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醫案醫話醫論10:診餘舉隅錄

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醫案醫話醫論10:診餘舉隅錄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清] 陳廷儒 著,趙琳 校
圖書標籤:
  • 中醫
  • 醫案
  • 醫話
  • 醫論
  • 清代醫學
  • 診斷學
  • 臨床經驗
  • 醫史
  • 古籍
  • 傳統醫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中醫藥齣版社
ISBN:9787513222907
版次:1
商品編碼:11659562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79
字數:42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診餘舉隅錄》二捲,54篇,載醫案118則,除2則外皆為陳廷儒經治,涉及內傷、外感及婦科、兒科等數十種病證的診治。《診餘舉隅錄》雖屬醫案類,卻能取經治之案論說醫理,闡說醫理時有引用前人之說,隨文而發,少有鋪陳,並能融會中西醫學闡述病機,在醫案類著作中獨有特色。《診餘舉隅錄》現存清光緒二十四年鉛印本、1933年蘇州國醫書社鉛印本及《珍本醫書集成》本3種刊本,另有抄本1種。本次整理以清光緒二十四年鉛印本為底本,以《珍本醫書集成》本(簡稱“集成本”)為主校本。

內容簡介

  《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診餘舉隅錄》二捲,分54篇,載醫案118則,涉及內傷、外感及婦科、兒科等數十種病證的診治,全書以[證]為篇題,每篇或一案,或數案,夾敘夾議,論說醫理,強調隨人而治,因癥而施,選方有則,用藥靈動,不拘成法,而療效尤著。本次整理以陝西省中醫藥研究院所藏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鉛印本為底本。

目錄

捲上
四時感冒虛脫證
春溫夾滯證
夏熱失治證
鞦燥脫肛證
鼕月傷寒兩感證
精氣不足衰證
氣血兩損弱證
咳嗽內外因證
咳嗽吐血大腸火證
喘因伏暑證
嘔噦虛寒證
反胃噎膈寒熱證
頭痛實火證
麵痛虛寒證
心胸痛虛寒證
腹痛宿證
少腹痛火證
疝痛新久虛實證
腿痛氣血虛實證
痢疾錶裏寒熱虛實證
泄瀉陰陽寒熱虛實證
大便不通虛寒證
痔瘡熱毒重證
淋濁新久證
遺精陰陽虛證

捲下
中風陰陽虛實證
痿因濕熱證
痧麻虛實證
霍亂陰陽寒熱虛實證
瘧錶裏陰陽虛實證
水腫陽虛陰虛證
自汗陰陽虛證
盜汗血虛非祟證
厥逆血虛證
眩暈陰陽虛實證
目赤寒熱虛實證
咽喉虛實證
牙跟腫痛證
陰癥辨誣證
陽癥辨誣證
冰炭異治證
天人參治證
婦女經閉熱寒證
婦人痛經陰陽證
婦人崩漏虛實證
胎前血虛氣虛證
墮胎血熱證
産後熱滯輕重證
産勞辨誣證
小兒急驚證
小兒慢驚證
小兒痘後危證
童勞辨誣證
病有定憑治無定格證
自記
校注後記

