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检验工技能(初级、中级、高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教程

食品检验工技能(初级、中级、高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教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翁连海,吕平 编
图书标签:
  • 食品检验
  • 食品安全
  • 职业技能鉴定
  • 初级
  • 中级
  • 高级
  • 培训教程
  • 食品行业
  • 质量控制
  • 检验技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480082
版次:1
商品编码:11604508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教程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8
字数:56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食品检验工技能(初级、中级、高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教程》是依据最新《国家职业标准食品检验工》对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的技能要求,依据国家标准规定的最新食品检验方法并结合食品检验工工作实际需要编写而成的。全书共分为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三大部分,每部分基本包括:检验的前期准备及仪器的使用与维护,粮油及其制品的检验,糕点类产品的检验,乳及乳制品的检验,白酒、果酒、葡萄酒、黄酒的检验,啤酒的检验,饮料的检验,罐头的检验,肉、蛋及其制品的检验,调味品、酱腌制品的检验,茶叶的检验。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食品检验初级工技能
训练第一章检验的前期准备及仪器的使用与维护
第一节常用玻璃器皿的使用
一、常用玻璃器皿介绍
二、常用玻璃器皿的洗涤及干燥方法
三、常用容量器皿的校正方法
四、常用样品的制备方法
第二节溶液的配制
一、化学试剂的标签标识
二、化学试剂的保存
三、化学试剂配制规则
四、化学试剂使用规则
五、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第三节常用设备的使用
一、分析天平的使用
二、电热恒温干燥箱的使用
三、马弗炉的使用
四、离心机的使用
五、酸度计的使用
六、阿贝折光仪的使用
七、密度瓶的使用
第二章基本技能训练
第一节常用容量仪器的使用
技能训练1完成滴定管、容量瓶、移液管的洗涤
技能训练2正确使用容量瓶、移液管
技能训练3滴定管的规范使用和滴定操作
第二节容量仪器的校正
技能训练1滴定管的校正
技能训练2容量瓶的校正
第三节分析天平的使用
技能训练1电子天平使用前的检查
技能训练2分别用直接称样法、指定质量称样法和减量称样法称量NaCl粉末试样
第四节NaOH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技能训练10 1mol/L NaOH标准溶液的配制
技能训练20 1mol/L NaOH标准溶液的标定
技能训练3NaOH标准溶液浓度的确定
第五节HCl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技能训练10 1mol/L HCl标准溶液的配制
技能训练20 1mol/L HCl标准溶液的标定
技能训练3HCl标准溶液浓度的确定
第三章专项技能实训
第一节粮油及其制品的检验
