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此书是大家写小书。执笔的学者,都是学养甚深的专门名家,堪称一时之选。作者们以自己丰富的学术积累、深切的研究经验,向读者介绍阅读经史的心得与方法。
普及性强:一谈到十三经、二十五史似乎拒人于千里之外,但此书全无因传统文化经典的艰深、学术性强而造成阅读障碍。全书对每本书介绍的文字篇幅不长,文字平易,论证严谨,层次分明,可读性极强。作者们真正的做到了深入浅出,融深厚学识、思想于平实的论述中。
内容简介
《十三经说略》全面、精练、准确地介绍十三经中每部书的缘起、编纂始末、刊刻流布、内容特点、学术成就、思想影响、研究状况等各个方面;每篇中都有推荐参考书目,以期指示门径。本书是了解经学的必选入门读物,王宁、褚斌杰、曹道衡 、孙钦善等学术专家精心撰写的精准之作。李学勤赞誉到:“全书各篇,既有系统的叙述,又有独到的见解,在行文上更注意深入浅出,便利学人。”
目录
再版序言/李学勤
《周易》说略/郑万耕
《尚书》说略/刘起釪
《诗经》说略/褚斌杰
《三礼》说略/彭林
《春秋》与《三传》说略/曹道衡
《论语》说略/孙钦善
《孟子》说略/董洪利
《孝经》说略/彭林
《尔雅》说略/王宁
精彩书摘
怎样阅读和研习《诗经》
《诗经》是产生于两千多年以前的古籍,由于时代久远,背景复杂,文字艰深,涉及的文化知识面广,今天阅读和研习起来,确有不少困难。但有利的条件是,出于对这部书的重视,不少学者都对它进行过整理、研究,特别是近代以来,许多学者在专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还有意做了一些便于初学者入门的普及工作,方便了一般读者对它的理解和阅读。
无论是初学者,一般古典文学爱好者,还是研究者,阅读作品应该是第一步。当然,这会有不同的要求,也需采用不同的方法。
对于初学者,一般文学爱好者,不妨首先读选本。《诗经》全书三百零五篇,但从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来看,也不都是同等重要的。一般选本,对它作了遴选,一些贴近生活,艺术性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大致都包括在内了。而且都带有注释,有的并附以今译;对每篇作品一般还写有点明诗歌背景、主旨的解题。但在阅读中也要注意几件事:
一是这些选本只代表不同选者的眼光,所以从选篇到注解并不会完全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则不妨选一本公认的、好的选本为主(如余冠英的《诗经选》),然后再参考其他的选本、读本,以免为一家所囿。
二是所附今译对初学者是有帮助的,因为《诗经》作品的难读,除难字、难词以外,还有对诗句、篇章意思的领会问题,初学者如对照现代汉语的今译来读,无疑是个很大帮助。但它只可作为阅读时的参考,绝不要代替对原诗、原文的阅读。先不说译文有水平的高低问题,即使再好的译文也只能传达其意,而难传达其味儿。因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时代的产物。离开原作者时代所用的语言,无形中就丧失了它的风格和品味,模糊了作者的个性,而这对于文艺作品来说,又是绝不容丧失的。
三是对于《诗经》作品,不要止于一般的理解和阅读,最好还要熟读兼之以吟咏。特别是《诗经》中的一些民歌作品,它本身原是口头传唱的,其篇章结构,语言运用,语言节奏,抒情手法,均与音乐有关。如今乐调已失,变成了书面文学。为了把握它的艺术真谛,体味它的风格神韵,不妨通过吟咏来增加领会。关于这一点古人也有所认识。如朱熹就发表过这样的意见,他认为诗本“性情”,通过“熟读”,是领会《诗》中本义、性情以至艺术魅力的途径。他说:“读《诗》正在于吟咏讽诵,观其委曲折旋之意,如吾自作此诗,自然足以感发善心。”“须是读熟了,文义都晓得了,涵泳读取百来遍,方见得那好处;那好处方出,方见得精怪(指高超、新奇处)。”(《朱子语类》卷八十)清代方玉润在解读《周南?芣苢》一诗时,曾说:“读者试平心静气,涵泳此诗,恍如听田家少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诗经原始》)可知前人早已知熟读吟咏在学诗、解诗中的作用了。