精彩書摘

  《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醫案醫話醫論10:診餘舉隅錄》:
  瘧錶裏陰陽虛實證
  瘧有中三陽者,有中三陰者。在太陽為寒瘧,在陽明為熱瘧,在少陽為風瘧,在三陰為濕瘧,遠者為痃瘧,癥有錶裏寒熱虛實之分。己醜鼕,餘居裏門,及門劉子銑患瘧,間日一發。人見形體瘦弱,並有盜汗,疑為虛象,與以補劑,旬餘病益劇。餘診之,麵色晦濁,脈象浮緊而弦,知是錶邪尚盛,治不可補,補之適助其邪。用小柴鬍湯去人參,閤香蘇散以疏解之,數劑即愈。丙申鼕,餘至天津,劉君斐然患三陰瘧,已經數月。迭進疏解藥,盜汗體疲,飲食減少,夜寐不安,來延餘診。脈象虛弦,知是正氣虧極,陰分亦損。用補中益氣湯加桂枝、乾薑、地黃、鱉甲,十數劑而治愈。以上二癥,一錶一裏,一實一虛。錶實則祛邪,裏虛則補正,皆治瘧常法。然又有始瘧而不終於瘧者,似瘧而不得為瘧者。壬辰鼕,餘客津門,周庚五觀察之夫人,患瘧七日,忽然神昏,氣促汗多,譫語不已,來延餘診。脈虛微濡數,審是少陽客邪襲人血室所緻。用小柴鬍湯去甘草、半夏,加生地、丹皮、桃仁,紅花,一劑譫語平,諸癥減。再承前意,加味補益之,數劑即安。其後周君謂餘日:當初診之夕,藥雖煎就,吾疑此方與瘧邪不閤,及既飲以後,乃知此藥競神效非常。道之所以異於人者,固如此乎?答日:何異之有?不過隨時論癥耳。此癥初起,邪在少陽,故寒熱往來。繼則少陽客邪乘月水之來潛入血室,所以神昏譫語。至氣促汗多,非氣虛所緻,即藥誤使然。如法而治,應手何疑?所慮者人之執一不通耳。丁酉四月杪,餘客津門,小站右營文案丁君鐵臣,患病十餘日,口渴煩躁,胸腹拒按,溺赤便結,寒熱間日一發,癥勢頗危,以車速餘往診。脈疾無倫,約有十至,知是溫邪夾滯,由少陽侵入少陰,所以寒熱如瘧。用元丹湯、羚地枳實湯、承氣湯等方齣入加減,治之而愈。若以小柴鬍常法治,其能轉危為安乎?
  水腫陽虛陰虛證
  內為脹,外為腫。其癥有氣、有血,有蟲,有單腹,不獨水之一癥也,而一癥中又有陰陽虛實新久之殊。治法總以健脾為主,餘隨癥之所因,按癥施治可矣。丙申鞦,餘客都門。有羅某患水腫,半年轉重轉劇。餘治之,用五皮飲加白術等味補益而愈。丁酉夏,餘客天津。呂鶴孫彆駕患水腫癥,初從腹起,繼則頭麵四肢皆腫。
  ……

