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遥远的星辰》中,小说家以阿图罗•B为叙述者讲述了一群活跃于智利中部城市康塞普西翁的诗人,在1973年智利政变之后风流云散的故事。显然,叙述者姓名中的字母“B”暗示了这个人物身上有着波拉尼奥自己的影子。在小说的前半部分,这些二十岁上下的青年诗人整天聚集在一起,讨论各自作品的得失成败,并谈论绘画、建筑、摄影等艺术话题。当然,就像所有年轻人一样,他们也会陷入种种感情的纠葛,为爱情而相互敌视并爆发出激烈的争吵。可以说,每个时代的文艺青年都会在生命的某个段落有这样的经历,并在此后的岁月里被庸常的生活改造为普通青年,于结婚生子后慢慢老去。
评分有空看看,希望努力读书
评分了解文学批评的各个流派之用
评分还可以,以后继续在这里买
评分就这样,波拉尼奥在《遥远的星辰》中延续了自己一贯的“跑题”风格,穿插讲述一系列人物的命运,而并不尝试构建小说的整体性图景。阅读这部作品,就好像置身在熙熙攘攘的候车大厅,每个人物都跑过来向你讲述一遍他的流亡故事,然后转身就消失在站台,永远不再回来。你在这里看不到什么精巧的结构安排,有的只是那些流亡者动荡、荒唐的生活。波拉尼奥似乎要以这种方式去呈现生活本身的复杂质地,把读者裹挟在其中,感受流亡生活的空虚、混乱与无奈。
评分以小说中贯穿性的人物卡洛斯•维德尔为例。他原本名叫阿尔韦托•鲁伊斯—塔格莱,是一位频繁参加各类诗歌活动的年轻人。在智利政变之后,他摇身一变成了皮诺切特军政府的空军飞行员,连名字都改成了卡洛斯•维德尔。在表面上,卡洛斯•维德尔热衷于以高超的飞行技巧,在天空中用拉烟写下诸如“火之学徒们”、“南极是智利”等毫无诗意的诗句,成为彼时智利的著名诗人。而在私下里,卡洛斯•维德尔则不断诱杀女诗人,将她们的尸体残忍地加以肢解并拍照留念。这位明星诗人是如此的疯狂,以至于他要将这些照片当成艺术品公开展览,最终暴露了自己的罪行。在此后的岁月里,他在欧洲四处流亡,以各种笔名发表诗歌、小说、制作电子游戏、拍摄色情电影,执着于各类怪诞的艺术实验。
评分正版支持
评分想买这本书很久了 做活动收的
评分好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