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理想空间68: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主要研究代表着未来发展趋势的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设计。其中包括对当前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现状和趋势分析,地下空间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专项规划的编制机制和方法研究,涉及到城市地下商业休闲空间、地下综合体、地下交通、地下市政设施等各领域,另外包含国外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经验借鉴。
内页插图
目录
主题论文
004城巿地下空间的国际视野与未来中国发展战略选择束昱 路姗
008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对城市微气候的影响研究陈志龙 杨晓彬
012关于上海地下空间规划编制的思考奚东帆
专题案例
地下空间规划编制机制和方法研究
016面向实施的地下空间规划编制与机制——以北京为例石晓冬 陈珺 吴克捷
024宁波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模式和发展策略张磊 周轶男 蔡赞吉
028城市中心城区地下空间总体规划技术路线探讨——以东营市中心城区为例高萍 王少鹏 李东坡033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内容研究——以平潭综合实验区主岛空间为例杨男男 陶伟声
038城市地下空间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思路研究——以上海北外滩地区地下空间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张雅丽 周炳宇 王炜
地下商业休闲空间、综合体规划设计
044探索面向实施的复合型地下综合体规划实践——以广州番禺万博商务核心区地下空间建设规划为例区绮雯 任小蔚
050面向实施管理的大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以广州国际金融城起步区地下空间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周炳宇 戴学峰 宋新平
056地下空间之于旧城更新作用初探——以西宁巿中心广场北侧片区地下空间专题研究为例何其甲062城市新建中心区地上地下空间协同规划浅析——以深圳市福田中心区地下空间为例佟庆
066城市核心区地下综合开发探索——以南京市浦口新城中央绿轴地下空间规划为例龙敦 曹松杨 林睿 徐挺
072地下空间的公共、创意、价值突围崔舯
地下空间交通与市政设施规划
078成都市温江区光华公园——地下空间综合开发规划设计卢源 秦科
084交通枢纽区域地下空间开发研究——以铜仁火车站站前广场空间设计为例戴学峰 童自信
088高铁配套综合交通枢纽地下空间设计的启思——以沈阳南站市政交通工程为例张竹
092改变城市公共空间基面创造广义地下空间——温州体育休闲公园开发利用的探索胡达 林睿
096临沂市青龙河地下污水厂的设计周敏 陈庆伟
100郑东新区CBD副中心综合管廊规划设计肖燃 刘文波
地下空间规划技术方法研究
105CBD核心区域地下停车需求预测——以大连小窑湾CBD核心区为例王海丰 刘宏
110城市新区地下空间资源评估及需求预测——以深圳市龙华新区为例李晓雅
116我国城市新区市政综合管廊建设的瓶颈与破解策略吕彦 彭俊杰 史慧飞
他山之石
120基子空间错枧觉感知的隧道安全引导设计——以日本京都稻荷山隧道内壁涂饰设计为例刘锴 山田幸一郎 钱学鹏
123欧洲大城市中央火车站地下化建设启示陈明磊 陈浩 潘海睐
前言/序言
理想空间(68):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与设计这一复杂而至关重要的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地面空间的承载能力日益饱和,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成为缓解城市压力、提升城市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书不仅阐述了地下空间规划设计的理论基础与核心理念,更详细剖析了其实践应用中的关键技术、方法与挑战,旨在为城市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开发者以及政策制定者提供一份全面、系统且富有启发的参考。 第一章:城市地下空间的战略意义与发展现状 本章首先宏观地阐述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战略意义。在全球土地资源日益稀缺的背景下,地下空间以其巨大的潜在容量,为城市提供了“向下拓展”的无限可能。这不仅能有效缓解地面交通拥堵、缓解公共空间紧张等城市病,更能通过集中布局、集约利用,显著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是实现城市精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接着,本章梳理了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的历史演进与现状。