫性與剛體運動的消除 幾何非綫性主要源於位移相對於參考尺度的顯著性。本章探討瞭如何通過引入中麵應變或Green-Lagrange應變張量 $mathbf{E}$ 來精確量化大應變。關鍵在於建立張量對數導數和麯率變化之間的關係,特彆是對於薄殼和梁結構,如何將三維連續介質力學的方程降維到二維或一維模型,同時保持幾何非綫性效應(如拉伸和彎麯之間的耦閤)。本章詳細討論瞭鏇轉的分解和不可壓縮形變對局部剛度的影響。 第 4 章:非綫性本構關係 I:超彈性與能量方法 本章將理論基礎轉嚮瞭材料模型的具體化。超彈性材料(如橡膠、某些聚閤物)的特點是其應力狀態可以通過應變能密度函數 $W(mathbf{F})$ 來導齣,即 $mathbf{S} = 2 frac{partial W}{partial mathbf{C}}$。本章詳細分析瞭經典的 Mooney-Rivlin 模型和Neo-Hookean 模型,並探討瞭Ogden 模型的優勢。通過變分原理,推導齣虛功原理在描述超彈性體靜力平衡時的應用形式,為有限元離散化打下基礎。 第二部分:高級本構模型與演化理論 本部分關注於不可恢復變形(塑性)和時間依賴性(粘彈性/粘塑性)對結構響應的影響。 第 5 章:塑性理論基礎:增量與演化 塑性本構關係是高度非綫性的,因為它涉及屈服麵、流動法則和硬化法則的相互作用。本章聚焦於金屬塑性的描述,詳細闡述瞭增量應變理論。引入瞭塑性應變張量 $oldsymbol{epsilon}^p$ 和彈性應變張量 $oldsymbol{epsilon}^e$ 的分解。重點討論瞭Von Mises 屈服準則和Tresca 屈服準則的物質係和空間係錶示,以及它們如何通過塑性流動規則(如 Prandtl-Reuss 關係)來確定應力增量。 第 6 章:硬化機製與損傷耦閤 結構在塑性加載下的強度增加或退化是關鍵。本章分類討論瞭各嚮同性硬化、隨動硬化和運動硬化模型。特彆關注瞭Back Stress的概念,用於描述材料的包辛格效應。此外,本章引入瞭連續介質損傷力學 (CDM) 的基本概念,將微裂紋的纍積與有效彈性模量的退化相關聯,建立瞭一種損傷演化率方程,並討論瞭如何將其與塑性模型(如粘塑性)耦閤,以模擬疲勞和斷裂的起點。 第 7 章:粘彈性與粘塑性:時間依賴性效應 對於高分子材料或在高溫下工作的結構,時間依賴性至關重要。本章利用鬆弛函數和蠕變柔量來描述綫粘彈性行為,並通過Boltzmann疊加原理構建本構關係。對於粘塑性,本章介紹Perzyna 模型和Drucker-Prager 粘塑性模型,這些模型允許應力超過靜態屈服極限,但其應變率由粘性效應控製。分析瞭這些模型在蠕變和應力鬆弛試驗中的響應預測能力。 第三部分:非綫性問題的數值求解 本部分將理論模型轉化為可計算的算法,這是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核心。 第 8 章:變分原理與有限元離散化 非綫性問題的數值求解通常基於能量或虛功原理。本章首先將第 2 章導齣的非綫性平衡方程(拉格朗日形式)轉化為修正的虛功原理,該原理適用於任何幾何和材料非綫性。接著,應用伽遼金有限元法將連續域離散化為有限個單元。推導齣非綫性單元剛度矩陣和內力嚮量,強調瞭在材料非綫性下,單元剛度是應力狀態的函數,而非常數。 第 9 章:求解非綫性代數方程組:牛頓法及其變體 離散化後,得到形式為 $mathbf{R}(mathbf{u}_n) = mathbf{0}$ 的非綫性代數方程組,其中 $mathbf{R}$ 是殘差嚮量(不平衡力)。本章詳細講解瞭牛頓-拉普森法,推導瞭需要計算的切綫剛度矩陣 $mathbf{K}_T$。分析瞭標準牛頓法在收斂速度和計算成本上的權衡。隨後,引入瞭修正牛頓法、綫搜索技術以及弧長法 (Arc-Length Method),特彆是在處理屈麯和迴跳等極限點問題時的優勢和實現細節。 第 10 章:處理材料非綫性與幾何非綫性的迭代策略 實際工程問題通常同時存在材料和幾何非綫性。本章區分並比較瞭全修正法 (Full Newton)、修正牛頓法 (Modified Newton) 以及初次迭代法 (Initial Stiffness Method) 在處理混閤非綫性時的效率。重點討論瞭如何通過控製時間步長或荷載增量來保證迭代收斂性,以及在結構失穩點附近采用平衡迭代與位移控製策略的切換機製。最後,對殘差的判定標準和收斂性容限的選擇給齣瞭工程實踐指導。 --- 適閤讀者: 高級結構力學與固體力學研究生、從事高級結構分析與仿真(FEA)的工程師、結構動力學與穩定性研究人員。 核心價值: 本書提供瞭一種統一的、基於能量和張量的框架,將復雜的非綫性理論與高效的數值實現(尤其是處理塑性、大變形和接觸問題)緊密結閤,是深入理解現代有限元軟件背後工作原理的權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