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清帝国的航行:英国人眼中的乾隆盛世

在大清帝国的航行:英国人眼中的乾隆盛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爱尼斯·安德逊(Aeneas·Anderson) 著,费振东 译
图书标签:
  • 清史
  • 乾隆
  • 英国
  • 文化交流
  • 历史
  • 传记
  • 中西关系
  • 社会生活
  • 观察记录
  • 盛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63682
版次:1
商品编码:1173859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寻路中国系列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英国访华使团于1792年9月至1794年9月访问中国期间及往返途中的见闻记录。作者对使节的公开活动进行了较为忠实的叙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国际形势和中国的社会状况。他亦将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圆明园的宫殿、万里长城的情况行诸笔墨,还描述了使团成员逗留清廷时的种种感受,笔触充满异样情味。而其中对18世纪中国的人文风貌、宫廷生活的描绘和对两国迥异风俗的对比观察,尤其具有研究和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费振东(1902-1975年),江苏吴江人,费孝通之兄。早年曾在南洋公学学习,并加入中国国民党。后因从事革命运动,于1926年逃亡至荷属东印度,从事新闻、文教等工作。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前往苏门答腊,参与成立华侨总会并曾任秘书长。后又担任中国民主同盟执委。1949年作为华侨代表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文教宣传司司长,北京华侨补习学校校长,全国华侨联合会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其后经历文革劫难,坎坷二十年。1975年在北京逝世。

目录

从英国到巴达维亚
受惊的土著人
登陆庙岛
中国人的饮食习惯
抵达天津
下级居民的奇怪习惯
中国人的礼神习俗
抵达北京
圆明园的宫殿
接到关于中国皇帝接见大使的通知
关于长城的描写
接待英国大使的宫殿
皇帝第一次接见大使
皇宫里的情形
关于皇帝的仪容及其服装
突然的遣离
途的景致
“圣怡镇”和三个姐妹城
不同寻常的捕鱼方法
墓地
异常光耀的灯烛
到广州
航行返英国

附章
附录一 航海日志
附录二 马戛尔尼伯爵的扈从人员名单
附录三 航海日志中国语词汇录
附录四 人名对照表
附录五 地名对照表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部名为《中英通商条约研究: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北京条约》的图书简介,严格遵守您的要求,不包含您提到的原书内容,力求详实且自然: --- 图书名称:中英通商条约研究: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北京条约 作者: [此处可填写真实或虚构的权威学者姓名] 出版社: [此处可填写真实或虚构的知名学术出版社] 字数: 约 48 万字 开本: 16 开 定价: 人民币 168.00 元 --- 内容简介:一部关于近代中国对外关系核心文献的深度剖析 《中英通商条约研究: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北京条约》是一部专注于梳理、考证和深度解读十九世纪中叶(1842年至1860年)中英之间一系列核心条约的学术专著。本书超越了单纯的条文罗列与历史叙事,旨在通过精细的文本分析、谈判背景的还原以及条约影响力的多维度评估,构建一个关于近代中国主权如何在制度层面被重塑的完整知识图谱。 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探讨中国如何在“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与西方主权平等、自由贸易的国际法体系剧烈碰撞的背景下,逐步接受并适应一系列约束性条约的签订过程。研究的地理坐标集中于从《南京条约》的签署地——近代第一个“门户开放”的象征,到《北京条约》的终结,这一条约体系构建的近二十年关键历史时期。 第一部分:冲突的起源与条约体系的奠基(1842-1853) 本书详尽考察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直接后果——《南京条约》及其后续的《五口通商章程附单》。作者着重分析了“协定关税”原则的嵌入,并指出这是中国传统关税自主权丧失的第一个关键制度性缺口。通过对比中英双方在“公使驻京”和“领事裁判权”等核心议题上的原始电文和外交函件,本书揭示了中国在不理解西方主权国家体系的语境下,如何被迫接受了被视为“不平等”的条款。特别是对“片面最惠国待遇”条款的起源及其对后续所有条约的结构性影响,进行了细致的文献学考证。 第二部分:战争的升级与领土主权的深化侵蚀(1854-1860) 本书的第二篇章聚焦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及其所导致的两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条约:《天津条约》(1858年)和《北京条约》(1860年)。作者不仅还原了英法联军的军事行动对清政府谈判态度的决定性影响,更深入剖析了新增加的条款如何实质性地扩大了西方的特权范围。 内河航行权与自由传教: 书中专门设立章节,分析了英美等国强行获得的长江及其他内河的航行权,如何从商业便利转变为对中国内陆地理和政治控制的延伸。同时,对传教士在内地的活动范围扩大,从法律制度层面探讨了文化主权的受损。 赔款与财政负担: 对两次战争巨额赔款的计算方式、支付结构以及对清政府财政的长期挤压效应进行了严谨的量化分析。 鸦片贸易的合法化与监管缺失: 尽管条约表面上并未直接将鸦片贸易合法化,但通过对“安善保险”和“正税”的讨论,本书揭示了条约体系如何间接默许和固化了这一破坏性贸易的生存空间,并剥夺了清政府有效监管的能力。 第三部分:条约体系的制度分析与长期后果 本书的第三部分上升到理论高度,对整个条约体系进行了结构性评估。作者借鉴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依附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探讨了这些条约如何成为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长期约束变量。 领事裁判权与司法主权: 详细梳理了治外法权在不同城市和人群中的适用范围,论证了其如何瓦解了清朝的司法权威,并在客观上催生了近代中国法律体系的“双轨制”困境。 关税自主权的永久性丧失: 通过对比战前、战后的海关收入数据和税率结构,本书指出,直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在关税问题上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极大地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外交语言与法律诠释: 书中特别关注了中英文条文在核心概念上的翻译差异,例如“损害”与“赔偿”的法律边界,以及“开放”一词在东西方理解上的巨大鸿沟,这些差异如何成为日后屡次外交摩擦的根源。 学术价值与读者定位: 本书资料翔实,引用了大量来自英国国家档案馆(Kew)、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以及外交部档案馆的珍贵档案材料,首次将分散于不同历史叙述中的条约文本、谈判记录、政府批示和私人信件进行系统性的整合与交叉印证。 本书不仅是国际法史、中国近代史、中英关系史研究者不可或缺的案头工具书,对于关注国家主权、制度变迁和对外关系史的普通读者而言,它也提供了一部深入理解近代中国如何被卷入全球秩序、并付出巨大代价以换取“和平”的严肃读本。它帮助我们理解,条约并非简单的纸面文件,而是重塑国家结构和国家能力的强大制度工具。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探讨社会阶层流动和权力运作方面,展现出一种令人不安的清醒。它不像许多官方史籍那样歌颂太平盛世,反而侧重于描绘宫廷内部微妙的权力倾轧、地方豪强对底层百姓的盘剥,以及普通民众在巨大体制面前的无力和顺从。那些关于税收、徭役、地方官员如何利用“特权”来维持自身奢靡生活的细节描写,细致入微,让人不寒而栗。它通过一个局外人的眼睛,撕开了那层看似繁华的“盛世”外衣,露出了支撑这个庞大帝国的、由无数血汗和妥协堆砌而成的底层结构。这种由外向内、由表及里的解构手法,给予了我们一个全新的、更具批判性的历史视角。

