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传

爱因斯坦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沃尔特·艾萨克森 著,张卜天 译
图书标签:
  • 爱因斯坦
  • 物理学
  • 科学
  • 传记
  • 历史
  • 人物
  • 名人
  • 20世纪
  • 相对论
  • 科学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5783554
版次:1
商品编码:11640625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4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众
  

  值得珍藏的20世纪科学巨匠爱因斯坦的权*传记

  ★《爱因斯坦传》荣获美国国家科学院科学传播图书奖

  ★英文版首印50万册

  ★爱因斯坦所有文档解密之后的第一部爱因斯坦生活传记。

  ★李开复、谢文等IT精英微博推荐

内容简介

  

  《爱因斯坦传》是一本爱因斯坦的生活传记,是爱因斯坦的所有文稿解密之后问世的第一部有关他的内容详尽、可读性极强的传记。超级热销书《史蒂夫·乔布斯传》的作者艾萨克森基于新近披露的爱因斯坦的私人信件,探究了这位富于想象、不拘礼节的专利员领会造物主的心思、揭开原子和宇宙奥秘的过程。《爱因斯坦传》揭示了爱因斯坦的科学想象如何源于他叛逆的个性。引人入胜的故事证明,创造力与自由密不可分。

作者简介

  沃尔特·艾萨克森,美国著名传记作家,《史蒂夫·乔布斯传》作者。美国阿斯彭研究所首席执行官,美国《时代周刊》前总编辑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前总裁。其作品包括《史蒂夫·乔布斯传》、《本杰明?富兰克林》、《爱因斯坦传》、《智者》等。 张卜天,1979年生,中国科技大学物理学学士,北京大学哲学系科技哲学博士,现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世纪和近代早期科学思想史。有《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韦洛克拉丁语教程》、《爱因斯坦:生活和宇宙》等十余部译作。

