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医案医话医论10:诊余举隅录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医案医话医论10:诊余举隅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陈廷儒 著,赵琳 校
图书标签:
  • 中医
  • 医案
  • 医话
  • 医论
  • 清代医学
  • 诊断学
  • 临床经验
  • 医史
  • 古籍
  • 传统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22907
版次:1
商品编码:1165956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9
字数:4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诊余举隅录》二卷,54篇,载医案118则,除2则外皆为陈廷儒经治,涉及内伤、外感及妇科、儿科等数十种病证的诊治。《诊余举隅录》虽属医案类,却能取经治之案论说医理,阐说医理时有引用前人之说,随文而发,少有铺陈,并能融会中西医学阐述病机,在医案类著作中独有特色。《诊余举隅录》现存清光绪二十四年铅印本、1933年苏州国医书社铅印本及《珍本医书集成》本3种刊本,另有抄本1种。本次整理以清光绪二十四年铅印本为底本,以《珍本医书集成》本(简称“集成本”)为主校本。

内容简介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诊余举隅录》二卷,分54篇,载医案118则,涉及内伤、外感及妇科、儿科等数十种病证的诊治,全书以[证]为篇题,每篇或一案,或数案,夹叙夹议,论说医理,强调随人而治,因症而施,选方有则,用药灵动,不拘成法,而疗效尤著。本次整理以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所藏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铅印本为底本。

目录

卷上
四时感冒虚脱证
春温夹滞证
夏热失治证
秋燥脱肛证
冬月伤寒两感证
精气不足衰证
气血两损弱证
咳嗽内外因证
咳嗽吐血大肠火证
喘因伏暑证
呕哕虚寒证
反胃噎膈寒热证
头痛实火证
面痛虚寒证
心胸痛虚寒证
腹痛宿证
少腹痛火证
疝痛新久虚实证
腿痛气血虚实证
痢疾表里寒热虚实证
泄泻阴阳寒热虚实证
大便不通虚寒证
痔疮热毒重证
淋浊新久证
遗精阴阳虚证

卷下
中风阴阳虚实证
痿因湿热证
痧麻虚实证
霍乱阴阳寒热虚实证
疟表里阴阳虚实证
水肿阳虚阴虚证
自汗阴阳虚证
盗汗血虚非祟证
厥逆血虚证
眩晕阴阳虚实证
目赤寒热虚实证
咽喉虚实证
牙跟肿痛证
阴症辨诬证
阳症辨诬证
冰炭异治证
天人参治证
妇女经闭热寒证
妇人痛经阴阳证
妇人崩漏虚实证
胎前血虚气虚证
堕胎血热证
产后热滞轻重证
产劳辨诬证
小儿急惊证
小儿慢惊证
小儿痘后危证
童劳辨诬证
病有定凭治无定格证
自记
校注后记

精彩书摘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医案医话医论10:诊余举隅录》:
  疟表里阴阳虚实证
  疟有中三阳者,有中三阴者。在太阳为寒疟,在阳明为热疟,在少阳为风疟,在三阴为湿疟,远者为痃疟,症有表里寒热虚实之分。己丑冬,余居里门,及门刘子铣患疟,间日一发。人见形体瘦弱,并有盗汗,疑为虚象,与以补剂,旬余病益剧。余诊之,面色晦浊,脉象浮紧而弦,知是表邪尚盛,治不可补,补之适助其邪。用小柴胡汤去人参,合香苏散以疏解之,数剂即愈。丙申冬,余至天津,刘君斐然患三阴疟,已经数月。迭进疏解药,盗汗体疲,饮食减少,夜寐不安,来延余诊。脉象虚弦,知是正气亏极,阴分亦损。用补中益气汤加桂枝、干姜、地黄、鳖甲,十数剂而治愈。以上二症,一表一里,一实一虚。表实则祛邪,里虚则补正,皆治疟常法。然又有始疟而不终于疟者,似疟而不得为疟者。壬辰冬,余客津门,周庚五观察之夫人,患疟七日,忽然神昏,气促汗多,谵语不已,来延余诊。脉虚微濡数,审是少阳客邪袭人血室所致。用小柴胡汤去甘草、半夏,加生地、丹皮、桃仁,红花,一剂谵语平,诸症减。再承前意,加味补益之,数剂即安。其后周君谓余日:当初诊之夕,药虽煎就,吾疑此方与疟邪不合,及既饮以后,乃知此药竞神效非常。道之所以异于人者,固如此乎?答日:何异之有?不过随时论症耳。此症初起,邪在少阳,故寒热往来。继则少阳客邪乘月水之来潜入血室,所以神昏谵语。至气促汗多,非气虚所致,即药误使然。如法而治,应手何疑?所虑者人之执一不通耳。丁酉四月杪,余客津门,小站右营文案丁君铁臣,患病十余日,口渴烦躁,胸腹拒按,溺赤便结,寒热间日一发,症势颇危,以车速余往诊。脉疾无伦,约有十至,知是温邪夹滞,由少阳侵入少阴,所以寒热如疟。用元丹汤、羚地枳实汤、承气汤等方出入加减,治之而愈。若以小柴胡常法治,其能转危为安乎?
  水肿阳虚阴虚证
  内为胀,外为肿。其症有气、有血,有虫,有单腹,不独水之一症也,而一症中又有阴阳虚实新久之殊。治法总以健脾为主,余随症之所因,按症施治可矣。丙申秋,余客都门。有罗某患水肿,半年转重转剧。余治之,用五皮饮加白术等味补益而愈。丁酉夏,余客天津。吕鹤孙别驾患水肿症,初从腹起,继则头面四肢皆肿。
  ……