前言/序言


《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醫案醫話醫論》係列,旨在係統性地整理、發掘、研究和弘揚中華民族的醫藥寶庫,為當代醫傢、研究者及中醫愛好者提供珍貴的學術資源。該係列叢書匯聚瞭曆代名醫的經驗之談、臨床實踐、理論探討,涵蓋瞭內科、外科、婦科、兒科、針灸、方劑、本草等諸多醫學領域,展現瞭中國古代醫學思想的博大精深與獨特魅力。 本係列叢書的齣版,是對中國古代醫學文獻的一次大規模梳理與重現。每一捲都遴選瞭極具代錶性、學術價值高、臨床指導意義強的古籍,並輔以詳實的校勘、注釋、白話譯解以及現代醫學的解讀,力求讓讀者在領略古人智慧的同時,也能更好地將其應用於當今的醫療實踐。叢書在編纂過程中,遵循嚴謹的學術態度,力求還原古籍的原貌,辨析字句,考證史實,力求客觀公正地呈現醫學史料。 《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醫案醫話醫論》係列不包含《診餘舉隅錄》一書的詳細內容,但其整體編纂宗旨與本係列其他書籍一脈相承。例如,在其他捲中,您或許能見到如: 宋代名醫的臨床驗案集: 詳細記錄瞭某位名醫在診治過程中遇到的疑難雜癥,包括病因病機分析、治療方藥、療效評價,以及其獨特的遣方用藥思路和對病證的獨到見解。這些案例不僅是寶貴的臨床資料,更是理解古代疾病認識和治療方式的窗口。 明清時期的醫話與學術爭鳴: 匯集瞭當時醫傢對某項醫學理論、治療原則或疾病認識的討論與辯駁。通過這些醫話,我們可以窺見不同學派、不同醫傢的學術思想,瞭解古代醫學理論的演變過程,以及當時醫學界活躍的學術氛圍。 曆代醫傢對經典著作的闡釋與發揮: 選取瞭醫傢對《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經典著作的注釋、疏義或評述。這些闡釋有助於我們更深入地理解經典的精神實質,瞭解後世醫傢是如何繼承與發展中醫理論的。 不同地域、不同時代的醫學經驗總結: 可能會收錄區域性或特定時期的醫學成果,例如某個流派的獨特療法,某個地方針對某種流行病的防治經驗等,展現瞭中醫在不同環境下的適應性和生命力。 方劑的演變與創新研究: 詳細探討瞭常用方劑的來源、組方原理、加減變化,以及其在不同病證中的應用。部分捲冊還會涉及方劑的改良與創新,展現瞭古代醫傢在傳承基礎上的發展。 本草藥物的臨床應用考證: 深入研究瞭常用中藥的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炮製方法,並結閤古代醫案,考證其在實際臨床中的應用情況,為現代本草學研究提供瞭豐富的實證支持。 《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醫案醫話醫論》係列旨在構建一座連接古今、溝通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它不僅是對中國古代醫學遺産的珍藏與傳承,更是對中醫現代化、國際化進程的有力推動。通過閱讀本係列叢書,讀者可以: 深刻理解中醫的整體觀與辨證論治思維: 古籍中的醫案與醫話,無不體現著中醫“天人閤一”、“形神閤一”的哲學思想,以及“審證求因,審因施治”的嚴謹邏輯。 掌握豐富的臨床經驗與治療方藥: 曆代名醫的臨床智慧凝結其中,為解決現代醫學難題提供瞭寶貴的思路與方法。 提升中醫理論素養與學術研究能力: 通過對經典著作的深入解讀和對學術爭鳴的梳理,可以加深對中醫理論的理解,為學術研究奠定堅實基礎。 激發學習與傳承中醫的信心與熱情: 真實鮮活的醫案,旁徵博引的醫話,無不展現瞭中醫的生命力與魅力,能夠極大地激發讀者學習中醫、熱愛中醫的熱情。 本係列叢書的齣版,是中醫藥界的一件盛事,它為研究者提供瞭第一手的珍貴資料,為臨床醫生提供瞭豐富的實踐指導,更為廣大中醫愛好者提供瞭一個深入瞭解中醫文化、汲取古人智慧的絕佳平颱。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最近剛接觸到這套《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雖然還沒細讀,但光是拿在手裏,那種沉甸甸的學術分量就讓我感到心潮澎湃。特彆是其中的《醫案醫話醫論10:診餘舉隅錄》,單看書名就覺得內容定然精彩紛呈。我一直認為,要真正理解一門醫學,就必須迴到其最原始、最經典的文獻中去。這套叢書的齣現,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機會,去接觸和學習那些曆經歲月洗禮的醫學瑰寶。現代醫學日新月異,但中醫的智慧卻從未過時,甚至在某些方麵,它提供瞭獨特的視角和治療思路。我尤其對“診餘舉隅錄”這種形式感到好奇,它意味著在繁忙的臨床工作之餘,醫者們還會將自己的體會、感悟、甚至是對於疑難雜癥的獨特見解記錄下來。這其中蘊含的,或許是我們現代醫學教育中所缺失的、更加貼近臨床實際的思考方式。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領略古人的風采。

評分

剛收到這套《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還沒來得及深入研讀,但僅憑翻閱,就被其厚重與精良深深吸引。書的裝幀古樸典雅,紙張也選得極好,手感溫潤,字跡清晰,印刷質量堪稱一流。我一直對傳統中醫的哲學思想和臨床實踐深感興趣,這套叢書恰好滿足瞭我對中醫經典文獻的渴求。從書名來看,這係列涵蓋瞭醫案、醫話、醫論等多種體裁,預示著內容的廣度和深度都非同一般。尤其是“醫案醫話醫論10:診餘舉隅錄”這一捲,光是書名就充滿瞭學術探索的意味,仿佛能窺見古代醫者在日常診療之外,對醫學的深刻思考與心得。我期待著能從這些古籍中,汲取前人的智慧,理解中醫的精髓,尤其是那些經過時間沉澱下來的臨床經驗與理論創新。這套書不僅僅是閱讀材料,更像是一扇通往中醫曆史深處的窗口,讓我有機會與那些偉大的醫學先賢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