另外,近些年来还出版了一些关于《诗经》名篇鉴赏的书,好的鉴赏文既解诗又重在审美,即从艺术上剖析其特点和成就,这正可补一般文学史和注释本在这方面的不足。虽然在赏析中也存在着见仁见智的问题,但对于初学者、一般爱好者来说,对如何理解作品,领会其艺术特征,正起着津梁作用。
以上是就一般文学爱好者说的。至于想对《诗经》作进一步的研习,着手作某些研究工作,那就必须有更多的知识准备。
首先,要充分了解历代研究成果,也就是了解《诗经》研究史。《诗经》是一部古老的典籍,汉以后又被尊为“经”,从而受到重视。有关《诗经》的研究著作,可以说代不绝书,汗牛充栋,以至逐渐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诗经》学。近世学者曾为《诗经》学下过这样的界说:“《诗经》学者,关于《诗经》之本身,及历代治《诗经》者之派别,并据各家之著作,研究其分类,而成一有系统之学也。”(胡朴安《诗经学》)从历史上看,关于《诗经》的研究,早在先秦就已开始了,如孔、孟、荀的说诗、解诗,虽仅为零星言论,但影响巨大。此后汉代鲁、齐、韩、毛四家传《诗》,在汉学内部形成了经今文、古文之争。经今文重所谓“微言大义”的阐发,古文重历史、文字训诂的考证,尔后《毛诗》独传,体现了古文经学的成果。到了宋代,随着思辨学风的兴起,又出现了以“义理”说《诗》的“宋学”,他们以澄清汉儒的迂腐为己任,除继续做一些训诂、考证外,重在对诗本义的恢复和研究。逮至清代,又出现了新汉学,对《诗经》的文字、音韵、训诂、名物做了浩繁的考证和研究。但也出现了以姚际恒、方玉润为代表的一反汉、宋之学的独立思考派。
纵观历代关于《诗经》的研究,论著不谓不多,仅清初《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存的就达一百四十七部,加上未及载入和其后的著作,以及笔记类、文论类著作,其数量恐不下千种,其成果殆为可观。但也存在着重大问题,主要是他们多受时代的局限,视《诗经》为儒家经典,其解《诗》、说《诗》,往往离不开儒家教义,把作品政治化、伦理化,从而掩盖了《诗经》的本来面目。当然,从宋学开始,也有某些探讨诗本义之作,不无参考价值,但总的说来,都存在着把《诗经》作品非文学化的倾向。也就是使人们只“知《诗》之为经,而不知《诗》之为诗”,这当然严重阻碍了对诗的正确认识和评价。这一情况,直至“五四”以后,才出现了真正改观。但《诗经》作为一部古文献,年代久远,文字艰深,前人对它所作的文字、音韵、训诂、名物的考证,以及校勘、辑佚等有关资料研究工作,对我们还是极为有用,不能抛弃的。因此,我们从事《诗经》研究,不能割断历史,仍有充分利用历代研究成果的问题。
其次,我们今天研究《诗经》还必须具备正确的理论观点和相关的学科知识。《诗经》是产生于两千多年以前的文学作品,要认识它、评价它,就必须将其放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中去考察,还要作为文学作品,分析它的美学特征、艺术成就和在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这就需有正确的历史观、美学观为指导,才能作出科学的分析和判断。另外,《诗经》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反映的生活面广阔,古文化内涵丰富,因此,牵涉到的知识面也相当广泛。如有关历史、神话、宗教、礼制、民俗以及天文、地理等,掌握这些知识,不仅有利于正确地解诗、读诗,同时也可以在大的文化背景下,对《诗经》开展多方面的深入研究。