前言/序言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医案医话医论》系列,旨在系统性地整理、发掘、研究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医药宝库,为当代医家、研究者及中医爱好者提供珍贵的学术资源。该系列丛书汇聚了历代名医的经验之谈、临床实践、理论探讨,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针灸、方剂、本草等诸多医学领域,展现了中国古代医学思想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 本系列丛书的出版,是对中国古代医学文献的一次大规模梳理与重现。每一卷都遴选了极具代表性、学术价值高、临床指导意义强的古籍,并辅以详实的校勘、注释、白话译解以及现代医学的解读,力求让读者在领略古人智慧的同时,也能更好地将其应用于当今的医疗实践。丛书在编纂过程中,遵循严谨的学术态度,力求还原古籍的原貌,辨析字句,考证史实,力求客观公正地呈现医学史料。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医案医话医论》系列不包含《诊余举隅录》一书的详细内容,但其整体编纂宗旨与本系列其他书籍一脉相承。例如,在其他卷中,您或许能见到如: 宋代名医的临床验案集: 详细记录了某位名医在诊治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杂症,包括病因病机分析、治疗方药、疗效评价,以及其独特的遣方用药思路和对病证的独到见解。这些案例不仅是宝贵的临床资料,更是理解古代疾病认识和治疗方式的窗口。 明清时期的医话与学术争鸣: 汇集了当时医家对某项医学理论、治疗原则或疾病认识的讨论与辩驳。通过这些医话,我们可以窥见不同学派、不同医家的学术思想,了解古代医学理论的演变过程,以及当时医学界活跃的学术氛围。 历代医家对经典著作的阐释与发挥: 选取了医家对《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的注释、疏义或评述。这些阐释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经典的精神实质,了解后世医家是如何继承与发展中医理论的。 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医学经验总结: 可能会收录区域性或特定时期的医学成果,例如某个流派的独特疗法,某个地方针对某种流行病的防治经验等,展现了中医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性和生命力。 方剂的演变与创新研究: 详细探讨了常用方剂的来源、组方原理、加减变化,以及其在不同病证中的应用。部分卷册还会涉及方剂的改良与创新,展现了古代医家在传承基础上的发展。 本草药物的临床应用考证: 深入研究了常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炮制方法,并结合古代医案,考证其在实际临床中的应用情况,为现代本草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支持。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医案医话医论》系列旨在构建一座连接古今、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它不仅是对中国古代医学遗产的珍藏与传承,更是对中医现代化、国际化进程的有力推动。通过阅读本系列丛书,读者可以: 深刻理解中医的整体观与辨证论治思维: 古籍中的医案与医话,无不体现着中医“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哲学思想,以及“审证求因,审因施治”的严谨逻辑。 掌握丰富的临床经验与治疗方药: 历代名医的临床智慧凝结其中,为解决现代医学难题提供了宝贵的思路与方法。 提升中医理论素养与学术研究能力: 通过对经典著作的深入解读和对学术争鸣的梳理,可以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为学术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激发学习与传承中医的信心与热情: 真实鲜活的医案,旁征博引的医话,无不展现了中医的生命力与魅力,能够极大地激发读者学习中医、热爱中医的热情。 本系列丛书的出版,是中医药界的一件盛事,它为研究者提供了第一手的珍贵资料,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指导,更为广大中医爱好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中医文化、汲取古人智慧的绝佳平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的装帧和印刷都做得相当出色,完全符合我心目中对学术著作的要求。我一直相信,要真正理解中医的精髓,就必须回归经典。而这套丛书的出现,正是满足了我这一愿望。尤其是《医案医话医论10:诊余举隅录》这一卷,单看书名就觉得内容非常吸引人。我尤其关注那些能够体现古代医家临床智慧和理论创新的内容。我相信,从古人的医案中,我能够学到他们是如何对病情进行细致的观察和分析,如何进行准确的辨证,以及如何选择最恰当的治疗方法。而“医话”和“医论”则为我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中医理论的发展脉络和思想演变。我期待着能在这本“诊余举隅录”中,找到一些能够启发我临床思考的火花,学习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真正有效的治疗经验。

