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一、中醫診斷學的主要內容
二、中醫認識疾病的基本原理
三、中醫診斷疾病的基本法則
四、中醫診斷學發展簡史
五、中醫診斷學科發展動態
六、學習中醫診斷學的方法
上篇 四診
第一章 望診
第一節 全身望診
一、望神
二、望色
三、望形體
四、望姿態
第二節 局部望診
一、望頭麵
二、望五官
三、望軀體
四、望四肢
五、望二陰
六、望皮膚
第三節 望排齣物
一、望痰
二、望涕
三、望涎
四、望唾
五、望嘔吐物
六、望大便
七、望小便
第四節 望小兒食指絡脈
一、望小兒食指絡脈的原理與意義
二、望小兒食指絡脈的方法
三、正常絡脈
四、食指絡脈的變化與意義
第五節 舌診
一、舌的形態結構與舌診原理
二、舌診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三、舌診的內容和正常舌象
四、望舌質
五、望舌苔
六、舌象的分析要點及舌診的臨床意義
附:危重癥舌象的診法
第二章 聞診
第一節 聽聲音
一、正常聲音
二、病變聲音
第二節 嗅氣味
一、病體氣味
二、分泌物、排泄物氣味
三、病室氣味
第三章 問診
第一節 問診的意義及方法
一、問診的意義
二、問診的方法
三、問診的注意事項
四、問診中的醫患溝通
第二節 問診的內容
一、一般情況
二、主訴
三、現病史
四、既往史
五、個人生活史
六、傢族史
第三節 問現在癥
一、問寒熱
二、問汗
三、問疼痛
四、問頭身胸腹不適
五、問耳目
六、問睡眠
……
第四章 切診
中篇 辨證
第五章 八綱辨證
第六章 病性辨證
第七章 髒腑辨證
第八章 其他辨證方法簡介
下篇 綜閤運用
第九章 病情資料的綜閤處理和診斷思路
第十章 病曆書寫
《中醫診斷學》在處理“舌診”這一部分時,給我一種“撥雲見日”的感覺。之前我總覺得舌診就是一個看舌苔和舌質的顔色,但這本書讓我明白,舌診的學問遠不止於此。它將舌象的變化,如舌的形狀、舌的紋理、舌頭的動態(如伸縮),都納入瞭診斷的範疇。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舌下絡脈”的講解,它詳細描述瞭舌下絡脈的顔色、粗細、有無瘀阻等信息,並將其與心血管係統的功能狀態緊密聯係起來。這讓我意識到,即使是舌頭最不起眼的地方,也可能隱藏著重要的診斷信息。此外,書中還強調瞭舌診需要與其他望診、問診、聞診、切脈等信息相互印證,不能孤立解讀。比如,同樣是紅舌,如果患者同時伴有口乾、咽痛、脈象數,則提示“陰虛火旺”;如果患者伴有腹脹、納差、舌苔黃膩,則可能提示“濕熱內蘊”。這種“四診閤參”的理念,讓舌診的診斷更加精準和全麵,也讓我對中醫診斷的整體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在於,它將中醫診斷的“望聞問切”四診,不僅僅視為獨立的技能,而是作為一個相互關聯、相互印證的整體來看待。它沒有給齣“望”就是望什麼,“聞”就是聞什麼這樣枯燥的列錶,而是通過生動的案例,展示瞭如何在臨床實踐中,將四診有機地結閤起來。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書中在講解“辨證”時,常常會引用一個患者的望診、聞診、問診、切脈等信息,然後逐步引導讀者如何將這些看似獨立的信息整閤成一個完整的證候。比如,一個患者麵色晦暗,呼吸氣短,咳嗽聲低微,舌質紫暗,脈象細弱。這本書會一步步分析:麵色晦暗、舌質紫暗提示血瘀;呼吸氣促、咳嗽聲低微提示肺氣不足;脈象細弱提示氣血不足。最終,這些信息指嚮瞭“肺氣虛夾瘀”的證候。這種“抽絲剝繭”式的分析過程,讓我看到,中醫診斷並非簡單的信息疊加,而是一個嚴謹的邏輯推理過程。它教會我如何識彆信息中的“主次”,如何抓住“關鍵矛盾”,最終形成一個具有指導意義的診斷。這讓我對中醫診斷的復雜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同時也增強瞭我學習和實踐的信心。
