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战地记者的抗战史(套装上下册)

一个战地记者的抗战史(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曹聚仁 著
图书标签:
  • 抗战史
  • 战地记者
  • 历史纪实
  • 回忆录
  • 战争文学
  • 中国抗日战争
  • 历史人物
  • 传记
  • 二战
  • 民国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06079044
版次:1
商品编码:1162243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99
套装数量: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再现淞沪战役、武汉保卫战、长沙会战、滇缅之战等硝烟战场,一一陈述抗战细节,还原被遗忘的历史真相。
  抛弃党派之争,搁置派系争议,《一个战地记者的抗战史》是一部客观真实讲诉中华民族抗战的记录史。
  立场公正、内容翔实,后来史学家评价该书“立论与视野至今仍然无法逾越”。

内容简介

  自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曹聚仁以战地记者的身份亲历了八年抗战,他从采访淞沪战役开始,随军走遍了大江南北,采访了台儿庄大战等大小战役,写下战地通讯无数,并收集了大量的一手材料。在抗战胜利结束后的1946年,即撰成本书。
  《一个战地记者的抗战史》一书曹聚仁先生以战地记者的亲身经历,用文字真实地记录了这场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战,还原历史真实的画面。可以说这是第一部全面、真实、客观反映抗日战争的史论。

作者简介

  曹聚仁,(1900—1972) 民国著名记者、作家。浙江兰溪人。毕业于浙江第一师范。1922年到上海,任教于爱国女中、暨南大学、复旦大学等校。曾主编《涛声》《芒种》等杂志。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战地记者,曾报道淞沪战役、台儿庄之捷。1950年赴香港,任新加坡《南洋商报》驻港特派记者。50年代后期,主办《循环日报》《正午报》等报纸。后多次回内地,促进祖国统一事业。著有《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万里行记》《现代中国通鉴》等。

精彩书评

  ★我将自己当作一个百年后的史人来审订史料,力求公正、真实,要对得起战场上的将士,更要对得起下一代读者,绝不歪曲事实。
    ——曹聚仁

目录

第一章 引论
第一节 日本社会、文化与民族性
第二节 明治维新与大陆政策
第三节 日本之内在的矛盾
第四节 甲午以来日本侵略中国之行程
第五节 中日纠纷与国际
第二章 日本侵略战序幕
第一节 日俄战后日本侵略满蒙之阴谋
第二节 “九?一八”事变
第三节 中国诉之于国联
第四节 一?三从淞沪战役(上)
第五节 一?二八淞沪战役(下)
第六节 伪满洲国登场
第七节 长城战役——塘沽停战协定
第八节 阴霾中之华北
第九节 国人之抗战情绪
第十节 西安事变
第十一节 英、美、苏联及德国之远东政策
第三章 抗战第一期(上)(“七七”事变一二十六年十二月)
第一节 暴风雨之前夕
第二节 “七七”卢沟桥事变
第三节 平津失陷
第四节 向“战争”迈进
第五节 淞沪防御战(前期)——“八?一三”战役
第六节 华北防御战(上)
第七节 淞沪防御战(后期)——“八?一三”战役
第八节 华北防御站(下)
第九节 太湖南北地区诸战役
第十节 南京防御战及芜湖、杭州战斗
第十一节 中日战后之国际反应
第十二节 战时朝野动态(一)
第四章 抗战第一期(中)(二十七年一月一五月)
第一节 南京陷落后之新情势
第二节 津浦沿线作战
第三节 鲁南防御战
第四节 陇海沿线作战
第五节 北战场之苦战
第六节 江南战场之演变
第七节 敌伪之政治经济攻势(上)
第五章 抗战第一期(下)(二十七年六月一十一月)
第一节 泥淖中之日本
第二节 武汉会战(上)
第三节 敌海军之沿海活动
第四节 武汉会战(下)
第五节 北战场之游击战
第六节 第一期战争中敌我之战略与战术
第七节 国际暗云之投影
第六章 抗战第二期(一)(二十七年十一月一二十九年四月)
第一节 武汉撤退后之新情势
第二节 南昌随枣诸战役
第三节 长沙第一次会战
第四节 国际风云与日军南进
第五节 桂南粤北诸战役
第六节 敌军在华北之扫荡攻击
第七节 敌伪之政治经济攻势(下)
第七章 抗战第二期(二)(二十九年五月-三十年十二月)
第八章 抗战第二期(三)(三十一年一月-三十三年十月)
第九章 抗战第二期(四)(三十三年十一月-三十四年九月)
第十章 胜利之页
附录 抗战史料述评
编后记
附记



