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一本關於劉師培的評傳。 對劉師培的經學研究和史學研究分彆用專章來論述,比較全麵且有一定的深度。 獨具創見,找齣探索政治革命和學術革命的失敗的原因,為後人提供藉鑒與思考。
內容簡介
《劉師培評傳》較詳盡的考察瞭劉師培一生麯摺多變的學術生涯,從時代高度揭示其從救亡始、到守舊終的悲劇命運。
作者簡介
方光華,曆史學博士,西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著作有《劉師培評傳》、《中國思想學術史論稿》、《中國古代本體思想史稿》等。
精彩書評
★《國學大師叢書》錶現瞭近代中西文明衝撞交融的繁盛景況,瞭錶現一代人有一代人之學術的豐富內容,試圖評述近現代著名學者的生平及其學術貢獻,規模宏大,意義深遠。
——張岱年 目錄
總 序 張岱年/001重寫近代諸子春鞦 錢宏(執筆)/004序 張豈之/001英文提要/001引 言/001第1章 經學世傢的餘脈/0051.1 儀徵劉氏的學術風格/0051.2 劉師培早期學術傾嚮/011第2章 民族革命的闖將/0162.1 20世紀初年的中國形勢/0162.2 劉師培早期民族民主革命活動/0192.3 劉師培早期民族民主革命思想/0272.4 劉師培民族民主革命思想的特點/042第3章 鋌而走險的叛徒/0583.1 東渡日本與宣傳無政府主義/0583.2 劉師培民族民主革命思想的蛻變/0633.3 國粹主義文化思路的動搖/0713.4 黎明前的歧路/079第4章 淒愴乖舛的餘生/0914.1 漂泊的餘生/0914.2 劉師培後期思想/0984.3 劉師培與辛亥革命後的國粹派/1024.4 劉師培死後是非/104第5章 劉師培學術研究的觀點與方法/1075.1 中國近代學術研究的發展趨勢/1075.2 劉師培對於學術革新的認識/1145.3 劉師培學術革新的具體方法/1185.4 劉師培後期學術思想的特色/121第6章 劉師培與中國近代經學/1256.1 晚清經學研究的基本傾嚮/1256.2 《讀左劄記》與劉師培經學研究的基本思路/1356.3 劉師培經學史研究的新義/1416.4 劉師培後期經學史研究/1506.5 劉師培經學研究的地位/160第7章 劉師培與中國近代史學/1647.1 晚清史學思潮與史學革命/1647.2 《中國曆史教科書》與劉師培的史學主張/1707.3 劉師培曆史研究的重要見解/1747.4 劉師培後期曆史研究/179第8章 劉師培與中國近代子學/1848.1 學術解放與“婢作夫人”/1848.2 劉師培的先秦諸子學研究/1868.3 劉師培的秦漢學術史研究/1948.4 劉師培論漢宋學術流變/1998.5 劉師培的近代學術史研究/2068.6 校勘諸子典籍/212第9章 劉師培與中國近代語言文字學/2149.1 劉師培論中國語言文字/2149.2 劉師培論中古文學/223第10章 中國近代文化中的“劉師培現象”/229附錄一 劉師培學行係年/234附錄二 本書主要資料來源/238附錄三 本書主要參考論著/240後 記/242
精彩書摘
劉師培就在此年改名光漢,以恢復漢族主權為己任。他傾嚮於用革命手段將清貴族的專製統治推翻,並參加過當時的暗殺行動。1904年10月,黃興等人在湖南策劃華興會武裝起義,計謀泄露,被迫逃奔到上海,萬福華曾在上海設秘密機關策應湖南起義,起義未成,萬福華與黃興在上海會麵。這時,廣西巡撫王之春被罷官居於上海,萬福華憤慨他曾經倡親俄謬論,又主張藉法兵鎮壓民變,遂與劉師培、林獬謀刺王之春。劉師培將張繼所贈的手槍藉給瞭萬福華。萬於是在上海四馬路金榖香西菜館行刺王之春,但因不精於射擊,刺殺未成,反而被捕,連黃興等人也被牽連入獄。 連年的革命宣傳和革命活動使劉師培在革命派知識分子群體中具有一定影響。1904年鼕,龔寶銓、魏蘭、陶成章、蔡元培等在上海組織光復會,劉師培因蔡元培的介紹,也加入瞭這一組織。光復會有著比較濃厚的漢族傳統民族主義色彩。會名又稱復古會。它的黨綱隻有“恢復漢族、還我河山”兩句話。其組織製度也比較嚴密,也很重視革命宣傳和組織工作。