目录

致谢 主要人物

第一章 光束骑士

第二章 童年,1879-1896

第三章 苏黎世联邦工学院,1896-1900

第四章 恋人,1900-1904

第五章 奇迹年:量子和分子,1905

第六章 狭义相对论,1905

第七章 最幸福的思想,1906-1909

第八章 奔波的教授1909-1914

第九章 广义相对论,1911-1915

第十章 离婚,1916-1919

第十一章 爱因斯坦的宇宙,1916-1919

第十二章 声名大振,1919 第

十三章 四处奔走的犹太复国主义者,1920-1921

第十四章 诺贝尔奖获得者,1921-1927

第十五章 统一场论,1923-1931

第十六章 知命之年,1929-1931

第十七章 爱因斯坦的上帝

第十八章 流亡者,1932-1933

第十九章 美国,1933-1939

第二十章 量子纠缠,1935

第二十一章 原子弹,1939-1945

第二十二章 世界公民,1945-1948

第二十三章 里程碑,1948-1953

第二十四章 红色恐惧,1951-1954

第二十五章 最后的时光,1955

尾声 爱因斯坦的大脑和心灵

参考书目

注释

索引

人名译名对照表

精彩书摘

  爱因斯坦和妻子在柏林出席一次晚宴时,曾经听 到一位客人表达自己对占星术的信仰。爱因斯坦嘲笑 这纯粹是迷信。又有一位客人插话,以类似地方式贬 损宗教。他坚称,对上帝的信仰同样是一种迷信。
  这时,主人称爱因斯坦也有宗教信仰,试图使这 位客人的心情平复下来。
  “那不可能!”这位客人将信将疑,并问爱因斯 坦是否真有宗教信仰。
  “的确,你可以这样说,”爱因斯坦平静地回答 ,“尝试用我们有限的手段探寻自然的奥秘,你将会 发现,在所有可以认识的规律和联系背后,存在着某 种微妙的、无形的、莫名的东西。对这种超越了可理 解事物的力量的敬畏就是我的宗教。在这个意义上, 我的确是有宗教信仰的。” 爱因斯坦小时候曾经历过一个狂热的宗教阶段, 但后来摆脱了出来。在接下来的30年里,他不再对此 话题发表过多看法。但是到了50岁时,他又开始在各 种文章、采访和书信中更加明确地评价他的犹太血统 以及对上帝的信仰,尽管这是一个非人格的、泛神论 的上帝概念。
  当然,人到了50岁时,可能天然就趋向对永恒进 行反思,但除此之外或许还有别的原因。犹太同胞受 到的压迫使爱因斯坦感到了与他们的血脉联系,这重 新唤起了他的某些宗教情感。不过,他的信仰似乎主 要源于他的敬畏感以及通过科学工作而发现的某种超 验秩序。
  无论是拥护美妙的引力场方程还是拒斥量子力学 中的不确定性,他都表现出了对宇宙秩序的深刻信念 。这是他的科学观和宗教观的基础。他在1929年写道 ,“一个科学工作者最高程度的满足”就是认识到“ 上帝本身只能以现有方式安排各种联系,就像他无法 把4创造成质数一样。” 和大多数人一样,对爱因斯坦来说,对某种超越性事 物的信仰是一种至关重要的情感。这种情感在他心中 同时唤起了信心和谦卑,并为一种令人愉悦的单纯质 朴所裹挟。鉴于他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这些品质无 异于上天的眷顾。加之他的幽默和自知之明,他得以 避免世界上大多数名人都会沾染的虚伪和自负。
  敬畏和谦卑的宗教情感还赋予了他社会正义感。
  这使他厌恶高贵的身份和阶级区分,远离穷奢极欲, 愿意为难民和受压迫者尽自己的力量。
  在50岁生日之后不久,爱因斯坦接受了一次不平 凡的采访,其间透露了他更多的宗教思想。采访者名 叫格奥尔格?西尔维斯特?菲尔埃克,是一位自命不凡 但会讨人欢心的诗人和宣传家。他生在德国,小时候 搬到了美国,后来写一些庸俗华丽的艳情诗,采访一 些名人,不断表达他对祖国怀有的复杂的爱。
  菲尔埃克设法对弗洛伊德、希特勒、德皇等人进 行了采访,并出版了一本名为《伟人一瞥》) (Glimpses of the Great)的书。后来他又成功地 在爱因斯坦柏林的寓所对他进行了采访。爱尔莎准备 了树莓汁和水果沙拉。接着菲尔埃克和爱因斯坦来到 僻静的书房。不知为什么,爱因斯坦总以为菲尔埃克 是犹太人。事实上,菲尔埃克自豪地与德皇攀上了亲 ,后来成为纳粹的同情者,二战期间因为宣传德国而 在美国坐了牢。
  菲尔埃克一上来就问爱因斯坦认为自己是德国人 还是犹太人。“也许两者都是,”爱因斯坦回答说, “民族主义是人类的一种幼稚病,一种痼疾。” 犹太人应当试图同化吗?“我们犹太人一直过于渴望 牺牲我们的特质来顺从别人了。” 您在多大程度上受基督教影响?“我小时候受过《圣 经》和《塔木德》的教育。我是犹太人,但耶稣这一 光辉形象很让我着迷。” 您认为耶稣确有其人吗?“毫无疑问!任何人读 福音书都会感受到耶稣的真实存在。他的人格跃动在 字里行间。神话中找不到这种生活。” 您信仰上帝吗?“我不是一个无神论者。对我们 有限的心灵来说,这里涉及的问题太大了。我们就像 一个小孩子进入了一个巨大的图书馆,里面藏有用多 种语言写成的书籍。这个孩子知道一定有人写过这些 书,但不知道是如何写成的,也不懂得写作所使用的 语言。他隐约怀疑有一种神秘的秩序掌控着这些书, 但不知道它是什么。在我看来,即使最有思想的人对 待上帝也无非是这种态度。我们看到宇宙秩序井然, 遵从着某些定律,但我们只是模模糊糊地理解这些定 律。
  这是一种犹太人的上帝概念吗?“我是一个决定 论者,并不相信自由意志。犹太人相信自由意志,他 们认为人可以塑造自己的生活,而我并不这样认为。
  在这个意义上,我并不是犹太人。” 这是斯宾诺莎的上帝吗?“我对斯宾诺莎的泛神 论很着迷,但我更欣赏他对近代思想的贡献,因为作 为哲学家,他第一次将心灵与物体看成一体,而不是 两种不相干的东西。” 您是如何得到您的思想的?“我实在是一个艺术 家,可以自由地利用我的想象。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则可以包含世界。” 您相信不朽么?“不。一次生命对我已经足矣。
  ……