前言/序言


《烽火连天:中国现代史的侧影》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深度挖掘中国近现代史复杂肌理的力作,它并非聚焦于某一位特定人物的亲身经历,而是以宏大的历史叙事和细腻的社会剖析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了一幅跨越百年风云变幻的时代画卷。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共计六个主要部分,旨在呈现一个多维度的近代中国,侧重于社会结构、思想变迁、以及民间在重大历史转折点上的生存状态。 上卷:旧世界的瓦解与新思潮的涌动 第一部分:晚清的黄昏与体制的僵化(约1860-1900)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晚清政府在面对西方列强冲击时的内在困境与外在挣扎。我们从地方士绅阶层的结构性变化入手,分析了自强运动的局限性——技术引进与制度革新的脱节。重点梳理了戊戌变法的前因后果,着墨于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对“救亡图存”路径选择的分歧与焦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章详细考察了洋务运动时期,中国传统手工业在工业化浪潮下的艰难转型。通过对江南地区几家早期民族资本主义萌芽企业的案例分析,揭示了官僚资本与私人资本在起步阶段的相互掣肘,以及外国商品倾销对本土经济的致命打击。历史档案的运用,使得这段“学步时代”的描摹既有宏观的政策背景,又不失微观的市场细节。 第二部分:革命的酝酿与社会底层的心声(约1901-1911) 本卷的第二部分转向了辛亥革命前夜的社会情绪。我们不再仅仅关注革命党人的活动,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广大的乡村和城市平民。通过地方志、宗族文献以及新兴报刊中零星的记载,重构了民间对“改朝换代”的复杂期待。例如,对保路运动中农民和下层读书人的参与动机进行了细致的辨析,揭示了民族主义思潮如何渗透并转化成地域性的反抗力量。 此外,本部分还对清末的文化革新进行了深入探讨。从白话文运动的初期实践,到新式学堂的师生关系,展现了新旧教育体制碰撞下,一代知识青年如何挣脱传统伦理的束缚,转而寻求现代化的国家认同。我们审视了“新女性”概念的出现与挑战,及其在家庭结构重塑中的初期表现。 下卷:动荡中的重建与人民的韧性 第三部分:民国初期的碎片化与军阀的生态(约1912-1927) 民国肇建后的历史并非一帆风顺。本部分聚焦于“碎片化”的权力结构。通过对数个重要军阀的政治手腕、经济来源和其所辖区域社会治理模式的比较研究,勾勒出中央权威衰弱下,地方割据的复杂逻辑。这不是简单的“好人”与“坏人”的对立,而是对权力真空如何被不同利益集团填补的社会学考察。 本章还特别关注了“五四运动”前后的思想解放浪潮如何从精英阶层扩散至更广大的学生群体和工人阶层。我们利用当时的出版物和私人信件,力图还原知识分子在“德先生”与“赛先生”的追寻中经历的理想主义幻灭与重新定位。 第四部分:国家重塑的艰难探索(约1927-1937) 这一部分聚焦于国民政府在十年间(即“训政时期”)推行的各项建设方针,尤其是在经济、教育和交通领域所付出的努力。重点分析了以宋氏兄弟为代表的技术官僚如何试图建立一个现代化的中央集权国家。我们审视了税制改革、法币推行所遇到的阻力,这些阻力往往来自地方势力、传统商帮和复杂的土地关系。 同时,本部分也批判性地分析了这一时期文化领域的“新生活运动”及其在民间推行的实际效果。通过对城市中产阶级消费习惯的变迁记录,展现了“摩登”生活方式的表层繁荣下,社会阶层间日益扩大的裂痕。 第五部分:战时体制下的社会变迁(约1937-1945) 本书的第五部分,也是最为厚重的一章,探讨了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社会展现出的惊人韧性与痛苦的适应过程。这里没有宏大的战役描述,而是关注“后方”的社会经济史。我们考察了知识分子与技术人员西迁、内迁的壮举,以及这些人才在西南、西北地区建立的“大后方”教育和工业基地,这为战后中国的重建奠定了基础。 特别地,本章详述了抗战期间的通货膨胀如何侵蚀了城市居民的储蓄,以及沦陷区人民在日据下的生存策略——从地下抵抗到灰色地带的妥协。通过口述史料的交叉印证,还原了普通家庭在物资匮乏、流离失所中的日常挣扎与互助精神。 第六部分:战后余波与新时代的酝酿(约1945-1949) 最后一章是对抗战胜利后短暂的“黄金时期”到全面内战爆发的社会心理分析。重点剖析了战后接收过程中的腐败问题如何迅速消耗了民众对光复的喜悦,以及社会思潮在战后重建的希望破灭后,如何进一步走向激进化。 本书在结尾处,并没有简单地归结于任何单一的政治力量的胜利或失败,而是将焦点放在了这场长达百年的动荡给中国社会留下的深刻烙印——一个被战争撕裂、被思想重塑、并在废墟上努力寻找新秩序的庞大群体的共同记忆。全书力求通过扎实的文献考证,提供一个理解中国现代史的、更具纵深感的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硬壳精装,上下两册分量十足,拿在手里就有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封面设计非常克制和内敛,没有采用那种煽情或夸张的战火场面,而是用了一种偏灰调的排版,仅以朴实的宋体字突出书名和作者,这种处理方式反而更能让人感受到历史的肃穆。纸张的选择也很有考究,不是那种光滑得反光的现代印刷纸,而是略带粗粝感的米黄色纸张,读起来眼睛不容易疲劳,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需要用油墨和纸浆来记录时代的氛围中。我尤其欣赏的是,内文的排版非常清晰,即使是大量引用的原始电报、信件或者日记片段,都能保持极佳的可读性。细节控会非常满意这种对书籍本体的尊重,它不仅仅是一本记录历史的载体,本身也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物。那种翻开书页时,油墨特有的微小气味混合着纸张的陈旧感,立刻就将你拉入了一个需要凝神静气去阅读的严肃空间。这种对实体书质感的追求,在现在这个电子书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它强调了阅读行为本身所需要的仪式感和专注度。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精妙,它不像传统编年史那样机械地按时间推进,而是以“议题”和“地理焦点”作为模块来组织的。比如说,有一部分专门聚焦于敌后情报网络的构建和运作,详述了他们如何利用电报编码和假身份进行联络,其中穿插了不少惊心动魄的潜伏故事。另一部分则深入探讨了战时媒体的困境,比如记者如何平衡报道事实真相与维护士气之间的张力,以及在信息管制下的自我审查与突围。这种结构的好处在于,它允许读者在不同的历史侧面进行深度挖掘,避免了叙事上的疲劳感。每当一个主题被探讨到极致时,作者又会非常自然地通过某位特定人物的回忆或一段采访录音的转述,巧妙地将叙事线索重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错综复杂但逻辑严密的网状结构。这种叙事手法的成熟度,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跨学科功底,不光是历史学,还包含了新闻传播学和社会学的视角。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于史料的“去神圣化”处理。许多抗战题材的著作,往往会倾向于塑造出高大全的英雄群像,语言上充满激昂的口号和不容置疑的定论。然而,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却异常冷静和白描,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记者在整理他那些泛黄的笔记和剪报。作者并没有急于给事件下定义,而是将大量的时间用于呈现“现场感”——那种清晨迷雾中部队集结的低沉声响,司令部里关于补给线中断的争吵,以及面对严峻局势时幕僚们不为人知的焦虑。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其中关于某次重大战役前夕,前线物资短缺的描写,不是宏观上的统计数字,而是具体到战士们分到的口粮以及对一双干净袜子的渴望。这种微观视角的切入,让冰冷的历史数据瞬间拥有了温度和质感,它提醒我们,在那些波澜壮阔的决策背后,站着的是无数个会疲惫、会恐惧,但依然选择坚持下去的普通人。这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人性的真实重量,而不是单薄的符号。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近现代史的业余爱好者,我常常在阅读中寻找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灰色地带”。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作者没有回避战争中复杂的人性抉择和道德困境。比如,关于战时经济和黑市的形成,书中没有简单地谴责,而是客观分析了在极端物资匮乏环境下,这种地下经济是如何成为维持部分社会运转的润滑剂,同时也暴露了权力寻租的阴暗面。再比如,涉及不同派系之间在民族大义下的合作与摩擦,作者展示了即便是共同抗敌,内部的路线分歧和个人恩怨依然是真实存在的,这些描述极其克制,没有过度渲染,但一旦被提及,其力量便足以撼动我们对“铁板一块”的传统认知。这种对历史复杂性的尊重,让阅读体验更加丰富和耐人寻味,它迫使读者跳出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势,去理解历史的混沌与多维性。