评分

我必须称赞翻译工作者的功力,这绝非简单的词语对译,而是一种深度的文化转译。面对十九世纪英国贵族特有的那种略带夸张、有时甚至有些傲慢的语调,译者成功地将其中的傲慢感保留了下来,却又巧妙地消解了可能带来的冒犯性,让当代读者能够以一种相对客观的视角去理解信息。那种老派的、冗长但结构严谨的句子结构,在中文里被拆解、重组,既保留了原文的严谨性,又提升了中文阅读的流畅度。特别是对一些特定历史名词和官职的对应处理,看得出译者在背后的考据工作做了大量的案头研究,使得专业性得以保证,这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处理方式。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厚重的纸张散发出一种历史的沉淀感,封面烫金的字体在光线下闪烁着低调却又奢华的光芒,让人一上手就感觉自己握住了一段尘封已久的记忆。我尤其喜欢那种仿羊皮纸的质感,仿佛真的能触摸到那个遥远时代的气息。内页的排版错落有致,字体选择典雅复古,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长篇大论的引文或注释,也处理得井井有条,不会造成阅读上的疲劳。那种仿佛置身于旧时光的英式图书馆,翻阅着一份泛黄的私人手稿的感觉,是现代印刷品难以给予的体验。这本书的插图和地图的运用也极为考究,那些详尽的城市布局图和人物肖像复刻,无疑是为文字内容增添了极大的可信度和趣味性,让人在阅读故事之余,还能对当时的地理环境和社会风貌有一个直观的认知,这在学术性的游记或回忆录中是极其难得的用心。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为精妙,它不像那种枯燥的学术专著,而是带着强烈的个人色彩和戏剧张力。作者(或译者)的笔触,时而如同冷峻的观察者,冷静地剖析着清廷的官僚体系和礼仪规矩的繁文缛节;时而又化身为一个好奇心旺盛的旅行家,对市井生活中的奇闻异事津津乐道,充满了一种近乎孩童般的新鲜感。尤其是一些对外交往中,双方因为文化差异产生的滑稽或尴尬场面的描述,真是让人忍俊不禁,但笑过之后,又会深思这种“文化隔阂”的根源。整体阅读过程如同一部精心剪辑的纪录片,情节起伏有致,让人心头一紧或豁然开朗,绝无拖沓之感,一口气读完后,意犹未尽,需要时间去细细回味那些微妙的情感和犀利的洞察。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提供了一种“他者”的凝视。当我们习惯了从我们自己的文化立场出发去构建历史图景时,引入一个完全不同的、带有西方经验背景的观察者视角,无疑是一剂强力的“清醒剂”。他笔下的皇帝、官员、士绅乃至商贾,不再是教科书里脸谱化的符号,而是具有复杂动机和明显缺陷的个体。这种异质化的视角迫使我们跳出既有的框架,去思考“完美”和“成功”的定义在不同文明碰撞时是如何被重新校准的。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记录,更像是一面哈哈镜,映照出不同文明在面对未知世界时的傲慢、误解、惊奇与最终的敬畏。

评分

评分

不错

评分

很好的书,很满意的一次购物。

评分

全新待看全新全新待看全新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好好,真的不错不错实用。了解历史。

评分

质量很好,送货速度快,服务员态度好。

评分

评分

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