前言/序言

  爱因斯坦的意义  张卜天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本《爱因斯坦传》(Einstein:HisLifeandUniverse)是一本爱因斯坦的生活传记,也是爱因斯坦的所有文稿于2006年公开后出版的第一本传记。2007年初版后好评如潮,被评为是一部“赏心悦目的传记”,“迄今为止可读性最强的爱因斯坦传记”。本书首版印数高达50万册,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榜,2008年又荣获美国国家科学总院2008年度科学传播最佳图书奖。作者沃尔特·艾萨克森曾任美国有线新闻电视网(CNN)主席和《时代》(Time)周刊总编。其《史蒂夫·乔布斯传》、《基辛格传》和《富兰克林传》都是超级畅销书。  艾萨克森以高超的叙事技巧和驾驭材料的能力,将浩如烟海的材料相当巧妙地糅合在一起,既讨论了爱因斯坦作为人的方面,又阐述了他在物理学上的深刻思想,完整而生动地揭示了爱因斯坦的性格特征和思想贡献,使这位大物理学家的生动形象跃然纸上。他的成功源于对理所当然之事追问不休,对习以为常之物赞叹不已。他所拥护的道义和政治乃是建立在尊重自由思想、自由精神和自由个体的基础之上。而他同时也是一位父亲,在艰难的婚姻中苦苦挣扎,也曾因得不到教职和博士学位而痛苦不堪。尤其可贵的是,作者并不刻意美化或丑化爱因斯坦的某个方面,而是能客观公允地看问题,用事实材料说话。  爱因斯坦当数20世纪思想最透彻的科学家,对什么是基本问题有着异常敏锐的直觉。他能很自然地把握事物的根本,而把其他细枝末节统统抛掉。在这个意义上,他又是极少数有深刻哲学思想的科学家。他可以用非常平实的语言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析得清清楚楚,这不仅体现在他对科学的理解上,而且体现在他对人生和社会的看法上。他的著作总是朴实无华,自然亲切,所涉主题重大而高远,对人类怀有深切的悲悯,字里行间渗透着思想的伟力,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对爱因斯坦来说,科学与艺术的宁静世界是他心灵的避风港,真可谓“大隐隐于心”,冷漠与热情在他那里奇特地交织在一起。“我有强烈的社会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但我又明显地缺乏与别人和社会直接接触的需求,这两者总是形成鲜明的对比,”爱因斯坦说,“我实在是一个‘孤独的过客’,我从未全心全意地属于我的国家,我的家庭,我的朋友,甚至我最亲近的人。在所有这些关系面前,我从未失去距离感和保持孤独的需要。”用英菲尔德的话说:“我不知道还有谁像爱因斯坦那样孤独和超然。他不会真正受到伤害,他的生活充满了淡淡的愉快和冷冷的情感。其温文友善完全是不带感情的,这些东西似乎来自另一个星球。”这一点愈到晚年表现得愈明显。这也许是爱因斯坦最令人着迷之处。那些超越自我、达于神性的伟大人物,都会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这种悖论色彩,迫使每个人回归自己的内心。正因为此,提起爱因斯坦,就像提起他最喜欢的莫扎特一样,我们多少会有一种复杂的感觉,那种感觉既亲切又遥远,既令人兴奋,又让人孤独。  所有这些方面在艾萨克森的这本《爱因斯坦传》中得到了完美的结合。随着时光的流逝,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已经得到很好的继承,其人性的一面会更加受人重视。了解爱因斯坦的一生不应只是出于历史的猎奇。在21世纪的今天,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独立思考,秉持理想;如何才能成为一个真正“自由”的人,泰然接受命运的各种安排,在最大程度上从自我之中解放出来,已经成为更加紧迫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爱因斯坦对我们每个人都有永恒的意义。  张卜天:1979年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学士,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现任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译有数十本著作。
