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这本《莫友芝日记》,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亲切感”。尽管莫友芝生活在遥远的过去,但日记的体裁,本身就自带一种诉说的亲切。我期待的,不是一本冰冷的学术论著,而是一段心灵的对话。我希望通过莫友芝的文字,能够感受到他作为一个人的温度。他是否会记录下他日常生活中的小确幸?他对某个景色的赞美?或者对某个困境的无奈?我特别想知道,在那个被历史书本描绘得波澜壮阔的时代,他作为普通人,是如何度过每一天的。他是否会对日常的琐事有所感触?他对当时社会的一些变化,是否会有细微的观察和记录?我设想,在某个平凡的日子里,他或许会记录下他对书卷的沉醉,对某件小事的思考,甚至是对自己未来的一些小小期盼。这些看似不经意的文字,恰恰能够勾勒出那个时代的真实生活图景,以及一个鲜活的个体,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这本日记,对我来说,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得以照见那个时代的点点滴滴,以及其中一个生命的真实轨迹。
评分我购得的这本《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的“莫友芝日记”一卷,纯粹是被其“稀见史料”这几个字所吸引。我一直认为,历史的真实往往隐藏在那些不为大众所熟知的角落,而日记,作为一种最个人化、最不加修饰的记录方式,无疑是挖掘历史真相的宝库。莫友芝,这位在史学界享有盛名的学者,他的日记里究竟会承载怎样的信息?我猜测,除了他作为一位史学家的严谨治学态度,或许还会流露出他作为一位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我非常期待看到他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比如他对气候的感受,对日常起居的记录,甚至是对饮食的偏好。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恰恰是勾勒人物立体形象的绝佳素材。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日记能够反映出莫友芝在面对清末民初那个社会巨变的年代,他的所思所想。他是否会记录下他对新思潮的看法?他对西方文明的接触和感悟?他对传统文化的坚持与反思?这些问题都在我的脑海中盘旋,等待着在这本日记中找到答案。我希望这不仅仅是一本学术研究的辅助材料,更是一本能够带领读者走进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内心世界的引人入胜的读物。
评分翻开这本《莫友芝日记》,映入眼帘的是一种穿越时空的沉静。我并非历史研究的专家,只是一个对往昔时光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莫友芝这个名字,在我的印象里,是与古籍、金石、甚至是晚清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紧密相连的。我期待在这本日记中,看到一个褪去史书描绘的刻板形象的真实个体。他或许会记录下对一日所得的珍贵古籍的喜悦,对某件文物的细致考证,又或者,在那个动荡年代,对时局的微妙观察与担忧。我希望这本日记不仅仅是枯燥的记录,而是能让我窥见他内心深处的思绪,他如何在那个时代里寻找自己的价值,如何面对人生中的起伏与挑战。我设想着,或许会有关于他与同时代文人墨客的交往细节,那些未曾见诸史册的谈笑与论道,亦或是他对家国命运的只言片语,透露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普遍情怀。这本日记,在我看来,是一扇窗,让我得以从一个亲历者的视角,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温度和脉搏,去理解那些历史事件背后,一个个鲜活生命的真实情感与思考。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这本《莫友芝日记》的时候,内心是带着一丝忐忑的。我担心它会过于学术化,充斥着我看不懂的古文和专业的术语。但随着我翻阅几页,这种顾虑逐渐消散。日记的语言,虽然属于那个时代,但经过整理和标注,大致还是能够理解的。我开始被莫友芝的笔触所吸引,他用一种近乎平实的语言,记录着他的日常。我看到了他对一些文物的细致描述,对古籍的独特见解,这些都让我这个对传统文化略有了解的读者感到受益匪浅。然而,我更关注的,是日记背后所折射出的那个时代的面貌。莫友芝身处晚清,一个剧烈变革的时期,他的日记是否会触及到当时的一些社会事件?他对政治格局的观察是否有所体现?我对这些充满了好奇。我设想着,或许在某个深夜,他会在日记中写下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或者对某个政治改革的看法。这些思考,虽然未必深刻,但却能让我从一个更接地气的角度,去理解那个时代的复杂性。这本日记,对我而言,是一次与历史对话的机会,让我得以倾听一个曾经鲜活的生命,在时代洪流中的呼吸与思考。
