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某一种疯狂,便不会看到美!
梵高一生坎坷,却把饱受折磨的人生痛苦转化成了醉人的美丽。
梵高无法与现实妥协,他要一种绝对纯粹的爱,近于信仰上的殉道。
他看到了世界上美的事物,我们却看不见。我们已经流失了真正纯粹的自我。
★美学大师蒋勋亲自执笔,解读80余幅名作背后的美学奥秘,破解纯粹的梵高感动。
19世纪伟大的艺术家梵高,他一生只卖出一张画,三餐不继。在他逝世100周年时,却有600万人在阿姆斯特丹大排长队等着看他的画。
美学大师蒋勋数度热泪盈眶,一站一站地重访梵高画作现场,看见这位狂人短短37年的生命,以炽热纯粹的性情,燃烧爱与美的救赎。
★愿你在喧嚣时代,与伟大的灵魂在书中相遇,找回纯粹的自我。
你是否分得清楚:我们认识的是艺术上的梵高,或是生命实质上的梵高?
你是否分得清楚:是梵高某一件作品打动了我们,还是他整个生命燃烧的形式才是真正的作品?
“梵高”一词不仅代表着艺术的经典,更是一种文化的表征。他更是穿透时空不灭的伟大灵魂。不管时间再久,还是要寻起初的感动。
★全彩四色印刷,精选梵高80余幅经典画作;附梵高重要作品列表及画作收藏博物馆。为读者提供更赏心悦目的阅读体验,领悟梵高的炽热与纯粹。
★特别看点:随书附赠梵高名作《杏花》大幅拉页。
受苦与救赎
大概还记得,中学时代,读到余光中先生译的《梵高传》,心中激荡的情绪。那时没有看到梵高的原作,复制的画作也多是黑白,印刷模糊,但还是很震撼。
读到史东写道:梵高在煤矿区为工人布道,在矿灾惨剧之后,梵高回到家,把自己仅有的衣物一份一份分好,全部舍给最需要的受难者,我仍那么清晰记得,十几岁的年龄,竟然掩卷难以卒读,热泪盈眶的记忆。
那是梵高,是余光中先生典雅译笔下的梵高,是史东传奇小说笔下的梵高。
那个梵高,陪伴着我通过青涩梦想的年代,梦想一个为人类救赎的心灵,这样燃烧着自己,走进那么孤独纯粹的世界,走进一个世人无法理解的“疯子”的世界,走进绝望,走进死亡。
我不太分得清楚,我认识的是艺术上的梵高,或是生命实质上的梵高。
我分不清楚,是梵高哪一件作品打动了我,还是他整个生命燃烧的形式才是真正的作品。
大学的时候,我没有读美术系,但是整天跟美术系同学混在一起,有时候会央求他们:“让我背一下画架吧!”
我走向了文学,艺术,到了巴黎学习艺术史,那个梵高一直跟着我。
也许我在梦想梵高的某一种生命吧!
在巴黎有许多机会看到梵高的原作,看到他初到巴黎,受点描画派影响的色彩的炫烂,但是,常常仿佛有一个声音在耳边轻声说:那不是技巧!
“那是什么?”
我想问,回头却没有人。
我又去了荷兰,从阿姆斯特丹到库拉·穆勒,梵高早期线条粗重的笔触,勾勒着重劳动下躯体变形的工人或农民,我仿佛听到如牛马一般沉重的喘息声音。
回程经过海牙,想到他邂逅了西恩(Sien),一个拖着几个孩子要养活的过了气的老妓女。他们同居了,梵高负担起了西恩一家老老小小的生活,这个故事一点也不像“恋爱”,难堪、卑微、邋遢可笑的生活。
没有人能理解梵高为什么把生活搞得一团糟!
西恩最后还是走到街头去接客维生,仿佛重重嘲讽了梵高:你要救赎别人?你能救赎自己吗?
梵高的故事是一个“失败者”的故事。
我们要美化梵高吗?
是的,他看到了世界上最美丽的事物,他看到了初春大片大片绽放的杏花,他看到了起伏的山峦与麦浪,他看到了夏夜天空星辰的流转……
但是,那是他“发疯”之后。
他被邻居联名控告,要求警局逮捕强迫治疗。
站在圣·瑞米的精神病房前,我从梵高眺望风景的窗口看出去,我在问我自己:如果当时我也是邻居,我会不会也是联名签署的人之一?
我爱梵高吗?
我了解梵高吗?
我知道梵高存在的意义吗?
但是,我隔壁的邻人剖了耳朵,一脸血迹,我能够接受包容吗?
梵高丢给我们许多问题,在他自杀离开人世后,人们用一百多年的时间试图回答,仍然无法有完满解答。
梵高是精神病患,但是他看到了最纯粹的美的事物。
我们很正常,但是我们看不见。
正常,意味着我们有太多妥协吗?
