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虫并雕斋琐语

龙虫并雕斋琐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力 著
图书标签:
  • 清代文献
  • 笔记小说
  • 龙虫并雕斋
  • 琐语
  • 文学
  • 历史
  • 风俗
  • 地方志
  • 杂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99805
版次:1
商品编码:11644996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2
字数:2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卷收入王力先生的散文集《龙虫并雕斋琐语》。
  据张双棣先生介绍,原文集由上海观察社于1949年出版,1973年香港波文书局重印。1982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再版,删去五篇文章。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再版,恢复了被删去的五篇文章,同时增补了十五篇文章,归为《增补拾遗》。并请张双棣和李钊祥两位先生仔细校阅,改正了其中的错字。
  此次收入《王力全集》,我们以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本为底本进行了整理和编辑,增加了《中国人和法国人》《名词的把戏》《谈科学的文学院》《岭南大学员生工友协商会议开幕词》《法语的起原及其最早的史诗》《谈谈怎样读书》《我所知道的李石岑先生》《我所知道闻一多先生的几件事》《祭父文》《“作家生活自述”特辑:王了一》《我的治学经验》《我是怎样走上语言学的道路的》《我和商务印书馆》等十余篇文章。为方便读者理解,我们将张双棣先生的《后记》一并收入。

作者简介

  王力(1900 -1986),字了一,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人,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散文家和诗人。
  王力先生毕生致力于语言学的教学、研究工作,为发展中国语言学、培养语言学专门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王力先生的著作涉及汉语研究的多个领域,在汉语发展史、汉语语法学、汉语音韵学、汉语词汇学、古代汉语教学、文字改革、汉语规范化、推广现代汉语普通话和汉语诗律学等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在诗歌、散文创作和翻译领域也卓有建树。
  要了解中国语言学的发展脉络、发展趋势,必须研究王力先生的学术思想,体会其作品的精华之处,从而给我们带来新的领悟、新的收获,因而,系统整理王力先生的著作,对总结和弘扬王力先生的学术成就,推动我国的语言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录

新序
《生活导报》和我(代序)
瓮牖剩墨
一、姓名
二、书呆子
三、西洋人的中国故事
四、战时的书
五、战时的物价
六、乡下人
七、辣椒
八、迷信
九、骑马
十、奇特的食品
十一、诅咒
十二、劝菜

龙虫并雕斋琐语(《生活导报》时期)
一、洪乔主义
二、蹭跶
三、老妈子
四、看报
五、说话
六、夫妇之间
七、清苦
八、忙
九、请客
十、穷
十一、儿女
十二、富
十三、著名
十四、外国人
十五、路有冻死骨
十六、领薪水
[附] 读者与作者
十七、写文章
十八、卖文章
十九、骂人和挨骂
……
棕榈轩詹言
龙虫并雕斋琐语(《自由论坛》时期)
清呓集
增补拾遗

精彩书摘

  争主席的风气由来已久。依原则上说,主席没有什么可争的:主席除非退出了主席地位,不能有所提议;又除非在正反票数相同的情形之下,主席甚至没有表决权。但是,实际上主席是很重要的。他可以把握空气、操纵空气,甚至于改变空气、制造空气。当他看见会场的空气不佳的时候,他可以掉三寸不烂之舌,收移天换曰之功。一个说话不会掉枪花①的人,可以说是不配当主席。他如果要左袒盗跖,右袒孔丘,他只消在复述盗跖的提案的时候隐隐地加上了动人的色彩,又在复述孔丘的提案的时候暗示着一些可憎的颜色,或有气无力轻描淡写,使它黯然无光。这样,不待表决,盗跖的提案已经有了“九分光”了。因此,凡是两派交哄的场合,主席在所必争。争之不已,甚至于打得焦头烂额,就此流会。流会有时候也足以表示某一派人的消极的胜利:因为人家不成功,也就是我们不曾失败了。
  最有趣的是几千几万人的大会,许多人还没有听清楚主席说些什么,只听得一阵欢呼,一阵拍掌,于是自己也不知不觉地欢呼拍掌起来。忽然一个人临时动议游行示威,又是一阵掌声,就算通过了。虽然游行是“临时”的动议,但是游行的旗帜和口号却是“事前”准备好了的。于是整队出发,一人倡导,万人应声。当你参加这种集会的时候,你得准备一切服从大多数。你如果妄想要反对别人的临时动议,或修正别人的口号,你就得准备吃拳头。说是命令罢?这明明是叫做开会。说是开会罢?却又非但只容许有一种可能的议决案,而且只容许有一种可能的提议。大会如果有宣言,也省了推举起草人的手续,台上人把宣言念了一遍,台下又是一阵掌声。总之,对于这种集会,来不来是你的自由;来了之后,对于人家的决议,赞成不赞成不是你的自由。
  和上述的情形异曲同工者,是某一些同乡会之类的开会。譬如有入会的资格者共有四万人,实际登记入会者不到四千,实际出席“大会”者不到四百,居然也选出他们的理监事。等到开理监事会就更妙了。这种会的理事长往往是达官显宦,当他做主席起立致词的时候,全体理监事连忙站起来恭听。当讨论议案的时候,从来无所谓投票表决或举手表决,若不是主席自己提出意见让大家赞成,就是大家闹哄哄地,你一句,我一句,结果是声音最响的人得了胜利!如果要临时组织一个什么委员会,若不是主席自己提出名单让大家来一个照原案通过,就是大家随意提名,只要没人反对就算通过。事实上也决不会有人反对,因为不得罪人乃是中国人的传统的道德,也是处世的最高的艺术。其实,岂但同乡会之类是这样?机关、学校里,许多集会都或多或少地有这一类的情形。
  ……

