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贾想1996—2008:贾樟柯电影手记 | 作者 | 贾樟柯 |
| 定价 | 24.00元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301149119 | 出版日期 | 2009-03-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大32开 | 商品重量 | 0.300Kg |
| 内容简介 | |
| 该书是贾樟柯本人本有关电影创作的著作,是对其十余年来导演生涯的梳理与总结,全景纪录了这些年来其思考和活动的踪迹。书中收录了贾樟柯导演生涯各时期对电影艺术孜孜不倦的探索和独特的思考,另有多篇与电影界、艺术界、媒体等多领域关键人物的代表性访谈。 全书以贾樟柯所拍电影为纲,所有收录文章以发表的时间顺序排列,呈现出导演个人敏感而执着的心路历程。发行其间还将由北大出版社出版贾樟柯的本电影专著,该书汇集了贾樟柯从影十二年里所写的心血文章和重要演讲,对谈实录。 全书文字风格坚定或迷惘,愤怒或幽默,更体现出贾樟柯以电影抒写“良知的乡愁”的深切情怀。 href='#' target=_blank> |
| 作者简介 | |
| 贾樟柯,中国第六代导演的代表性人物;2006年,故事片《三峡好人》获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影片金狮奖;美国《纽约时报》评价他为“当今世界40岁以下的*导演”。 生于1970年,山西省汾阳人。1993年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blog)文学系,从1995年起开始电影编导工作 |
| 目录 | |
| 序言 贾樟柯,和他们不一样的动物 1996年,《小山回家》 我的焦点 1998年,《小武》 《小武》导演的话 片段的决定——《小武》 我不诗化自己的经历 业余电影时代即将再次到来 有了VCD和数码摄像机以后 东京之夏 一个来自中国基层的民间导演(对谈) 林旭东/贾樟柯 2000年。《站台》 《站台》导演的话 片段的决定——《站台》 谁在开创华语电影的新世纪 假科长的《站台》你买了吗? 经验世界中的影像选择(笔谈) 孙健敏/贾樟柯 2001年。《公共场所》 《公共场所》导演的话 《公共场所》自述 2002年。《任逍遥》 《任逍遥》导演的话 我比孙悟空头疼 有酒方能意识流 无法禁止的影像 世界就在榻榻米上 听说电影的春天就要到了 2004年。《世界》 《世界》导演的话 乌兰巴托的夜(《世界》插曲)贾樟柯/左小祖咒作词 写给山形电影节 我们要看到我们基因里的缺陷(演讲) 我的电影基因 花火怒放,录像机不转 这一年总算就要过去 2006年,《三峡好人》 《三峡好人》导演的话 2006年的暗影与光明 迷茫记 相信什么就拍什么(对谈) 侯孝贤/贾樟柯 这是我们一整代人的懦弱(演讲) 大片中弥漫细菌破坏社会价值(对谈) 徐百柯/贾樟柯 2006年,《东》 《东》导演的话 马丁·西科塞斯——我的“长辈” 每个人都有贴近自己身体的艺术(对谈) 刘小东/贾樟柯 找到人自身的美丽(对谈) 汤尼·雷恩/贾樟柯 2007年。《无用》 《无用》导演的话 当我们赤裸的时候,没有阶级区别(对谈) 汤尼·雷恩,贾樟柯 是剧情片,也是纪录片(对谈) 蔡明亮/贾樟柯 2008年,《二十四城记》 《二十四城记》导演的话 阐释中国的电影诗人(对谈)达德利·安德鲁/欧阳江河/翟永明/吕新雨/贾樟柯 附:贾樟柯简历 |
| 编辑推荐 | |
| 拍电影是我接近自由的方式。 贾樟柯的《小武》让我回想起1960年代,我和朋友们刚开始起步时的心情。 ——马丁·西科塞斯 美国著名导演 代表作《出租车司机》 今天,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经历如此快速而猛烈的变化,更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像贾樟柯这么深刻地反映出这种变化。 叙述方式的激进性,时间和空间的相互作用,发掘事物内在联系的能力,感情人和环境之间的敏感程度,凡此种种,可以说,贾樟柯和安东尼奥尼一脉相承。 ——瓦尔特·萨列斯 巴西导演 代表作《中央车站》 我看贾樟柯调度演员的能力,跟他说事情的那种焦点,感觉他是有潜力的。 ——侯孝贤 中国台湾著名导演 代表作《悲情城市》 与凯歌、艺谋比,与冯小刚比,贾樟柯是和他们不一样的动物。 ——陈丹青 中国当代著名画家 他是当代参与跨界艺术活动很多、电影产量很大又能保持高水准的年轻导演。 ——米歇尔·傅东 法国《电影手册》主编 我惊艳于贾樟柯的才华,他是*会处理空间的导演。 ——保罗·安德鲁 法国戴高乐机场及中国国家大剧院设计者 |
| 文摘 | |
| 序言 | |