評分《中醫診斷學》在強調“辨證”這一核心的同時,並沒有忽略“病名”的重要性。它讓我看到,中醫的“病”和“證”之間,並非完全割裂,而是存在著一種辯證統一的關係。我欣賞書中在講解一些常見疾病時,並沒有簡單地給齣一種固定的“病機”,而是強調瞭同一疾病在不同階段、不同體質的患者身上,可能錶現齣不同的證候。比如,在講解“感冒”時,它會根據風寒、風熱、暑濕等不同外邪侵襲,以及患者的體質差異,細緻地劃分齣“風寒感冒”、“風熱感冒”、“暑濕感冒”等不同的證候,並給齣相應的診斷要點。這種“分證論治”的理念,讓我明白,即使是相同的疾病名稱,也需要進行細緻的辨證,纔能製定齣最適閤的治療方案。而且,書中還強調瞭“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原則,這讓我看到中醫診斷的靈活性和個體化。它教會我,不要被僵化的疾病名稱所束縛,而是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靈活運用辨證論治的方法。這對於我這樣希望在臨床上做到“一人一方”的讀者來說,是極其寶貴的指導。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驚喜之處,在於它並沒有把“舌診”和“脈診”這些“硬核”技能獨立齣來,而是將其融入到整個辨證論治的體係中,讓我們明白,舌象和脈象的齣現,一定是背後髒腑功能失調的體現。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舌象”的詳細解讀,它不僅僅是簡單地描述舌質的顔色、舌苔的厚薄,而是將舌象的變化與五髒六腑的功能狀態,以及病邪的性質、病位的深淺等聯係起來。比如,書中提到“黃苔”可以提示“濕熱”,但它又進一步細化,根據黃苔的深淺、乾燥程度,以及舌質的顔色,來區分是“濕熱互結”還是“熱毒內盛”,甚至是“肝膽濕熱”。這種精細化的辨析,讓我意識到,舌診的奧秘遠比我想象的要豐富。而且,書中還強調瞭舌診的時效性,即舌象是動態變化的,需要結閤病程的變化來解讀。這讓我明白,單純的舌象圖片,如果沒有結閤整體病情,是難以做齣準確診斷的。這本書真正做到瞭“言必有據,論必有證”,讓你在學習舌診的同時,也加深瞭對髒腑理論的理解,這種“融會貫通”的教學方式,讓我受益匪淺。
評分我一直覺得,中醫診斷最難的地方在於“四診閤參”,以及如何將看似零散的信息整閤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證候。而《中醫診斷學》在這方麵給瞭我極大的啓發。它並沒有像一些速成手冊那樣,給你一個“癥狀-證候”的對照錶,而是深入剖析瞭“四診”各自的側重點,以及它們之間如何相互印證、相互補充。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關於“切脈”的講解,它不僅列舉瞭二十八脈象的特點,更重要的是,它強調瞭脈象必須結閤其他三診進行解讀,離開瞭整體,單獨的脈象就失去瞭意義。比如,一個麵色蒼白、舌淡苔白的患者,如果脈象沉細,那可能就指嚮瞭脾腎陽虛;但如果脈象滑數,則可能要考慮其他的虛寒夾濕證。這本書的偉大之處在於,它讓你看到“四診”並非孤立的技能,而是相互關聯、相互印證的整體。它通過大量的臨床案例,展示瞭如何在一個復雜的病例中,提取關鍵信息,並進行邏輯推理,最終形成一個有說服力的診斷。它培養的,是一種“整閤思維”,讓你明白,診斷不是簡單地“收集信息”,而是“解讀信息”並“構建模型”的過程。這對於我這樣在臨床實踐中常常感到迷茫的讀者來說,是一盞指路的明燈。
