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正公家书(附曾文正公家训)

曾文正公家书(附曾文正公家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曾国藩 著,[清] 李瀚章 编,[清] 李鸿章 校
图书标签:
  • 曾文正公
  • 家书
  • 家训
  • 清朝
  • 曾国藩
  • 书信集
  • 传统文化
  • 家族教育
  • 治家格言
  • 人生哲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书店
ISBN:9787514901245
版次:1
商品编码:1093217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88
字数:505000
附件:曾文正公家训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钱穆对《曾文正公家训》推崇备至,认为那是影响了他一生读书的重要经典。在《人生十论》的序言里,钱穆写到:凡属那些有关人生教训的话,我总感到亲切有味,时时盘旋在心中……待到中学大学去教书,许多学生问我读书法,我总劝他们且看像《曾文正公家训》和《论语》那一类书。
  *专业编校:真正全本传忠书局版《家书》,不仅仅是曾国藩家书结集,也可作为曾国藩人生自述来读
  传忠书局版《曾文正公家书》经过李瀚章、李鸿章兄弟精心编校,它不仅仅是“千古第1完人”曾国藩家书的集结,同时还通过对家书篇目的整理,用曾国藩书信的形式将曾国藩一生的人生轨迹、教子思想的脉络完整地呈现给读者。《家书》采用以时间为序的编排方式,即和曾国藩的人生轨迹同步;而其全面展现曾国藩一生的编辑意图则从其中收录的少部分给非曾国藩家族成员的书信得以侧面印证,如曾国藩给湖南巡抚骆秉章的书信节选,给欧阳牧云等的信,均写于曾国藩人生重大事件的时期,而同时期曾国藩缺少和和家族成员的通信,这些和同僚、亲友的通信很好地对家书进行了补足。因此,从这一点上看,传忠书局版《曾文正公家书》除了是曾国藩家书的集结外,同时也可作为曾国藩一生自述来读,比后人写的传记要直接和深入得多。
  为了与传忠书局版《曾文正公家书》的专业编校相匹配,此次简体版在校对、标点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首先简体版完全忠实于传忠书局版,完整地保留了传忠书局版以时间为序的编排方式,同时也保留了传忠书局版的分卷,可谓是“原汁原味的传忠书局版”。同时此次简体横排版还附了曾国藩家族成员的简介以及古人纪年方式和当下标准纪年方式的对比,非常有利于读者理解和阅读。本书在目前曾国藩家书的版本中堪称出类拔萃,是目前能够购买到较好的简体曾国藩家书。
  *超值赠送:购买本版《曾文正公家书》,还可以免费得到两卷本《曾文正公家训》,全面接触曾国藩经典的家庭教育思想
  购买本版《曾文正公家书》,随书免费赠送两卷本的《曾文正公家训》。国学大师钱穆认为《曾文正公家训》是很好的读书入门书,对他的读书有着深刻和广泛的影响,和《曾文正公家书》一样经典,他也一直向学生和读书人推荐。《家训》和《家书》搭配阅读,将能更全面地学习曾国藩经典的家庭教育思想。
  忠实于李鸿章、李瀚章编校传忠书局原版
  排版简洁,字体适中,非常适合阅读
  赠送《曾文正公家训》

内容简介

  《曾文正公家书》是晚清一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流传广泛的作品,为世人修身、教子的经典读本,本书则为李鸿章、李瀚章兄弟编校的光绪己卯年(1979年)传忠书局刻本简体版,是公认专业、经典的曾国藩家书版本。全书集结了曾国藩在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至同治十年(1871年)前后撰写的致祖父母、父母、叔父母、诸弟、妻子及儿辈的家信,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小到人际琐事和家庭生计的指陈,大到进德修业、经邦纬国之道的阐发,可谓事无巨细,一皆覆载。而在家书整理的基础上,原编者按照曾国藩的人生历程为线索进行编辑,在家书不足以展现其人生全貌的地方,还选用了他写给朋友、同僚等的信补充,使这本书能够通过曾国藩自己的文字完整地呈现曾国藩的人生轨迹和思想精髓,因此本书也可以作为曾国藩的人生自述来读。