前言/序言


龙虫并雕斋琐语 《龙虫并雕斋琐语》并非一本寻常的书籍,它更像是一扇窗,一扇通往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的窗。这扇窗并非直接展露书本的条目,而是邀您一同走进其所蕴含的精神场域,体味其中精妙绝伦的艺术思辨与人文情怀。 一、 艺术的微观审视:龙与虫的意境 书名中的“龙”与“虫”,并非简单的自然界生物,而是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象征。在中国的传统绘画和雕塑中,龙是至高无上的神灵,代表着力量、尊贵与祥瑞,其形态矫健,气势磅礴。而虫,则象征着生命的细微、精巧与繁复,往往在毫厘之间展现出鬼斧神工的工匠精神。 《龙虫并雕斋琐语》正是从这“龙”与“虫”的二元对比中,展开对艺术创作的深入探讨。它不是机械地罗列龙与虫的形象,而是透过对这些形象背后蕴含的技法、理念和情感的梳理,揭示出艺术的宏大与微观如何在此交织。 龙的宏大叙事与精神气魄: 书中并非讲述神话传说中的龙,而是借龙之意象,探讨艺术创作中如何捕捉并传达那种超越个体生命、直抵精神核心的宏伟力量。这种力量体现在气势磅礴的山水画中,体现在构图严谨的历史题材作品中,体现在能够引发观者强烈共鸣的悲壮史诗里。它关乎艺术家如何超越对形体的模仿,而直抵对象“精神”的捕捉,如何通过笔墨的挥洒,赋予作品以生命力与灵魂。这是一种“吞吐宇宙”、“包孕万象”的境界,是艺术家胸襟的体现,也是作品格局的升华。 虫的精微观察与匠心独运: 相反,“虫”的意象则引向艺术的另一端——细致入微的观察与炉火纯青的技艺。它可能是花鸟画中栩栩如生的昆虫,可能是书法作品中精巧绝伦的笔画,也可能是陶瓷工艺中繁复细腻的纹饰。作者并非满足于简单地描绘虫的形体,而是深入探究艺术家在处理这些微小元素时所付出的心血与智慧。这包括对自然物象的细致观察,对材料特性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技法反复锤炼的耐心与毅力。正是这种对“微”的极致追求,才能成就“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效果,才能在不经意间触动观者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龙虫并雕斋琐语》正是试图在龙的宏大叙事与虫的精微刻画之间找到一条桥梁,论证艺术的魅力不仅在于其思想的深度与情感的广度,更在于其技艺的精湛与细节的处理。它强调,真正的艺术大师,既能驾驭宏大的主题,也能在最细微之处展现其功力,二者相辅相成,方能达到“龙虫并雕”的至高境界。 二、 琐语中的人文关怀与哲学思辨 “琐语”二字,并非意指其内容琐碎零散,而是饱含着一种“零珠碎玉,点石成金”的智慧。它是一种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叙事方式,通过对生活中的一些片段、一些观察、一些瞬间的捕捉,折射出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 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捕捉: 作者在“琐语”中,如同一个耐心的观察者,用敏锐的目光审视着周遭的世界。这些“琐语”可能源自一次偶然的际遇,一段街头巷尾的对话,甚至是一片飘落的叶子、一滴雨水。然而,在作者的笔下,这些平凡的细节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意义。例如,对市井生活中普通人命运的感叹,对自然景物变幻的细腻体察,对人情冷暖的深刻感悟。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事物,却往往蕴含着最真挚的情感和最朴素的哲理。 人文精神的温厚流淌: 《龙虫并雕斋琐语》所传递的,是一种温厚而内敛的人文精神。它并非激昂的呐喊,而是潺潺的溪流,在字里行间悄无声息地滋润着读者的心灵。书中可能包含着对传统文化的深深眷恋,对历史人物的温情回望,对社会现象的理性反思,以及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肯定。