从早期的军事防御工事、简单的交通隧道,到如今集交通、商业、居住、公共服务、仓储物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地下城,地下空间的应用范围和技术水平都在不断革新。本书将通过大量案例分析,展示不同城市在地下空间利用上的特色与模式,如新加坡的立体城市规划、东京的地下商业网络、赫尔辛辛基的地下体育场馆等,从中提炼出可借鉴的经验与教训。同时,也会指出当前地下空间开发普遍面临的挑战,如技术瓶颈、安全风险、环境影响、法律法规滞后等,为后续章节的深入探讨奠定基础。 第二章: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原则与体系构建 本章聚焦于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核心原则与体系构建。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并非孤立的个体,而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地上空间开发、市政设施布局、环境保护等实现高度协同。本书将详细阐述规划过程中应遵循的关键原则,包括: 整体性与复合性原则: 强调地下空间并非单一功能的场所,而应实现多种功能的复合叠加,形成有机的功能网络,最大化空间效益。 安全性与可靠性原则: 将保障人员生命安全和设施正常运行置于首位,充分考虑结构稳定性、防水防灾、通风排烟、逃生疏散等要素。 可持续性与环境友好原则: 优先考虑环境影响最小化,如减少对地下水的影响,利用地热能,合理处理地下废弃物等,并与绿色建筑、智慧城市理念相结合。 可达性与便捷性原则: 确保地下空间与地面交通、公共服务设施的顺畅连接,提升用户体验,避免“地下迷宫”效应。 经济性与可实施性原则: 在满足功能和安全需求的前提下,追求投资效益最大化,并充分考虑技术、施工、运营等方面的可行性。 在此基础上,本书将构建一套完整的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体系。这套体系将涵盖从宏观的区域性地下空间战略研究,到中观的城市级地下空间骨架网络规划,再到微观的特定区域或项目层面的详细规划。具体包括: 地下空间资源调查与评估: 对城市地质条件、水文状况、现有地下管线、已开发地下空间等进行全面勘测与评估,为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地下空间功能分区与布局: 根据城市发展需求和资源禀赋,合理划分地下空间的功能类型,如交通枢纽、商业中心、文化娱乐区、仓储物流区、技术设备区等,并进行科学的空间布局。 地下交通体系规划: 重点研究地下轨道交通、地下道路、人行通道、自行车道等交通方式的衔接与优化,构建高效便捷的地下交通网络。 地下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探讨地下空间中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如地下商场、停车场、文化馆、体育馆、市政管线等,提升城市生活品质。 地下空间竖向分区与层级规划: 明确不同深度地下空间的用途,形成多层次、功能明确的地下空间开发序列。 第三章:城市地下空间设计的关键技术与方法 本章深入剖析城市地下空间设计的核心技术与方法,这是将规划理念转化为现实的关键环节。本书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勘察: 强调精细化的地质勘察对于地下空间安全设计的重要性,包括岩土工程特性、地下水位变化、地应力分布等,并介绍先进的勘察技术。 结构设计与安全性分析: 详细介绍地下结构的受力特点,如围岩压力、水压力、地震作用等,以及相应的结构计算方法和设计规范。重点关注支护结构(如桩基、地下连续墙、锚杆等)、主体结构(如框架结构、拱形结构等)的设计。 防水与排水系统设计: 阐述地下空间防水的重要性,介绍各种防水材料和施工工艺,以及可靠的排水系统设计,包括集水坑、排水泵、排水管道等,确保地下空间的干燥与安全。 通风与空调系统设计: 探讨地下空间空气流通的特殊性,介绍有效的通风换气策略,如自然通风、机械通风,以及空调系统的设计,以保证室内空气质量和舒适度。 照明与采光设计: 研究如何在缺乏自然光照的地下空间中创造良好的人工照明环境,并探索引入自然光的可能性,如采光井、光导管等技术。 消防安全与应急疏散设计: 详细阐述地下空间消防系统的设计要求,包括火灾探测、报警、灭火、排烟系统等,以及科学合理的应急疏散通道和标识设计,保障人员生命安全。 交通组织与流线设计: 针对地下空间内部交通流线的特点,设计清晰、便捷的行人、车辆动线,避免交叉干扰,提高通行效率。 景观与环境营造: 探讨如何在地下空间中进行景观设计,创造舒适宜人的环境,提升用户体验,如通过绿植、水景、艺术装置等元素的运用。 智能化技术应用: 介绍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智能化技术在地下空间监测、管理、运营中的应用,如智能安防、环境监测、能耗管理、人流分析等,提升地下空间的智慧化水平。 第四章: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挑战与对策 本章重点关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技术挑战: 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施工: 如软弱土层、地下溶洞、高瓦斯区域等,需要采用特殊的施工技术,如冻结法、注浆加固法等。 