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本杨绛先生生前亲自过目的个人全传
作者罗银胜在阅览了大量杨绛先生口述的一手资料后,用丰富翔实的细节,刻画了杨绛形象的各个方面:与钱锺书志同道合的“书虫”和“隐士”,技艺精湛的文坛宿将,慈爱包容的贤妻良母,随分自持的智者……生动呈现先生一百多年的人生轨迹,书稿呈杨绛先生生前亲自审阅。
2.浓缩杨绛先生一生智慧的精华,给心灵迷失的当代人以人生的启示
杨绛是一个从容优雅的精神贵族,却有着一个世纪令人感动的平民情怀。
她融合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与传统女性的美德,其丰富与完善,使她已越了“文化人”的范畴,成为大众向往的人格榜样和“精神偶像”,其一百余年的人生智慧让人受益无穷。
3.周国平+才女作家黎戈推荐
4. 本书在新修订本的基础上推出追思纪念版,披露了杨绛先生一些不为人知的人生经历
本书增补了杨绛先生很多不为人知的生活经历和在文学创作方面的心得,并对其进行更详细地解读,是一本了解杨绛先生百年人生智慧和作品内涵的全面的传记作品。
本书以温暖的笔触叙写了杨绛的百年人生,包括童年成长、家庭变迁、求学历程,以及同钱钟书半个多世纪相濡以沫的爱情,尽现其博学、睿智、宽容、韧性的纯德名媛风范。
杨绛是一个从容优雅的精神贵族,她对抗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的态度,堪称生命的正能量;她经尽人生起起落落,依然平静、充实、恬淡、知足又不卑不亢地生活着,她的传记值得所有人静下心来一读。
罗银胜,独立学者、资深传记作家。198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著有《顾准传》《顾准画传》《顾准评传》《才情人生乔冠华》《乔冠华全传》《潘序伦传》《王元化和他的朋友们》《红色名媛章含之》《周扬传》等书。
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我分明看见她在细心地为她的灵魂清点行囊,为了让这颗灵魂带着全部宝贵的收获平静地上路。
――周国平
杨绛让我看到了“过去的品质”,这是一种哑光却不暗哑,低调却不哽咽,醇香却不刺鼻的品质,它像北极光:明亮、坚韧、耐寒,在人格的高纬度闪闪发光。
——黎戈
第一章 故里家世
在一般世俗之人看来,杨绛无疑是有钱人家的“大小姐”,有佣人奴婢使唤,但她却从不指手画脚,盛气凌人,对谁都客客气气。从这点又可看出她秉承了她母亲的性格。
第二章 大学时代
“喜爱的学科并不就是最容易的。我在中学背熟的古文‘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还深印在脑里。我既不能当医生治病救人,又不配当政治家治国安民,我只能就自己性情所近的途径,尽我的一份力。如今我看到自己幼而无知,老而无成,当年却也曾那么严肃认真地要求自己,不禁愧汗自笑。不过这也足以证明:一个人没有经验,没有学问,没有天才,也会有要好向上的心――尽管有志无成。”
第三章 负笈英法
杨绛和钱锺书白天除了上课,经常结伴出去坐一会儿咖啡馆,注意从社会学习语言和汲取知识,或者一起逛逛旧书肆;晚上一般都回到公寓,不改旧习,发愤读书,青灯黄卷长相伴,不亦乐乎。
第四章 孤岛岁月
杨荫杭父女数人东逃西藏,无处安身,只好冒险又逃回苏州老家。这时苏州已成一座死城,尸殍遍野。回到家里,像是遭遇过打劫一样,下人和他们的乡亲在家里“各取所需”,东西拿走不少。好在还有一些存米,一家人暂时勉强度日。
第五章 步入剧坛
日本作家鹤见佑辅说得好:“泪和笑只隔了一张纸。”杨绛写的就是这种含泪的喜剧。因为是用泪水稀释过的,故而笑得痛快淋漓,笑得含蓄蕴藉;这种笑带有无穷的意味。
第六章 艰难时刻
杨绛原是个闲不住的人,最闲的时候,就总是一面看书,一面织毛衣。她的双手已练成“自动化的机器”。可是,她天天低烧,就病恹恹的,连看书打毛衣都没了精神。父亲已经去世,她不能再像从前那样,经常在父亲身边和姊妹们相聚说笑。
第七章 定居京华
杨绛举家离开上海,定居北京,开始了新生活,从此再也没有离开京城(除“文革”于“五七干校”之外)。杨绛、钱锺书曾在清华求学,度过了终生难忘的学生生涯,如今他们双双又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将在这里执掌教鞭。他们夫妇于八月二十四日携带女儿,登上火车,二十六日到达清华。
第八章 流年沉浮
古往今来,自有人避开“蛇阱”而“藏身”或“陆沉”。消失于众人之中,如水珠包孕于海水之内,如细小的野花隐藏在草丛里,不求“勿忘我”,不求“赛牡丹”,安闲舒适,得其所哉。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第九章 十年尘世
