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考究的,拿到手的时候,那种厚重感和纸张的质感就让人觉得这是一套值得细品的珍藏本。书脊上的字体排版很古典,嗯,有点像民国时期的老书影印过来那种感觉。内页的纸张选得也不错,不是那种容易反光的亮面纸,读起来眼睛舒服很多,尤其是记录历史人物的日记,本身内容就比较密集,如果纸张质感不好,阅读体验会大打折扣。我尤其欣赏他们对于细节的处理,比如一些插图或者照片的排版,虽然不多,但都恰到好处地补充了文字的语境,让人能更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当然,作为一套丛书,统一性是很重要的,这三册在视觉上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摆在书架上也是一道风景线。不过,对于习惯了现代简约风格的读者来说,这种略显“复古”的整体包装,可能需要一点时间来适应,但就内容载体的承载力而言,我认为这种选择是成功的,它为接下来的深入阅读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让你在翻开第一页之前,就已经对它背后的历史分量有了一定的心理预期。
评分从文学性角度来看,这套日记的文字功底确实不一般。即便抛开其史料价值不谈,其语言本身的韵味和结构也值得玩味。它的句子往往是短促而精炼的,尤其在情绪波动较大的记录中,那种看似平淡的遣词造句,反而能激发出更强烈的画面感。不像现代散文那样追求华丽的辞藻堆砌,这里的文字更像是对特定瞬间的精确捕捉,具有一种凝固住的时间感。有时候读到一些对当时社会风气或街头见闻的描写,那种场景再现的能力,简直就像一部黑白老电影在脑海中缓缓放映。对于喜爱古典白话文写作风格的读者,这套书提供了极佳的范本。它证明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即便是最私人化的文字记录,也能拥有超越时代的美学价值,展现出一种含蓄而深沉的叙事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提供了不同于官方文献的视角。我们通常通过教科书或宏大叙事来构建对一个时代的认知,但日记这种私人化的记录,则展现了历史的“侧面”和“背面”。我注意到作者在记录日常事务时,比如处理人际关系、面对经济压力或者家庭琐事时所流露出的那种挣扎与权衡,这些才是构成真实历史肌理的元素。这种“去神化”的过程,让读者得以近距离观察到那些在历史舞台上呼风唤雨的人物,他们是如何应对琐碎的日常,又是如何在巨大的时代洪流中寻找平衡点的。这种细节的展现,远比单纯的政治宣言来得生动有力,它揭示了历史的复杂性——个体意志与时代宿命的交织,而非简单的对错。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仿佛透过一层厚重的幕布,看到了更接近真实的那一幕。
评分然而,阅读过程中也需要时刻保持一种批判性的警惕。日记毕竟是记录者基于自身认知和立场写下的文本,它天然地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我们不能将其视为绝对的“事实全书”。比如,作者对某些同期人物的评价,可能带有私怨或误解,有些事情的描述可能因为信息不全或记忆偏差而失真。因此,在吸收这些宝贵信息的同时,读者需要不断地进行交叉比对和历史参照,才能尽可能还原出一个更接近历史原貌的图景。对我个人而言,这种带着“侦探”心态去阅读的过程,反而增加了阅读的乐趣——你需要辨识哪些是经过过滤的自我表述,哪些是未经修饰的客观观察。这套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窗口,让我们去思考历史记录的可靠性与局限性,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历史研究的严谨性与必要性。
评分一口气读完了第一册,最直观的感受是,文字的叙述方式与我们现在习惯的“口述历史”或“访谈录”有着天壤之别。作者的笔触是极其克制且内敛的,他似乎总是在记录事件,而非直接抒发强烈的情感,这反而更考验读者的解读能力。比如对于某些重大历史转折点的描述,往往是几笔带过,但字里行间蕴含的信息量却是巨大的,需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反复咀嚼。这不像某些回忆录那样直白地把结论抛给你,而是像一个旁观者,冷静地记录着自己所见所闻,留下了大量空白等待后人去填补。这种叙事风格,对于研究历史的专业人士来说,无疑是宝贵的原始材料,因为它最大程度地保留了事件发生时的“现场感”。但对于仅仅想了解那位历史人物的“个人生活”的普通读者来说,可能需要多一些耐心,去挖掘那些隐藏在平实记录下的波澜壮阔。
评分张泰荣(1902-1977),浙江奉化人,参与发起成立奉化孤儿院并历任募捐主任和副院长等职,是民国奉化慈善事业的中坚人物。他17岁投身教育界,并在此前后开始记日记,直至晚年,可惜早期的日记和1957年以后的日记已散失。现存1922到1957年《张泰荣日记》(以下简称《日记》)原件,按年份由日记主人自行装订为35本(其中1940年缺失),约200万字,收藏于奉化市档案馆。《日记》比较详细全面地记录了1922年到1957年间奉化所发生的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大事要事等各方面情况以及其毕生所从事的奉化孤儿院事业。记述范围以奉化为主,也涉及周围地区以至他足迹所至杭州、上海等城市。因其对时局的敏感和关注,在日记中记述、议论内容非常广泛,涉及政局变革与动荡、社会管理与治安、士绅与民众动态、经济发展状况与变迁、文教慈善,乃至山川地理、自然生态、名胜古迹等方面,使《日记》视野广阔,不同于一般人仅囿于一私琐事的那类日记。又因他个性上谨慎细致,笃信务实,其日记真实性很强,不同于某些要人预先即含“传世”意图而有所掩饰作假的日记。
评分好书不错希望多活动书全点。一些没有的书重印。
评分第一次在京东买书,还好。
评分你的时候你就不。你要我去哪里
评分帮朋友买的。非常喜欢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活动没力度,年前算是凑热闹,买了几单书,明显受春节影响,配送速度下降。
评分好好好,特别好,支持京东,下次再来
评分书很好,京东的服务真不错,赞一个
评分好书,值得认真阅读。希望中华书局多出这样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