拿到这本沉甸甸的书,我首先被它那种近乎档案馆级别的严谨感所吸引。它不是那种轻飘飘的、娱乐至死的访谈录,更像是某种需要被认真对待的文本。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位导演的创作脉络,必须深入到他创作的“现场”,也就是那些被放弃的构想、那些在剪辑室里被割舍的镜头背后的逻辑。这本手记,如果能提供这种深度的窥视,那价值就非凡了。我尤其想知道,在构建像《站台》那种史诗般的时代变迁叙事时,他如何平衡个人的记忆与宏大的历史叙事?是不是有些在日后被奉为经典的镜头,在当时也曾是极具争议或自我怀疑的尝试?阅读这些手记,就如同拆解一个精密的钟表,去看每一个齿轮是如何咬合,从而驱动出最终精准又充满生命力的影像。它需要读者投入时间去品味那些关于光线、关于场域、关于陌生人眼神的细微观察,这些才是构成贾樟柯宇宙基石的东西,而不是表面的剧情复述。
评分每一次重温贾樟柯的作品,都像是在进行一次关于“时间与记忆”的仪式。时间在他的电影里不是线性的,而是沉淀在具体的物件、建筑和人们的表情中的。这本手记,在我看来,就是对这种“时间沉淀”过程的一次幕后记录。我非常好奇,在记录这些思绪和拍摄细节时,作者是否也曾对自己作品中那些反复出现的主题——比如身份的流变、故土的消逝——产生过新的体悟或动摇?创作手记最迷人的地方,就是记录了创作者在面对自己作品时的“动态反馈”。如果这本书能捕捉到这种微妙的心理变化,那它就成功地超越了一般的拍摄日志,成为了一份关于一个人如何通过艺术来定义自我与世界关系的珍贵文献。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出版社选择,也透露出一种对内容本身的尊重和定位。它似乎在暗示:这不是快消品,而是值得收藏和反复研读的物件。回顾那个时期,贾樟柯的作品总有一种“局外人”的清醒视角,他既身处其中,又保持着一种近乎人类学家般的疏离感来观察他所处的环境和社会变化。我想,手记里记录的,或许就是这种疏离感是如何被培养起来的。他如何面对自己家乡的快速变化,如何将这种个人经验转化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观察?很多时候,我们看电影是感性的,但理解电影的根基,需要理性的回溯。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契机,让我们能从感性的欣赏,转向更具思辨性的文本分析,去理解他镜头里那些看似平淡的日常,实则蕴含着多大的社会张力。
评分坦白说,我对于很多主流的“大师访谈录”已经有些审美疲劳了,它们往往经过了太多次的修饰和包装,失去了原有的棱角。这本书吸引我的地方,恰恰在于它可能保留了那种未经雕琢的“野生”状态。手记,这个词本身就暗示了一种私密性、一种工作日志的感觉,是给自己的交代,而非给大众的表演。我更希望看到的是那种“正在形成中”的思想,而非“已经定论”的理论。例如,在拍摄早期那些长镜头时,他当时的内心戏是什么?是计算着演员的走位,还是在等待那个“对的瞬间”的自然降临?这种对创作过程的细节描摹,对于任何一个对电影制作抱有敬畏之心的人来说,都是无价的。它让我们意识到,伟大的作品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无数次微小、具体的、充满焦虑的决定累积而成。
评分这本集子,光是“1996—2008”这个时间跨度,就足以让人心头一紧,那是华语电影,尤其是独立电影,经历了一场剧烈的蜕变与阵痛的时期。我手里捧着它的时候,想象着那个阶段的贾樟柯,一个年轻的、带着强烈个人视角的创作者,是如何在各种资源匮乏、审查压力无形的夹缝中,一点点摸索出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与其说这是一本“手记”,不如说更像是一份关于“在时代洪流中如何保持真我”的生存报告。我特别期待看到那些早期作品背后的困境与坚持,比如《小武》那种近乎粗粝的真实感,到底是如何从导演的脑海里艰难地搬运到胶片上的。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了银幕上最终呈现的冷静克制的镜头,却忽略了镜头之外,那个时代的创作者必须承受的重量。这本书如果能揭示出这些“未完成的思考”和“临场的决策”,那它就不再仅仅是电影研究的材料,而更像是一份关于理想主义者如何抵抗犬儒主义的实录。阅读的过程,我想会是一种与创作者精神的深度对谈,让人重温那个充满野性与不确定性的光影年代。
评分这书还可以,可物流也太慢了,走了七八天呢,不敢恭维呀
评分挺好的物流也很快
评分不错!书好看,货真价实!
评分非常实用
评分书还是很不错的,包装什么的都很完整
评分很不错的书我很喜欢
评分很不错的书我很喜欢
评分这书还可以,可物流也太慢了,走了七八天呢,不敢恭维呀
评分孩子喜欢的导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