技能训练1植物油脂相对密度的测定
技能训练2动、植物油脂折光指数的测定
技能训练3米类杂质、不完善粒的测定
技能训练4粮食运动黏度的测定(毛细管黏度计法)
技能训练5粉类粮食含砂量的测定
技能训练6粉类粮食中磁性金属物的测定
技能训练7小麦粉中面筋的测定
技能训练8粉类粮食粗细度的测定
技能训练9植物油脂的感官测定
技能训练10粮食及其制品的感官测定
第二节糕点类产品的检验
技能训练1面包比容的测定
技能训练2饼干中水分的测定
技能训练3面包酸度的测定
第三节乳及乳制品的检验
技能训练1乳制品中水分的测定
技能训练2婴幼儿食品和乳品溶解性的测定
技能训练3乳制品中灰分的测定
技能训练4乳和乳制品酸度的测定
技能训练5乳和乳制品杂质度的测定
第四节白酒、果酒、葡萄酒、黄酒的检验
技能训练1白酒、果酒、葡萄酒、黄酒酒精度的测定
技能训练2黄酒pH值的测定
技能训练3白酒中固形物的测定
技能训练4白酒、果酒、葡萄酒、黄酒的感官评定
技能训练5白酒、果酒、葡萄酒、黄酒净含量的检测
第五节啤酒的检验
技能训练1啤酒感官分析
技能训练2啤酒净含量的测定
技能训练3啤酒中总酸的测定
技能训练4啤酒浊度的测定
技能训练5啤酒色度的测定
技能训练6啤酒泡持性的测定
技能训练7啤酒中二氧化碳的测定
第六节饮料的检验
技能训练1样品的取样方法
技能训练2样品的制备
技能训练3样品的预处理及保存
技能训练4饮料中总固形物的测定
技能训练5饮料中可溶性固形物的测定
技能训练6饮料中二氧化碳的测定
技能训练7饮料感官、净含量及标签的测(判)定
第七节罐头的检验
技能训练1罐头的感官检验
技能训练2罐头中可溶性固形物的测定
技能训练3罐头的净含量和固形物的测定
第八节肉、蛋及其制品的检验
技能训练1样品检验前的取样方法
技能训练2肉及其制品pH值的测定
技能训练3肉、蛋及其制品中水分的测定
技能训练4肉、蛋及其制品感官、净含量、标签的测(判)定
第九节调味品、酱腌制品的检验
技能训练1样品检验前的取样方法
技能训练2样品检验前的处理
技能训练3样品稀释液的制备
技能训练4蚝油中食盐的测定
技能训练5蚝油中总固形物的测定
技能训练6食盐白度的测定
第十节茶叶的检验
技能训练1茶叶中粉末和碎茶的测定
技能训练2茶叶中水浸出物的测定
技能训练3茶叶感官、净含量、标签测(判)定
第二部分食品检验中级工
技能训练第一章检验仪器的使用与维护及微生物检验基本技术
第一节常用设备的使用及维护
一、分光光度计
二、培养箱
三、超净工作台
四、高压蒸汽灭菌锅
第二节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技术
一、微生物检验器皿消毒灭菌方法
二、操作环境无菌要求及消毒方法
三、检验操作的无菌要求及技术
第二章基本技能训练
第一节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
技能训练分光光度计的使用
第二节食品中细菌总数与大肠菌群的测定
技能训练1细菌总数的测定
技能训练2大肠菌群的测定(大肠菌群MPN计数法)
第三章专项技能实训
第一节粮油及其制品的检验
技能训练1动、植物油脂酸值和酸度的测定
技能训练2动、植物油脂过氧化值的测定
技能训练3粮食中粗纤维的测定
技能训练4植物油脂羰基价的测定
技能训练5动、植物油脂碘值的测定
技能训练6动、植物油脂皂化值的测定
技能训练7动、植物油脂中不皂化物的测定
技能训练8动、植物油脂色泽的测定
技能训练9粮油及其制品脂肪酸值的测定
第二节糕点类产品的检验
技能训练1饼干中粗脂肪的测定
技能训练2清蛋糕中总糖的测定
技能训练3萨其马中蛋白质的测定
技能训练4饼干菌落总数的测定
技能训练5面包大肠菌群的测定
第三节乳及乳制品的检验
技能训练1全脂乳粉中脂肪的测定
技能训练2全脂乳粉中蔗糖的测定
技能训练3生乳中非脂乳固体的测定
技能训练4婴幼儿配方乳粉中脲酶的测定
技能训练5婴幼儿配方乳粉中不溶性膳食纤维的测定
技能训练6全脂乳粉中亚硝酸盐的测定
技能训练7发酵乳中乳酸菌数的测定
第四节果酒、葡萄酒、黄酒的检验
技能训练1黄酒中总酸、氨基酸态氮的测定