評分

我對中醫古籍一直懷有深厚的敬意,而這套《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的齣版,簡直是為我這樣的中醫愛好者和研究者送上瞭一份厚禮。特彆是《醫案醫話醫論10:診餘舉隅錄》這一捲,光是聽名字就足以勾起我對中醫豐富內涵的好奇心。我一直認為,醫學的進步離不開對經典的傳承與創新,而古籍正是這種傳承的寶貴載體。我認為,閱讀古代醫傢的醫案,不僅能學習其辨證論治的方法,更能體會到他們對疾病的深刻理解以及對生命的尊重。而“診餘舉隅錄”這個標題,更是讓我充滿瞭期待,它暗示著這本書收錄的可能是醫者們在日常診療之餘,對一些難解病癥的思考,或者是一些獨到的經驗總結。我希望從中能學到一些如何在臨床上靈活運用中醫理論的智慧,以及一些或許被現代醫學所忽視的、卻極其珍貴的臨床觀察。

評分

這套《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的裝幀和印刷都做得相當齣色,完全符閤我心目中對學術著作的要求。我一直相信,要真正理解中醫的精髓,就必須迴歸經典。而這套叢書的齣現,正是滿足瞭我這一願望。尤其是《醫案醫話醫論10:診餘舉隅錄》這一捲,單看書名就覺得內容非常吸引人。我尤其關注那些能夠體現古代醫傢臨床智慧和理論創新的內容。我相信,從古人的醫案中,我能夠學到他們是如何對病情進行細緻的觀察和分析,如何進行準確的辨證,以及如何選擇最恰當的治療方法。而“醫話”和“醫論”則為我提供瞭更廣闊的視角,去理解中醫理論的發展脈絡和思想演變。我期待著能在這本“診餘舉隅錄”中,找到一些能夠啓發我臨床思考的火花,學習那些經過時間考驗的、真正有效的治療經驗。

評分

拿到這套《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最先映入眼簾的便是其嚴謹的編纂風格和精美的裝幀。每一捲都仿佛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我一直緻力於在浩如煙海的醫學典籍中尋找能夠真正啓迪思想、指導實踐的精華,而這套叢書無疑朝著這個方嚮邁齣瞭堅實的一步。特彆是《醫案醫話醫論10:診餘舉隅錄》這一捲,從書名就可以預見到其內容的豐富性和實踐性。我深信,古人的醫案不僅僅是病史的記錄,更是其辨證論治思路、用藥心得、以及對疾病本質深刻洞察的集中體現。而“醫話”和“醫論”則更像是醫者們在學術交流中的智慧火花,或是對某一醫學理論的深入剖析。我期待能在這本書中,看到那些充滿人文關懷的醫者,如何在診療過程中,將理論與實踐巧妙地結閤,並從中提煉齣寶貴的經驗。

評分

隅者,因讀其一案,即可貫通或因寒、或因熱,

評分

亦可挽迴。洵醫學中不經見之書,非若他書揣摩影響者所可比也。夫人能通天地入者為名儒廣

評分

北,活人無算,公卿交譽,聲名藉甚。予前在津門,獲交匊生,孱軀多病,時賴診治,受惠

評分

亦可挽迴。洵醫學中不經見之書,非若他書揣摩影響者所可比也。夫人能通天地入者為名儒廣

評分

語雲:儒者不為良相,必為良醫,以醫之治病,與相之治國,同其道也。顧世之習醫者

評分

如稱有權,無遊移處,其製方也如綱在綱,無鬆懈處。雖頃刻告危,不難立救,縱纍年宿恙,

評分

美,亦無不可。予雖不知醫,而頻年親藥餌,亦略窺其門徑,用敢贅述數語以諗精於此道者。

評分

如稱有權,無遊移處,其製方也如綱在綱,無鬆懈處。雖頃刻告危,不難立救,縱纍年宿恙,

評分

如稱有權,無遊移處,其製方也如綱在綱,無鬆懈處。雖頃刻告危,不難立救,縱纍年宿恙,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