评分这本《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中的“莫友芝日记”,对我来说,就像是一件从旧时光里发掘出来的陈年老酒。我并非专门研究莫友芝的学者,但我是那种喜欢通过文献去感知历史温度的人。翻开这本日记,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莫友芝的文字,或许不像现代人那样流畅,但其中蕴含的却是那个时代特有的韵味。我期待在这本日记中,看到一位学者严谨治学的痕迹,但同时,我也渴望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莫友芝。他是否会记录下他对某种不公正现象的愤慨?他对某个文化传统的坚守?亦或是他对亲友的思念?我希望这本日记能够提供一些关于他个人生活和情感的线索,而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素材。我设想,或许他会记录下他在求学过程中的艰辛,他在交友中的真挚,甚至是他对人生意义的探索。这些个人化的细节,对于我这样一个普通读者来说,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历史的厚重,以及个体在历史长河中的微小而又重要的存在。
评分君子偕老
评分北门
评分有狐
评分非常好的书,心仪已久,这次做活动终于拿下,感谢京东。
评分孝臧(1857—1931),又名祖谋,字古微,号强村,浙江吴兴(今湖州市)人。光绪九年(1883)进士,官至礼部右侍郎,因病假归,寓居上海。工倚声,他的词取径吴文英,上窥周邦彦,打破浙、常两派的门户之见,具有较高的文学成就。《彊村语业笺注(套装上下册)》是古典文学专家白敦仁先生的力作。白先生早年即偏好近代四大家的作品,对强村词嗜好尤笃,用功甚深,五十年间三易其稿,成书时已是八二高龄的老翁。《彊村语业笺注(套装上下册)》是白先生一生心血的结晶。
评分听说作家的第一本书是写他自己,最后一本书也是写他自己。 “第一本书”指自传式的小说,“最后一本书”指作家的回忆录。 我曾经想写“第一本书”,始终没写出来。现在,我想写“最后一本书”了。 我向不热衷歌颂名利,虽然在我举目所及之处也曾出现雍正乾隆。 竞逐名利是向前看,恋念情义是向后看。 人,从情义中过来,向名利中走去。有些人再回情义,有些人掉头不顾。 这是一本向后看的书。所谓情义,内容广泛,支持帮助是情义,安慰勉励也是情义。潜移默化是情义,棒喝告诫也是情义。嘉言懿行是情义,趣事轶话也是情义。 这“最后一本书”为生平所见的情义立传,是对情义的回报。无情义处也涂抹几笔,烘云托月。 我并不是写历史。历史如江河,我的书只是江河外侧的池泊。不错,池泊和江河之间有支流相通,水量互相调节。一位历史学者说,“历史是个小姑娘,任人打扮。”这也没什么,小姑娘尽管穿衣戴帽,而出水当风,体态宛然。 也许,历史是一架钢琴,任人弹奏乐曲。因此才有书,才有第一本书和最后一本书。我不是在写历史,历史如云,我只是抬头看过;历史如雷,我只是掩耳听过;历史如霞,我一直思量“落霞与孤鹜齐飞”何以成为千古名句。 我以为都不是。人的一生只能是一部回忆录,是长长的散文。诗、剧、小说,都有形式问题,都要求你把人生照着它们的样子削足适履。而回忆录不预设规格,不预谋效果。回忆录是一种平淡的文章,“由绚烂归于平淡”。诗、剧、小说,都岂容你平淡?西谚有云:“退休的人说实话。”退休的人退出名利的竞技场,退出是非旋涡,他说话不必再存心和人家交换什么或是间接为自己争取什么。有些机构为退休的人安排一场退休演讲,可以听到许多真心话。古代的帝王“询于刍荛”,向打柴割草的人问长问短,正为这些人没有政治目的,肯说实话。所以回忆录要退休以后过若干年抄写,这时他已没资格参说谎俱乐部。回忆录的无上要件是真实,个人主观上的真实。这是一所独家博物馆,有些东西与人“不得不同,不敢苟同”,或是与人“不得不异,不敢立异”。孔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岂舍诸。”“今天的云抄袭昨天的云”,诗人痖弦的名句。白云苍狗,变幻无常而有常,否则如何能下“苍狗”二字?人间事千变万幻,今非昔比,仔细观察体会,所变者大抵是服装道具布景,例如元宝改支票、刀剑换枪弹而已,用抵抗刀剑的办法抵抗子弹当然不行,但是,何等人为何等事在何等情况下流血拼命,却是古今如一。人到了写回忆录的时候,大致掌握了人类行为的规律,人生中已没有秘密也没有奇迹,幻想退位,激动消失,看云仍然是云,“今天的云抄袭昨天的云。”一本回忆录是一片昨天的云,使片云再现,就是这本书的情义所在。这“最后一本书”不是两三百页能够写完的,它将若断若续,飘去飘来。
评分桑中
评分泉水
评分竹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