技能训练2果酒、葡萄酒中挥发酸的测定
技能训练3果酒、葡萄酒中二氧化硫的测定
技能训练4果酒、葡萄酒、黄酒中还原糖和总糖的测定
技能训练5果酒、葡萄酒中干浸出物的测定
技能训练6黄酒中非糖固形物的测定
第五节啤酒的检验
技能训练1啤酒酒精度的测定
技能训练2啤酒原麦汁浓度的测定
技能训练3啤酒中双乙酰的测定
技能训练4啤酒中二氧化硫的测定
第六节饮料的检验
技能训练1饮料中总酸的测定
技能训练2饮料中脂肪的测定
技能训练3饮料中总糖的测定
技能训练4饮料中人工合成着色剂的测定
第七节罐头的检验
技能训练1罐头pH值的测定
技能训练2罐头中干燥物的测定
技能训练3罐头商业无菌的检验
第八节肉、蛋及其制品的检验
技能训练1肉、蛋及其制品中挥发性盐基氮的测定
技能训练2肉、蛋及其制品中脂肪的测定
技能训练3肉、蛋及其制品酸价的测定
技能训练4肉、蛋及其制品中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测定
技能训练5肉、蛋及其制品中淀粉的测定技能训练6肉及其制品中三甲胺氮的测定
技能训练7肉及其制品中复合磷酸盐的测定
第九节调味品、酱腌制品的检验
技能训练1味精透光度的测定
技能训练2酱油中氨基酸态氮的测定
技能训练3调味品、酱腌制品中水溶性蛋白质的测定
技能训练4味精中谷氨酸钠的测定
技能训练5味精中硫酸盐的测定
技能训练6料酒中甲醛的测定
技能训练7料酒中总二氧化硫的测定
第十节茶叶的检验
技能训练1茶叶中水溶性灰分碱度的测定
技能训练2茶叶中粗纤维的测定
技能训练3茶叶中氟的测定
技能训练4茶叶中霉菌、酵母菌的测定
第三部分食品检验高级工技能
训练第一章检验仪器的使用与维护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原子吸收光谱分析试验技术
一、样品准备
二、标准样品的配制
三、仪器测量条件的选择
四、干扰及其消减
五、定量分析方法
第三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使用及维护
一、工作环境
二、操作流程
三、维护与保养
四、常见故障分析和排除方法
第二章专项技能实训
第一节粮油及其制品的检验
技能训练1磷化物残留量的测定
技能训练2氰化物的测定
技能训练3小麦粉中过氧化苯甲酰的测定
技能训练4汞的测定
技能训练5黄曲霉毒素B1的测定
技能训练6谷类粮食中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第二节糕点的检验
技能训练1苏打饼干中铅的测定
技能训练2裱花蛋糕奶油装饰料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测定
技能训练3面包中丙酸钙的测定
第三节乳及乳制品的检验
技能训练1婴幼儿配方乳粉中铁的测定
技能训练2婴幼儿配方乳粉中阪崎肠杆菌的检验
第四节白酒、果酒、葡萄酒的检验
技能训练1白酒中氰化物的测定
技能训练2果酒、葡萄酒中铅的测定
技能训练3果酒、葡萄酒中铁的测定
第五节啤酒的检验
技能训练1啤酒酒精度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技能训练2啤酒酒精度的测定(仪器法)
技能训练3啤酒中铜的测定(原子吸收光谱法)
技能训练4啤酒中苦味质的测定
第六节饮料的检验
技能训练1饮料中钾的测定
技能训练2饮料中钠的测定
技能训练3饮料中钙的测定
技能训练4饮料中镁的测定
技能训练5饮料中锌的测定
技能训练6饮料中维生素C的测定
技能训练7橙、柑、桔汁饮料中果汁的测定
技能训练8饮料中茶多酚的测定
技能训练9饮料中咖啡因的测定
第七节罐头的检验技能训练1罐头中亚硫酸盐的测定
技能训练2罐头中环己基氨基磺酸钠(甜蜜素)的测定
技能训练3水果罐头中合成着色剂的测定
第八节肉、蛋及其制品的检验技能训练1肉、蛋及其制品中亚硝酸盐的测定
技能训练2肉、蛋及其制品中人工合成着色剂的测定(薄层色谱法)
第九节调味品、酱腌制品的检验