《智海孤舟:一位思想者的旅程》 在浩瀚的知识宇宙中,总有一些名字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人类探索未知的道路。他们以非凡的智慧和不懈的探索,改写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也重塑了我们自身的定位。本书《智海孤舟》并非传记,而是一次深入心灵的探寻,一次关于人类思想边界的漫游,一次对伟大心灵如何锻造、如何在孤独中绽放光芒的沉思。它不聚焦于某个特定人物的生平轨迹,而是试图捕捉那种独属于思想巨匠的特质:超越时代的洞察力,对宇宙深邃奥秘的执着追问,以及在常人难以企及的精神高地上,以个体之力挑战既定观念的勇气。 我们常常惊叹于那些改变世界的科学发现,那些颠覆性的理论,却很少去细究那些伟大的思想是如何孕育的。它们不是凭空出现,而是源于对世界细致入微的观察,源于对已知世界的不断质疑,源于在寂静的思索中,那些潜藏于表象之下的规律逐渐显露。本书将带领读者走进一个由纯粹思想构筑的内心世界,在那里,我们不再被具体的人物、事件所束缚,而是去感受那种纯粹的智力跃动,那种在逻辑的迷宫中探寻真理的艰辛与喜悦。 想象一下,在某个宁静的午后,一位思想家坐在窗前,阳光洒在他的脸上,思绪却已飘向了遥远的星系,追溯着时间的源头。他耳边可能听不到任何声音,但他内心的世界却波澜壮阔,充满了对宇宙最根本问题的拷问。是什么让时间具有了方向?空间又是如何与物质相互作用?光的速度,这个宇宙中的绝对极限,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这些问题,不是来自教科书上的习题,而是源自对存在最本源的好奇,是对“是什么”以及“为什么”的永恒追问。 《智海孤舟》试图捕捉的,正是这种思维的“孤舟”状态。在一个充满喧嚣和干扰的世界里,真正的思想突破往往发生在寂静之中,发生在个体与宇宙的对话之中。伟大思想家们的内心,如同汪洋中的一叶孤舟,承载着他们对真理的渴望,在信息的海浪中航行,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惊涛骇浪。他们要面对的,不仅仅是理论上的难题,更有来自外界的误解、质疑,甚至是嘲讽。然而,正是这种孤独,这种不被理解的处境,反而激发了他们更强的内在驱动力,让他们更加坚定地驶向认知的彼岸。 本书将不是对某个特定科学成就的科普讲解,而是对这些成就背后所蕴含的思维方式的解析。它将聚焦于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是如何“思考”的。他们的思考,不是简单的逻辑推理,而是一种深刻的直觉,一种对抽象概念的敏感,一种将数学语言转化为宇宙规律的诗意能力。我们会看到,他们是如何在看似毫不相关的现象中找到联系,如何从一个微小的观察中推导出宏大的理论,如何将那些抽象的数学公式,幻化成我们理解宇宙的钥匙。 举例来说,当一位思想家面对“什么是质量?”这个问题时,他可能不会停留在牛顿力学对质量的经典定义上。他可能会思考,质量与能量之间是否存在更深层次的联系?他可能会在脑海中勾勒出时空的几何形态,并思考质量是如何弯曲了这种时空。他可能会在纸上画出复杂的图形,演算出惊人的公式,最终,这些看似枯燥的符号,将指向一个全新的宇宙观。本书将试图揭示这种从问题到答案的“思维路径”,而非仅仅呈现答案本身。 《智海孤舟》还将触及思想家的“勇气”。在知识的海洋中,前人留下的航海图并非总是准确的,有时候,甚至会成为阻碍。当一位思想家,凭借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发现旧的地图存在谬误,或者存在更优越的航线时,他需要极大的勇气去质疑权威,去挑战传统。