作者简介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晚清中兴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较高统帅,被梁启超称为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曾国藩1811年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今娄底市双峰县),1838年考中进士,从此开始了辉煌的仕途生涯,曾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曾国藩一生以创立湘军、开启中国近代洋务运动以及在识人用人方面的卓越成就而为世人所熟知。

目录

简体横排版出版说明
曾国藩家族成员表
干支纪年、皇帝纪年与公元纪年对照表
曾文正公家书 卷一(道光二十年二月至道光二十三年六月)
曾文正公家书 卷二(道光二十四年正月至道光二十六年十月)
曾文正公家书 卷三(道光二十七年正月至道光三十年三月)
曾文正公家书 卷四(咸丰元年三月至咸丰四年十一月)
曾文正公家书 卷五(咸丰五年正月至咸丰八年三月)
曾文正公家书 卷六(咸丰八年四月至咸丰十年五月)
曾文正公家书 卷七(咸丰十年六月至同治元年三月)
曾文正公家书 卷八(同治元年四月至同治元年十二月)
曾文正公家书 卷九(同治元年十二月至同治三年六月)
曾文正公家书 卷十(同治三年七月至同治十年十一月)

精彩书摘

  妙言警句选读

  1、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是故顽民梗化则忧之,蛮夷猾夏则忧之,小人在位、贤才否闭则忧之,匹夫匹妇不被己泽则忧之,所谓悲天命而悯人穷,此君子之所忧也。若夫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

  2、凡事皆贵专,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心有所专宗,而博观他途以扩其识,亦无不可;无所专宗,而见异思迁,此眩彼夺,则大不可。

  3、君子之处顺境,兢兢焉常觉天之过厚于我,我当以所余补人之不足;君子之处啬境,亦兢兢焉常觉天之厚于我,非果厚也,以为较之尤啬者,而我固已厚矣。古人所谓境地须看不如我者,此之谓也。

  4、是故既吉矣,则由吝以趋于凶;既凶矣,则由悔以趋于吉。君子但知有悔耳。悔者,所以守其缺而不敢求全也。小人则时时求全,全者既得,而吝与凶随之矣。众人常缺而一人常全,天道屈伸之故,岂若是不公乎?今吾家椿萱重庆,兄弟无故,京师无比美者,亦可谓至万全者矣。故兄但求缺陷,名所居曰“求缺斋”,盖求缺于他事而求全于堂上,此则区区之至愿也。

  5、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弟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余了一文钱。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至于功名富贵,悉由命定,丝毫不能自主。

  6、父亲大人近来常到省城、县城,曾为蒋市街曾家说坟山事、长寿庵和尚说命案事,此虽积德之举,然亦是干预公事。侄现在京四品,外放即是臬司。凡乡绅管公事,地方官无不衔恨。无论有理无理,苟非己事,皆不宜与闻。地方官外面应酬,心实鄙薄。设或敢于侮慢,则侄然为官而不能免亲之受辱,其负疚当何如耶?

  7、好地峰回气聚,其田必膏腴,其山必易生树木。盖气之所积,自然丰润。若硗田童山,气本不聚,鲜有佳城,如庙山宗祠各山之童涸,断无吉穴矣。大抵凡至一处,觉得气势团聚、山水环抱者,乃可以寻地,否则不免误认也。

  8、大凡做官的人,往往厚于妻子而薄于兄弟,私肥于一家而刻薄于亲戚族党。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宦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神明鉴临,予不食言。

  9、至于兄弟之际,吾亦惟爱之以德,不欲爱之以姑息。教之以勤俭,劝之以习劳守朴,爱兄弟以德也;丰衣美食,俯仰如意,爱兄弟以姑息也。姑息之爱,使兄弟惰肢体,长骄气,将来丧德亏行,是即我率兄弟以不孝也,吾不敢也。