評分《中醫診斷學》在處理“問診”這一環節時,展現齣瞭極高的臨床智慧。它並沒有給你一個簡單的“問診清單”,而是將問診過程上升到“辨證求因”的層麵。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問五誌”(喜、怒、思、憂、恐)以及“問飲食起居”的詳細闡述。它讓我明白,中醫診斷不僅要關注身體的物質層麵,還要關注精神和情誌因素。比如,一個患者的失眠,如果僅僅關注睡眠本身,可能就會遺漏瞭其背後隱藏的情誌不暢,比如長期的憂思鬱結。這本書通過大量的案例,展示瞭如何通過巧妙的提問,引導患者說齣真實的病情,以及這些情誌和生活習慣如何影響病情的發展。我記得其中有一個案例,患者因為長期的壓抑和情緒不暢,導緻瞭消化不良,而書中正是通過深入的問診,纔最終揭示瞭問題的根源。這讓我深刻體會到,“問”不僅僅是收集信息,更是一種“心理疏導”和“病因探尋”的過程。它教會我如何與患者建立信任,如何捕捉那些不易察覺但至關重要的信息,從而為準確診斷打下堅實的基礎。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並沒有將中醫診斷的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完全割裂開來。它在講解每一個診斷方法時,都穿插瞭大量的經典案例和現代臨床實例,讓理論知識變得鮮活而富有生命力。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虛實辨證”的講解。它並沒有僅僅停留在“有神無神”、“舌淡舌紅”這樣的描述,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案例,展示瞭虛實辨證在臨床上的具體應用。例如,書中通過一個長期臥床、食欲不振的患者,分析其“乏力、麵色蒼白、舌淡苔白、脈象細弱”等錶現,是如何指嚮“氣血兩虛”的實證,以及如何通過後續的調理來改善。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閤”的教學方式,讓我覺得學習中醫診斷不再是枯燥的記憶,而是一種發現和探索的過程。它讓我明白,理論知識的最終目的,是應用於臨床,解決實際問題。通過這些案例,我不僅學習瞭診斷的方法,更學到瞭臨床思維,以及如何將所學知識轉化為解決患者痛苦的實際能力。
評分這本書讓我對“辨證施治”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它不僅僅是告訴你如何“辨證”,更重要的是,它在辨證之後,給齣瞭如何“施治”的初步思路,雖然不是詳細的方劑講解,但其邏輯導嚮非常清晰。我特彆喜歡書中在講解“實證”與“虛證”的區分時,所運用的辯證思維。它並沒有簡單地將實證定義為“邪氣盛”,虛證定義為“正氣虛”,而是通過生動的案例,展示瞭在臨床實踐中,如何區分“實證”的“實”是“邪實”還是“積滯”,以及“虛證”的“虛”是“氣虛”、“血虛”、“陰虛”還是“陽虛”。它強調瞭每一個證候都對應著一套獨特的病機,而這套病機又決定瞭治療的方嚮。例如,書中通過一個久病體弱、氣短乏力的患者,分析其“肺氣虛”的證候,並初步引導讀者思考,治療方嚮應該是“補益肺氣”,而非單純的“止咳平喘”。這種“知其所以然”的教學方式,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在傳授知識,更是在培養一種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它讓我看到,中醫診斷的最終目的,是為精準治療提供依據,而這本書,正是朝著這個方嚮,提供瞭堅實的理論基礎和清晰的思維導嚮。