不容讳言,研究《诗经》是十分困难的,至今有许多难点、疑点尚待突破,从编订、成书,到每篇作品的本事、题旨,以至有些字义的训诂、解释,往往歧见纷纭,尚待进一步研究。关于解诗之难,宋代欧阳修就说过:“盖诗述商、周……孰能无失于其间哉!”(《毛诗本义》)这是说,因为时代久远,资料欠缺,而使人陷入迷惘。清人戴震说:“作诗之意,前人既失其传者,非论其世知其人,固难以臆见定也。”(《诗经补注?自序》)近人俞平伯更分析治《诗》之难说:“《诗》文殊简略,作此释固可,作彼释亦通,其难一。训诂以音声通假本非一途,就甲通乙则训为丙,就甲通丁则训为戊,若丙戊二解并可通,则其间之去取何从?其难二。鸟兽草木则异其名,典章制度则异其法,既图解勿具,亦考订无资,其难三。文词之解析原有三部:一,字之训诂声音;二,物类制度之订定;三,文义之审度。现在呢?求之训诂则苦纷歧,求之名物则苦茫昧,求之文义则苦含混。故在今日,吾人解析文句,希望能处处惬合作者原义是一事,而能达到否又是一事。”(《论诗词曲杂著?读诗札记》)俞平伯曾于1923年至1925年之间,与顾颉刚、胡适等人在报刊上讨论关于《诗经》诗篇的理解问题,其所诉说的难处,正是经验之谈。
虽然如此,《诗经》一书及其作品,经过历代学者的探索和考证,还是取得了许多积极成果,一些分歧达到了某种程度的共识。今后任务,就在于总结前人成果,更新观念,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做新的开拓。
……
前言/序言
《古籍精粹:儒学经典导读与赏析》 ——探寻中华文明核心思想的深度之旅 本书旨在为渴望深入了解儒家经典核心思想的读者提供一份详尽而富有启发性的导览。我们聚焦于中国文化精神的基石——“十三经”体系中那些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价值最为恒久的部分,以现代视角进行深入阐释,同时又不失对原典精神的尊重与忠诚。本书并非对十三经的逐字逐句翻译或全面注释,而是精选关键篇章、核心义理,以清晰、流畅、富有逻辑性的结构,勾勒出儒家思想的宏伟图景。 第一部分:经学渊源与儒家核心范畴的构建 本部分将追溯儒家思想的源头,探讨其在先秦时期的奠基工作。我们不会照搬传统对十三经的界定,而是侧重于解析支撑整个体系的几部关键文本如何确立了中国政治哲学、伦理道德乃至宇宙观的基本框架。 一、礼乐文明的重建与秩序的奠基:《周礼》、《仪礼》、《礼记》的精要解读 我们将侧重分析这三部典籍如何共同构建了一个从国家治理到个体修养的完整“礼”的体系。 1. “礼”的社会功能与哲学内涵: 探讨“礼”如何超越单纯的仪式规范,成为维护社会等级、规范人伦关系的根本大法。《礼记》中的“礼运”篇将作为核心文本,分析其对于大同与小康社会理想的描绘,以及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礼如何被用作“人情”的载体。 2. 国家治理的蓝图:《周礼》的官制与职能分工: 聚焦于“六官”的设置,分析其体现的早期中央集权思想和职能划分的精细程度,尤其关注其对后世历代王朝典章制度的影响。 3. 道德实践的指南:《仪礼》的个体修身实践: 通过对“冠、婚、丧、祭”等仪式的剖析,揭示儒家如何在日常生活的具体场景中,要求个体实现责任与规范的统一。 二、仁义思想的哲学化进程:从《孟子》到《荀子》的对话 本章将重点梳理先秦儒家中关于“人性”的根本争论,展示思想的张力如何推动了儒学的深化。 1. 性善论的逻辑构建: 深入解析孟子“四端”学说,阐释“仁、义、礼、智”如何内在于人心,并通过“扩充之”的实践路径,实现道德的自我完成。