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本草07:药镜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本草07:药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 蒋仪<撰> 著,王振国,丁兆平 校
图书标签:
  • 中医
  • 本草
  • 古籍
  • 药学
  • 中医药
  • 传统医学
  • 药物学
  • 历史
  • 医学
  • 古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21368
版次:1
商品编码:1166313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38
字数:6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药镜》四卷,明末清初浙江嘉兴名医蒋仪撰。康熙甲辰年(1664)与明·王肯堂《医镜》合刊,置于《医镜》之后,合刊本总名《医药镜》。《药镜》前撰[凡例],,次附[总目]。正文内容分为四卷,系依药物之药性的温、热、平、寒四类而列,共344味。其后附载[拾遗赋],收药140种;[疏原赋]述经络、用药法,以补所未备;[滋生赋]录水类药品25种;[补遗]载36种食物之性用。本次整理以康熙甲辰年刻本《药镜》为底本。

目录

卷一
温部
人参
北沙参
黄耆
白术
熟地黄
当归
五味子
百部
远志
石菖蒲
藿香
香附
缩砂蔤
木香
肉豆蔻
白豆蔻
小茴香
草果
蓬莪荗
辣蓼
使君子
谷精草
生姜
高良姜
郁金
姜黄
麻黄
紫苏
川芎
防风
荆芥
薄荷
藁本
细辛
白芷
苍耳
葱白头
秦艽
香薷
旋覆花
芫花
半夏
天南星
苍术
白芥子
前胡
白附子
威灵仙
莱菔

稀莶
胡首乌
覆盆子
骨碎补
肉苁蓉
仙茅
巴戟天
刺蒺藜
胡芦巴
续断
延胡索
泽兰
益母草
艾叶
韭菜
红花
山漆
白头翁
百草霜
刘寄奴
鼠粘子
胡荽
芝麻
甘松
土木鳖
蔓荆子
蕤仁
辛夷
款冬花
杏仁
乌梅
益智仁
丁香
沉香
乌药
陈皮
青皮
厚朴
槟榔
大腹皮
阿魏
五加皮
……
卷二
卷三
卷四
校注后记
附录

精彩书摘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本草07:药镜》:
  疏原赋
  每见医家浪习,书虽读而病昧缘由,议尚浮而不存实意,殃遗匪鲜,业造滋深,夫固难以辞叙也。得其要领,达乎权变,非深心力学之士,其谁克之!故必先明经络,使表里精详,而后知受病之深浅;亦必先明气血,令虚实清理,而后知用药之泄补。
  以言乎心,乃多气少血,手少阴也。实则热见乎外,虚则热郁乎内。味甘泻而补之以咸,气热补而泻之以寒。以言乎肝,乃多血少气,足厥阴也。虚则必资心火,实则须抑阳光。味辛补而酸泻,气凉泻而温补。以言乎脾,乃少血多气,足太阴也。实则饮食消而肌肉滑泽,虚则身体瘦而四肢懒抬。最忌脐凸肢浮,尤畏口青唇黑。因饮食劳倦之灾,定温多辛少之剂。甘补苦泻,味贵有别。寒热温凉,气各从时。以言乎肺,乃少血多气,手太阴也。实则上热气粗兼鼻塞,泻必辛凉;虚则少气不足息低微,补须酸热。以言乎肾,乃少血多气,足少阴也。实则小腹胀满,而腰背急强,便黄舌燥,泻肾汤可以推广;虚则气寒阴痿,而音声混浊,胫弱脉伏,苁蓉散宜加寻讨。所云味之苦补咸泻,气之热泻寒补,就其宜乎肾者,固如是耳。以言乎心包络,是为心之腑,即膻中也,乃多血少气,手厥阴也。若夫心应脉,与心相表里者,是日小肠,乃多血少气,手之太阳。其为病也,痛连腰脊,疼引睾丸,实则烦满而口舌生疮,虚则懊侬而唇青下白。
  气凉补而温泻,味辛泻而酸补。若肝之所腑,而同应乎爪者,非胆乎?乃少血多气,足之少阳。其为病也,眉倾口苦而呕宿汁,状如人捕而善太息。实则精神不守,半夏汤泻之则良;虚则烦扰不眠,温胆汤补之却善。若脾之所腑,而同应乎肉者,非胃乎?乃多血多气,足之阳明。实则唇口干而腋下肿疼,法宜凉泻;虚则腹痛鸣而面目虚浮,药应温补。若夫肺应皮,与肺相表里者,是日大肠,乃多血多气,手之阳明。其为病也,伤热而肠满不通,辛温可泻其实;伤寒而肠鸣泄痛,酸凉可补其虚。若夫肾之所腑,而同应乎骨者,非膀胱乎?乃多血少气,足之太阳。其为病也,转胞不利,小便赤涩,烦满囊肿,难于倪俯,泻实贵用寒凉;痛引腰背,屈伸不便,脚筋紧急,耳鸣重听,补虚还凭温暖。若所称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而与心包络为表里者,非三焦乎?乃少血多气,手之少阳。其为物也,有象而无质,空处而用存。上实热而泻心阳,上虚寒而补肺气。泻脾土,去中焦之热;补胃土,扶中焦之寒。下热泻膀胱,下寒助肾脏。相脏腑之上下,而补泻自别;定药品之主臣,而虚实自辨。总而言之,六腑为阳,五脏为阴,包络即是膻中,配成一十二经。
  ……

