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建筑风格漫游:从经典庙宇到现代摩天楼

世界建筑风格漫游:从经典庙宇到现代摩天楼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莎拉·坎利夫,[英] 萨拉·亨特,[英] 琼·路西耶 著,张文思,王韡珏 译
图书标签:
  • 建筑史
  • 世界建筑
  • 建筑风格
  • 建筑漫游
  • 经典建筑
  • 现代建筑
  • 摩天楼
  • 庙宇
  • 建筑设计
  • 文化遗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478911
版次:1
商品编码:11613321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0
字数:30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对于一般人来说,一座楼就是一座楼;但是对于一个建筑观察者来说,任何一座建筑都可以代表更多东西。它可以是后现代的伟大杰作,可以是英王爱德华时代的宏伟建筑,还可以是草原风格的宅邸。它可以游走于装饰艺术领域,可以从绘画文学汲取灵感,甚至可以自己生长、拓展辐射,最终在主根系中延生出茂盛而繁复的枝蔓。在《世界建筑风格漫游:从经典庙宇到现代摩天楼》中,有心的读者会发现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覆盖了从古代建筑遗迹到乡村原木小屋再到稀有的摩天建筑等方方面面。它可以帮你认识建筑,总结建筑风格的关键词,感受设计者的思维,梳理建筑的发展脉络。《世界建筑风格漫游:从经典庙宇到现代摩天楼》不仅概括介绍一些著名的建筑,而且从细节处精确讨论同时伴有丰富而精美的照片,并用插图形象展现一些专业建筑术语,如飞檐、飞扶壁、山墙等。读者以建筑观察者的客观视角,浓绘不同的风格缩影。在这《世界建筑风格漫游:从经典庙宇到现代摩天楼》中游走天下,狩猎建筑,你会有颇丰的收获,有一天,你也会成为出色的建筑观察者。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古典建筑的遗产002
古典风格/003
古典柱式/005
多立克柱式/006
爱奥尼克柱式/007
科林斯柱式/008
希腊神庙/009
罗马风格/011
罗马拱 /013
穹顶和筒形拱/014
神庙以及剧院/015

第二章拜占庭和罗马风的建筑018
拜占庭建筑/019
罗马风 /021
诺曼风格/023
后罗马风建筑/025

第三章伊斯兰建筑028
倭马亚和阿巴斯/029
非洲的伊斯兰教/031
摩尔式建筑风格/033
奥斯曼风格/035
波斯建筑/037
莫卧儿建筑/039


第四章传统的亚洲风格 042
中国传统建筑/043
日本传统建筑/045
庙宇建筑/047
亚洲地区建筑风格/049

第五章哥特式以及中世纪建筑052
中世纪的奠基/053
中世纪的防御工事/055
成长为哥特式/057
法式哥特/059
英式哥特/061
意大利和德国的哥特建筑/063
欧洲中部和北部的哥特建筑/065

第六章文艺复兴及巴洛克建筑 068
文艺复兴/069
文艺复兴盛期/071
风格主义/073
都铎王朝和詹姆斯一世时期/075
巴洛克 /077
英式巴洛克/079
洛可可 /081
阿尔卑斯和波西米亚/083
西班牙巴洛克风格/085
地中海风格/087
低地国家/089
俄罗斯巴洛克/091

第七章新大陆094
前哥伦布时期/095
印第安人村庄/土砖/097
西班牙人的构想/099
英国殖民地建筑/101
盐盒式建筑/103
美国德裔宾州人建筑/105
震教徒建筑/107
法国殖民地:阿卡迪亚教区/109
荷兰殖民建筑/111
法国殖民地:克里奥尔及其
南部/113
非洲人的影响/115
西部本地建筑/117
西班牙殖民地/119
原木房屋/121
加勒比地区建筑风格/123

第八章古典复兴建筑126
帕拉迪奥式建筑/127
法国新古典主义/129
德国新古典主义/131
乔治亚时代的艺术风格/133
联邦制/亚当式/135
杰弗逊式/137
希腊复兴式/139
英国摄政时期/141

第九章维多利亚风格144
哥特式建筑复兴/145
维多利亚哥特式/147
古罗马建筑复兴/149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复兴/151
意大利风格建筑/153
木匠哥特式建筑/155
美洲木结构建筑/157
安妮女王式建筑/159
木瓦风格建筑/161
理查森罗马式/163
异国风情的复兴/165
美术派风格/167
城堡风格/169
第二帝国风格/171
汽船哥特式/173
城市公寓/175
都铎王朝风格的复兴/177
“铁器时代”唯物主义/179
英国工艺美术运动/181

