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设计手册

配电设计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崔元春,张宏彦,崔连秀 编
图书标签:
  • 配电设计
  • 电力系统
  • 电气工程
  • 配电网
  • 电力规划
  • 电力技术
  • 供配电
  • 电气设计
  • 智能电网
  • 电力自动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9787512355026
版次:1
商品编码:11659867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08
字数:1863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 《配电设计手册》适用于电气工程设计部门和电气成套设备及控制设备的生产企业等专业设计、安装施工人员,变配电工程设计人员和电气行业的安装调试、维修及维护人员,电气专业院校学生和毕业生

  新技术、新设计、新工艺

  名师30年丰富经验之总结

  电气设计师必备工具书

内容简介

  《配电设计手册》为了帮助和满足电气技术人员和电气专业院校的毕业生尽快适应新技术、新设计、新工艺的技术要求,使其在工程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效率。作者根据几十年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和跟随我国现时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将电气系统工程常用的技术及数据精编成册,以飼读者。
  《配电设计手册》包括以下内容:
  上篇:理论基础与计算方法,内容包括第1章重点阐述常用电工电气理论基础知识,第2章阐述了电子元器件基础理论知识,第3章常用图形符号和文字代号,第4章常用法定计量单位及换算,第5章常用物理基础知识及计算,第6章PLC控制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第7章电工电气工程常用计算公式及快速计算方法,第8章短路电流的计算方法及校验,第9章电能计量的计算方法等内容。
  下篇:技术应用与设备选型内容包括第10章变配电系统供电方式及开关类型,第11章特殊环境的类型区分及设备选型,第12章变配电系统工程设计,第13章常用高低压配电开关设备结构特点及技术性能,第14章常用高低压配电系统一次方案单元组合接线图,第15章常用高低压断路器及电动机控制二次回路原理图和接线图,第16章常用高压开关设备主件,第17章常用低压开关设备主件,第18章电力变压器的并列运行,第19章常用电线电缆及母线技术资料,第20章阐述了常用低压电器和电动机故障分析及处理,第21章主要列出了电气工程常用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
  《配电设计手册》可作为电气工程设计部门和电气成套设备及控制设备的生产企业等专业设计、安装施工人员,变配电工程设计人员和电气行业的安装调试、维修及维护人员的必备工具书,也可作为电工电气专业院校学生和毕业生,作为辅助和职业培训的参考书。