劉師培主筆的《國民日日報》、《警鍾日報》等報紙以及《攘書》和鄒容《革命軍》,陳天華《猛迴頭》、《警世鍾》,敖嘉熊《新山歌》等書籍,曾經是陶成章聯絡會黨的宣傳書籍,對革命思想在浙江會黨中的傳播起瞭重要作用。光復會極力主張民族革命,代錶瞭江南廣大人民長期以來強烈的反滿復漢的要求。它在長江下遊和日本留學生中影響較大。 在參加光復會的同時,劉師培還參與瞭國學保存會的發起和組織工作。1905年初,以中國教育會為紐帶,以《警鍾日報》、《政藝通報》為主要園地的國學保存會在上海正式成立。2月23日,其機關刊物《國粹學報》正式發行。劉師培對國學保存會和《國粹學報》的籌辦,都起瞭重要作用。 國學保存會和《國粹學報》反映瞭20世紀初年革命排滿聲浪中的一股“研究國粹、保存國粹”的思潮,它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江浙一帶進步知識分子從傳統思想文化探索民族民主革命的理論錶現。早期以主要篇幅從事國粹宣傳的報刊是鄧實、黃節於1902年2月在上海創辦的《政藝通報》,該報內容分政、藝兩部分。它一方麵積極介紹西方各種學說,以期開啓民智,錶現瞭嚮西方學習的要求,一方麵大量宣傳國粹,激發民族愛國思想。為瞭推動國學的研究,鄧實等人積極從事組織活動。早在1903年鼕,《政藝通報》即刊齣瞭倡議組織國粹學社的消息,後因時事變遷而中輟。直到“甲辰鼕季之月”改稱“國學保存會”的團體纔在上海正式成立。該會的宗旨是“研究國學,保存國粹”①,抒發經世愛國之誌。其入會條件:一是捐款,二是捐書。特彆強調要“搜求古人遺籍”,包括“古人已毀版之書,或尚有版而不多見之書,或寫完未刻之書,或久佚之書”②,乃至古物、古金石碑版。在國學保存會成立後不久,1905年2月23日,該會創辦瞭《國粹學報》。該報編輯發行所設在上海四馬路老巡捕房東麵的惠福裏,由鄧實任總纂,主要撰稿人有鄧實、黃節、陳去病、劉師培、馬敘倫、章太炎、田北湖、黃侃、王國維、羅振玉、王闓運、廖平、柳亞子、鄭孝胥等50多人,多數是國學保存會的成員。該刊以“發明國學”、“保存國粹”為宗旨,開闢瞭社說、政篇、史篇、學篇、文篇、叢談、撰錄等欄目。主流是在全麵研究中國曆史文化的過程中闡發他們關於民族民主革命的設想。在1907年鼕天以前,該報富有革命性和思想性,在民族民主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理論地位。劉師培自始至終參與瞭《國粹學報》的編撰,對於國粹派的理論觀點的形成和發展産生瞭重要作用。 ……
前言/序言
中華學術,源遠流長。春鞦戰國時期,諸子並起,百傢爭鳴,呈現瞭學術思想的高度繁榮。兩漢時代,經學成為正統;魏晉之世,玄學稱盛;隋唐時代,儒釋道三教並尊;到宋代而理學興起:迨及清世,樸學蔚為主流。各個時代的學術各有特色。綜觀周秦以來至於近代,可以說有三次思想活躍的時期。第一次為春鞦戰國時期,諸子競勝。第二次為北宋時代,張程關洛之學、荊公新學、蘇氏蜀學,同時並興,理論思維達到新的高度。第三次為近代時期,晚清以來,中國遭受列強的淩侵,齣現瞭空前的民族危機,於是誌士仁人、英纔俊傑莫不殫精積思,探索救亡之道,各自立說,期於救國.形成中國學術思想史上的第三次眾說競勝的高潮。 試觀中國近代的學風,有一顯著的傾嚮,即融會中西。近代以來,西學東漸,對於中國學人影響漸深。深識之士,莫不資西學以立論。初期或止於淺嘗,漸進乃達於深解。同時這些學者又具有深厚的舊學根柢,有較高的鑒彆能力,故能在傳統學術的基礎之上汲取西方的智慧.從而達到較高的成就。 試以梁任公(啓超)、章太炎(炳麟)、王靜安(國維)、陳寅恪四傢為例,說明中國近代學術融會中西的學風。梁任公先生嘗評論自己的學術雲:“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輩,……欲以構成一種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學派,……蓋固有之舊思想既根深蒂固,而外來之新思想又來源淺觳,汲而易竭,其支絀滅裂,固宜然矣。”(《清代學術概論》)所謂“不中不西即中即西”正錶現瞭融閤中西的傾嚮,不過梁氏對西學的瞭解不夠深切而已。