这种人文关怀,体现在对弱者的同情,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人生无常的理解,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它鼓励我们放慢脚步,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去体味人生的况味,去与他人建立更深厚的连接。 哲学思考的若隐若现: 那些“琐语”背后,常常闪烁着哲学的光芒。作者并非直接抛出晦涩的哲学命题,而是将深刻的思考融入叙事之中,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引发对人生、宇宙、存在等根本问题的思考。例如,关于时间流逝的感叹,关于因果循环的体悟,关于物我两忘的境界,关于生死轮回的释怀。这些思考,如同点缀在夜空中的星星,虽然不显张扬,却能照亮人心深处的迷茫。它引导读者跳出日常的琐碎,去审视更广阔的生命图景,去探寻存在的真谛。 三、 艺术与生活的辩证统一 《龙虫并雕斋琐语》最令人称道之处,在于它将艺术的精深造诣与生活的真实体验巧妙地融为一体。它证明了艺术并非高高在上、遥不可及,而是根植于生活,又反哺于生活。 艺术的起源与滋养: 书中可能探讨了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指出许多伟大的艺术作品,其雏形往往蕴藏在日常生活中最平凡的场景之中。艺术家之所以能“化平凡为神奇”,正是因为他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一颗能够感知生活的心灵。这种对生活的深入体验,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分。 生活的艺术化升华: 反过来,艺术也能够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提升生活的品质。通过对艺术的欣赏和理解,我们可以学会以更美的视角去看待世界,以更丰富的感受去体验人生。书中可能通过具体的例子,展示了艺术是如何点缀我们的居室,慰藉我们的心灵,甚至影响我们的行为方式。它鼓励读者将艺术的理念融入生活,让生活本身也成为一门值得品味的艺术。 创造与鉴赏的统一: 无论是艺术家还是普通读者,在《龙虫并雕斋琐语》所构建的世界里,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它既为艺术家提供了理论的启迪和精神的共鸣,也为鉴赏者提供了欣赏的视角和理解的途径。它强调了创造与鉴赏并非对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结语 《龙虫并雕斋琐语》是一本值得反复品味的著作。它并非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书,而更像是一个邀请,邀请您一同踏上一段探索艺术、感悟人生、体味人文的旅程。它以精妙的比喻,深刻的洞见,温厚的情怀,在“龙”的宏大意象与“虫”的精微刻画之间,在“琐语”的零珠碎玉与深刻哲思之间,构建起一座通往智慧与美的桥梁。阅读此书,您将获得的不只是知识的增益,更是一场心灵的涤荡与升华。它会引导您用更广阔的视野去理解艺术,用更深邃的目光去审视生活,最终,以一种更丰盈、更深刻的方式去体验生命的每一刻。

用户评价

评分

《龙虫并雕斋琐语》带给我的,是一种静谧而深远的阅读体验。它不像那些畅销小说那样,让你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欲罢不能,而是像一位博学的老者,娓娓道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被那些故事所吸引,被那些见闻所打动。我尤其欣赏书中那些关于古代艺术创作的片段,那些关于绘画、书法、甚至是园林设计的描绘,都充满了对美的极致追求,让人心生向往。每当我读到一段描绘古代文人雅士饮酒赋诗的场景,我都会忍不住想象自己也置身其中,与他们一同品茗论道。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一种“闲适”的哲学,那是一种在忙碌生活之外,为自己保留的一份精神空间,一份对生活的热爱与品味。它不追求华丽的辞藻,也不追求深刻的理论,而是用最朴实、最真挚的语言,去展现那些动人的瞬间。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内心也变得更加宁静,对生活有了更多的感悟。