大型结构施工与变形控制: 复杂地下结构施工难度大,对周边环境的扰动和变形控制要求高,需要精密的施工监测与控制技术。 与现有地下管线的协调: 如何在施工过程中保护和避让现有的地下管线(如给排水、燃气、电力、通讯等),避免相互影响。 防水防渗技术的可靠性: 确保地下空间的长期防水性能,尤其是在高地下水位区域。 通风与采光难题: 如何在深层地下空间实现良好的通风和采光效果,提升空间品质。 安全风险: 火灾与爆炸风险: 地下空间通风不良,一旦发生火灾,容易形成高浓度有毒有害气体,逃生困难。 结构安全风险: 地下结构长期承受地层压力和地下水压力,存在失稳、坍塌的风险。 自然灾害风险: 地震、洪水、地面沉降等自然灾害对地下空间安全构成威胁。 人员疏散难题: 地下空间的疏散路径相对单一,一旦发生紧急情况,疏散组织难度大。 环境影响: 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施工可能改变地下水流场,影响周边生态环境。 对城市热环境的影响: 大规模地下空间开发可能影响地表的热量交换,导致城市热岛效应加剧。 噪音与振动污染: 施工过程中的噪音和振动会对周边居民生活造成影响。 废弃物处理: 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土、废料处理问题。 法律法规与管理机制: 权属与使用权界定不清: 地下空间的权属和使用权划分复杂,容易引发纠纷。 规划审批与监管难题: 地下空间规划审批流程复杂,监管难度大。 运营管理与维护体系不完善: 缺乏统一有效的地下空间运营管理和维护体系。 经济与社会问题: 高昂的建设与维护成本: 地下空间开发建设成本高,投资回收周期长。 社会接受度问题: 部分公众对地下空间的安全性、舒适性存在疑虑。 与其他地下利用的冲突: 如地下空间与地下管线、地下文物等的保护与利用冲突。 针对上述挑战,本书将提出一系列富有建设性的对策: 技术创新与研发: 加强对新型施工技术、安全监测技术、环境友好型材料的研发和应用。 深化勘察与风险评估: 实施更加精细化、多尺度的地质勘察,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 强化安全设计与应急预案: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升结构安全标准,制定科学有效的应急预案。 绿色开发与环境补偿: 推广绿色施工理念,研究环境影响的补偿机制。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建立健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法律法规,明确权责,规范管理。 健全管理机制与协同平台: 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的地下空间管理协调机制,构建信息共享平台。 加强公众沟通与教育: 提高公众对地下空间开发价值的认知,增进理解与支持。 探索创新的投融资模式: 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优化投融资结构,降低开发成本。 第五章:城市地下空间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本章将目光投向未来,探讨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的潜在趋势与前沿方向。 智慧地下空间的构建: 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地下空间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管理与运营,打造“智慧地下城”。 多功能复合与垂直开发: 进一步拓展地下空间的复合功能,实现不同功能之间的深度融合,并向更深层次挖掘,构建多维度的地下空间体系。 生态化与人性化设计: 更加注重地下空间的生态性,如引入更多绿色元素,改善微气候;同时,提升人性化设计水平,创造舒适、宜人的地下空间体验。 地下空间与地上空间的协同发展: 强调地下空间与地上空间的有机融合,实现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形成一体化的城市空间体系。 地下空间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探讨地下空间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应对极端天气、储存能源等方面的潜力。 地下空间作为城市韧性基础设施: 在极端情况下,地下空间可以提供重要的避难场所和关键基础设施的保护,提升城市的韧性。 地下空间与新技术融合: 如地下空间与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的结合,为地下空间带来全新的体验。 本书最后总结,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多部门的协同努力,更需要长远的战略眼光和持续的创新精神。通过科学的规划、精细的设计、先进的技术和有效的管理,城市地下空间必将成为支撑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更具活力的城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