梁氏自稱“適成為清代思想史之結束人物”,這未免過謙,事實上梁氏是近代中國的一個重要的啓濛思想傢,誠如他自己所說“為《新民叢報》、《新小說》等諸雜誌,……二十年來學子之思想頗濛其影響,……其文條理明晰,筆鋒常帶感情,對於讀者彆有一種魔力焉”。梁氏雖未能提齣自己的學說體係,但其影響是深巨的。他的許多學術史著作今日讀之仍能受益。 章太炎先生在《薊漢微言》中自述思想遷變之跡說:“少時治經,謹守樸學……及囚係上海,三歲不覿,專修慈氏世親之書,……乃達大乘深趣……既齣獄,東走日本,盡瘁光復之業,鞅掌餘間,旁覽彼土所譯希臘德意誌哲人之書……凡古近政俗之消息、社會都野之情狀,華梵聖哲之義諦、東西學人之所說……操齊物以解紛,明天倪以為量,割製大理,莫不孫順。”這是講他兼明華梵以及西哲之說。有清一代,漢宋之學爭論不休,章氏加以評論雲:“世故有疏通知遠、好為玄談者,亦有言理密察、實事求是者,及夫主靜主敬、皆足澄心……苟外能利物,內以遣憂,亦各從其誌爾!漢宋爭執,焉用調人?喻以四民各勤其業,瑕釁何為而不息乎?”這是錶示,章氏之學已超越瞭漢學和宋學瞭。太炎更自贊雲:“自揣平生學術,始則轉俗成真,終乃迴真嚮俗……秦漢以來,依違於彼是之間,局促於一麯之內,蓋未嘗睹是也。乃若昔人所謂專誌精微,反緻陸沉;窮研訓詁,遂成無用者,餘雖無腆.固足以雪斯恥。”太炎自負甚高,梁任公引此曾加評論雲:“其所自述.殆非溢關。”章氏博通華梵及西哲之書,可謂超越前哲,但在哲學上建樹亦不甚高,晚歲又迴到樸學的道路上瞭。 王靜安先生早年研習西方哲學美學,深造有得,用西方美學的觀點考察中國文學,獨闢蹊徑,達到空前的成就。中年以後,專治經史,對於殷墟甲骨研究深細,發明瞭“二重證據法”,以齣土文物與古代史傳相互參證,達到瞭精確的論斷,澄清瞭殷周史的許多問題。靜安雖以遺老自居,但治學方法卻完全是近代的科學方法,因而取得卓越的學術成就,受到學術界的廣泛稱贊。 陳寅恪先生博通多國的語言文字,以外文資料與中土舊籍相參證,多所創獲。陳氏對於思想史更有深切的睿見,他在對於馮友蘭《中國哲學史》的《審查報告》中論儒佛思想雲:“是以佛教學說,能於吾國思想史上發生重大久遠之影響者,皆經國人吸收改造之過程。其忠實輸入不改本來麵目者,若玄奘唯識之學,雖震動一時之人心,而卒歸於消沉歇絕……在吾國思想史上……其真能於思想上自成係統,有所創獲者,必須一方麵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一方麵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這實在是精闢之論,發人深思。陳氏自稱“平生為不古不今之學,思想囿於鹹豐同治之世,議論近乎曾湘鄉張南皮之間”,但是他的學術成就確實達到瞭時代的高度。 此外,如鬍適之在文化問題上傾嚮於“全盤西化論”,而在整理國故方麵做齣瞭多方麵的貢獻。馮友蘭先生既對於中國哲學史進行瞭係統的闡述,又於40年代所著《貞元六書》中提齣瞭自己的融會中西的哲學體係,晚年努力學習馬剋思主義,錶現瞭熱愛真理的哲人風度。 鬍適之欣賞龔定庵的詩句:“但開風氣不為師。”熊十力先生則以師道自居。熊氏戛戛獨造,自成一傢之言,贊揚辯證法,但不肯接受唯物論。馮友蘭早年擬接續程硃之說,晚歲歸依馬剋思主義唯物論。這些大師都錶現瞭各自的特點。這正是學術繁榮,思想活躍的錶現。 百花洲文藝齣版社有鑒於中國近現代國學大師輩齣,群星燦爛,構成中國思想史上第三次思想活躍的時代,決定編印《國學大師叢書》,以錶現近代中西文明衝撞交融的繁盛景況,以錶現一代人有一代人之學術的豐富內容,試圖評述近現代著名學者的生平及其學術貢獻,凡在文史哲任一領域開風氣之先者皆可入選。規模宏大,意義深遠。編輯部同誌建議我寫一篇總序,於是略述中國近現代學術的特點,提供讀者參考。 張岱年—1992年元月,序於北京大學
國傢大師叢書:劉師培評傳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國傢大師叢書:劉師培評傳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