内页插图

目录

上篇:理论基础与计算方法

第1章 常用电气工程理论基础

第2章 电子元器件基础理论知识

第3章 常用电气图形符号和文字代号

第4章 常用法定计量单位及换算

第5章 常用物理基础知识及计算

第6章 可编程控制器与计算机辅助设计

第7章 电气工程常用计算公式及换算

第8章 短路电流的计算及校验

第9章 常用计算方法

下篇:技术应用与设备选型

第10章 变配电系统供电方式及开关设备类型

第11章 特殊环境的类型分区及设备选型

第12章 变配电系统工程设计

第13章 常用高低压配电开关设备及一次线路方案

第14章 常用高低压配电系统一次方案单元组合接线图

第15章 常用高低压断路器及电动机二次回路原理图和接线图

第16章 常用高压开关设备

第17章 常用低压开关设备主件简介

第18章 电力变压器的并列运行

第19章 常用电线、电缆及母线技术数据

第20章 电气工程常用国家和行业标准

附录1 企业技术标准、生产工艺规范文件汇编技术文件目录

附录2 生产工艺规范

附录3 KYN-12 (Z)型户内铠装抽出式交流金属封闭开关设备设计文件

附录4 企业产品质量管理文件汇编

参考文献

上篇:理论基础与计算方法

第1章 常用电气工程理论基础

第2章 电子元器件基础理论知识

第3章 常用电气图形符号和文字代号

第4章 常用法定计量单位及换算

第5章 常用物理基础知识及计算

第6章 可编程控制器与计算机辅助设计

第7章 电气工程常用计算公式及换算

第8章 短路电流的计算及校验

第9章 常用计算方法

下篇:技术应用与设备选型

第10章 变配电系统供电方式及开关设备类型

第11章 特殊环境的类型分区及设备选型

第12章 变配电系统工程设计

第13章 常用高低压配电开关设备及一次线路方案

第14章 常用高低压配电系统一次方案单元组合接线图

第15章 常用高低压断路器及电动机二次回路原理图和接线图

第16章 常用高压开关设备

第17章 常用低压开关设备主件简介

第18章 电力变压器的并列运行

第19章 常用电线、电缆及母线技术数据

第20章 电气工程常用国家和行业标准

附录1 企业技术标准、生产工艺规范文件汇编技术文件目录

附录2 生产工艺规范

附录3 KYN-12 (Z)型户内铠装抽出式交流金属封闭开关设备设计文件

附录4 企业产品质量管理文件汇编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深入探索信息时代的基石:现代数据存储与网络架构 图书简介 书名:《信息洪流中的定海神针:现代数据存储与网络架构精要》 在这个数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和流动的信息时代,如何有效地捕获、存储、管理和传输海量信息,已成为决定个人、企业乃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本书旨在为技术专业人士、系统架构师、网络工程师以及对底层信息基础设施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高度实用的指南,用以理解和构建支撑数字世界的现代数据存储与网络架构。 我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文件存储和局域网连接,而是面对PB级乃至EB级数据的挑战,需要构建高可用、高吞吐、低延迟的复杂系统。本书将彻底解构这一复杂系统的各个核心组件,并详细阐述它们在当代应用场景下的集成与优化策略。 --- 第一部分:数据存储系统的演进与核心原理 本部分着重于现代存储技术从传统到前沿的演变轨迹,并深入剖析当前主流存储系统的底层技术和设计哲学。 第一章:存储范式的迁移:从DAS到云原生 块、文件与对象的终极对比: 详细分析块存储(Block Storage)、文件存储(File Storage)和对象存储(Object Storage)在I/O特性、可扩展性、成本效率和适用场景上的根本差异。不再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探讨它们的内部数据组织结构和元数据管理机制。 本地存储与集中式存储的交接: 对比传统RAID组与SAN/NAS系统的架构优劣。重点解析SAN(存储区域网络)中光纤通道(FC)与iSCSI协议的帧结构、寻址方式和链路聚合技术。 面向海量数据的对象存储内核: 深入剖析Amazon S3兼容架构的工作原理,包括一致性模型(最终一致性与强一致性)、数据分片(Sharding)、纠删码(Erasure Coding,如Reed-Solomon算法)在降低冗余开销方面的应用。 第二章:固态革命:SSD的物理极限与性能优化 闪存技术的物理学基础: 剖析NAND闪存的SLC、MLC、TLC、QLC的存储密度、耐久性(P/E Cycle)与性能曲线的权衡。 固件层面的魔法:主控器(Controller)的职责: 详细阐述磨损均衡(Wear Leveling)、垃圾回收(Garbage Collection)和数据映射表(FTL)的复杂算法,这些是决定SSD实际寿命和持续性能的关键。 NVMe协议的崛起: 深入分析NVMe(Non-Volatile Memory Express)如何通过PCIe总线,绕过传统SCSI指令集的瓶颈,实现极低的延迟和高并发队列深度,并探讨NVMe over Fabrics(NVMe-oF)在构建高速共享存储池中的作用。 