技能训练1调味品、酱腌制品中总砷的测定(氢化物原子荧光光度法)
技能训练2调味品、酱腌制品中铅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
技能训练3调味品、酱腌制品中山梨酸和苯甲酸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技能训练4调味品、酱腌制品中
山梨酸和苯甲酸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第十节茶叶的检验
技能训练1茶叶中咖啡碱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技能训练2茶叶中咖啡碱的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
附录
附录A大肠菌群最可能数(MPN)检索表
附录BMPN检索表
附录C酒精水溶液的相对密度与酒精度(乙醇含量)对照表(20℃)
附录D糖溶液的相对密度和柏拉图度或浸出物的百分含量(20℃)
附录E计算原麦汁浓度经验公式校正表
附录F包装物或包装容器最大表面积计算方法
附录G食品添加剂在配料表中的标示形式
附录H部分标签项目的推荐标示形式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2.配制过程
  (1)选取配制所需溶质、溶剂和调节试剂确认所使用的试剂和试药的名称、规格与配制规程要求的一致,试剂外观符合要求并在规定的使用期限内。需确认的内容包括:配制试剂名称、浓度、配制总量、配制日期、使用期限,配制试剂的配比,所用试剂级别、浓度、pH值,配制方法、加入顺序,配制溶剂及必要的处理,配制人签名。
  (2)称量称量是决定所配试剂准确性的关键步骤。称量过程应严格执行称量规定。称量固体试剂时应注意精确度和准确度要求,在称量时应避免试剂受潮。称量液体试剂可以使用液体称量瓶。固体试剂若有前处理要求,则应以适当的方法进行,以确保试剂干燥,使称量结果准确。液体试剂在必要时可进行过滤、抽滤或加热等操作。
  对于称样量极少并且对试验影响显著的溶质,在称量时应按减量法操作。液体试剂的量取主要使用不同规格的移液管、刻度吸量管、微量注射器、滴管和量筒等。所有玻璃器皿应洁净无损。
  (3)溶解与稀释在溶质溶解于溶剂的过程中通常需搅拌或摇匀,并在规定方法下进行加热溶解。加热时必须搅拌,以避免溶液受热不均匀而爆沸溅出。难溶物质可进行超声波粉碎溶解。稀释操作可在容量瓶或量筒中进行,用适当的溶剂稀释至规定的刻度,摇匀。除另有规定外,均以试验用水为溶剂。
  (4)书写配制记录每瓶试剂都必须有标明试剂名称、浓度、配制日期、有效期和配制人的标签。
  (5)溶液的存放溶液要用带塞的试剂瓶盛装,并根据它们的性质妥善保存。例如:见光易分解的溶液要装于棕色瓶中,并放置在暗处;能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并能腐蚀玻璃的强碱溶液要装在塑料瓶中;盛放挥发性试剂试剂瓶的瓶塞要密封,见空气易变质的试剂应用蜡封口;需低温保存的试剂置于冰箱中。溶液保存于试剂瓶中,由于蒸发,在瓶壁上常有水滴凝聚,使溶液浓度发生变化,因而每次使用前应该将溶液摇匀。
  3.注意事项
  分析所用的溶液应用纯水配制;配制硫酸、磷酸、硝酸、盐酸等溶液时,都应该把酸倒入水中;配制硫酸溶液时,应该将硫酸分为小份慢慢地倒入水中,并边加边搅拌;配制挥发性试剂时,应该在通风橱里进行;配制标准溶液时,不应马上标定,应该放置一定时间后再进行标定;配制有机溶剂时,有时有机物溶解较慢,应不时搅拌,可以在热水浴中加热溶液,不可以直接加热;使用易燃试剂的时候要远离火源;不能用手接触具有腐蚀性及有毒的溶液,有毒废液应该进行解毒处理,不可直接倒人下水道;按一定使用周期及试剂的有效期配制试剂,不要多配,特别是危险品、毒品应随用随领随配,多余试剂退库,以防时间长而变质或造成事故。原则上配用量以6—12个月用完为宜。除易挥发、易变质的试剂或另有规定外,试剂有效期一般为一年。
  ……