  10、家中兄弟子侄,总宜以勤敬二字为法。一家能勤能敬,虽乱世亦有兴旺气象;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吾生平于此二字少工夫,今谆谆以训吾昆弟子侄,务宜刻刻遵守,至要至要。

  11、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舆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见雇工则颐指气使,此即日习于傲矣。《书》称“世禄之家,鲜克由礼”,《传》称“骄奢淫佚,宠禄过也”。京师子弟之坏,未有不由于骄奢二字者,尔与诸弟其戒之。

  12、纪泽看《汉书》,须以勤敏行之。每日至少亦须看二十页,不必惑于在精不在多之说。今日看半页,明日数页,又明日耽搁间断,或数年而不能毕一部。如煮饭然,歇火则冷,小火则不熟,须用大柴大火乃易成也。

  13、精神愈用则愈出,阳气愈提则愈盛。每日作事愈多,则夜间临睡愈快活。若存一爱惜精神的意思,将前将却,奄奄无气,决难成事。凡此皆因弟兴会索然之言而切戒之者也。

  14、治军总须脚踏实地,克勤小物,乃可日起而有功。凡与人晋接周旋,若无真意,则不足以感人;然徒有真意而无文饰以将之,则真意亦无所托之以出,《礼》所称无文不行也。余生平不讲文饰,到处行不动,近来大悟前非。弟在外办事,宜随时斟酌也。

  15、予与沅弟论治家之道,一切以星冈公为法,大约有八字诀。其四字即上年所称“书、蔬、鱼、猪”也;又四字则曰“早、扫、考、宝”。早者,起早也;扫者,扫屋也;考者,祖先祭祀,敬奉显考、王考、曾祖考,言考而妣可该也;宝者,亲族邻里,时时周旋,贺喜吊丧,问疾济急,星冈公常曰:“人待人,无价之宝也。”星冈公生平于此数端最为认真,故余戏述为八字诀曰“书、蔬、鱼、猪,早、扫、考、宝”也。

  16、余日记册中又有八本之说,曰“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此八本者,皆余阅历而确有把握之论,弟亦当教诸子侄谨记之。

  书信在线选读

  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

  四位老弟足下:

  九弟行程,计此时可以到家。自任邱发信之后,至今未接到第二封信,不胜悬悬,不知道上不甚艰险否?四弟、六弟院试计此时应有信,而折差久不见来,实深悬望。

  予身体较九弟在京时一样,总以耳鸣为苦。问之吴竹如,云只有静养一法,非药物所能为力。而应酬日繁,予又素性浮躁,何能着实养静?拟搬进内城住,可省一半无谓之往还,现在尚未找得。

  予时时自悔,终未能洗涤自新。九弟归去之后,予定刚日读经、柔日读史之法。读经常懒散不沉着。读《后汉书》,现已丹笔点过八本,虽全不记忆,而较之去年读《前汉书》,领会较深。九月十一日起同课人议每课一文一诗,即于本日申刻用白折写。予文、诗极为同课人所赞赏,然予于八股绝无实学,虽感诸君奖借之殷,实则自愧愈深也。待下次折差来,可付课文数篇回家。予居家懒做考差工夫,即借此课以摩厉考具,或亦不至临场窘迫耳。

  吴竹如近日往来极密,来则作竟日之谈,所言皆身心国家大道理。渠言有窦兰泉者,云南人,见道极精当平实。窦亦深知予者,彼此现尚未拜往。竹如必要予搬进城住,盖城内镜海先生可以师事,倭艮峰先生、窦兰泉可以友事,师友夹持,虽懦夫亦有立志。予思朱子言“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猛火煮,然后用漫火温”,予生平工夫全未用猛火煮过,虽略有见识,乃是从悟境得来,偶用功,亦不过优游玩索已耳,如未沸之汤,遽用漫火温之,将愈煮愈不熟矣。以是急思搬进城内,屏除一切,从事于克己之学。镜海、艮峰两先生亦劝我急搬,而城外朋友,予亦有思常见者数人,如邵蕙西、吴子序、何子贞、陈岱云是也。

  蕙西尝言:“‘与周公瑾交,如饮醇醪。’我两人颇有此风味。”故每见辄长谈不舍。子序之为人,予至今不能定其品,然识见最大且精,尝教我云:“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此语正与予病相合,盖予所谓“掘井多而皆不及泉”者也!

