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区域通信 信道建模,通信系统及EMC》首先介绍了在人体区域通信的各个可用频段上,人体的基本电磁特性以及对这些特性建模的方法,接下来介绍了用于人体信道建模的典型分析方法。基于这些基础知识,本书重点对3个主要领域的内容进行了介绍:人体信道建模、调制/解调性能分析和电磁兼容问题。全书沿着从理论到实践的脉络,从最基本的物理规律介绍开始,再到对有用的数学模型的介绍,最后是对实际应用问题的考虑和分析。
译者序
前言
第1部分移动云的简介与背景知识
第1章认识人体区域通信1
1.1定义1
1.2应用前景2
1.2.1医疗与保健应用2
1.2.2残疾人辅助6
1.2.3消费电子产品与用户识别6
1.3可用频段7
1.3.1UWB频段7
1.3.2MICS频段8
1.3.3ISM频段9
1.3.4HBC频段9
1.4标准化工作(IEEE 802.15.6-2012标准)10
1.4.1窄带PHY规范11
1.4.2UWB频段PHY规范12
1.4.3HBC频段PHY规范14
参考文献16
第2章人体电磁特性18
2.1人体的组成18
2.2与频率相关的介电特性19
2.3人体组织特性建模20
2.4与年龄相关的人体组织特性27
2.5透入深度与频率的关系31
2.6体内吸收特性34
2.7体表传播机理37
2.8绕射特性42
参考文献45
第3章电磁分析方法46
3.1时域有限差分方法46
3.1.1公式表述46
3.1.2吸收边界条件49
3.1.3场的激励52
3.1.4FDTD方法流程图及代码53
3.1.5频率相关的FDTD方法56
3.2MoM-FDTD混合方法58
3.2.1矩量法的公式表述59
3.2.2散射场FDTD的公式表述61
3.2.3MoM和FDTD方法的混合61
3.3有限元法63
3.4数字人体模型67
参考文献71
第4章人体区域信道建模72
4.1引言72
4.2路径损耗模型73
4.2.1自由空间路径损耗73
4.2.2体表UWB频段路径损耗74
4.2.3体内UWB频段路径损耗80
4.2.4体内MICS频段路径损耗84
4.2.5HBC频段路径损耗及等效电路表示87
4.3多径信道模型96
4.3.1Saleh-Valenzuela冲激响应模型97
4.3.2体表UWB信道模型97
4.3.3体内UWB信道模型109
参考文献114
第5章调制与解调117
5.1引言117
5.2调制方式118
5.2.1ASK、FSK和PSK调制方式118
5.2.2IR-UWB方式120
5.2.3MB-OFDM 方式123
5.3解调与错误概率127
5.3.1ASK、FSK和PSK信号的最佳解调127
5.3.2ASK、FSK和PSK信号的非相干检测130
5.3.3IR-UWB信号的最佳解调132
5.3.4IR-UWB 信号的非相干检测134
5.3.5MB-OFDM信号解调136
5.4RAKE接收137
5.5分集接收142
参考文献147
第6章人体区域通信性能分析148
6.1引言148
6.2体表UWB通信148
6.2.1BER149
6.2.2链路预算159
6.2.3最大通信距离162
6.3体内UWB通信164
6.3.1BER165
6.3.2链路预算170
6.4体内MICS频段通信175
6.4.1BER175
6.4.2链路预算176
6.5人体通信179
6.5.1BER179
6.5.2链路预算180
6.6双模式人体区域通信181
参考文献183
第7章电磁兼容性考虑184
7.1引言184
7.2SAR分析185
7.2.1安全导则185
7.2.2分析与评估方法187
7.2.3发射功率与SAR194
7.3心脏起搏器电磁干扰分析203
7.3.1心脏起搏器模型及干扰机理203
7.3.2电磁场方法206
7.3.3电路方法207
7.3.4发射信号强度与干扰电压之间的关系210
7.3.5实验评估系统216
参考文献219
第8章总结与未来挑战220
这本书绝对是我近年来读到过的最令人兴奋的专业书籍之一!作为一名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我一直对新兴的通信技术领域充满好奇,而“人体区域通信 信道建模,通信系统及EMC”这本书恰恰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知识的空白。作者以一种极其清晰且引人入胜的方式,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人体区域通信(HBC)的核心概念。从基础的信道特性分析,到复杂的系统设计,再到至关重要的电磁兼容性(EMC)问题,这本书都给予了非常详尽的阐述。 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信道建模部分的严谨性。书中不仅列举了多种信道模型,还详细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以及适用场景。对于我来说,理解这些模型是如何构建的,以及它们如何反映真实世界中人体与通信设备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是非常有价值的。举例来说,书中对近距离通信、穿体通信等不同场景下的信道衰落、多径效应等进行了细致的建模和仿真分析,这些内容对于我在进行毕业设计时非常有指导意义。作者还引入了大量的数学公式和图表,但都配有清晰的解释,使得即使是复杂的理论也能被轻松理解。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一部关于“人体通信”的百科全书!我是一名对新兴技术充满热情的电子工程爱好者,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介绍人体通信这一细分领域的优质读物。当我看到《人体区域通信 信道建模,通信系统及EMC》这本书的目录时,我就知道我找到了!书中的信道建模部分,详细介绍了如何从生理、环境等多维度对人体通信信道进行建模,并且提供了多种数学模型作为参考,这对我理解信号在人体附近的传播特性大有裨益。 更令我兴奋的是,这本书将信道建模与通信系统设计紧密结合。作者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详细介绍了基于这些信道模型如何设计高效、可靠的人体通信系统。从协议的选择,到天线设计,再到信号处理算法,书中都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并配有大量的仿真结果作为支撑。这本书不仅让我看到了人体通信的理论基础,更让我理解了如何将这些理论转化为实际的通信解决方案。而且,对于电磁兼容性的深入探讨,也让我对HBC设备的设计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这对于避免潜在的干扰问题非常有帮助。
