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竹山編著的《人參帝國》是對清代人參史展開的全麵性研究。人參曆史的研究不僅是製度史、政治史及經濟史的課題,更是醫療史及物質文化史的重要課題。本書從物質文化史的角度,大量引用清宮檔案與東亞各國的人參醫書史料,分彆從生産、消費與醫療方麵分析瞭人參對整個清代政府政策的作用,錶明瞭人參對清代社會的重要影響,展現瞭一幅清代人參帝國的景象。
五、曹操遠徵三郡烏桓
評分劉漢民,1962年11月生於山東青島,分彆於1983年、1988年、2001年畢業於山東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和南開大學。2001-2003年在天津大學博士後流動站從事博士後研究。現為暨南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廣東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第6屆特約研究員兼體製改革組召集人。2007年受威廉姆森(Oliver E.Williamson)教授擔保赴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剋利分校哈斯商學院作為期18個月的訪問研究。主要研究方嚮為企業理論與企業製度、資本結構與公司治理、比較製度分析等。曾在《經濟研究》、《中國工業經濟》和《經濟學動態》等學術期刊發錶多篇有影響的論文,被轉載、引用數百次,參與撰寫的《公司治理》一書獲第11屆孫冶方經濟學奬和天津市優秀社科著作特等奬。
評分全球史的視野到底怎樣展開並沒有完全錶現齣來。
評分乾隆五年,清政府為瞭要加強旗人在東北地區的獨占與壟斷地位, 首先由乾隆皇帝麵諭舒赫德,正式提齣瞭封禁東北地區的信號,舒赫 德隨後提齣瞭八項措施,其中一項就是與人參議題有關的規定,內容 是“重治偷挖人參者”[2]。乾隆六年(1741)五月,在吉林地區,首先宣布伯都訥地方,除瞭現有民人外,不再對外招募,將該處荒地讓與 官兵開墾,作為牧場之用。並嚴厲查禁齣産人參、東珠的吉林江與長 白山、烏蘇裏等處相通之水旱道路。九月,寜古塔將軍正式宣布所屬 地區全麵實行封禁,“如有一人偷挖人參、私賣貂皮,擅墾田畝,隱匿 熟田及賭博滋事者”,即遞解迴籍。[1]
評分總序
評分東鬍族係,源遠流長。除兩漢時的烏桓和鮮卑外,魏晉以後有由鮮卑分化齣的段部(徒何)、慕容(吐榖渾在內)、宇文、拓跋、禿發、乞伏等部;北魏時又有柔然;唐末五代十國時繼起的還有契丹、庫莫奚、室韋,及遼、金時興起的濛古,都是屬於東鬍一係。本書斷限,即上起早期東鬍,下訖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的濛古,內容遍及東鬍各族的經濟生活、社會結構、政權組織、文化習俗、部落興衰、政治演變,及與他族、特彆是漢族的關係,均擬作一比較全麵而係統的敘述,因貫通上下左右,實際上是一部“東鬍通史”。
評分不錯
評分在封禁政策的推動下,延續著雍正朝的人參管理政策亦有新的變 化。在人參開采方麵,乾隆朝有許多變革的地方,其中一項最明顯的 差異在於提高盛京及吉林將軍對人參刨采的的權力,“官參局”的成立 最能反映齣這一時期權力轉變的特色。除此之外,參務章程的務實與 彈性更是其中一大特色,針對這些變革,我們或許可稱為“參務管理 的官僚化”。有關於官參局的研究,目前已有佟永功對盛京參務活動的 初步研究,他所引用的資料主要是《黑圖檔》,筆者將進一步根據《黑 圖檔》、《實錄》、《上諭檔》、《軍機處》、《內務府檔案》,及一些官書, 探討雍正以來的清帝國,如何擺脫八旗采參的舊製,透過官僚化的製 度,管理清初以來復雜的人參問題。[2]
評分上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