有一晚同宿舍的“牛鬼蛇神”都集中在大院里挨斗,有人竟然用束腰的皮带向杨绛等人猛抽。杨绛的头发被剪去一截,钱锺书的背上给抹上唾沫、鼻涕和糨糊,渗透了薄薄的夏衣。斗完以后又勒令他们脱去鞋袜,排成一队,大家弯着腰,后人扶住前人的背,绕着院子里的圆形花栏跑圈儿,谁停步不前或直起身子就挨鞭打。
第十章 著译尖峰
一九七八年,汉译本《堂吉诃德》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它的问世,填补了我国西班牙语文学翻译的一个空白,立即受到西班牙方面的高度评价,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亲自向杨绛颁奖。这是我国文学翻译界少有的殊荣,译者当之无愧。
第十一章 笔耕不辍
在杨绛的笔下,没有高大的英雄人物,只有很平常、很普通的人物,不管是可亲可爱的,还是可憎可恶的,抑或是可悲可叹的人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演绎的是这些寻常人物的家长里短,因而更带有生活气息。
第十二章 生活侧影
走进杨绛、钱锺书的家里,只觉得满室书香。他们把客厅与书房合二为一了,主要空间都被书柜和书桌占据着。两张老式的单人沙发挤在一隅,权且待客。简朴的房间里,最醒目的是大小书柜放满书籍:中文与外文、古典与现代杂陈,显示着两位主人中西文化贯通。
第十三章 抵抗不幸
一九九八年钱锺书去世以后,年近九旬的杨绛用了无数个日日夜夜,将钱锺书留下来的零散而残破的手稿,一张一张精心拼贴起来,井井有条地整理好,并陆续付梓。杨绛曾笑称自己现在还是“钱办主任”,是他们家留下来“打扫战场”的。多亏有了杨绛这样的“主任”,钱锺书先生仍然不断有作品出版,使世人得以了解一个文化巨人丰富的精神成果。
第十四章 文化担当
“我把稿子交出去了,剩下怎么卖书的事情,就不是我该管的了。而且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所以开不开研讨会――其实应该叫作检讨会,也不是我的事情。读过我书的人都可以提意见的。
”
第十五章 年方百岁
尽管已经一百岁高寿了,杨绛的日常起居照常如初,她往往到凌晨一点才睡觉,六点多起来,年事虽高,九、十点钟还是下楼小区“遛弯”,吃完午饭后再睡个午觉,作息有规律,每天坚持写作,甚至练字。
第十六章 拍卖风波
一百零二岁高龄的杨绛于二十日在家中得知拍卖消息时,很是吃惊,她立即给远在香港的收藏人李国强打去电话,表示“我当初给你书稿,只是留作纪念;通信往来是私人之间的事,你为什么要把它们公开?”“这件事情非常不妥,你为什么要这样做?请给我一个答复。”
第十七章 死者如生 生者无愧
杨绛坚定地相信,钱锺书的笔记公之于众是最妥善的保存,她说:“但愿我这办法,‘死者如生,生者无愧’。”
第十八章 生命之火
《走到人生边上》《坐在人生边上》等新作不断问世,《风絮》《一九三九年以来英国散文作品》等孤本浮出水面,此外又整理出“文集”尚未收入的作品多篇,如诗作以及二十一世纪初同西班牙语文学研究界就翻译理论问题论争的相关文章等,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八卷本《杨绛文集》“升级”为九卷本《杨绛全集》的契机。
后 记
抵抗不幸杨绛的家庭充满着恩爱、和谐的气氛,但是,短短两年,杨绛屡遭不幸。先是爱女先老人而去,钱锺书又一直在重病中。翌年,钱锺书也离开了杨绛。事属意料之中,但毕竟相濡以沫整整一辈子,杨绛的痛苦可想而知。
女儿钱瑗的病,是累出来的。钱瑗固然淡泊名利,但非常重视肩上的责任。因为学校人手不够,她作为博士生导师,除了研究生的课之外,还开本科生的课。加上她住在城里,来往不便,十分疲惫。但她的精神亢奋而紧张。北京交通高峰时常堵车,遇到这种情况,平时沉稳而有风度的钱瑗,则像热锅上的蚂蚁,心急如焚。为了不误课,只有一个办法:早起早走。一次她因夜间工作起得晚了,匆匆梳洗后出门,一路急走,赶到车站,盼车,挤车……总算到了学校,松了口气,可上教学楼的台阶时,一低头,发现自己穿的布鞋竟是两样颜色,真是忙中出错!怎么办呢?只好请一位住校的老师赶紧回家把夫人的鞋拿来换上。乍看起来,这只是一件令人发笑的小事,可也说明钱瑗精神的紧张程度,她像一架上紧发条的机器,已经松不下来了。有人问她近况如何,她答:“心力交瘁。”人家好意地劝她赶紧“勒马”,她说:“我是骑在虎背上……”
