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出版,已畅销各国80年,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的传世经典之作!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集大成之作,深刻探究生命的意义,指明人生道路!
◆关于心灵、肉体、自卑感、爱情、婚姻的通俗心理学,成为人生赢家的启明之作!
◆如果面对生活你感觉沮丧、不安、挫败和不自信,这本书将帮你重新燃起奋斗的力量。
◆如果你的孩子自私、蛮横、厌学、不合作,这本书将忙你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
◆这是一本建立在心理学、教育学和精神治疗案例之上的心灵励志书!
◆这是一本能够帮助人们跨越自卑,重塑强大内心的心理学经典读本!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年),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看成是一个充满了矛盾与冲突的构件,而阿德勒则不同,他认为健康的心理是成功人生的主要推力,因而将心理看作可以帮助个人达成未来目标的有机整体。其代表作有《生活对你意味着什么》、《儿童教育心理学》、《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等。
——心理学家墨菲
最初的记忆是我们在研究人格时必须考虑的因素。有的人会说他们无法确定所发生事件的先后顺序,或者干脆回忆不起来,然而,这样的状况对于我们而言也算是一种启发。我们可以由此判断他们是否对这个话题感兴趣或者愿意合作。通常人们都是非常乐意提及最初记忆的,对他们而言,那些都是单纯的事实,并没有什么隐含的特殊意思。大多数人并不了解他们的最初记忆,一般情况下,人们会从记忆中表露出与其他人的关系,生活中的目标以及他们是怎样看待周边环境的。由于最初的记忆中包含着很多有效信息,我们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我们可以以班级为对象,让学生各自写下最初的记忆,倘若我们可以理解这些记忆,那么,我们便掌握了有价值的信息。
下面,我们用几个例子来证明这个论断的正确性。假设我们并不了解研究对象的各方面情况,仅仅掌握了他们的最初记忆。我们可以用他们人格中的其他表现形式来检验我们从中发现的有效信息,这对于我们来讲,相当于一个训练,用以增强我们的判断力。我们需要具备辨别真假的能力,也必须学会对比。尤其是通过一个人所受的训练来判定他是否喜欢合作;他是胆小怯懦还是信心十足;他独立自主还是对他人充满依赖;他只想收获还是懂得付出。
例一:
“由于我的妹妹……”我们必须注意是什么人出现在他最初的记忆中。当他这样描述时,我们可以判断妹妹曾经一度成为他的阴影,并影响着他。他们之间的状态应该是对立的,这种关系类似于竞争对手。我们也能够了解,这样的关系对他来说是种困扰。当一个儿童和某一个人对立时,就不会与他合作。但是,我们的猜测也未必准确,或许他们是好朋友。
“由于妹妹年幼,所以我必须等着她长大,否则我也不能出去。”由此可见,他们的关系确实是敌对的。我们可以推测研究对象的心理:“因为她还小,所以我必须等到她长大了才可以出去,妹妹妨碍了我的自由!”倘若这样的解释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可以理解当事人的感受:“对于我来说,没有什么比受到他人的限制更糟糕的了,那等于失去自由。”可见,当事人多半是女孩。
“后来,我们的起点是同步的。”其实,我们不认为这样的教育对于女孩来说是科学的。她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心理:因为妹妹小,她就必须等着妹妹。这是女孩一直以来所坚信的解释。她感觉一直在迁就着妹妹,自己却备受冷落。她很可能会迁怒于母亲,或许她还会因此和父亲显得更加亲密。
“我记得,妈妈说过就在我们去上学的当天,她感觉格外孤单。她还说她在那天下午时不时地跑到门口张望,希望我们赶紧回来。”通过这样的表述,我们能够看出这样的行为缺乏理性——女孩看到了母亲的不安。显然,这是一位慈爱的母亲,女儿也能够体会到这一点。但是,她是多么缺乏安全感。倘若我们找女孩谈话,或许她会说母亲是更偏袒妹妹的。这样的事情并不稀奇,最小的孩子通常都会受到更多的关注。从整个回忆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姐姐对妹妹是有敌意的,她认为妹妹妨碍了她,她可能会因此而产生忌妒的心理。她若是讨厌年轻的女士,也就不足为奇了。很多人都对年长产生恐惧感,一些妇女会忌妒比自己年轻的女性。
……
例三:
“我的父亲在我三岁的时候……”她的父亲出现在记忆的起点。我们可以猜测,比起母亲,她对父亲的兴趣更浓。对父亲感兴趣应该是发展的第二阶段。儿童最开始总是先对母亲感兴趣,因为在一开始,母亲与儿童的合作比较多。儿童依赖着母亲,她的心理活动都是围绕着母亲而展开的。假如她对父亲更加感兴趣,那说明这个母亲很失败。这意味着孩子不满意自己的处境,通常这是因为诞生了更小的婴儿。如果在回忆中发现有新生婴儿,那我们的论断就是正确的。
“爸爸买了一对矮种马给我们。”我们必须注意到其他的孩子,因为她不是独生子女。“爸爸将它们牵到我面前,比我年长三岁的姐姐……”看来,我们的解释是需要修正的。事实上,这个孩子年纪是最小的,而我们以为她是姐姐。或许,母亲更加宠爱她的姐姐,因此,女孩才会回忆起父亲买了矮种马的事件。
