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古典名著白文本: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又名《左氏春秋》。《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一部史书,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而且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史料。
内容简介
《古典名著白文本: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古典名著白文本: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作者简介
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都君人,姓丘,名明,东周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
目录
卷一 隐公
隐公元年
隐公二年
隐公三年
隐公四年
隐公五年
隐公六年
隐公七年
隐公八年
隐公九年
隐公十年
隐公十一年
卷二 桓公
桓公元年
桓公二年
桓公三年
桓公四年
桓公五年
桓公六年
桓公七年
桓公八年
桓公九年
桓公十年
桓公十一年
桓公十二年
桓公十三年
桓公十四年
桓公十五年
桓公十六年
桓公十七年
桓公十八年
卷三 庄公
庄公元年
庄公二年
庄公三年
庄公四年
庄公五年
庄公六年
庄公七年
庄公八年
庄公九年
庄公十年
庄公十一年
庄公十二年
庄公十三年
庄公十四年
庄公十五年
庄公十六年
庄公十七年
庄公十八年
庄公十九年
庄公二十年
庄公二十一年
庄公二十二年
庄公二十三年
庄公二十四年
庄公二十五年
庄公二十六年
庄公二十七年
庄公二十八年
庄公二十九年
庄公三十年
庄公三十一年
庄公三十二年
卷四 闵公
闵公元年
闵公二年
卷五 僖公
僖公元年
僖公二年
僖公三年
僖公四年
僖公五年
僖公六年
僖公七年
僖公八年
僖公九年
僖公十年
僖公十一年
僖公十二年
僖公十三年
僖公十四年
僖公十五年
僖公十六年
僖公十七年
僖公十八年
僖公十九年
僖公二十年
僖公二十一年
僖公二十二年
僖公二十三年
僖公二十四年
僖公二十五年
僖公二十六年
僖公二十七年
僖公二十八年
僖公二十九年
僖公三十年
僖公三十一年
僖公三十二年
僖公三十三年
卷六 文公
文公元年
文公二年
文公三年
文公四年
文公五年
文公六年
文公七年
文公八年
文公九年
文公十年
文公十一年
文公十二年
文公十三年
文公十四年
文公十五年
文公十六年
文公十七年
文公十八年
卷七 宣公
宣公元年
宣公二年
宣公三年
宣公四年
宣公五年
宣公六年
宣公七年
宣公八年
宣公九年
宣公十年
宣公十一年
宣公十二年
宣公十三年
宣公十四年
宣公十五年
宣公十六年
宣公十七年
宣公十八年
卷八 成公
成公元年
成公二年
成公三年
成公四年
成公五年
成公六年
成公七年
成公八年
成公九年
成公十年
成公十一年
成公十二年
成公十三年
成公十四年
成公十五年
成公十六年
成公十七年
成公十八年
卷九 襄公
襄公元年
襄公二年
襄公三年
襄公四年
襄公五年
襄公六年
襄公七年
襄公八年
襄公九年
襄公十年
襄公十一年
襄公十二年
襄公十三年
襄公十四年
襄公十五年
襄公十六年
襄公十七年
襄公十八年
襄公十九年
襄公二十年
襄公二十一年
襄公二十二年
襄公二十三年
襄公二十四年
襄公二十五年
襄公二十六年
襄公二十七年
襄公二十八年
襄公二十九年
襄公三十年
襄公三十一年
卷十 昭公
昭公元年
昭公二年
昭公三年
昭公四年
昭公五年
昭公六年
昭公七年
昭公八年
昭公九年
昭公十年
昭公十一年
昭公十二年
昭公十三年
昭公十四年
昭公十五年
昭公十六年
昭公十七年
昭公十八年
昭公十九年
昭公二十年
昭公二十一年
昭公二十二年
昭公二十三年
昭公二十四年
昭公二十五年
昭公二十六年
昭公二十七年
昭公二十八年
昭公二十九年
昭公三十年
昭公三十一年
昭公三十二年
卷十一 定公
定公元年
定公二年
定公三年
定公四年
定公五年
定公六年
定公七年
定公八年
定公九年
定公十年
定公十一年
定公十二年
定公十三年
定公十四年
定公十五年
卷十二 哀公
哀公元年
哀公二年
哀公三年
哀公四年
哀公五年
哀公六年
哀公七年
哀公八年
哀公九年
哀公十年
哀公十一年
哀公十二年
哀公十三年
哀公十四年
哀公十五年
哀公十六年
哀公十七年
哀公十八年
哀公十九年
哀公二十年
哀公二十一年
哀公二十二年
哀公二十三年
哀公二十四年
哀公二十五年
哀公二十六年
哀公二十七年
精彩书摘
《古典名著白文本:左传》:
僖公二十八年二十八年春,晋侯将伐曹,假道于卫,卫人弗许。还,自南河济。
侵曹伐卫。正月戊申,取五鹿。
二月,晋卻穀卒。原轸将中军,胥臣佐下军,上德也。
晋侯、齐侯盟于敛盂。卫侯请盟,晋人弗许。卫侯欲与楚,国人不欲,故出其君以说于晋。卫侯出居于襄牛。