  何子贞与予讲字极相合,谓我真知大源,断不可暴弃。予尝谓天下万事万理皆出于乾坤二卦,即以作字论之:纯以神行,大气鼓荡,脉络周通,潜心内转,此乾道也;结构精巧,向背有法,修短合度,此坤道也。凡乾以神气言,凡坤以形质言。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即此道也。乐本于乾,礼本于坤。作字而优游自得、真力弥满者,即乐之意也;丝丝入扣,转折合法,即礼之意也。偶与子贞言及此,子贞深以为然,谓渠生平得力尽于此矣。

  陈岱云与吾处处痛痒相关,此九弟所知者也。

  写至此,接得家书,知四弟、六弟未得入学,怅怅然。科名有无迟早,总由前定,丝毫不能勉强。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进德之事难以尽言,至于修业以卫身,吾请言之:

  卫身莫大于谋食。农工商,劳力以求食者也;士,劳心以求食者也。故或食禄于朝,教授于乡,或为传食之客,或为入幕之宾,皆须计其所业足以得食而无愧。科名者,食禄之阶也,亦须计吾所业将来不至尸位素餐,而后得科名而无愧。食之得不得,穷通由天作主,予夺由人作主;业之精不精,则由我作主。然吾未见业果精而终不得食者也。农果力耕,虽有饥馑,必有丰年;商果积货,虽有壅滞,必有通时;士果能精其业,安见其终不得科名哉?即终不得科名,又岂无他途可以求食者哉?然则特患业之不精耳。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骛,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切嘱切嘱!千万千万!

  此后写信来,诸弟各有专守之业,务须写明,且须详问极言,长篇累牍,使我读其手书即可知其志向证见。凡专一业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义。诸弟有心得,可以告我共赏之;有疑义,可以问我共析之。且书信既详,则四千里外之兄弟不啻晤言一室,乐何如乎!

  予生平于伦常中,惟兄弟一伦抱愧尤深。盖父亲以其所知者尽以教我,而我不能以吾所知者尽教诸弟,是不孝之大者也。九弟在京年余,进益无多,每一念及,无地自容。嗣后我写诸弟信,总用此格纸,弟宜存留,每年装订成册。其中好处,万不可忽略看过。诸弟写信寄我,亦须用一色格纸,以便装钉。

  谢果堂先生出京后来信并诗二首。先生年已六十余,名望甚重,与予见面,辄彼此倾心,别后又拳拳不忘,想见老辈爱才之笃。兹将诗并予送诗附阅,传播里中,使共知此老为大君子也。

  予有大铜尺一方,屡寻不得,九弟已带归否?频年寄黄英白菜子,家中种之好否?在省时已买漆否?漆匠果用何人?信来并祈详示。兄国藩手具。

  ……

前言/序言

  一、本书为晚清一代名臣曾国藩的家书,选取被广泛认可的经典版本——光绪己卯年(1879年)传忠书局刻本《曾文正公家书》为底本进行简繁转化而成,所选文章以及具体内容忠实于传忠书局刻本《曾文正公家书》。为了更加方便读者的阅读,同时吸取近年来新的研究成果,亦参考了其他版本的曾国藩家书。

  二、《全书》分为十卷,还附赠李瀚章、李鸿章等同时编撰的《曾文正公家训》两卷,以飨读者。

  三、本书异体字改用通行字(专名不改),通假字不改。所有表示尊称的抬头、空格取消,表示谦称卑称的小号字改用和正文相同的字体。夹注、旁注用不同字号、不同的字体排人相应的位置,以示和正文区分。