我们不知道,一再妥协,我们已经流失了真正纯粹的自我。
我们可能在一张《向日葵》前掩面而泣,我们可能在一张《自画像》前惊叫起来,我们可能在一张《星空》之前热泪盈眶。
梵高揭发了所有“正常人”的妥协,他明确宣告:没有某一种疯狂,看不见美。
但是梵高的美太危险,我们只能面对他的画,不敢面对他真实的生命。
二〇〇七年的五月,我带着一叠稿纸,经由泰国到葡萄牙里斯本、卡斯卡伊斯,辛特拉,到伦敦,再到西班牙,在巴塞罗那,大约两个月,写完这本书。
其实不是“写”,而是“整理”。
梵高的故事、画作,太多储存在脑海里,那些一本一本传记里的细节,那些在他画作现场前的记忆,都留在多年来的笔记本中。
一九七五年七月二十九日,是梵高逝世的那一天,我正在巴黎,H是画家,提议要去奥维祭拜梵高的墓,她的日本丈夫,虽然不学美术,也非常爱梵高,便主动排出时间,亲自开车,做一次向梵高致敬之旅。
很热的夏天,车子从巴黎出发,上了外环道,向北,大约两小时可以到奥维。
奥维是个小镇,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还没有很多观光客,宁静,朴素。
我们到了奥维,因为小镇不大,很快找到了教堂,夏天午后,湛蓝发紫的天空,压迫着教堂塔尖,很像梵高的画。
梵高的墓就在教堂后面,与弟弟提奥的墓并排,青灰色的石板,平贴着草地,上面简单铭刻着——VincentVanGogh1853-1890。
空气中有松柏沉重的树木的香味,有远处麦田随风吹来浓郁的麦草气味,有乌鸦飞起来呱呱的惊叫。
忽然间,炎热的天空中卷起一阵狂风,我还没弄清楚,一大片石子大的冰雹劈头盖脸击打下来。
我跟H一家人赶忙躲进车子,冰雹打在车顶,乒乒乓乓,像是郁怒的孩子在发泄受不了的情绪。
那是三十年前的往事,一次祭奠梵高的奥维之旅。
因为整理这本书,记起了许多往事!
蒋勋
二〇〇七年七月三十日于八里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是那种潜移默化的,仿佛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我对“美”的认知。蒋勋老师的叙述,让我看到了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也让我看到了艺术背后,一个艺术家是如何用他的生命去践行他的艺术理念。 我尤其被老师对梵高在绘画中对光影的处理的分析所吸引。那些明暗的对比,那些细腻的层次,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生命力的故事。我开始重新审视我身边的光线,审视我所处的环境,试图从中发现那些被我忽略的美丽。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梵高,更是关于如何用艺术的眼光去看待生活,去发现生活中的无限可能。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非常大的惊喜,完全超出了我最初的期待。我原本以为会看到一些枯燥的艺术史分析,但蒋勋老师的叙述方式却充满了故事性和人情味。他就像一个循循善诱的向导,带着我穿梭于梵高的生命轨迹,从他的早年经历,到他对艺术的狂热追求,再到他人生中的种种挑战,都讲得绘声绘色,引人入胜。 我特别喜欢老师分析梵高如何看待色彩的部分,那些鲜亮的黄色,那些浓郁的蓝色,在老师的解读下,不再仅仅是颜料的堆砌,而是承载着画家内心最真实的情感。他让我明白,艺术家的创作,往往源于对生活的深刻体察和强烈的情感表达。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美的感知能力都提升了许多,看东西的角度也变得不一样了。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艺术史总有一种距离感,觉得它高深莫测,离我的生活很远。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蒋勋老师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他用一种极其平易近人的方式,带领我走进了梵高的内心世界。我从未想过,原来梵高的画作背后,隐藏着如此丰富的情感和生活体验。他不再是那个只活在画框里的画家,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个体。 老师的解读,让我对“美”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愉悦,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一种对生命的态度。每一次翻开这本书,都像是一次与梵高的心灵对话,一次对生活本身的深度反思。我开始留意身边那些细微的美好,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风景,现在都因为这本书而变得意义非凡。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没有刻意去渲染或夸大,而是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方式,勾勒出梵高的人生图景。蒋勋老师的笔触细腻而充满力量,他让我看到了一个艺术家是如何在寂寞和不被理解中,坚持自己的艺术梦想。 我喜欢老师在书中反复提及的“看见”这个概念。梵高能够“看见”别人看不见的色彩,看见别人看不见的情感,看见别人看不见的美。这让我反思,在日常生活中,我是否真正地“看见”了身边的人和事?这本书不仅仅是对梵高的解读,更是一次关于如何用心去“看见”世界的引导。