评分

拿到这套《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最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其严谨的编纂风格和精美的装帧。每一卷都仿佛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我一直致力于在浩如烟海的医学典籍中寻找能够真正启迪思想、指导实践的精华,而这套丛书无疑朝着这个方向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特别是《医案医话医论10:诊余举隅录》这一卷,从书名就可以预见到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实践性。我深信,古人的医案不仅仅是病史的记录,更是其辨证论治思路、用药心得、以及对疾病本质深刻洞察的集中体现。而“医话”和“医论”则更像是医者们在学术交流中的智慧火花,或是对某一医学理论的深入剖析。我期待能在这本书中,看到那些充满人文关怀的医者,如何在诊疗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巧妙地结合,并从中提炼出宝贵的经验。

评分

我最近刚接触到这套《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虽然还没细读,但光是拿在手里,那种沉甸甸的学术分量就让我感到心潮澎湃。特别是其中的《医案医话医论10:诊余举隅录》,单看书名就觉得内容定然精彩纷呈。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门医学,就必须回到其最原始、最经典的文献中去。这套丛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去接触和学习那些历经岁月洗礼的医学瑰宝。现代医学日新月异,但中医的智慧却从未过时,甚至在某些方面,它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治疗思路。我尤其对“诊余举隅录”这种形式感到好奇,它意味着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医者们还会将自己的体会、感悟、甚至是对于疑难杂症的独特见解记录下来。这其中蕴含的,或许是我们现代医学教育中所缺失的、更加贴近临床实际的思考方式。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领略古人的风采。

评分

刚收到这套《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但仅凭翻阅,就被其厚重与精良深深吸引。书的装帧古朴典雅,纸张也选得极好,手感温润,字迹清晰,印刷质量堪称一流。我一直对传统中医的哲学思想和临床实践深感兴趣,这套丛书恰好满足了我对中医经典文献的渴求。从书名来看,这系列涵盖了医案、医话、医论等多种体裁,预示着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都非同一般。尤其是“医案医话医论10:诊余举隅录”这一卷,光是书名就充满了学术探索的意味,仿佛能窥见古代医者在日常诊疗之外,对医学的深刻思考与心得。我期待着能从这些古籍中,汲取前人的智慧,理解中医的精髓,尤其是那些经过时间沉淀下来的临床经验与理论创新。这套书不仅仅是阅读材料,更像是一扇通往中医历史深处的窗口,让我有机会与那些伟大的医学先贤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我对中医古籍一直怀有深厚的敬意,而这套《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的出版,简直是为我这样的中医爱好者和研究者送上了一份厚礼。特别是《医案医话医论10:诊余举隅录》这一卷,光是听名字就足以勾起我对中医丰富内涵的好奇心。我一直认为,医学的进步离不开对经典的传承与创新,而古籍正是这种传承的宝贵载体。我认为,阅读古代医家的医案,不仅能学习其辨证论治的方法,更能体会到他们对疾病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生命的尊重。而“诊余举隅录”这个标题,更是让我充满了期待,它暗示着这本书收录的可能是医者们在日常诊疗之余,对一些难解病症的思考,或者是一些独到的经验总结。我希望从中能学到一些如何在临床上灵活运用中医理论的智慧,以及一些或许被现代医学所忽视的、却极其珍贵的临床观察。

评分

泻,或重剂或轻剂,或用急法或用缓法,或数人同患一症而彼此治各不同,或一人迭患一症

评分

医学之精,已可慨见。出《诊余举隅录》见示,皆其生平所治疑难各证,或温或清,或补或

评分

美,亦无不可。予虽不知医,而频年亲药饵,亦略窥其门径,用敢赘述数语以谂精于此道者。

评分

遂解带以写诚,益推襟而送抱,习闻绪论,具识洲衷。君每诵孙真人之言曰:胆欲大而心欲

评分

很有用的书,正在学习中。

评分

经典医案!专业必备!

评分

陈 叙

评分

光绪二十三年岁在丁酉仲秋月古歙弟受丹柯铬谨叙

评分

医学之精,已可慨见。出《诊余举隅录》见示,皆其生平所治疑难各证,或温或清,或补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