“姐姐牵着马喜气洋洋地走在街上。”这个姿势是多么得意。“我的马跑得太慢了,它总是跟在另一匹后面。”这是因为她的姐姐走在前面!“我绊倒了,马拉着我在地上跑。这次经历以兴高采烈开始,却落得个沮丧的结局。”姐姐处处占据上风,她是胜利者。我们可以猜测,女孩是说:“假如我稍不留神,姐姐就会处于优势地位。我像个失败者一样被她击败。占领先机是唯一获取安全的方法。”因此,我们也可以判断:她的母亲宠爱姐姐,她不得不转向父亲。
“之后,虽然姐姐的骑术不如我,但我始终抹不去那次留下的阴影。”现在,我的所有猜测都得到了验证。我们看到有一种竞争存在于两姐妹之间。妹妹认为:“我不能总在后面,我要赶上去超过她。”我曾经论证过,年纪偏小的孩子往往会存在竞争对手,而他们又求胜心切。这个女孩就是这样,她所经历的事情不断地提醒她:“我要永远保持第一,走在别人后面是件非常危险的事。”
……
例五:
“童年时期的一件事令我难以忘怀。那是我四岁的时候,曾祖母来看我们。”我们讨论过,一般来说,祖父母是非常疼爱孙儿的,然而,我们却未曾讨论过曾祖母将怎样对待他们。“她到了以后,我们将拍一张四世同堂的全家福。”这个女孩对曾祖母来访并拍照的印象如此深刻,可见,她是个恋家的人,对家庭很感兴趣。假如我们的猜测是正确的,那么,在家庭范围之外,她的合作能力应该是很差的。
“我的记忆很清晰,当时我们开车到了另一个镇上的照相馆,然后,我换上了一件白色绣花的外套。”或许,这个女孩视觉也非常敏感。“在拍全家福之前,我和弟弟合了影。”我们再次看到她对家庭的兴趣。她和弟弟之间一定发生了很多事,因为弟弟是家庭中的一员。“弟弟手拿红球坐在一把椅子的扶手上,椅子就在我身边。”她又回忆起当时看到的事物。“我两手空空地站在一边。”现在,我们看到女孩的心理了。她在暗示自己:“大家更喜欢弟弟。”我们可以推测,她并不欢迎弟弟的降临,因为他会取代她受宠的地位。“他们让我微笑。”她是想说:“其实我觉得没什么好笑的,他们却让我笑,他们让弟弟手拿红球坐在椅子上,而我却一无所有。”
“拍照的时候只有我是没有笑的,其他人都摆出了很好的姿势。”她觉得家人对她不好,她表示抗议。在回忆的过程中,她从没忘记告诉我们家庭是如何对待她的。“当被要求微笑时,聪明的弟弟就会笑得好开心,之后,我一直不喜欢那张照片。”她的例子让我们感受到我们的生活方式,当我们认定一件事的时候,就会试图用它解释其他的事。由于拍照时发生了不开心的事,因此她一直讨厌拍照。我们也可以发现:如果一个人讨厌某件事,假如要说明理由,他总会用自己的经验来证明。这样的记忆,让我们得出了两个结论:首先,她视觉敏锐;其次,重要的一点是她很依赖家庭。她最初的记忆几乎都来自家庭,或许,接触社会后,她会感觉不适应。
……这本书的文字密度非常高,每一句话都像经过了千锤百炼,几乎没有可以跳过的“水词”。我通常不喜欢太“沉重”的哲学探讨,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巧妙,它不是堆砌理论,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妙的案例和类比,将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比如,作者在讨论“专注”与“流动”状态时,引用了一个制作传统陶艺的工匠的故事,那个匠人完全沉浸在泥土和转盘的互动中,时间仿佛失去了意义。这个画面感极强的叙述,让我立刻理解了那种“全身心投入”的本质。更重要的是,作者非常注重实践性,他没有停留在“应该如何”的空想层面,而是提出了许多可以立即在生活中实践的微小调整,这些调整不是宏大的计划,而是关乎于你如何感知你手中的咖啡杯,如何聆听你伴侣的倾诉,如何对待你必须完成的一份工作报告。这些细微之处的调整,累积起来,就构成了对生命意义感构建的坚实地基。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由内而外”的渗透,它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你看待世界的方式,让你从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一个积极的创造者。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份迟来的“精神地图”。我过去常常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迷失方向,总是向外寻求指引,期待有人能告诉我“正确的方向在哪里”。然而,翻开这本书后,我意识到,地图的关键不在于标记出终点,而在于理解你脚下的地形和辨认你自身的罗盘。作者在探讨“价值排序”的部分,简直是醍醐灌顶。他剖析了社会文化如何潜移默化地为我们设定了价值优先级——财富、名望、效率——然后,他引导读者冷静地审视,这些是否真的符合我们个体最深层的渴望。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重新梳理了我过去一年中那些真正让我感到满足的瞬间,惊讶地发现它们与我日常所追求的目标几乎完全错位。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去魅”能力,它撕开了太多被包装的“成功学”表象,直指人性的核心需求:归属感、真实性、以及一种超越个体的贡献。读完后,我没有变得更“成功”,但我变得更“完整”了,这是任何一本教条式的指南都无法给予的宝贵财富。