  四、书中所用人名,能确定为同一人名不同写法的,用常用名进行统一,如李鸿章有“李少荃”、“李少泉”的用法,为免引起歧义,本书统一为“李少荃”。

  五、原书中有疑问之处,如在其他史料和资料能确证为错漏的,本次简体版校对予以更正;其他疑问无法确切考证的,均照原书录入。

  二零一一年七月


贤父良师,家国之范——《曾文正公家书(附曾文正公家训)》概览 在中国浩瀚的书卷长河中,有这样一部饱含深情、充满智慧的著作,它不仅是一窥晚清名臣曾国藩家风家训的珍贵窗口,更是传承千古忠孝节义、勤勉治家育人之道的圭臬。《曾文正公家书(附曾文正公家训)》,这本凝聚了曾国藩一生治学、为官、育子经验的宝藏,以其朴实无华的语言、字字珠玑的教诲,跨越时空,至今仍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启迪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本书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其“家书”部分。这些家书,是曾国藩写给他的儿子、孙子、侄子乃至亲戚朋友的书信汇编。它们并非是那种程式化的官方文书,而是充满血脉亲情、生活气息的家常交流。在战火纷飞、政局动荡的岁月中,无论身处何地,曾国藩从未放松对家人的关怀与教导。他的笔下,没有豪言壮语,只有细腻入微的叮嘱。他会详细询问家人的日常生活起居,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了解他们的学业进展,并针对性地提出指导意见。 从家书中,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曾国藩作为一个父亲的拳拳之心。他深知,子女的成长不仅关乎家族的未来,更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因此,他对子女的教育,既重视“德”,也强调“才”。在“德”的方面,他反复强调“修身”,要求子女勤勉读书,克己复礼,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他告诫儿子曾纪泽、曾纪鸿,要“早起”,要“读书”,要“慎独”,要“讲求道理”。他反对骄奢淫逸,提倡朴素节俭,认为“勤俭二字,是治家之本”。他尤其重视“孝道”,要求子女尊敬长辈,关爱弟妹,维系家族和谐。 在“才”的方面,曾国藩更是以身作则,并给予子女明确的学业规划。他强调“读书须有恒”,鼓励他们通过阅读经典来开阔眼界,增长智慧。他认为,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应试,更是为了涵养性情,提升人格。他会为儿子们推荐书目,分析文章的要义,指导他们如何读书才能真正有所得。他尤其重视“作文”,认为“写文章,须是将心中所想,条理分明地写出来”,并强调“学做人,先学写文章”。他的家书里,不乏对具体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如何批注书籍,如何背诵经典,如何揣摩字句等,可谓是细致入微,切中肯綮。 更令人动容的是,曾国藩的家书并非一味的说教,而是充满了温情与鼓励。他懂得子女也会有迷茫和挫折,他会给予理解和支持。当儿子们在学业或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他会耐心开导,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寻找解决之道。他深知,严父慈母,但作为父亲,他的“严”更多体现在对子女品格的塑造上,而对他们的关爱与信任,则贯穿始终。这些家书,如同涓涓细流,滋养着曾家子弟的心田,塑造着他们正直、勤奋、有担当的人格。 除了“家书”,本书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是“曾文正公家训”。这部分内容,可以视为曾国藩教育思想的系统化总结,是他对家族后代传承的重要精神财富。家训往往更为精炼、概括,言简意赅,却饱含深意。曾国藩的家训,同样围绕着“修身”、“齐家”、“治国”的理念展开,但侧重点更多地放在了“家”的层面上,如何在一个家庭中培养出有德有才、能够担当重任的后代。 曾国藩的家训,最突出的特点是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他所提出的道理,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根植于日常生活,易于理解和实践。例如,关于“勤”,他不仅仅要求早起,还要求事事勤快,不懒惰,不拖延。关于“俭”,他提倡量入为出,不铺张浪费,将节省下来的钱财用于更有意义的事情。这些朴素的道理,却是维系一个家族长久不衰的基石。 在家训中,曾国藩也深刻阐述了他对“读书”的理解。