据钱瑗的老同学章廷桦透露:“钱瑗的头衔确是不少:中英合作项目负责人,英国《语言与文学》编委,全国高校外语专业指导委员会和北师大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的各种委员……一个个头衔和职务就像套在身上的一条条绳索,勒得钱瑗动弹不得。再加上她是出名的‘死心眼’,办事认真得让人吃惊,也让人敬佩。拿一年一度的职称评定工作来说,钱瑗是校评审委员,外语学科评审组组长,事务繁忙,耗时费心,而且还有全国各地为提职称而寄来的一篇篇论文和一本本专著,请她评审。要评审,必须研读,这是多大的工作量啊!一次,外省某大学寄来一篇论文,钱瑗读后有似曾相识之感,再读则更觉得有抄袭之嫌,然此事干系重大,不可贸然下定论。于是根据回忆,翻遍书架,终于找到原书,再从头通读,列出抄袭部分的页码和段落。事后该校写来了感谢信,可他们并不知道钱瑗为此付出了多少精力。”
人非钢铁,而钢铁“过度疲劳”也会发生断裂。长期超负荷工作,使钱瑗这块钢铁出现了裂纹。她先是咳嗽,继而腰疼。让她去看病,她说不要紧,休息休息就能好,实在不行,就在回家时顺路买点药丸吃吃,就算“治”了病。1996年春,钱瑗腰疾加剧,一日清晨竟无法坐起,她瞒着老母杨绛,悄悄地打电话到北师大外语系求助。尽管她不愿意,可还是被“押送”到医院,检查发现是骨结核,脊椎有三节病变,并且不排除有癌细胞的可能。以后再查,又发现肺有问题,住进北京温泉胸科医院,经专家会诊,确诊为肺癌,晚期,肺部积水,癌细胞扩散,已是病入膏肓了。
这一消息,对杨绛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她的丈夫钱锺书已重病在身,在医院卧榻不起。这时女儿钱瑗又病倒了,她非常着急,分身照顾两个病人。但是,钱瑗不让母亲来看望,怕母亲见到自己那副样子痛心。
钱瑗的病情发展很快,缠绵病榻无几,便告病危。1997年3月初,她提出想见母亲杨绛,大概已预感到最后的日子来临了。3月4日下午,钱瑗的心脏停止了跳动。白发人送黑发人,是何等沉重的打击啊。但是,杨绛坚强地挺住了。她打起精神,全身心地照顾丈夫。
杨绛夫妇的挚友柯灵的夫人陈国容谈道,这几年来杨绛先生实在辛苦,女儿先走了,丈夫卧病在床,她每天都去医院,而外界围绕钱锺书的是非纷扰不断,她自己也是八十岁的老人了。陈国容说,她真的很坚强。四年来,杨绛天天带着自己做的便于钱锺书食用的饭食到医院探望。他俩在一起时,有时用无锡话交流,有时讲英文。杨绛真诚地祈祷钱锺书能够战胜病魔。
1998年11月20日,钱锺书在北京医院度过了他最后一个生日。
第二天,北京的天空瑞雪纷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社科院院长李铁映在副院长王忍之的陪同下,冒雪来到北京医院,祝贺钱锺书八十八岁华诞。当李铁映来到病房门口时,杨绛热情地表示感谢。李铁映和王忍之举起两只花篮送给杨绛。花篮上分别写着:“祝钱锺书先生八十八华诞。李铁映贺。”“祝钱老八十八华诞。中国社会科学院敬贺。”
……
读到《杨绛传(追思纪念版)》的消息,心里涌起了别样的感慨。杨绛先生,在我心中一直是一位如水般的存在,清澈、深邃,却又蕴含着强大的力量。她的文字,总能以最朴素的语言,道出最深刻的道理,让我一次又一次地反思自己的人生。关于她的生平,我已知晓一些,但总觉得隔着一层迷雾,未能窥得全貌。这本“追思纪念版”,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先生更为真实、更为全面的生活画卷。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更多先生鲜为人知的侧面,她的童年,她的求学经历,她在特殊年代的坚韧与担当,以及她与钱锺书先生之间那些平凡又动人的瞬间。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是什么样的岁月,赋予了她那份超然物外的智慧与淡泊。对于我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关于生命、关于爱、关于坚持的温情回溯。
评分这次能够拿到《杨绛传(追思纪念版)》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荣幸。杨绛先生,这个名字在我的书架上早已占据了显要的位置,她的作品,如《洗澡》、《我们仨》,都已成为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我常常在想,是什么样的经历,造就了杨绛先生那般洞察世事的智慧,那般温润如玉的性情?她的人生,似乎总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能够穿越时间的阻隔,抵达读者的心底。因此,对于这本“追思纪念版”,我满怀期待。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传记,更能深入地挖掘先生内心深处的思考,她是如何在时代变迁中保持自我,如何在困境中寻找到内心的平静,以及她与钱锺书先生之间那种超越凡俗的深厚情谊。我期待书中能有更多关于她创作心路历程的细节,那些灵感迸发的瞬间,那些文字打磨的艰辛。这本书,对我而言,将是一次与精神巨匠的近距离对话,一次对生命意义的深度探寻。