第十章早期现代建筑184
美国的文艺复兴/185
凯尔特复兴/187
芝加哥学派/189
摩天大楼/191
草原风格/193
乡村风格/195
凉台平房/197
手工艺风格/西班牙传教会式
建筑风格/199
新艺术 /201
分离派/青年风格 /203
加泰罗尼亚的现代主义/205
构成主义/207
艺术装饰派:爵士时代/209
艺术装饰派:流线型/211
功能主义/213
美国风 /215
包豪斯 /217
国际风格/219
有机建筑(赖特)/221

第十一章战后现代建筑224
战后国际风格/225
赖特:成熟期/227
现代主义/229
粗野主义/野兽派/231
未来主义/233
表现主义/235
结构表现主义/237
当代的现代主义/239
后现代主义/241
解构主义/243
弗兰克·盖里/245
流体建筑/247
有机建筑/249
当代建筑趋势/251

前言/序言


《形影之间:光影的建筑叙事》 这座城市,是时间的容器,是人类梦想的雕塑。每一个建筑,都不是孤立的石块与钢筋的堆砌,而是凝聚了历史的呼吸,承载了文明的温度,更是我们与空间对话的生动载体。本书将带您踏上一段别样的建筑探索之旅,我们暂且放下对宏伟风格的梳理,抛却对年代流派的界定,而是专注于那些隐藏在建筑肌理之中的“形”与“影”,以及它们如何共同编织出动人的叙事。 我们并非要为您呈现一份详尽的建筑史图谱,而是邀请您一同潜入那些由光影交织而成的建筑空间,感受它们如何以无声的语言讲述故事,如何触动我们的感官,又如何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心绪。在这本书中,您将看不到对埃及金字塔、希腊神庙、哥特教堂或是巴洛克宫殿的直接论述,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细腻、更具象的观察视角,一种对建筑“生命力”的探寻。 第一章:光的几何——塑造空间的精灵 光,是建筑最根本的盟友,也是最狡黠的设计师。它并非只是照亮物体,而是能够雕刻空间,定义边界,甚至改变我们对距离与体量的感知。在本章,我们将聚焦于光线在建筑中的“几何学”作用。 想象一下,清晨第一缕阳光穿过建筑师精心设计的窗户,在地板上投下细长的光带,随着时间推移,光带的形状与位置不断变化,为原本静止的空间注入了流动的生命。这种“动态的光”如何被建筑师捕捉和利用?我们会从那些以卓越光影处理著称的当代建筑中寻觅答案。例如,一位日本建筑师如何利用复杂的遮阳板系统,在室内营造出如同水墨画般斑驳陆离的光影效果,让空间在不同时段展现出不同的性格?一位斯堪的纳维亚的设计师又如何通过大面积的落地玻璃和天窗,最大化地引入自然光,使得室内空间与户外的四季变幻融为一体,让每一个角落都沐浴在明亮而柔和的光晕之中? 我们还将探讨“人造光”的魔力。夜晚,当城市华灯初上,建筑的内部光源与外部灯光交相辉映,又会讲述怎样不同的故事?一个音乐厅内部的灯光设计,如何通过层次分明的照明,引导观众的视线,烘托演出氛围,并最终影响人们的听觉体验?一个博物馆的照明,如何巧妙地突出展品,同时又避免过度照射,保护文物,并营造出引人入胜的观赏动线?我们并非简单罗列灯光设备,而是深入分析设计者如何在光的强度、色彩、方向和分布上进行精密的计算与艺术的表达。 本章将引导您去观察那些您或许从未留意过的细节:墙壁上因不同材质而产生的微妙光泽差异,天花板上因角度不同而产生的光影对比,甚至是透过植被洒落的斑驳光影,这些都在无声地塑造着我们对空间的体验。我们将通过详实的案例分析,揭示建筑师如何将光的“几何学”语言转化为空间中的诗意。 第二章:影的诗学——隐藏的深度与叙事 如果说光是建筑的显露,那么影便是它的深度与内涵。影并非虚无,而是由光与物体的交互所产生的,它能够勾勒轮廓,隐藏细节,制造神秘感,并为空间注入戏剧性的张力。在本章,我们将深入挖掘“影”在建筑中的诗学意境。 请回想那些充满历史感的建筑,它们的墙壁上爬满了岁月的痕迹,被午后阳光拉长的影子,仿佛诉说着千百年的故事。我们不会去讲述历史本身,而是关注影如何成为历史的见证者和叙述者。例如,一座老宅院的石板路上,日复一日的影子移动,如何在不经意间描绘出日常生活的节奏;一处古老拱门的阴影,如何在日落时分营造出庄严而神秘的气氛,引发人们对过往的遐想。 在现代建筑中,影的运用则更加大胆和概念化。一位以粗犷混凝土建筑闻名的建筑师,如何利用深邃的阴影来强调建筑的体量感和力量感,使得光与影的对比成为建筑表情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位擅长解构主义的建筑师,又如何通过不规则的切口和穿透,在墙体上制造出破碎而富有动感的阴影,挑战观者对空间连续性的认知? 本章将探讨影如何被用来引导视线,创造焦点,或是在开放空间中划分出私密区域。一个精心设计的庭院,如何通过树影的婆娑,在光与影的交织中营造出宁静的禅意,让身处其中的人感受到自然的呼吸?一个公共广场,又如何利用柱廊投下的阴影,在炎炎夏日提供一片清凉的休憩之地,并为人们提供一个可以聚集、交流的场所? 我们还将关注影在“感知”层面的作用。为何有些空间会因为阴影而显得压抑,而另一些空间则会因为阴影而显得深邃迷人?影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我们的步履,甚至是我们的思考?