前言/序言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我国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全社会建立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人才结构。食品检验人员考核已经纳入国家职业资格管理体系,食品检验人员必须持证上岗。食品检验人员包括企业主管食品质量、安全标准及从事监督管理工作的人员,食品生产企业、经销单位、质量监督部门、食品卫生检验部门和有关科研部门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用抽样检查的方式对粮油及其制品、糕点、糖果、乳及乳制品、白酒、果酒、葡萄酒、黄酒、啤酒、不含酒精饮料、罐头、肉及肉制品、调味品、酱腌制品、茶叶、保健食品等的成分、添加剂、农药残留、兽药残留、毒性、微生物等指标进行检验的人员。
  本书是以《国家职业标准食品检验工》为依据,以食品检验国家标准中食品卫生检验方法的理化部分及其他相关标准为蓝本而编写的。本书涵盖《国家职业标准食品检验工》对初级工、中级工和高级工的技能要求,涉及粮油及其制品的检验,糕点类产品的检验,乳及乳制品的检验,白酒、果酒、葡萄酒、黄酒的检验,啤酒的检验,饮料的检验,罐头的检验,肉、蛋及其制品的检验,调味品、酱腌制品的检验,茶叶的检验共十个检验类别。本书中各项目的检验方法均参照最新国家标准,做到知识新、方法新、标准新。
  本书的编写人员均来自教学或生产一线,具有丰富的食品检验知识及培训经验。其中,翁连海、吕乎任本书的主编,王韬、戚海峰、叶素丹任本书的副主编,于韶梅、于洪梅、王妮、王磊、师邱毅、朱晶、刘悦、孙清荣、孙明哲、张颖、顾宗珠、徐亚杰、逯家富、程春梅、温慧颖参加了本书的编写工作。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在此向这些文献资料的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虽然我们已尽了最大努力,但是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恳请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现代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实务精要 本书聚焦于当代食品工业在保障消费者健康与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方面所面临的核心挑战与前沿实践,旨在为食品生产、检验、监管及研发领域的人员提供一套系统、前瞻且高度实用的专业知识与操作指南。 第一部分:食品安全体系的构建与运行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全球及国内主流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框架,强调从源头到餐桌的全链条风险控制。 1.1 国际标准与法规遵从 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的深度解析与应用: 不仅涵盖了七大原则的操作流程,更侧重于如何根据不同食品类别的特性(如热加工食品、即食食品、低水活性食品)制定和优化控制措施,并结合案例分析其在实际生产线上的有效性验证与文件记录管理。 ISO 22000 风险管理框架: 探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FSMS)与质量管理体系(QMS)的集成策略,特别关注组织环境的背景分析(如利益相关方需求)以及领导作用在体系运行中的关键地位。 全球食品法规概览与比对: 梳理欧盟(EU)、美国 FDA(如 FSMA)及中国国家标准在标签标识、添加剂使用、新食品原料申报等方面的核心差异与趋同点,指导企业进行国际贸易合规性审查。 1.2 供应链溯源与可追溯性技术 全程追溯体系的数字化构建: 介绍基于物联网(IoT)、区块链技术在农产品和深加工食品供应链中的应用潜力,实现快速、精准的批次追溯。 供应商资质审核与绩效评估: 建立一套科学的供应商分级管理体系,评估其环境、社会责任(ESG)表现以及历次审计结果,确保原料质量的稳定性。 召回管理预案的制定与演练: 详细阐述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的应急响应流程,包括风险评估、隔离、通知、回收与纠正措施的有效闭环管理。 第二部分:食品理化与微生物检验技术进阶 本部分着重于现代食品实验室的运行规范、分析方法的选择与优化,以及数据质量的控制。 2.1 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与仪器维护 ISO/IEC 17025 实验室认可标准实践: 阐述能力验证(Proficiency Testing)在保证检测结果准确性中的作用,以及不确定度评定的理论基础与计算方法在常规检测项目中的应用。 