评分

整部作品读完后,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一种独特的“在场感”和“倾听感”。与其说这是一本历史书,不如说是一系列被精心整理和交叉验证的口述实录的集合。作者似乎把自己放到了一个纯粹的聆听者位置上,他将那些亲历者的声音——无论他们是高层将领、基层文职人员,还是身处沦陷区的平民——以最接近原始状态的方式呈现出来。书中的某些章节,语言风格会突然变得非常口语化,充满了方言的痕迹和情绪的起伏,仿佛你正坐在一个昏暗的茶馆里,听着一位老人娓娓道来他那段尘封的往事。这种声音的多元化和鲜活性,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穿透力。它让我意识到,历史绝非是教科书上那些整齐划一的句子,而是无数个鲜活个体在特定时空中发出的,带着回响的呐喊和叹息。这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纯粹的学术研究,它更像是为未来保存了一份珍贵的“人类证词”。

评分

可以买来读一读 还不错

评分

东西挺好。就是书面有点灰。

评分

货真价实!信赖京东!

评分

战地记者眼中的抗战历史

评分

东西挺好。就是书面有点灰。

评分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弹指间,抗日先辈们峥嵘岁月已被历史翻过,但翻过不是忘却。历史不容忘却,忘却历史在某种意义上等于背叛。作者作为经历战争的战地记者,同时作为一名历史学家,从政治、经济、国际影响、教育、文化及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全面记录了这场历时八年的中国抗日战争,对我们后人全面、准确、真实地了解与缅怀这段历史大有裨益。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了解历史,书不错。值得

评分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