评分

读《龙虫并雕斋琐语》的过程,就像是在一次充满惊喜的寻宝之旅。它的内容包罗万象,从历史的角落里搜罗来的各种奇闻异事,到文人墨客的逸闻趣谈,再到一些关于日常生活的小插曲,都如同散落的珍珠,等待着读者去发掘。我最看重的是这本书的“趣味性”,它不像某些历史著作那样严肃刻板,而是以一种轻松幽默的笔调,将那些看似寻常的事件,演绎得引人入胜。我曾尝试着去寻找书中关于古代节日习俗的记载,并将其与现在的节日进行对比,从中体味出时代变迁带来的差异与传承。每一次翻开这本书,都能发现一些新的亮点,一些之前未曾留意到的细节,仿佛这本书的总是在不断地给我新的惊喜。它让我意识到,历史并非只有帝王将相,更多的是那些普通人的生活,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琐事,却构成了时代的脉络。这本书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历史,去理解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

评分

《龙虫并雕斋琐语》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读物,不如说是一扇通往过去时光的窗口。从它的装帧就能窥见一斑,厚实的纸张,古朴的字体,无一不透露着一种属于旧日时光的质感。翻阅的过程中,我被那些零散却又意味深长的片段所吸引。有时是一段关于市井生活的描绘,生动得仿佛就在眼前;有时又是一则文人间的趣闻轶事,字里行间透露着那个时代独有的风雅与机智。我尤其喜欢那些关于古籍、古玩、甚至是古人饮食起居的细致描述,它们如同一颗颗珍珠,串联起一个完整而鲜活的古代生活图景。我常常会沉浸在其中,想象着当时的情境,试图去理解那些古人为何会如此行事,他们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琐”,在于它的“语”,正是这些细枝末节,拼凑出了一个更为真实、更为立体的历史。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是那些宏大的理论,更是那些融入生活、渗透到骨子里的生活哲学。它让我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了一丝宁静与慰藉。

评分

这本书的厚重感,不仅仅体现在它的篇幅上,更体现在它所承载的文化底蕴之中。从书名“龙虫并雕斋琐语”便能感受到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热爱。在阅读过程中,我着重关注那些关于古代科技与工艺的记述,那些对于细节的精妙描述,让我对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力有了更深的认识。我曾尝试着去考证书中提到的某些古代器物的制作方法,并从中学习到一些关于古代工匠的匠心独运。这本书的内容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宝库,里面珍藏着无数关于中华文明的闪光点,等待着我去一一挖掘。它让我意识到,了解历史,并非只是记住那些枯燥的年代和事件,更重要的是去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他们的思想情感,他们的审美情趣。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从中汲取养分,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评分

这本《龙虫并雕斋琐语》的封面设计就让我眼前一亮,那是一种古朴又不失精致的美感,封面上龙与虫的图案交织,既有宏大的意象,又不乏细微的刻画,仿佛在诉说着书中内容的丰富与深邃。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映入眼帘的是一种略显怀旧的排版,纸张的触感也极佳,这种细节上的用心,让我立刻感受到作者和出版方对这本书的重视。我曾听说这本书收录了一些非常有趣的旧闻轶事,以及一些关于古代生活的小知识,对此我充满了期待。在翻阅的过程中,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文人雅士生活情趣的描述,那些在案牍劳形之余,寻得片刻闲适的场景,总是能引起我深深的共鸣。我试着去想象,在那个没有电子产品的时代,人们是如何通过文字来交流思想,如何通过手中的笔来记录生活的点滴。这本书的标题也很有意思,“龙虫并雕”,这本身就带有一种哲学意味,似乎在暗示着书中内容的多样性,既有高雅的宏大叙事,也有细微的日常观察,两者并存,相得益彰。我希望这本书能带给我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遥远的年代,感受古人的智慧与情怀。

评分

王力的散文集、很不错!