这种勇气,不是鲁莽,而是建立在深厚知识积累和独立思考之上的理性自信。他们敢于放下既定的框架,敢于踏足未知的领域,因为他们相信,真理的光芒终将驱散迷雾。 本书将不包含任何具体的个人传记细节,比如出生地、家庭背景、个人喜好等。这些元素,虽然构成了个体生命的一部分,但对于理解思想本身的生成和传播,却并非核心。我们的关注点,将永远回归到“思想”本身:它如何产生?它如何发展?它如何影响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我们将通过对不同思想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共性困境和思维方式的对比,来提炼出那种普遍适用的“智海孤舟”精神。 或许,我们会跟随一位思想家的脚步,去感受他如何从日常现象中捕捉到科学的萌芽。一个简单的苹果坠落,在他眼中,可能不仅仅是重力的显现,而是宇宙万物间一种普遍联系的信号。他会不厌其烦地思考,为什么月亮不会像苹果一样坠落?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规律?他可能会花费数年,甚至一生,去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而这个过程,充满了无数次的试错、无数次的否定,以及无数次重新振作。 《智海孤舟》还将探讨思想的“传播”与“传承”。伟大的思想,即使在诞生时可能孤立无援,但一旦被清晰地表达出来,它就能跨越时空,点燃更多求知者的心。我们将会看到,一个简单的公式,一个优美的理论,如何被一代代人继承、发展、应用,最终融入人类文明的血脉。这并非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感染,一种对探索精神的延续。 本书将带领读者去体验那种“顿悟”的时刻。那种灵光一闪,将长久困扰的难题迎刃而解的时刻。这种时刻,并非神秘的预示,而是无数次沉思、积累、碰撞的必然结果。它就像在黑暗中摸索了许久,突然发现了一扇通往光明的大门。这种体验,是所有追求知识的人都能感同身受的。 《智海孤舟》是一次对人类智慧边界的致敬,一次对那些在知识的海洋中孤独前行的先行者的礼赞。它将引导读者去思考,在任何时代,任何领域,那种独立自主、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是如何成就了我们今天所知的世界,又将如何引领我们走向更遥远的未来。这本书,希望能够成为一盏灯,照亮读者心中对知识的渴望,激励他们在各自的“智海”中,勇敢地扬帆远航。它不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邀请读者与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一起,踏上这段永无止境的探索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爱因斯坦传》,我感觉我的世界观仿佛被重塑了一遍。我一直以为科学家的世界是纯粹由公式和理论构成的,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以一种极其人性化的笔触,描绘了爱因斯坦从一个普通人成长为科学巨匠的非凡历程。我看到了他童年的笨拙与迟疑,看到了他在求学道路上的跌跌撞撞,更看到了他在灵感迸发时的狂喜与激动。那些被我们奉为圭臬的科学理论,在他笔下,都充满了生动的思考过程,充满了探索的艰辛和偶然的发现。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爱因斯坦并非是一个刻板的学者,他有着孩童般的好奇心,也有着对艺术的敏感,甚至在面对生活中的琐事时,也会流露出普通人的烦恼。他与周围人的互动,他与时代的碰撞,都让这个伟大的名字变得无比真实。这本书让我明白,伟大的成就从来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源于对未知永不停止的追寻,以及对人生深刻的体悟。