他强调“读书以明理为要”,认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人的道德修养,明辨是非,通晓事理。他反对死记硬背,提倡“触类旁通”,鼓励子女通过阅读古今中外的典籍,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开阔自己的视野。他对于“交友”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认为“益者三友,损者三友”,鼓励子女结交正直、有学问的朋友,远离那些品行不端、游手好闲之徒。 更值得一提的是,曾国藩的家训中,也饱含着对“人生的智慧”的洞见。他深知人生的不易,也明白世事的复杂。因此,他教导子女要“戒骄戒躁”,要“常怀感恩之心”,要“有所敬畏”。他强调“知足常乐”,告诫子女不要过分追求名利,而应安分守己,脚踏实地。他对“处世之道”也有独到的见解,提倡“谦逊待人”,“待人以诚”,“宽以待人”,并认为“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才是君子之道。 《曾文正公家书(附曾文正公家训)》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曾国藩的个人情感、治家经验与宏大的家国情怀融为一体。他作为一代名臣,其家书家训中,自然也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民族未来的期盼。他希望他的后代,不仅能成为有孝心、有才学的个体,更能成为能够为国家社稷贡献力量的栋梁之才。这种家国一体的理念,在本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阅读这本书,仿佛在与一位充满智慧、经验丰富的老者对话。他的话语朴实无华,却字字珠玑,直击人心。它不像那些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无论是为人子女,为人父母,还是渴望提升自我、规划人生的人,都能从中获得深刻的启迪。 总之,《曾文正公家书(附曾文正公家训)》是一部集家风传承、人生智慧、治学之道、为官之道于一体的经典之作。它以其真挚的情感、深刻的洞见、可贵的实践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曾国藩其人其事的绝佳途径,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宝贵的人生指南,指引我们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修身养性,齐家立业,贡献社会,最终实现人生的价值。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遗产,一份值得我们反复品读、世代传扬的精神财富。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翻阅这本《曾文正公家书(附曾文正公家训)》,便被一种温厚而深刻的力量所吸引。它并非那种哗众取宠的畅销书,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惊心动魄的场面。然而,恰恰是这种朴实无华的叙述,却蕴含着穿越时空的力量,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遥远的时代,亲耳聆听一位长辈的谆谆教诲。家书部分,无论是对儿子的叮咛,还是对家人的关怀,都流露出一种至真至诚的感情。字里行间,我看到了曾国藩在乱世中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坚定,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下维持家庭的温情。他处理政务的严谨,体察民情的细致,以及对待子女的殷切期望,都让我对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立体、更感性的认识。而家训部分,更是将他的人生哲学和治家之道浓缩其中,字字珠玑,发人深省。我并非是历史学家,也无意去考究其中的史实细节,我更在意的是这些文字所传递出的智慧和德行。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感到迷失方向,被各种信息和诱惑所裹挟。阅读这本家书家训,就像是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了一片宁静的港湾,让我能够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审视自己的内心。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强大并非来自外在的权势,而是源于内心的修为和道德的坚守。