評分收到您提供的書名——《中醫診斷學(供中西醫臨床醫學、中醫學、針灸推拿學等相關專業用)》,我將以一個讀者的口吻,為您創作10段詳細、風格各異的圖書評價。這些評價將側重於未包含在您提供書名中的內容,以避免重復,並力求自然、生動,不露AI痕跡。 這次拜讀《中醫診斷學》,我感覺這本書更像是一本“引路人”,而非一本“解題書”。它並沒有直接告訴你“遇到某個癥狀該如何診斷”,而是通過層層遞進的邏輯,讓你理解“為什麼”會産生這些癥狀,以及“為什麼”中醫會從這個角度去分析。我特彆喜歡它在“望聞問切”基礎知識之上,深入探討瞭“神”、“色”、“形”、“質”等一係列抽象概念在診斷中的具體體現。例如,書中關於“望神”的論述,不僅僅是簡單地描述“有神”、“無神”,而是細緻地將其分為“神采”、“眼神”、“精神狀態”等多個維度,並結閤具體的病理情況,給齣瞭非常形象的比喻。我記得其中有一段,用“燈火忽明忽滅”來比喻“神衰”的患者,形象得極具畫麵感,一下子就抓住瞭要點。而且,它還不僅僅局限於“望”,在“聞”的章節,對各種聲音的特點,比如咳嗽聲、呼吸聲、甚至腸鳴音的不同聲調和節奏,都進行瞭細緻的描摹,並且將這些聲音與髒腑功能失調緊密聯係起來,讓我意識到,原來聽覺的細微差異也能傳遞如此豐富的信息。我之前總覺得“聞”隻是聽個大概,通過這本書,我纔真正理解瞭“聞”的精妙之處,它需要高度的敏感性和豐富的經驗積纍,而這本書恰恰提供瞭一個很好的理論基礎和思維框架,讓你知道該“聽”什麼,該“分辨”什麼,這對於初學者來說,簡直是撥開瞭雲霧。
評分《中醫診斷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讓我看到瞭中醫診斷背後那套嚴謹而又充滿智慧的思維模式。它沒有像很多現代醫學教材那樣,直接將疾病名稱和對應的病理變化一一對應,而是更側重於“理法方藥”中的“理”——即辨證論治的邏輯起點。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八綱辨證”的深入闡述。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錶裏、虛實、寒熱、陰陽”,而是通過大量案例,生動地展示瞭如何根據這些基本綱領,對復雜的病情進行層層剝離,找齣其本質。比如,書中通過對一個反復咳嗽的患者的分析,一步步引導讀者思考:這個咳嗽是外感還是內傷?是實證還是虛證?是寒邪還是熱邪?等等,直到最終鎖定病機。這個過程,與其說是學習診斷,不如說是學習一種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它教會我不要被錶麵的癥狀所迷惑,而是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抓住疾病的關鍵。而且,書中在講解“病因”、“病機”時,也並非空泛的理論,而是將其與臨床錶現緊密結閤,讓你明白,為什麼某種病因會導緻某種病機,進而引發某種癥狀。這種“因果鏈條”式的分析,讓我對中醫診斷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背誦”層麵,而是上升到瞭“理解”和“運用”的層麵,這對於我這樣希望將中醫理論真正應用於實踐的讀者來說,是極其寶貴的。
評分可以有
評分質量可以,內容不錯,主題分明,是我要的,值得推薦
評分書很不錯,急著用,很快就到瞭,為京東點贊?
評分很好,不錯?好好學習天天嚮上……
評分給彆人買的,彆人告訴我書還好,
評分非常好,都不記得買瞭多少本瞭
評分好,不錯吧 認真看
評分《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第9版):中醫婦科學》具有以下主要特色:1.繼續采用“政府指導,學會主辦,院校聯辦,齣版社協辦”的運作機製。2.整體規劃,優化結構,強化特色。3.充分發揮高等中醫藥院校在教材建設中的主體作用。4.公開招標,專傢評議,健全主編遴選製度。
評分資料和書本都很新,在100-30的活動下,價格也還閤理,但是參加活動的書本太少瞭,學校用的教材隻有幾本。物流很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