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就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而深入的对话,对象是一个极其睿智且充满同理心的导师。这不是那种一页一页快速翻阅的书籍,它需要你放慢速度,甚至需要你时不时停下来,在书页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感悟,或者直接去窗边站一会儿,让那些文字在现实中找到对应的场景。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处理“痛苦”这一主题时的坦诚与深度。他没有美化痛苦,也没有将它简单地归结为成长的代价,而是将其视为生命结构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同阴影之于光明。这种不回避、不粉饰的姿态,反而让人感到无比的踏实和安全。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开始用一种更宽广的视角去看待日常的烦恼,它们依然存在,但它们不再具有那种吞噬一切的能量了。书中那些关于“接受局限性”的论述,精准地击中了现代社会推崇“无限可能”的虚假口号下的焦虑。它提醒我们,真正的自由,恰恰来自于对自身边界的清醒认知和坦然接受。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次灵魂的“深呼吸”练习。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真是引人深思,每次看到它,我都会忍不住停下来琢磨一番。我最近读完了它,心里翻腾着各种各样的情绪,说实话,它不像那种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也不是那种手把手教你如何成功的工具书,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对“意义”这个宏大命题的追问。我记得书中有一段描述了作者在经历了一次重大的生活转折后,那种近乎虚无的迷茫感,那种感觉太真实了,就好像生活突然按下了静音键,只剩下自己和那个空旷的房间。作者并没有急着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细致入微地描绘了自己在那个“空档期”里的观察和体会,比如阳光洒在旧书页上的那种温暖质感,或者清晨第一声鸟鸣带来的微弱希望。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这种哲学思辨的方式,它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带着泥土气息的个人探索。读到那些关于“连接”的部分时,我常常会想到我自己的朋友和家人,思考我们之间那些看似寻常的互动,其实是如何构筑起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支撑。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魔力,它能穿透日常的喧嚣,让我们暂时放下手头的事情,去审视一下,我们究竟是为了什么而在奔跑。它没有提供廉价的慰藉,但却给予了一种更珍贵的东西:面对不确定性的勇气和探寻自己道路的内在力量。
评分老实说,我一开始抱着相当大的怀疑态度去翻开这本厚厚的书的,封面设计得朴实无华,没有那种抓人眼球的元素,内容看起来也像是对人生哲学的散文式探讨。然而,一旦我沉浸进去,那种被作者的叙事节奏所牵引的感觉就非常强烈。作者的笔触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园丁,不疾不徐地培育着读者的心智。他似乎对人类的困境有着近乎本能的洞察力,尤其是在描述那些我们常常不愿承认的脆弱时刻,比如面对失败的僵硬、面对时间的流逝的无力感。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了“重塑叙事”的重要性,这对我触动极大。我们总是在用过去的经验定义现在的自己,但作者提供了一种视角,让我们看到,我们完全有能力成为自己故事的重新编纂者。这种从内在驱动力出发的探讨,远比那些外在激励口号要来得扎实和持久。我合上书本后,没有立刻觉得“豁然开朗”,反而感觉是内心深处的一些棱角被磨平了,变得更加圆融和接纳。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鼓励你去挖掘,而不是被动接受,它要求你亲自去“开垦”属于自己的那片意义的土壤,过程或许辛苦,但产出的果实必然是独一无二的。
评分非常好!
评分很不错,都是正版,价格也实惠,值得再次购买,这些可以看很久了。
评分自定义标签
评分多次在京都买书,好书,原装正品。
评分活动价格入手,没有打开,信任京东。发货也很及时。
评分2、包装好,服务好,送货快!
评分学生时代就听说过弗洛伊德和他的著作《梦的解析》只不过当时觉得这本书肯定特别深奥难懂,直到现在我也感觉自己看不懂,但就是好奇,于是就买了。应该非常不错,全书没什么图片,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坚持看完
评分不错的书,很值得阅读,这次买了30多本,一个月一本,三年都够看的
评分收到,正在看,学习学习,现在不忙涨涨知识,闪购时候买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