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现代美术史大系·水彩·粉画卷5(1949-2009)》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了“细节决定一切”的艺术真谛。我之前对于水彩和粉画的认识,可能停留在比较表面的层面,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它们在表现力上的无限可能。例如,书中对不同年代的水彩技法的演变,从早期模仿欧洲古典水彩的细腻,到后来更加奔放、自由的表现手法,都做了详尽的展示。而粉画,更是让我惊叹于其色彩的丰富度和表现的细腻程度,那种丝绒般的质感,仿佛能让画面中的人物触手可及。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一些细节的关注,比如艺术家在构图上的巧思,色彩上的搭配,以及光影的运用,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这些细节,共同构成了作品的艺术魅力,也反映了艺术家们深厚的功底和不懈的追求。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它不仅仅是展示作品,更重要的是引导我如何去欣赏作品,去理解作品背后的创作意图和时代背景。对于我这样一位希望提升艺术鉴赏能力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极具价值的读物,它让我学会了从更深的层次去品味艺术。
评分这部《上海现代美术史大系·水彩·粉画卷5(1949-2009)》在我看来,是一部关于“时间”与“艺术”的深刻对话。书中的作品,跨越了整整六十年的时光,它们像是一面面镜子,映照出上海这座城市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经历的变迁与发展。我看到,在建国初期,艺术家们用饱含激情的笔触描绘新中国的建设蓝图,他们的作品充满了力量与希望;在改革开放之后,作品的风格变得更加多元,艺术家们开始关注个体的生活体验和内心世界,作品中流露出更多的自由与个性;进入新世纪,艺术家的创作更是大胆前卫,他们用全新的视角审视当下,探索艺术的可能性。这种艺术风格的演变,恰恰是上海这座城市发展脉络的生动写照。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艺术家个人经历与创作历程的介绍,这让我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他们作品背后的情感与思考。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部艺术史的呈现,更是一部关于上海这座城市,关于时代发展,关于个体生命轨迹的深刻记录,它让我对“时间”与“艺术”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上海现代美术史大系·水彩·粉画卷5(1949-2009)》是一本让我心生敬意的作品。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系统地梳理了上海地区水彩、粉画艺术在近六十年的发展历程。我特别欣赏书中对那些被历史进程淹没的,但却为中国水彩、粉画艺术做出贡献的艺术家们给予的关注。这些艺术家,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依然坚持用画笔描绘生活,描绘时代,他们的精神令人动容。书中收录的作品,不仅仅是艺术形式的展现,更是那个时代社会变迁、思想解放的生动见证。我注意到,随着时代的发展,水彩、粉画的创作技法和表现主题也在不断演变,从早期强调写实与记录,到后来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和观念的表达,这种演变过程清晰可见。本书的编纂者,不仅是一位艺术史的梳理者,更是一位时代的记录者,他们用这本书,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对于想要了解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特别是上海地区美术发展历程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它所展现出的学术深度和人文关怀,都令人称道。
评分翻开《上海现代美术史大系·水彩·粉画卷5(1949-2009)》,我仿佛进入了一个色彩斑斓的万花筒,看到了上海艺术界在水彩与粉画领域所绽放的独特光彩。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它不是枯燥的学术堆砌,而是通过一件件生动的作品,讲述了一个个关于艺术、关于时代、关于人的故事。我尤其喜欢那些描绘上海市民生活场景的作品,那些穿梭于街巷的人物,那些充满烟火气的市井小景,都被艺术家们用细腻的笔触和鲜活的色彩捕捉下来,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水彩的透明感和粉画的柔和感,在这些作品中得到了完美的发挥,它们共同营造出一种温暖而又怀旧的氛围。本书的图片质量非常高,印刷精美,细节清晰,让我仿佛能够近距离地欣赏到每一笔每一画的匠心独运。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为我们展现了上海水彩、粉画艺术的辉煌成就,更让我们看到了艺术家们在时代洪流中,对艺术的坚持与热爱。它让我对上海这座城市的艺术底蕴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激发了我对水彩、粉画艺术的浓厚兴趣。
评分这是一本令人惊喜的“艺术宝藏”。《上海现代美术史大系·水彩·粉画卷5(1949-2009)》带我走进了一个我此前知之甚少的艺术世界。我一直以为水彩和粉画仅仅是作为素描的辅助,或者是儿童绘画的启蒙,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我惊叹于水彩画那轻盈的笔触,通透的色彩,以及瞬间捕捉光影的魅力;更让我着迷的是粉画,它那种丝绒般的质感,丰富的色彩层次,以及细腻入微的表现力,着实让我大开眼界。书中收录的作品,从描绘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建设景象,到改革开放后的城市风貌,再到新世纪的多元创作,每一个时期都有代表性的作品呈现。我最喜欢的是那些描绘日常生活场景的作品,那些普通人的喜怒哀乐,都被艺术家们用最真挚的笔触记录下来,充满了人文关怀。这本书的编辑也非常用心,不仅提供了高清的艺术品图片,还附有详实的艺术家介绍和创作背景,这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对于我这样一位对艺术抱有好奇心的读者来说,这本书不仅拓展了我的艺术视野,更让我感受到了上海这座城市独特的艺术气质和人文情怀。