评分

阅读《爱因斯坦传》,就像是进行了一场深入灵魂的探索之旅。我原以为这只是一本讲述科学家的生平事迹的书,但实际上,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见了人类智慧的边界,也映照出人性的复杂与光辉。作者没有回避爱因斯坦生活中的曲折与不顺,反而将这些细节娓娓道来,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完整、更加令人信服的科学家形象。我被他少年时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所感染,被他中年时对科学的执着所激励,更被他晚年对和平的信念所感动。书中那些关于相对论的解释,虽然我未必能完全理解其深奥之处,但作者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让我窥见了其中蕴含的惊人洞察力。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伟人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保持着对真理的追求和对人性的关怀。他不仅仅是物理学的革命者,更是人类思想史上的灯塔。

评分

这本书实在是太让人着迷了!从拿到《爱因斯坦传》的那一刻起,我就感觉自己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吸引,仿佛能触摸到那个时代,那个伟大的思想家跳动的心脏。作者在字里行间巧妙地编织了爱因斯坦的人生轨迹,不仅仅是那些枯燥的科学理论,更是他作为一个人的喜怒哀乐,他的困惑、他的坚持,甚至是他偶尔的幽默感。读到他少年时代对世界的种种奇思妙想,对传统教育的叛逆,再到他中年时面对世俗的喧嚣和内心的宁静,我仿佛亲眼见证了一个天才的诞生与成长。书中对他与家人、朋友的互动描写也十分细腻,让我看到了一个更立体、更鲜活的爱因斯坦,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教科书上的那个遥不可及的符号。他偶尔流露出的不羁和对社会的不满,也让我感受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与责任。我尤其喜欢作者描绘他晚年在美国的经历,那种身处异乡的孤独感,以及他对和平事业的执着,都深深地打动了我。这本书不是简单的生平记述,更像是一场与爱因斯坦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对科学、对人生,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

《爱因斯坦传》这本书,真的是一本让我心潮澎湃的读物。作者凭借着扎实的史料考证和细腻的文学笔触,将一个伟大的灵魂展现在我面前。我看到了爱因斯坦如何在孩童时代就对世界产生无限的疑问,他那颗不受束缚的心灵是如何在枯燥的学习环境中闪耀光芒。从他年轻时期的叛逆与探索,到他中年时期的卓绝成就,再到他晚年对和平的呼唤,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他那些“奇思妙想”的描写,那些看似不着边际的想法,最终却改变了我们对宇宙的认知。但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并没有将他塑造成一个高高在上的神祇,而是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情感世界,他的爱恨情仇,他的困惑与挣扎。他与家人、朋友的日常对话,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都让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立体、有温度的爱因斯坦。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科学的普及,更是一次关于人生智慧的洗礼。

评分

翻开《爱因斯坦传》,我首先被吸引的是那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作者仿佛拥有魔笔,将冰冷的史料转化为生动的故事,让我如身临其境般体验了爱因斯坦的人生起伏。与其说这是一本传记,不如说是一部关于求知欲、创新精神和人性光辉的史诗。我惊叹于他孩童时期就展现出的对宇宙奥秘的强烈好奇,以及他如何在一个充满条条框框的教育体制下,保持独立思考的火花。书中的每一个篇章都像是一扇窗,让我窥探到他内心深处的思绪,那些关于时空、关于光速的革命性想法是如何在他脑海中逐渐成型。更让我动容的是,他并非是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天才,他在爱情、友情、家庭等方面也经历过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尤其是在面对战争和政治迫害时,他所展现出的勇气和原则,以及他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更是让我肃然起敬。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科学家的故事,更是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有思想、有担当的人的深刻启示。

评分

很好,一如既往地好,活动很划算。

评分

为了配合英文版买的,很喜欢这个作者的文风的和纪实的手法

评分

比较好的一本书,推荐阅读

评分

评价也挺累人的,哈哈哈哈哈

评分

京东商城就是好,大年初一也送货,书是好书,好

评分

书是正版,物流给力,服务态度很好!

评分

非常好,一直喜欢爱因斯坦。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了

评分

很厚实的一本,虽然派斯写的也很好很权威,但感觉有些学术,这本更容易给普通读者读,书皮布面很精致,纸张印刷都特别好,前几页的图片很丰富,京东买书总是会有一些磕磕碰碰,还好书角没摔烂

评分

非常好,一直喜欢爱因斯坦。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