前言/序言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本草07:药镜》 内容简介: 《药镜》为明代张景岳所著,是其本草学思想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中国古代本草学领域中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经典著作。本书虽然名为“药镜”,却并非仅仅罗列药物的性味功效,而是以一种更加宏观和辩证的视角,深入阐述了药物与人体、药物与疾病之间的深刻联系,体现了作者对本草学独特的理解和创新。 《药镜》全书共分上下两卷,内容丰富,条理清晰。卷之上,作者首先开宗明义,阐述了本草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他强调,药物的运用并非孤立的行为,而应结合人体的体质、病邪的性质、时令节气的变化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量。他提出“辨体而后用药”、“辨病而后立方”、“辨时而后审药”等重要原则,为后世用药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作者在论述药物时,不拘泥于前人的记载,而是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对许多药物的性味、功效、归经、主治等进行了纠正和补充。他尤其注重药物的配伍原则,提出了“君臣佐使”的配伍理论,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强调了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何通过合理的配伍达到最佳的疗效。 在药物的分类上,《药镜》也展现了作者的独到之处。虽然仍沿用了传统的分类方法,但在具体药物的阐述上,他更侧重于药物的实际应用和临床疗效。例如,对于一些具有相似功效的药物,他会深入分析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以及在不同病证中的适用性。此外,作者还对一些古代文献中记载不清或有争议的药物进行了辨析,力求使内容更加准确和可靠。 卷之下,则更加侧重于药物的临床应用和具体方剂的组成。《药镜》收录了作者根据自身经验和前人经验整理而成的诸多方剂,并对这些方剂的组成、用法、主治、禁忌等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这些方剂涵盖了内、妇、儿、外等多个科室的常见病证,具有很高的临床参考价值。作者在论述方剂时,并非简单地罗列方名和药味,而是深入剖析方剂的配伍原理,解释药物在方剂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方剂的整体功效如何体现。他强调,方剂的组成应根据病证的复杂程度和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反对“泥古不化”的使用方法。 《药镜》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其对药物“气味”的深刻理解。作者认为,“气”是药物的动力,决定了药物的升降浮沉、走窜开阖;“味”是药物的实质,决定了药物的寒热温凉、咸淡甘苦。他将“气味”的运用与人体的“气血津液”相结合,阐述了药物如何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津液来治疗疾病。例如,他认为辛散的药物能行气,甘温的药物能补气;苦降的药物能泻火,咸软的药物能软坚。这种对药物“气味”的精辟论述,为后世理解和运用中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此外,《药镜》还涉及了作者对“毒性”的看法。他认为,药物的“毒”并非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是药物偏性过甚的表现。合理运用,偏性可以转化为疗效;不当使用,则可能损伤身体。他强调,掌握药物的毒性,并将其与疾病的性质相匹配,是安全有效用药的关键。 《药镜》的语言风格质朴而严谨,逻辑清晰,论述精辟。作者善于运用比喻和类比,将复杂的医学原理解释得通俗易懂。全书的思想深刻,理论系统,实践性强,不仅对后世的本草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广大中医药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临床参考。 总而言之,《药镜》是一部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本草学专著,它不仅是研究张景岳医学思想的重要文献,更是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本草学精髓的必读之作。本书对于我们认识药物的本质、掌握用药的规律、提高临床疗效,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之前对本草学的理解,大多停留在对药物名称和基本功效的记忆层面,总觉得少了些什么。直到我开始阅读《药镜》,我才明白,真正的本草学,是一种对自然、对生命、对人体的深刻洞察。这本书的文字虽然古朴,但其中蕴含的智慧却历久弥新。作者的解读,如同为我打开了一扇扇通往古人智慧殿堂的大门。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经典方剂的溯源和分析,能够清晰地看到历代医家是如何根据疾病的演变和患者的个体差异,不断完善药物的应用。阅读《药镜》,不仅仅是阅读一本工具书,更像是在进行一场与古人的对话,感受他们严谨的治学精神和人文关怀。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医药文化情有独钟的研究者,我一直寻找能够真正引领我深入探究的资料。《药镜》的出现,无疑填补了我心中的一大空白。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的文献汇编,它更像是一部沉甸甸的学术专著,蕴含着作者深厚的学养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书中对许多药物的性味、功效、炮制方法以及临床应用的阐述,都极具见地,常常能激发我新的思考。尤其是一些在现代研究中已经较少提及的药物,通过《药镜》的梳理,其价值和潜力再次显现出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在“复原”古籍,更是在“激活”古老的医药智慧。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给中医药爱好者们的一份厚礼!我一直对本草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市面上同质化的本草书籍实在太多,缺乏深度和独特性。直到我翻开这本《药镜》,才真正感受到何为“经典”的传承与发扬。《药镜》的编纂团队显然是下了苦功的,他们不仅在文本校勘上做到了极致,更在考据和辨析上下足了功夫。许多古籍中模糊不清、甚至有误之处,都在这本书中得到了清晰的解释。读起来有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古老而充满智慧的时代,亲身感受历代医家对药物的探索与理解。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让我真正“读进去”的本草学著作,而不是那种走马观花式的翻阅。《药镜》做到了。它让我看到了本草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其中蕴含的严谨的学术精神。作者的考证和辨析,让我对很多本草学上的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古籍的整理,更是一种对中国传统医药智慧的挖掘和呈现。它让我看到了古代医家是如何通过对自然界的细致观察,来发现和利用药物的。阅读《药镜》的过程,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学习,它让我更加敬畏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名对中医历史和文化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药镜》提供了一个非常棒的切入点。虽然书中的内容涉及古代医学,但我被其严谨的编纂和清晰的注释深深吸引。它不像一些艰涩的学术著作那样让人望而却步,反而能让我轻松地走进中国古医药的世界。我从中了解了很多关于药物的起源、演变以及古代医家们是如何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大量的实践来认识药物的。每一页都充满了值得玩味的内容,让我觉得自己的知识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展。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药物的知识,更是关于一种古老的哲学和生活方式的展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