评分

《曾文正公家书(附曾文正公家训)》这本书,如同一坛陈年的老酒,初闻可能不甚惊艳,细品之下却余味悠长。我尤其欣赏的是,它并没有刻意去拔高曾国藩的神性,而是将他置于具体的家庭生活情境中,展现了他作为凡人的挣扎、思考与成长。家书部分,我能感受到他在处理政务之余,如何倾注心力于家庭教育,如何用看似朴实无华的语言,传递着深远的人生哲理。他对子女的要求,既有严格的一面,又不乏体谅和鼓励,这种平衡的处理方式,正是现代父母在教育子女时常常遇到的难题。从他的文字中,我看到了他对“德”的看重,对“才”的期许,以及对“行”的规范。而家训部分,更是将他的人生哲学精炼概括,如同一份人生攻略,指导着后人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立足,如何做一个有德行、有担当的人。它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基于他对生活和人生的深刻体悟。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有些普适性的道理是不会过时的,比如坚持学习、修身养性、懂得感恩等等。它让我反思,我是否也在用类似的心态去经营自己的生活和家庭。

评分

当我捧起《曾文正公家书(附曾文正公家训)》这本书时,我并未带着多么宏大的期待,只是想寻觅一些古人智慧的痕迹。然而,阅读的过程却远比我预想的要来得丰富。家书部分,展现的是一位父亲、一位兄长、一位丈夫,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考量和情感流露。他对于时局的分析,对于政策的看法,固然有着历史的印记,但更让我触动的是他对家人的牵挂,对子女成长的忧虑与期盼。他并非高高在上的圣人,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只是他将这份普通人的情感,融入了更为深沉的责任感之中。从家书中,我感受到了他处理人情世故的智慧,如何平衡公与私,如何化解矛盾,如何做一个正直而有担当的人。而家训部分,则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嘱托,将他一生所悟得的道理,凝练成简短的警句。它不仅仅是对后代子孙的规训,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道德的标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真正的“家风”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在日常的点滴之中,体现在长辈对晚辈最真切的关怀和引导。它也提醒我,在追求个人成就的同时,家庭的和谐与责任同样重要。

评分

深入阅读《曾文正公家书(附曾文正公家训)》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别样的视角来理解历史人物,也为现代人提供了一份宝贵的人生参考。它不是那种以惊险刺激吸引眼球的书籍,而是以一种沉静而深刻的方式,展现了曾国藩作为一位父亲、一位长辈的日常。家书部分,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儿子的殷切期望,对家人生活的关切,以及他在处理复杂事务时所表现出的理性与克制。我从中看到了他如何在纷乱的时局中,保持内心的清明,如何用自己的言传身教,为后代树立榜样。他对于读书的强调,对于品德的重视,对于勤勉的推崇,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家训部分,更是将他一生的智慧结晶凝聚于此,每一句话都饱含深意,字字珠玑。它不是生硬的命令,而是循循善诱的教诲,引导读者去思考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这本书让我明白,一个人的伟大,并非仅仅体现在他的功业上,更在于他如何以身作则,如何将良好的家风传承下去。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能有这样一本书,帮助我们回归本源,审视内心,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情。

评分

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曾文正公家书(附曾文正公家训)》这本书所呈现的,是一幅极其生动而细致的人生画卷。它并非是一部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更像是一扇微观的窗口,让我们得以窥探一位杰出人物在日常生活中所展现出的真实面貌。曾国藩的家书,其价值并不仅仅在于记录了某些历史事件的侧面,更在于其中蕴含的朴素而深刻的教育理念。他如何教育子女,如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如何要求他们在学业和品德上精益求精,这些都是现代家庭教育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我尤其注意到,他在信中反复强调的“勤”、“慎”、“恕”等品德,以及他对读书的重视,都体现了他对下一代传承的核心价值观。这种长辈对晚辈的循循善诱,跨越了时代的隔阂,依然能够触动人心。而附带的家训,更是将这种教育理念系统化、条理化,成为了一部简明扼要的治家指南。虽然我未必能够完全照搬其中的所有教诲,但至少,它提供了一种思考问题的角度,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以及一种面对困难时的态度。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人”的成长,看到了一个家庭的维系,也看到了一个时代背景下,个人如何努力去实现自我价值,同时承担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评分

质量非常好!下次还来这家

评分

文正公永远值得国人学习。

评分

很好,很多理念真心值得我们学习,包装和纸张都很不错,多多读书吧

评分

挺不错的一本书,上回已经把曾文正公全集收了,这回把家书也收了~

评分

正版书,包装很用心,没有磕碰,曾国藩家书附赠家训,一直渴望拥有,放在床头慢慢咀嚼吧。

评分

男人书,曾文正公

评分

还没有看,看完以后追加评论!

评分

这是李鸿章兄弟编辑的原版,很好的版本。

评分

夜读很有感觉,为子为父做人做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