高效色谱技术在营养成分分析中的应用: 深入讲解高效液相色谱(HPLC)、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在维生素、脂肪酸、着色剂定量分析中的方法开发与验证,侧重于复杂基质前处理技术的优化。 原子光谱法在元素分析中的精度控制: 针对重金属和微量元素的检测,探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和质谱(ICP-MS)的适用范围、干扰消除技术及内标法的使用。 2.2 微生物快速检测与风险评估 替代性检测方法(Alternative Methods)的应用: 详细介绍免疫学方法(如ELISA)、分子生物学方法(如qPCR、宏基因组学)在致病菌快速筛查中的原理、优缺点及验证流程。 食品腐败与品质指标的实时监测: 探讨利用电子鼻、近红外光谱(NIR)等技术对食品新鲜度、氧化酸败进行非破坏性、在线检测的技术路线。 微生物风险评估(MRA)的定量模型: 介绍基于蒙特卡洛模拟等统计学工具,对特定致病菌(如沙门氏菌、李斯特菌)在食品加工和储存条件下的生长风险进行量化预测。 第三部分:功能性成分、添加剂与新资源食品的法规与应用 本部分关注食品科学的前沿领域,特别是对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应对消费者健康需求的关键技术。 3.1 食品添加剂的科学管理与应用优化 功能性声称与标签规范: 详细解读关于营养声称、健康声称的法规界限,指导企业如何准确、合法地进行产品宣传。 新型抗氧化剂与保鲜技术: 研究天然提取物(如多酚类、萜类化合物)在替代合成防腐剂中的潜力,探讨其作用机理及在不同体系中的稳定化技术。 食品加工过程中添加剂的迁移与转化: 分析高温、高压等极端加工条件对添加剂结构的影响,以及其在食品基质中的残留风险评估。 3.2 功能性食品的开发与功效验证 益生菌菌株的筛选、鉴定与活性维持: 深入探讨活菌制剂的微胶囊化技术、冷冻干燥工艺对菌株活力的影响,以及体外(In Vitro)和体内(In Vivo)功效评价模型的选择。 膳食纤维、植物固醇等功能因子的标准提取与含量测定: 介绍超临界流体萃取(SFE)等绿色技术在提取高纯度功能成分中的应用。 新食品原料的安全性评估流程: 阐述从毒理学数据收集、传统动物实验到新兴体外毒性测试方法的全套申报路径与关键控制点。 第四部分:食品加工中的质量控制与过程工程 本部分连接了基础检验知识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工程实践,强调过程控制对最终产品质量的决定性影响。 4.1 过程控制中的关键工程参数 热穿透曲线与杀菌动力学: 掌握热力灭菌(巴氏杀菌、超高温瞬时灭菌 UHT)过程的温度场均匀性测试,并利用 F0 值精确评估微生物致死率,确保商业无菌要求。 食品保藏的物理方法优化: 探讨高静水压(HPP)、脉冲电场(PEF)等非热杀菌技术在保持食品营养和风味特性方面的工程应用,包括设备选型和操作窗口确定。 食品水分活度(Aw)的精确控制: 论述水分活度对微生物生长、化学反应速率的决定性影响,以及在烘焙、干燥、浓缩过程中的实时监控与反馈调节系统。 4.2 异物控制与包装材料安全 金属、玻璃、塑料异物控制策略: 介绍基于 X 射线检测、金属探测器在生产线上进行高精度异物排除的技术要求和校准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的析出物风险评估: 重点分析塑料(如 BPA、邻苯二甲酸酯)、涂料中的化学物质向食品中的迁移风险,并掌握各国对包装材料的迁移限值要求。 包装气氛控制(MAP)的优化设计: 根据不同食品的呼吸速率和氧化敏感性,设计最佳的混合气体配比(如 O2、CO2、N2),以延长货架期。 本书力求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前沿的技术视野和高度的实操指导性,成为食品行业专业人士在日常工作和职业发展中的重要参考工具。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沉稳的色调,配合着清晰有力的字体,一看就知道是针对专业领域的用心之作。初次翻阅时,我最先注意到的是其排版的细致考究,图文并茂的布局有效地减轻了阅读的枯燥感。特别是那些理论知识点的阐述,作者似乎深谙“大道至简”的道理,用非常贴近实际操作的语言去解释复杂的化学或微生物学概念,这对于我们这些基层检验人员来说,简直是福音。以往读那些教科书,总是感觉理论与实践之间隔着一层厚厚的玻璃,但这本教程似乎直接把我们带到了实验室的台前。举个例子,在讲解某种常见食品添加剂的残留检测方法时,书中不仅详细罗列了仪器参数的设置范围,还特别标注了“新手易错点”和“样品前处理的关键步骤”,这种细节的把控,体现了编写者深厚的实战经验。而且,书中的章节划分逻辑性极强,从基础的安全法规到具体的理化指标分析,再到微生物污染的防控策略,层层递进,让人在学习过程中能清晰地构建起整个食品检验工作的知识框架。我个人非常欣赏它在强调标准操作流程(SOP)的同时,也留出了探讨不同检测方法优劣对比的空间,这使得我们不仅仅是学会了“怎么做”,更理解了“为什么这么做”。