评分我一直认为,艺术史的梳理,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其“本土性”的挖掘与呈现。《上海现代美术史大系·水彩·粉画卷5(1949-2009)》正是这样一本深耕上海本土艺术土壤的力作。这本书并非简单罗列艺术家及其作品,而是将水彩和粉画这两个在中国美术史上,尤其是上海美术史上,可能相对边缘化的画种,置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宏大历史叙事之中,去探寻它们独特的生长轨迹与时代印记。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写实风格,到改革开放后的多元探索,再到进入新世纪的当代视野,书中的作品清晰地勾勒出了上海水彩、粉画艺术发展的脉络。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一些早期艺术家,如那些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仍坚持用西方画种进行创作的先驱们的介绍,他们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保持艺术的初心,用画笔记录下那个时代的巨变。同时,本书也关注了新生代艺术家们的创作,他们的作品大胆、前卫,充满了对当下社会的观察与思考。这种跨越时空的梳理,使得上海的水彩、粉画艺术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时代紧密相连,成为了反映上海社会变迁、文化生态的重要载体。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上海近现代艺术发展,特别是水彩、粉画艺术,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入的视角。
评分说实话,在拿到《上海现代美术史大系·水彩·粉画卷5(1949-2009)》之前,我对“粉画”这个词的认知几乎是空白的,脑海里对它唯一的印象就是那种用粉笔在黑板上画画的感觉,那种粗糙、不精致的联想。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让我看到了粉画所能达到的极致表现力。书中的粉画作品,色彩的饱和度和层次感简直令人惊叹,那种丝绒般的质感,那种微妙的光影变化,以及细腻到仿佛可以触摸到的皮肤纹理,都让我惊呼粉画的魅力。特别是那些表现上海老洋房、弄堂里生活场景的作品,粉画特有的柔和光线和温暖色调,将那个时代的怀旧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仿佛能闻到老上海特有的烟火气。而水彩部分,则展现了艺术家们对光与色的非凡驾驭能力,无论是描绘都市的霓虹闪烁,还是江南水乡的烟雨朦胧,都充满了生命力和诗意。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非常精美,大开本、高清的印刷,让每一幅作品都能得到最充分的展示,细节之处都清晰可见。对于我这样一位初次接触粉画艺术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它让我认识到,艺术的表达方式远不止于我们固有的想象,而上海这座城市的艺术发展,更是充满了无数令人惊喜的发现。
评分这本书就像是一部流动的上海画卷,随着翻页,我仿佛穿越了历史的迷雾,看到了这座城市六十年来在艺术上的脉动。《上海现代美术史大系·水彩·粉画卷5(1949-2009)》的每一个章节,都像是在诉说一个时代的故事。我特别着迷于那些描绘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街景的作品,那些穿着朴素的市民,那些忙碌的工人,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弄堂,都被艺术家们用或细腻或奔放的笔触,赋予了生命。水彩的透明感和粉画的柔和感,在这些作品中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它们没有油画那般的厚重,却有着油画难以企及的轻盈与灵动,仿佛将时光凝固,又仿佛让生命在画布上呼吸。而当故事推进到改革开放时期,作品的色彩和主题也随之发生变化,开始出现更多对现代都市景观的描绘,对个性化表达的追求。这种艺术风格的演变,正是上海社会变迁的缩影。我非常欣赏书中对艺术家创作背景、时代环境的介绍,这使得我不仅仅是在欣赏艺术品,更是在理解艺术背后的故事。它让我看到了艺术家们如何在时代的限制与自由之间寻找平衡,如何在艺术创作中体现时代精神。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我对上海的水彩、粉画艺术有了前所未有的认知,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不断进取的艺术领域。
评分《上海现代美术史大系·水彩·粉画卷5(1949-2009)》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所展现出的上海这座城市在艺术上的“海纳百川”与“时代共振”。水彩和粉画这两种西方传入的画种,在上海这片土地上,与本土文化土壤相结合,生根发芽,并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面貌。书中收录的作品,既有对西方古典技法的传承与创新,也融入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与精神。我看到了一些作品,在色彩运用上大胆而富有张力,体现了对当下时代精神的捕捉;也有一些作品,笔触细腻,情感真挚,仿佛在低语着个人化的情感体验。这种多元化的表现方式,正是上海这座城市开放、包容精神的体现。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新生代艺术家的介绍,他们的作品虽然风格迥异,但都充满了对现实的关照和对未来的思考,这让我看到了上海水彩、粉画艺术蓬勃的生命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艺术史的记录,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上海这座城市在不同历史时期,在艺术上的探索与成就。它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上海这座城市的艺术基因,以及它在当代中国美术版图中的重要地位。