第三章:软件定义存储(SDS)的构建蓝图 SDS的核心解耦思想: 分析控制平面与数据平面的分离如何实现硬件无关性和灵活扩展。 分布式文件系统(DFS)的挑战与实现: 重点解析HDFS、CephFS等系统在处理跨节点数据一致性、命名空间管理和故障恢复机制上的创新。探讨强一致性分布式锁服务(如ZooKeeper或etcd)在协调海量元数据时的作用。 超融合基础设施(HCI)的集成优势: 探讨计算、存储和虚拟化如何在同一套硬件资源池中实现融合,以及其对数据局部性(Data Locality)的优化策略。 --- 第二部分:现代网络架构与数据传输优化 存储系统依赖于高效的网络进行数据交换。本部分将聚焦于构建高带宽、低延迟、安全可靠的网络基础设施。 第四章:高速网络的物理层与链路层基础 以太网的性能演进与瓶颈突破: 从10G到400G/800G的物理媒介(铜缆、光纤)选择,以及如何应对信号衰减和串扰。 数据中心桥接(DCB)技术解析: 深入探讨无损网络对于存储(如iSCSI、NVMe-oF)的重要性,重点分析Priority Flow Control (PFC) 和 Enhanced Transmission Selection (ETS) 如何确保关键数据包的传输质量。 RDMA的颠覆性优势: 详细介绍Remote Direct Memory Access(RDMA)技术(包括RoCE v2和InfiniBand),解析其零拷贝(Zero-Copy)机制如何绕过操作系统内核协议栈,将数据直接推送到目标应用的内存中,从而实现毫秒级以下的延迟。 第五章:网络架构设计:从三层到扁平化 经典三层网络的局限性: 分析传统核心-汇聚-接入模型在东西向(East-West)流量爆炸下的扩展性瓶颈。 大规模数据中心网络的构建: 深入研究“叶脊(Leaf-Spine)”架构的优势,探讨如何利用等价多路径路由(ECMP)实现全网的高带宽和高冗余。 路由协议的选型与调优: 比较BGP和OSPF在数据中心内部拓扑中的适用性,以及如何利用BGP-EVPN/VXLAN实现大规模网络虚拟化和多租户隔离,为存储集群提供逻辑隔离的网络环境。 第六章:流量控制、拥塞管理与服务质量(QoS) 拥塞的根源与识别: 分析存储网络中由于突发流量导致的队头阻塞(Head-of-Line Blocking)问题。 主动队列管理(AQM)算法: 深入剖析RED、WRED等算法在预测和缓解网络拥塞中的作用,而非被动丢包。 数据中心Fabric的流量工程: 探讨如何通过精细化配置交换机端口缓冲区、限速策略(Policing/Shaping)和流量分类(DSCP标记),确保关键存储 I/O 路径的SLA(服务等级协议)。 --- 第三部分:架构集成、容灾与安全防护 本部分关注如何将存储和网络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健壮、高效、安全的生产系统。 第七章:数据一致性与事务管理 分布式事务的复杂性: 探讨2PC(两阶段提交)和Paxos/Raft协议在保证跨节点数据一致性方面的理论基础和实际限制。 快照(Snapshot)与克隆(Clone)技术的实现: 分析写时复制(CoW)和读时复制(RoW)在不同存储系统中的应用,以及它们对性能的影响。 备份与恢复策略的现代化: 讨论基于重删(Deduplication)和增量备份的集成方案,以及如何利用CDP(持续数据保护)实现分钟级恢复点目标(RPO)。 第八章:系统韧性与灾难恢复(DR) 高可用性(HA)的层级设计: 从硬件冗余(双控、多副本)到软件容错(集群心跳、自动故障切换)的全面考量。 数据复制技术详解: 对比同步复制、异步复制和基于日志的复制。深入分析跨数据中心复制中的延迟惩罚与性能曲线。 RTO/RPO的量化与目标实现: 结合业务需求,设计多站点、多活(Active-Active)或异地灾备(Active-Passive)架构,并评估其成本效益。 第九章:存储与网络安全纵深防御 数据在静止态(At Rest)的保护: 探讨基于硬件加密(Self-Encrypting Drives, SEDs)和软件加密(AES-256)的密钥管理流程。 数据在传输态(In Transit)的安全: 重点分析TLS/SSL在存储协议(如S3 API)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安全地封装敏感的存储流量(如使用IPsec或加密的NVMe-oF)。 网络隔离与访问控制: 讲解VLAN、微隔离技术(Microsegmentation)和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在限制对敏感存储资源访问权限中的关键作用,防止内部威胁和横向移动。 --- 本书不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一本面向实践的工程师手册。每一章都配有大量的架构图示、性能对比数据和优化案例分析,旨在帮助读者构建下一代可靠、高效、安全的信息基础设施。通过阅读本书,您将掌握驾驭信息洪流所需的核心技术与战略思维。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知识深度感到非常满意,它绝非市面上那些泛泛而谈的入门指南所能比拟。作者显然在电力系统领域拥有多年的一线实战经验,他对于各种实际工程中的“陷阱”和优化点把握得极其精准。