评分

从前查拉图斯特拉也像所有的彼岸论者那样,把他的幻想抛到人类之彼岸。那时,世界对我而言,似乎是一个正在受痛苦受折磨的神的作品。   那时,我觉得世界是梦,是一位神的诗;是一位感到不满意的神的眼前漂浮着的彩色烟雾。   善与恶,苦与乐,我和你——我认为这些都是造物主眼前漂浮着的彩色烟雾。造物主想脱离自我,——于是他创造了世界。   对于受苦者来说,不顾自己的痛苦,迷失自我,这是一种沉醉的快乐。从前,我觉得世界是沉醉的快乐和迷失自我。   这个世界,是永远不完美的,是一个永远矛盾的映象,一个永远不完美的映象——对它不完美的造物主来说,是一种沉醉的快乐:——我曾经觉得,世界就是这样。   因此,我曾经也把我的幻想抛到人类之彼岸,就像所有的彼岸论者那样。真的抛到人类的彼岸了吗?   啊,兄弟们,我创造的这个神,像所有的神一样,是人类的作品和人类的疯狂!   这个神也是人,只不过是一个可怜虫,而我昵:我觉得这个幽灵是从自我的死灰和火炭中来的,这是千真万确的!我认为它不是从彼岸来的!   我的兄弟们,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我战胜了我这个受苦者。我把自己的死灰带到山里去,我为自己发明了一种更加明亮的火焰。看吧,这时这个幽灵从我这里消失了!   现在相信这种幽灵对我来说是一种痛苦,对康复者来说是一种折磨:现在对我来说是痛苦和耻辱。我对彼岸论者如是说。   痛苦和无能创造了所有的彼岸论者;只有受苦最深的人才能体验到幸福的那种短暂的疯狂。   疲倦想以一次跳跃,想以一次拼命的跳跃而登峰造极,这是一种可怜而无知的疲倦,它甚至什么都不想要了:这种疲倦创造了所有的神和来世。   我的兄弟们,请相信我!这是肉体对肉体感到绝望,——这个肉体以错乱的精神的手指去摸索最后的几道墙。   我的兄弟们,请相信我!这是肉体对大地感到绝望,——这个肉体听到存在的肚子对它诉说。   这时,它想用头穿过最后的几道墙,而且不仅用头,——伸到“彼岸的世界”。   可是,“彼岸的世界”在人类面前隐蔽得很好,那是个去人性化的、非人性的世界,它是天上虚无的东西;存在的肚子决不跟人说话,除非它自己是人。   真的,一切存在都是难以证明的,也难以让它说话。兄弟们,告诉我,万物之中最奇特的东西,难道不是最容易证明的吗?   是的,这个自我与自我的矛盾和纷乱,最真诚地述说自己的存在,这个创造的、愿意的、评价的自我,它是事物的标准和价值。   这个最真诚的存在,这个自我,——即使在它创作、狂想和以折断的翅膀飞行时,它也谈说肉体,也还需要肉体。   这个自我,越来越真诚地学习说话;而它学得越多,就越能赞美与尊重肉体和大地。   我的自我教我一种新的骄傲,我把这种骄傲教给世人:不再把头埋进上天的事情的沙堆里,而要自由地昂起头,昂起这大地的头,为大地创造意义。   我教世人一种新的意志:沿着人类盲目地走过的路走去,并且肯定它,不再像病人和垂死者那样,悄悄地从这条路上溜走。

评分

本书是王力先生的散文集。主要收录他于抗战时期在昆明所写的小品文,被他自己笑称为“雕虫”之作;还有部分他在解放后所写的知识性散文以及回忆友人的散文,可谓“龙虫并雕”。这些散文多以小见大,从生活的细节入手,展现社会人生的各面向,有对社会时弊的鞭挞,有对世态人情的描摹,也有自己人生体验的诉说。有平实自然之言,也多讽喻幽默之语,原本平凡细碎的日常生活,被王力先生的妙笔勾画得趣意盎然、韵味悠长。

评分

宏阔的学术视野结合细致入微的考证爬梳,本书中,樊先生在诸如“倭寇”问题、西学问题、东林及复社问题等上,澄清了人们的诸多误解,还原了历史的真相。同时,樊树志先生高屋建瓴地指出,以徐光启为代表的明末士大夫,是中国第一批放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并还原了瞿汝夔在西学东渐过程的关键性作用,打破了学界历来引用西方学者认为明代中国天主教传教成功仅归功“三大柱石”而忽略瞿汝夔的成说,推进了晚明史研究的高度。

评分

咖啡,看似快餐,其实值得回味 无论男女老少,第一印象最重要。”从你留给别人

评分

这套书唯一的缺点就是装帧太烂

评分

服务态度好,送货相当快,包装仔细!这个也值得赞美下。希望京东这样保持下去,

评分

总体还可以吧,应该不会太差,读不了那么多

评分

不错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