评分

当我真正沉下心来深入研读这本书的内容时,我立刻感受到了它在系统性和深度上的巨大优势。它绝非市面上那种浮于表面的“应试宝典”,而更像是一本陪伴职业生涯成长的工具书。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质量控制和不确定度评定的章节。在很多初级的培训材料中,这些部分往往被一带而过,或者仅仅是引用公式,但这本书却用大量的篇幅,结合具体的案例,手把手地演示了如何建立实验室的内部质量控制体系,以及如何科学地评估检测结果的可靠性。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关于重金属检测的案例分析,详细对比了原子吸收光谱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在不同样品基质中的适用性及局限性,这种对比分析的深度,远超出了我预期的“初级”或“中级”的范畴,更像是一本准专业参考手册。这种详实的数据支撑和理论结合实际的论述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我对书中提供方法的信心。此外,对于法规的引用也非常及时和准确,直接附上了最新的国家标准编号和关键条款解读,这对于我们日常工作中需要时刻保持合规性的岗位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参考价值。

评分

从工具书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实用性和检索效率极高。全书的索引做得非常详尽,即便是在急需查找某个特定指标的检测限要求时,也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定位到准确的页码和章节。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对不同级别(初、中、高)的技能要求做了清晰的梯度划分。虽然它们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版的,但内文结构的设计使得不同经验水平的读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切入点和提升目标。对于刚入行的同事,可以从基础的概念和简单的理化测试开始打牢根基;而对于资深人员,可以直接聚焦于高级章节中关于方法验证、风险评估和前沿技术解读的部分。这种层次分明的编排,使得这本书具备了跨越多年职业发展的生命力,它不是一本学完就可以束之高阁的教材,而是一部需要随着自身技能的提升而不断“重读”和“精研”的案头参考书。其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兼顾,确实无愧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教程”的定位。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流畅性和可读性出乎我的意料。通常,专业技术类书籍容易陷入术语堆砌的泥潭,让人望而却步。然而,这套教程在保持专业严谨性的前提下,成功地融入了一种教学引导的口吻。特别是对于一些需要反复练习才能掌握的复杂操作,例如样品消解过程中的温度控制和反应时间掌握,书中采用了“经验谈”的形式,用一种非常生活化、贴近一线工作者的语言进行补充说明,大大降低了初学者的心理门槛。这种“亦师亦友”的叙事风格,使得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快,有效提升了学习的主动性。我记得有一部分内容专门讨论了如何在非标样品或突发污染事件中,快速调整既定检测方法的策略,这部分内容展现了编写者对实际检验工作复杂性的深刻洞察力。它教导我们如何在标准框架内保持灵活性和创新性,而不是被条条框框完全束缚。这种对实战智慧的传授,是任何标准操作手册都无法比拟的宝贵财富。

评分

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从理论知识到高阶技能的阶梯。我发现它在讲解每一个具体检验项目时,不仅仅是描述实验步骤,而是深入挖掘了背后的化学原理和可能出现的干扰因素。例如,在进行脂肪酸组成分析时,书中不仅讲解了气相色谱的进样条件,还细致地分析了不同载气选择对峰形分离度的影响,甚至配有几张生动的色谱图对比,清晰地展示了优化参数前后的区别。这种对“为什么”的追根溯源,极大地帮助我巩固了对实验现象的理解。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设备维护和故障排除也有独到的见解。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清洁保养”层面,而是深入到了仪器的常见故障代码解析和基础维修建议,这对于偏远地区或资源有限的实验室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这种全方位的技能覆盖,让读者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建立起一种“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仅仅成为一个只会按照SOP机械操作的执行者。它培养的是一种科学的、审慎的检验思维。

评分

不错

评分

是正品是正品是正品是正品是正品是正品是正品是正品是正品是正品是正品是正品

评分

内容太笼统,对考证没一点帮助

评分

评分

评分

书挺好,知识面也挺广,我受益匪浅。

评分

给媳妇买的,希望通过这本书学到知识,知识是无价的

评分

不错,是需要的书,帮公司买的。

评分

给媳妇买的,希望通过这本书学到知识,知识是无价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