评分一直以来,杨绛先生的名字都如同一道温润的光,照亮了我对文学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感悟。每次翻开她的著作,都能感受到那种沉静的力量,仿佛与一位饱经风霜却依然心怀慈悲的长者对坐,听她娓娓道来岁月的故事,品味字里行间的智慧。这次看到《杨绛传(追思纪念版)》的出版,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虽然我还没有机会仔细阅读这本书,但光是书名就足以勾起我无限的遐想。我想,这不仅仅是一部传记,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一次与先生精神的重逢。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她的人生轨迹,那些未曾公开的细节,那些塑造了她独特人格的经历。我相信,在杨绛先生的生命长卷中,一定蕴藏着无数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财富,无论是她在文学创作上的坚守,还是她在面对人生起伏时的从容,都将是我汲取力量的源泉。这本书,对我而言,或许是开启一段更深刻追寻的钥匙,让我能更贴近那个我想象中,也更贴近真实存在的,如兰般幽静而坚韧的杨绛先生。
评分一直以来,杨绛先生在我心中都是一个传奇般的存在。她的名字,承载着太多我对文学、对人生、对情感的理解。从《我们仨》的温馨感人,到《走到人生边上》的哲思深刻,她的文字总能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触动人心最柔软的角落。这次,《杨绛传(追思纪念版)》的出版,对我而言,无疑是一份迟来的礼物。我渴望能通过这本书,更深入地了解这位我心目中的“文化大家”的真实生活。我期待书中能有更多关于她早年经历的细节,那些塑造了她独特人格的岁月;我希望看到她与钱锺书先生在学术研究上的互动,以及他们之间深沉而真挚的爱情;更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感受到先生晚年依然笔耕不辍的精神力量,以及她对生活、对文学永不熄灭的热情。这本书,对我来说,将是一次与先生精神世界的深度对话,一次对生命历程的虔诚追寻。
评分对于《杨绛传(追思纪念版)》这本书,我怀揣着一种复杂的情感,既有期待,也有隐约的忐忑。杨绛先生早已是我精神世界里的一位“故人”,她的文字,尤其是《我们仨》,以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触动了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她的生活,历经风雨,却始终保持着一份独立与清醒,这本身就是一种令人敬佩的传奇。所以,当看到这本书名时,我脑海里闪过的是无数关于她生平的片段,那些在历史洪流中不屈的身影,那些与钱锺书先生相濡以沫的爱情,以及她晚年依然笔耕不辍的精神。我希望这本“追思纪念版”能够填补我心中关于先生的一些空白,那些更细微的情感,那些不为人知的挣扎与坚持。我不求书中有多么戏剧性的情节,只希望它能真实地展现一个立体的杨绛,一个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她。毕竟,伟大的人物,更在于他们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这本书,于我,更像是一场温情的告别,也是一次对生命深邃的致敬。
评分好评,书不错。
评分学校指定 待读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第一次收到的书印刷有问题,联系客服后,很快就完成了退换货手续,新到的书很好,没问题。
评分好书!绝对正版,非常喜欢!物美价廉!值得购买!
评分封底脏了封底脏了封底脏了封底脏了封底脏了
评分比当当速度快,价格一样,当然京东
评分杨绛先生的书值得收藏阅读,送朋友,送自己
评分书不错,多学习,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