比如,在谈到低压系统保护配合时,书中对不同类型断路器特性曲线的细致对比和案例分析,远超出了标准教科书的范畴,直接指向了设计规范背后的哲学考量。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非线性负载对谐波影响的章节,它没有停留在理论计算,而是深入探讨了电容器组投切引起的瞬态过电压问题,并给出了几种成熟的抑制方案及其经济性评估。这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叙述逻辑,让我在理解基础概念的同时,也能迅速领悟到高级设计思维的精髓。阅读完相关章节后,我感觉自己对如何设计出既安全又经济、且具有前瞻性的供电系统,有了一个全新的、更扎实的认知框架。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性简直无可挑剔,它就像是把一个资深电气工程师的工具箱搬到了你的书桌上。我特别关注了关于设备选型与定额的那几个章节。市面上很多资料要么只列举计算公式,要么只给出简化的经验值,而这本书则非常详尽地列出了不同电压等级、不同负载性质下的推荐设备选型参数范围,甚至考虑到了不同地理气候条件对绝缘裕度的潜在影响。当我需要快速核对一个新项目中的变压器容量或电缆截面时,我不再需要翻阅堆积如山的标准汇编,这本书的表格和对比图表已经将最核心、最常用、最容易出错的部分提炼了出来。这极大地压缩了我的设计校核时间,让我在面对紧迫的工期压力时,多了一份镇定自若的底气。这套系统性的资料整合能力,是这本书最具价值的体现之一。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质量实在令人印象深刻,厚重且考究的纸张,配合精密的印刷工艺,让人爱不释手。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被它沉甸甸的质感所吸引,这绝不是那种轻飘飘的、速食式的读物。书脊的装订非常牢固,即便是经常翻阅,也完全不用担心散页的问题。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内页的图表处理,那些复杂的电气原理图和布局示意图,线条清晰,层次分明,即便是涉及多层布线的复杂部分,也能通过精妙的色彩区分和标注,让人一目了然。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即便是涉及到一些高难度的技术规范引用,作者也采用了旁注和注释的形式,穿插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正文的流畅性,又为有深入探究需求的人提供了详尽的参考路径。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出版方和作者对专业书籍应有水准的坚守,让人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摆在书架上都赏心悦目。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带着一种令人信服的权威感,它不是那种试图用花哨比喻来取悦读者的文字,而是直截了当、逻辑严密的工程师式表述。作者的措辞非常严谨,每一个术语的使用都经过了深思熟虑,避免了任何可能引起歧义的模糊表达。对于需要严格遵守行业标准的读者来说,这种清晰度是至关重要的。在阐述复杂计算流程时,作者采用了大量的步骤分解法,配合清晰的公式推导,保证了读者在跟随推导过程中不会丢失任何一个逻辑环节。更值得称道的是,书中的参考文献列表极为详尽和专业,这本身就是对其内容可靠性的有力佐证。它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位经验极其丰富的总工在身旁,耐心地为你拆解每一个设计难题,不卖关子,不绕弯子,直指问题的核心和解决方案的根源。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并非全程轻松愉快,它对读者的基础知识储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一点从正面意义上来说,恰恰体现了其深度。它不是那种“一看就会”的快餐读物,如果你对电路理论和基础电工学一窍不通,直接上手可能会感到吃力。然而,正是这种挑战性,激发了我去复习和巩固那些过去模糊不清的概念。例如,书中对接地系统阻抗计算的分析,清晰地展示了不同接地网形式(如格栅、垂直接地体)在土壤电阻率变化时的响应差异,这迫使我必须重新审视多点接地对系统稳定性的复杂影响。对于那些已经有一定经验,但希望将自己的设计能力从“合格”提升到“卓越”层面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个绝佳的“试金石”和“精进器”。它迫使你跳出舒适区,去直面那些需要真正深入理解才能解决的工程顽疾。

评分

好书,印刷不错

评分

真的很实用

评分

卖家热情周到,正品保证,物流速度快,服务好!

评分

很好,内容实用,值得推荐。

评分

好书,印刷不错

评分

好书,印刷不错

评分

书收到很快,包装也很好!

评分

还可以,用了优惠券买的,值得

评分

内容丰富 有待研究 希望能对自己有提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