评分这部《上海现代美术史大系·水彩·粉画卷5(1949-2009)》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作为一名对艺术史,尤其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觉得水彩和粉画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中的地位似乎被水墨和油画的光芒所掩盖,但在翻阅了这本巨著后,我的看法彻底改变了。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009年,这六十年的时光,对于上海这座城市而言,是巨变与新生,而艺术家们通过水彩和粉画这种更为细腻、灵动的媒介,捕捉并记录下了时代变迁中的点点滴滴。我尤其对其中收录的那些描绘新上海风貌的作品印象深刻,那种色彩的明快、光影的捕捉,以及人物刻画的生动,都展现了艺术家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探索。书中不仅仅呈现了艺术作品本身,更重要的是,它通过这些作品,串联起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文化思潮,甚至普通人的情感世界。那种质朴的情感,那种对生活细节的关注,通过水彩的晕染和粉画的柔和,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感受着那份独特的上海韵味。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对艺术史的梳理,它更像是一部可视化的上海城市史,一部关于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用艺术点亮生活的温暖画卷。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研究其中每一个章节,去了解那些艺术家的创作心路,去感受那些被定格在画布上的珍贵记忆。
评分谈及此时重生的粉画,最早促成转折的要数欧仁•德拉克洛瓦,他用色粉笔画风景,笔法浪漫,影响了当时粉画的发展。当然,要说完全推动粉画朝着全新的审美框架去成长的,还是让•弗朗索瓦•米勒。他的作品画风浑厚、情感浓郁,使粉画的特性得以拓展延伸,让现实的美学观念日渐深入人心。
评分粉画,也称色粉画、粉彩画,英文、法文译作Pastel,是一种色彩艳丽、历史悠久的西方画种。它以创作零媒介为特色,可虚可实,极具驾驭性、包容性。谈及粉画的始源,还要从距今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说起。
评分1919年,李超士留学归国并在沪举办画展,其中粉画引起美术界轰动,粉画一时风靡上海。然而历史惊人的相似,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在中国刚刚起步的粉画遭遇转折。粉画课堂停办,画粉画的人减少,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1979年,以颜文樑为首的第二代粉画家,包括李咏森、刘汝醴、丁正献、杭鸣时等多人,他们扛起复兴粉画的大旗,积极推广粉画,粉画艺术在中国渐趋回暖。
评分粉画,也称色粉画、粉彩画,英文、法文译作Pastel,是一种色彩艳丽、历史悠久的西方画种。它以创作零媒介为特色,可虚可实,极具驾驭性、包容性。谈及粉画的始源,还要从距今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说起。
评分著名宫廷画家查尔斯•勒布朗因创作《路易十四像》备受关注,而历史上第一位专职粉画家罗萨尔巴•卡瑞拉也身处肖像画时期。当时同类画家还有弗朗梭瓦•布歇和玛利亚•路易斯•维瑞•勒布伦等,他们同是“贵族艺术”的代表。
评分粉画,也称色粉画、粉彩画,英文、法文译作Pastel,是一种色彩艳丽、历史悠久的西方画种。它以创作零媒介为特色,可虚可实,极具驾驭性、包容性。谈及粉画的始源,还要从距今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说起。
评分鲜为人知的是,诸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艺坛巨匠都曾与粉画结缘,有精彩的作品留世,而路加•西诺列利、雅各布•巴萨诺、荷尔拜因等在那时亦绘有不少粉画肖像作品,影响后世。
评分本书内容包括总序;卷首语水色百年凝望;引言;第一节西方水彩画和粉画;第二节早期上海水彩画;第三节清末民初上海水彩画先驱;第四节上海月份牌画;第五节早期上海粉画;第六节相关论著;第一章水彩画的黄金发展期(1949—1966);第一节历史背景;第二节全国性展览中的上海画家;第三节上海重大水彩画展览和活动;第四节小型画室的水彩人才培养;第五节水彩画题材与形式的分化转换;第六节写实主义画风的确立;第七节水彩画的出版和传播;第八节这一时期上海水彩画的地域特点等等。经典作品较少,泛泛之作选的太多。
评分《上海现代美术史大系·水彩·粉画卷5(1949-2009)》内容包括总序;卷首语水色百年凝望;引言;第一节西方水彩画和粉画;第二节早期上海水彩画;第三节清末民初上海水彩画先驱;第四节上海月份牌画;第五节早期上海粉画;第六节相关论著;第一章水彩画的黄金发展期(1949—1966);第一节历史背景;第二节全国性展览中的上海画家;第三节上海重大水彩画展览和活动;第四节小型画室的水彩人才培养;第五节水彩画题材与形式的分化转换;第六节写实主义画风的确立;第七节水彩画的出版和传播;第八节这一时期上海水彩画的地域特点等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