本书将结合现代心理学和伦理学的视角,审视这种内在道德驱动力的现代意义。 2. 性恶论的社会建构主义视角: 详细解读荀子“性恶论”背后的社会工程学思考。重点剖析“伪”的概念,探讨后天学习、模仿与制度教化在塑造理想人格中的关键作用。强调“隆礼重法”思想对法家思想的影响,及其如何与“仁”的思想形成互补。 第二部分:经典体系的集成与解释学的建立 随着儒家思想的成熟,对早期文本的梳理、汇编和权威解释成为至关重要的任务。本部分将聚焦于文本的定型与官方哲学的确立过程。 三、春秋笔法的艺术与史学精神的传承:《春秋》三传的史学价值 本书不拘泥于对《春秋》原文的晦涩解读,而是将重点放在“三传”——《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对历史事件的阐释方法上。 1. 《左传》的叙事魅力与历史细节的重现: 侧重于其磅礴的叙事风格、对外交与军事斗争的生动描绘,以及其所蕴含的对强权政治的警醒。 2. 《公羊传》的微言大义与“变法”思想: 分析“微言”的解释手法,特别是其中蕴含的“因时而变”的变通思想,及其对汉代政治思想的影响。 3. “春秋之义”的政治功能: 探讨三传如何共同塑造了后世儒者对待历史的批判性思维和政治伦理判断的标准。 四、诗教的力量与情感的规范:《诗经》的社会功能与审美价值 《诗经》作为最早的文集,其价值远超文学层面。本章着重于其反映的社会生活与情感表达的规范性。 1. 风、雅、颂的社会阶层对应: 分析“风”的民间性、“雅”的朝廷性、“颂”的祭祀性,如何构建了一部活态的西周至春秋社会风俗画卷。 2. “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与后世文学的渊源: 探讨这些艺术手法如何被后世诗人继承和发展,以及“诗言志”在儒家情感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第三部分:经学的集大成与思想的内化 儒家思想的最终确立,离不开汉代的官方化与魏晋以后的诠释高峰。本部分将探讨儒学如何渗透到民族精神的深层结构中。 五、经学诠释学的典范:《论语》的语录体魅力与实践哲学 尽管《论语》是先秦文本,但其作为儒家思想最直接的记录,其流传与诠释贯穿了整个经学史。 1. 孔子思想的“活的”展现: 分析《论语》中孔子对弟子因材施教的对话模式,展示其思想的灵活性和针对性。重点剖析“学而时习之”、“吾日三省吾身”等语录背后的实践哲学。 2. “中庸”思想的内涵与外延: 深入解析“中庸之道”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超越其常被误解的“折中调和”的表面含义,探讨其作为一种动态平衡的宇宙论与伦理学追求。 六、超越时空的思辨:《易经》的象征体系与宇宙模型 《易经》常被视为儒家哲学的形而上学基础。本部分将从哲学角度而非占卜角度来解读其核心结构。 1. 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的生成论: 分析《易传》如何将阴阳变易的思想转化为一套完整的宇宙生成和事物演化模型。 2. “时”与“位”的动态哲学: 探讨“时位说”在《易经》中的重要性,揭示儒家思想中对“顺应时势”与“坚守原则”之间辩证关系的深刻理解。 结语:经学在现代社会的价值重估 本书最后将回归现实,探讨在多元化、快速变迁的当代社会,儒家经典所蕴含的伦理自律、对公共领域的责任感、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考,如何依然能为我们提供精神的锚点和价值的指引。本书旨在激发读者进行独立的、批判性的阅读,从古老的智慧中汲取力量,重建对文化传统的深刻理解与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