评分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关于“和解”的旅程。蒋勋老师以一种非常温柔的方式,带领我走进了梵高的世界,也让我对那些曾经难以理解的艺术作品,甚至是梵高本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共情。 老师的叙述,让我看到了梵高作为一个人,他的痛苦、他的挣扎,以及他在艺术创作中获得的慰藉。他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符号,而是一个与我们一样,在生命旅途中努力前行的人。这本书让我明白,艺术的美,往往就蕴藏在那些不完美和残缺之中,正如同梵高的画作,充满了生命的张力和情感的温度。
评分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品味一杯醇厚的美酒,初入口时可能有些微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那香醇和回甘便在舌尖久久萦绕。蒋勋老师的文字,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力量,他能够将遥远的过去,带到我的眼前,让我仿佛亲身经历了梵高的时代,感受到了他内心的喜怒哀乐。 我特别欣赏老师在分析梵高笔触时的细腻。那些奔放的线条,那些大胆的色彩,在老师的解读下,都变成了艺术家内心最真实的呐喊。他让我明白,艺术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艺术家灵魂的抒发。读完这本书,我对“美”有了更宏观、更深刻的认识,它不再局限于某种特定的形式,而是存在于生命的每一个角落。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关于“成长”的思考。蒋勋老师通过对梵高的解读,让我看到了一个艺术家是如何在不断的探索和尝试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他的人生,就是一部关于坚持和成长的史诗。 我被老师对于梵高作品中,对光线的描绘所深深吸引。那些透过窗户洒落的阳光,那些夜空中闪烁的星辰,在梵高的画笔下,都充满了生命的灵动。他让我明白,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生命的光芒也从未熄灭。这本书让我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也让我更加珍视生命中的每一次“看见”。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觉得梵高是个孤独的天才,他的画作充满力量,却又带着一种挥之不去的忧伤。但读了蒋勋老师的书,我才发现,原来“美”是可以如此多元,如此贴近我们生活的。他不仅仅是在解读梵高的画,更像是在讲述一段段生动的故事,把那个遥远的荷兰画家拉到了我面前,让我感觉他就像是我的邻居,每天都在用他独特的视角观察着这个世界。 蒋勋老师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能让那些我曾经觉得难以理解的色彩和笔触,变得鲜活起来。他讲到《星月夜》时,我仿佛能听到风在呼啸,看到那旋转的星云是如何在画布上跃动;讲到向日葵时,我感受到了生命力的蓬勃,那种向阳而生的坚定,让人心生敬意。更让我着迷的是,老师并没有把梵高塑造成一个高高在上的艺术偶像,而是分享了他作为一个普通人,在生活中的挣扎、热爱和追求。这种真诚的分享,让我觉得自己也能触碰到艺术的脉搏,也能在生活中发现属于自己的“美”。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好像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蒋勋老师对梵高的解读,让我看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画家形象。他不再是那个被标签化的“疯子”或“天才”,而是一个在时代洪流中,努力寻找自己位置、渴望被理解的灵魂。 老师的文字像一条温润的河流,缓缓流淌过我的心田。他没有使用晦涩难懂的艺术术语,而是用最真挚的情感,去触碰梵高灵魂深处最柔软的部分。我开始理解,为什么梵高的画作能够跨越时空,打动无数人的心,那是因为其中蕴含着人类共通的情感:爱、孤独、希望、绝望,以及对生命最纯粹的渴望。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研究,而是充满了一种人文关怀和情感温度。蒋勋老师以一种非常平实、却又极其动人的方式,带领我走进梵高的内心世界,让我感受到了一个艺术家是如何用他的生命去体验和表达“美”。 我特别喜欢老师在书中对于梵高色彩运用的分析,那些鲜亮的黄,那些深邃的蓝,都被赋予了生命和情感。他让我明白,色彩不仅仅是视觉的信号,更是情感的载体。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生活的热情被点燃了,也让我更加愿意去发现和创造属于自己的“美”。
评分活动买的,信赖京东,快递小哥服务好
评分非常好的书,很有价值,送给宝贝的礼物,不过自己要先看看
评分隆重推荐次套书籍,首先大赞蒋勋老师的细腻文笔,对艺术的追求和美的沉思,把多年来的感受和心得汇总倾注到此书中。第二大赞此书的装帧设计,文图的结合不是简单的排列,让不曾到过现场的读者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最后赞美此书的印刷和装订精美到让你爱不释手,相见恨晚。
评分李先生之意“为在繁忙快速之当代阅读中引人注意,亦广告术也”。也就是说,如果你时间有限的话,只要认真阅读这些黑体字,也能抓住孔子思想的精髓和李先生对《论语》释读的精华。
评分大爱梵高的星空,特有的蓝色给人一种深邃而有神秘的感觉,书的质量也非常棒!
评分蒋勋的作品,一直很喜欢,慢慢品读,加深自己的美学境界
评分终于买了这一套书,给孩子买的,赶上便宜可以用券就买了,挺好的
评分梵高的画作举世闻名,这本书写也很不错
评分挺好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