评分我近期阅读了一本引人入胜的专业书籍,书名为《人体区域通信 信道建模,通信系统及EMC》。作为一名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研究人员,我一直对人体内部或体表通信的潜在应用感到好奇,而这本书恰好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书中对于人体区域通信信道特性的建模部分,让我对信号在人体组织中的传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者不仅仅停留在理论推导,而是结合了实际的生理结构和材料特性,构建了多种信道模型,并且详细分析了不同模型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适用性,这对我理解体内传感器通信等应用非常有启发。 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将信道建模与通信系统设计紧密结合。作者在介绍不同通信系统架构时,充分考虑了人体通信的特殊性,例如低功耗、数据安全以及与人体组织的交互等问题。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根据信道模型选择合适的通信协议和调制解调方案,并且对天线设计和功耗优化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同时,对电磁兼容性(EMC)的深入讨论,也为我们在设计植入式设备或可穿戴设备时提供了重要的安全和合规指导。这本书不仅知识密集,而且条理清晰,对于我进行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评分最近偶然间接触到了一本关于“人体区域通信”的书,名为《人体区域通信 信道建模,通信系统及EMC》。作为一名曾经在无线通信领域工作过一段时间的工程师,我一直对人体通信这个新兴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内容恰好满足了我对这个领域系统性知识的需求。书中的信道建模部分,深入剖析了人体对无线电波传播的影响,涵盖了从近场通信到穿体通信等多种场景,作者提供了详实的数学模型和仿真分析,这对于理解信号衰减、多径效应等关键问题至关重要。 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其对通信系统设计的全面阐述。作者不仅讲解了不同通信技术在人体通信场景下的应用,还详细介绍了如何针对人体通信的特点优化系统性能。例如,书中对低功耗、高可靠性的通信协议的设计思路进行了探讨,并且给出了相关的设计准则。此外,书中对电磁兼容性的深入分析也让我印象深刻,详细解释了人体通信设备可能面临的EMC挑战,以及如何通过硬件设计和软件优化来规避这些问题。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复杂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的工程应用紧密结合,为从业人员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评分我最近入手一本名为“人体区域通信 信道建模,通信系统及EMC”的新书,迫不及待地翻阅了起来。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令人惊叹。作为一名在相关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工程师,我一直关注着人体通信这项前沿技术的发展,而这本书正好满足了我对系统层面的深入了解需求。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而是将通信系统设计、信道特性分析和EMC这三个看似独立却又紧密联系的领域,进行了一次非常成功的整合。 书中对通信系统的论述,涵盖了从物理层到应用层的各个方面。作者在介绍不同通信体制(如低功耗蓝牙、Wi-Fi Direct等)在HBC场景下的性能表现时,分析得非常到位。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HBC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功耗、数据速率、安全性等关键指标进行了详细的评估和比较,这对于我们进行产品选型和系统优化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同时,书中对EMC的章节处理也十分专业,详细讲解了EMC问题的产生机理、潜在影响以及相应的抑制和防护措施,这对于确保HBC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评分还没怎么看,看看再说
评分还没怎么看,看看再说
评分很好,很喜欢,下次还买这个
评分发票没开对
评分发票没开对
评分很好,很喜欢,下次还买这个
评分书不错的
评分还没怎么看,看看再说
评分书不错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