通过分析不同建筑作品中的阴影处理,我们将尝试理解影是如何与观者的内心世界产生共鸣,如何触发情感的联想,从而完成一场无声的建筑叙事。 第三章:形与影的对话——动态的平衡与张力 当光与影不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开始相互呼应,相互塑造,建筑便展现出其最迷人的动态平衡与张力。在本章,我们将聚焦于“形”与“影”之间的协同作用,探讨它们如何共同构成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整体。 我们会审视那些看似简单的建筑形态,在光影的映照下,如何展现出意想不到的复杂性。一座极简的白色盒子,在阳光照射下,其表面的细微纹理和转折处所产生的阴影,会赋予其丰富的层次感;一个具有流线型外观的建筑,其弯曲的表面如何在光线下产生柔和的高光与深邃的阴影,让建筑本身仿佛在流动。 本章将关注建筑师如何通过对“形”的预设,来引导“影”的产生,从而实现预期的空间效果。例如,建筑师在设计一座剧院时,如何通过舞台上方悬挑结构的形状,在观众席上投下特定的阴影,以增强戏剧的沉浸感?或者,在设计一个公共图书馆时,如何通过书架的排列和窗户的位置,在阅读区域创造出既有私密性又不失开放感的影,让读者能够专注地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 我们还将探讨“动态的影”的概念。当风吹动树叶,阳光穿过车窗,或者人们在空间中走动,光影的不断变化,为建筑带来了生命的律动。我们会分析那些能够捕捉和利用这种动态的建筑,它们如何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如何展现出“活”的建筑姿态。 最终,本章将引导您去感受建筑的“呼吸”。光影在建筑中的流动,就像生命体内的血液循环,赋予了建筑以活力。当您走进一栋建筑,闭上眼睛,用心去感受空气的温度,去聆听光影的变化,您或许能体会到建筑本身正在与您进行的这场无声的对话。 《形影之间:光影的建筑叙事》并非一本关于建筑风格演变的教科书,而是一本关于如何“看”建筑的书。我们相信,通过关注光与影的微妙 interplay,您将能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欣赏您身边的建筑,发现它们隐藏的诗意与故事,并从中获得深刻的感悟。这趟旅程,无关乎宏大的历史叙事,而关乎我们与空间之间,那些最本真、最动人的相遇。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封面那一抹古朴的青铜色调,配上烫金的细密纹路,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那个宏伟的时代。翻开书页,那种厚重而又不失细腻的纸张质感,让人爱不释手,仿佛手里捧着的不是一本书,而是一块经过岁月洗礼的文物。内页的印刷质量更是无可挑剔,那些建筑细节的特写镜头,线条清晰锐利,光影层次分明,即便是最微小的雕花、最复杂的结构构造,都能看得一清二楚。我特别喜欢它在版式上的用心,很多跨页大图的排布非常大胆且富有冲击力,将那些标志性的建筑瞬间的雄伟气势完美地捕捉了下来。即便是那些看似平淡的描述性文字,也融入了一种对历史的敬畏感,阅读体验极佳,完全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教科书式的陈述,更像是一次精心策划的视觉盛宴。每次合上书本,我都能闻到一种淡淡的油墨香混合着纸张的陈旧气息,那是阅读高质量书籍才能带来的独特慰藉。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宏大叙事”与“微观细节”进行了完美的咬合。当我们读到关于古埃及金字塔的章节时,作者会宏观地探讨法老的权力结构如何投射到建筑形制上;但紧接着,笔锋一转,又会聚焦于工匠们如何在没有现代测量工具的情况下,将每一块巨石的误差控制在毫米级别。这种在不同尺度间自如切换的能力,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层次感。它成功地将建筑从静态的纪念碑,还原成了一个动态的、由人与技术共同塑造的文化载体。对于我这样的非专业读者来说,它提供了一把钥匙,让我得以窥见那些伟大建筑背后的智慧、汗水和时代精神,让我对人类文明的创造力油然而生一种深深的敬意。这本书无疑是那种读完后,会让你走路时都忍不住多看几眼身边建筑的“改变视野”的作品。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建立在极强的可读性之上,这在建筑类书籍中是相当难得的平衡。作者引用的资料来源清晰可靠,但论证过程绝非枯燥的学术堆砌,反而充满了对美的热烈探索。我尝试着去验证书中的一些观点,发现其对历史文献的考据非常扎实,每一个断言背后都有坚实的依据支撑。然而,在讲述现代主义思潮的崛起时,它的批判性视角也十分到位,没有盲目歌颂技术进步,而是对功能主义的极端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了对人文关怀回归的呼唤。这种既能肯定成就、又能提出质疑的成熟态度,使得这本书不仅是一本知识的汇编,更是一次深刻的、关于人类居住哲学的对话。它激发了我对当下建筑现象的更多思考,让我开始用更挑剔的眼光去审视身边的每一个结构。