公子买戍卫,楚人救卫,不克。公惧于晋,杀子丛以说焉。谓楚人曰:“不卒戍也。”晋侯围曹,门焉,多死,曹人尸诸城上,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谋曰:“称舍于墓。”师迁焉,曹人凶惧,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因其凶也而攻之。三月丙午,人曹。数之,以其不用僖负羁而乘轩者三百人也,且曰:“献状。”令无人僖负羁之宫而免其族,报施也。魏箄、颠颉怒曰:“劳之不图,报于何有!”□僖负羁氏。魏筚伤于胸,公欲杀之而爱其材,使问,且视之。病,将杀之。魏□束胸见使者曰:“以君之灵,不有宁也。”距跃三百,曲踊三百。乃舍之。
杀颠颉以徇于师,立舟之侨以为戎右。
宋人使门尹般如晋师告急。公曰:“宋人告急,舍之则绝,告楚不许。我欲战矣,齐、秦未可,若之何?”先轸曰:“使宋舍我而赂齐、秦,借之告楚。我执曹君而分曹、卫之田以赐宋人。
楚爱曹、卫,必不许也。喜赂怒顽,能无战乎?”公说,执曹伯,分曹、卫之田以畀宋人。
楚子人居于申,使申叔去穀,使子玉去宋,曰:“无从晋师。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晋国。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天假之年,而除其害。天之所置,其可废乎?《军志》曰:‘允当则归。’又曰:‘知难而退。’又曰:‘有德不可敌。’此三志者,晋之谓矣。”子玉使伯棼请战,曰:“非敢必有功也,愿以间执谗慝之口。”王怒,少与之师,唯西广、东宫与若敖之六卒实从之。
子玉使宛春告于晋师曰:“请复卫侯而封曹,臣亦释宋之围。”子犯曰:“子玉无礼哉!君取一,臣取二,不可失矣。
”先轸曰:“子与之。
定人之谓礼,楚一言而定三国,我一言而亡之。我则无礼,何以战乎?不许楚言,是弃宋也,救而弃之,谓诸侯何?楚有三施,我有三怨,怨仇已多,将何以战?不如私许复曹、卫以携之,执宛春以怒楚,既战而后图之。”公说,乃拘宛春于卫,且私许复曹、卫。曹、卫告绝于楚。
子玉怒,从晋师。晋师退。军吏曰:“以君辟臣,辱也。且楚师老矣,何故退?”子犯曰:“师直为壮,曲为老。岂在久乎?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背惠食言,以亢其仇,我曲楚直。
其众素饱,不可谓老。我退而楚还,我将何求?若其不还,君退臣犯,曲在彼矣。”退三舍。楚众欲止,子玉不可。夏四月戊辰,晋侯、宋公、齐国归父崔夭、秦小子慭次于城濮。楚师背郁而舍,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诵,曰:“原田每每,舍其旧而新是谋。”公疑焉。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公曰:“若楚惠何?”栾贞子曰:“汉阳诸姬,楚实尽之。思小惠而忘大耻,不如战也。”晋侯梦与楚子搏,楚子伏己而鹽其脑,是以惧。子犯曰:“吉。我得天,楚伏其罪,吾且柔之矣。”子玉使斗勃请战,曰:“请与君之士戏,君冯轼而观之,得臣与寓目焉。”晋侯使栾枝对曰:“寡君闻命矣。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为大夫退,其敢当君乎?既不获命矣,敢烦大夫谓二三子,戒尔车乘,敬尔君事,诘朝将见。”晋车七百乘,韉、靷、鞅、絆。晋侯登有莘之虚以观师,曰:“少长有礼,其可用也。”遂伐其木以益其兵。己巳,晋师陈于莘北,胥臣以下军之佐当陈、蔡。子玉以若敖之六卒将中军,曰:“今日必无晋矣。”子西将左,子上将右。胥臣蒙马以虎皮,先犯陈、蔡。陈、蔡奔,楚右师溃。狐毛设二旆而退之。栾枝使舆曳柴而伪遁,楚师驰之。
原轸、卻溱以中军公族横击之。狐毛、狐偃以上军夹攻子西,楚左师溃。楚师败绩。子玉收其卒而止,故不败。
晋师三日馆谷,及癸酉而还。甲午,至于衡雍,作王宫于践土。
……
前言/序言
古典名著白文本:左传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古典名著白文本:左传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
评分
☆☆☆☆☆
京东快递一如既往的很速度。这本左传录入的故事很全
评分
☆☆☆☆☆
不错,准备了解一下历史,丰富一下自己的阅历
评分
☆☆☆☆☆
是想要的,信赖京东!
评分
☆☆☆☆☆
》。《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一部史书,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而且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史料。
评分
☆☆☆☆☆
一如既往的好,值得购买,放心品质,辛苦快递小伙子了
评分
☆☆☆☆☆
很好!!!!!!!
评分
☆☆☆☆☆
很不错的
评分
☆☆☆☆☆
书的质量很好,字体清晰,值得购买
评分
☆☆☆☆☆
书不错,值得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