评分

内容上,这本书的广度和深度令人惊叹,它处理跨文化交流的方式尤其值得称赞。它没有简单地将“东方”与“西方”做二元对立,而是精妙地展示了影响与借鉴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交织渗透的。例如,在讲述伊斯兰建筑的几何图案美学时,书中并未忽略其与拜占庭艺术的渊源,紧接着又探讨了这些元素如何反哺到欧洲的文艺复兴设计中。这种辩证和联系的眼光,让原本割裂的知识点重新连接成一张巨大的文化网络。我个人对其中关于地域材料特性的分析尤为感兴趣,比如特定石材的色泽如何影响了特定地区建筑的情感表达,这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更贴近土地的视角去理解建筑的永恒魅力。这本书的知识密度很高,但叙述语言却保持了一种克制而优雅的节奏,让人愿意反复咀嚼那些精妙的论断。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脉络处理得异常流畅,作者显然是下了苦功去构建一条清晰的时间轴。它没有陷入那种按地域简单罗列的窠臼,而是巧妙地通过几个关键的建筑转折点作为锚,串联起了东西方文明在空间构建上的演变历程。最让我拍案叫绝的是,作者在描述古典主义建筑的比例与和谐时,穿插了一些关于当时社会哲学和宗教信仰的解读,让那些冰冷的石头瞬间有了温度和灵魂。比如,它对哥特式飞扶壁的解读,不仅仅停留在工程学层面,而是深入剖析了中世纪人类对天堂的渴望如何转化为对高度的极致追求。这种将技术、艺术与人文思潮融为一体的叙述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理解边界。阅读过程中,我几乎能感受到不同时代建筑师们的心跳和他们在面对巨石时的踌躇满志,感觉自己像是随一位博学的向导,在历史的长廊中缓步前行。

评分

要得,很好,漂亮!

评分

不错,帮助很大,内容很详细,涵盖广

评分

第一次购买,感觉还不错滴

评分

很好的一本书,对于建筑流派最初的印象都来自于本书

评分

还没认真阅读~~~~~~~~~~

评分

第一次购买,感觉还不错滴

评分

很不错,很喜欢,很支持

评分

书很不错,值得推荐,是正版

评分

第一次购买,感觉还不错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