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本草07:藥鏡

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本草07:藥鏡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明] 蔣儀<撰> 著,王振國,丁兆平 校
圖書標籤:
  • 中醫
  • 本草
  • 古籍
  • 藥學
  • 中醫藥
  • 傳統醫學
  • 藥物學
  • 曆史
  • 醫學
  • 古文獻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中醫藥齣版社
ISBN:9787513221368
版次:1
商品編碼:11663139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38
字數:69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藥鏡》四捲,明末清初浙江嘉興名醫蔣儀撰。康熙甲辰年(1664)與明·王肯堂《醫鏡》閤刊,置於《醫鏡》之後,閤刊本總名《醫藥鏡》。《藥鏡》前撰[凡例],,次附[總目]。正文內容分為四捲,係依藥物之藥性的溫、熱、平、寒四類而列,共344味。其後附載[拾遺賦],收藥140種;[疏原賦]述經絡、用藥法,以補所未備;[滋生賦]錄水類藥品25種;[補遺]載36種食物之性用。本次整理以康熙甲辰年刻本《藥鏡》為底本。

目錄

捲一
溫部
人參
北沙參
黃耆
白術
熟地黃
當歸
五味子
百部
遠誌
石菖蒲
藿香
香附
縮砂蔤
木香
肉豆蔻
白豆蔻
小茴香
草果
蓬莪荗
辣蓼
使君子
榖精草
生薑
高良薑
鬱金
薑黃
麻黃
紫蘇
川芎
防風
荊芥
薄荷
槁本
細辛
白芷
蒼耳
蔥白頭
秦艽
香薷
鏇覆花
芫花
半夏
天南星
蒼術
白芥子
前鬍
白附子
威靈仙
萊菔

稀薟
鬍首烏
覆盆子
骨碎補
肉蓯蓉
仙茅
巴戟天
刺蒺藜
鬍蘆巴
續斷
延鬍索
澤蘭
益母草
艾葉
韭菜
紅花
山漆
白頭翁
百草霜
劉寄奴
鼠粘子
鬍荽
芝麻
甘鬆
土木鱉
蔓荊子
蕤仁
辛夷
款鼕花
杏仁
烏梅
益智仁
丁香
沉香
烏藥
陳皮
青皮
厚樸
檳榔
大腹皮
阿魏
五加皮
……
捲二
捲三
捲四
校注後記
附錄

精彩書摘

  《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本草07:藥鏡》:
  疏原賦
  每見醫傢浪習,書雖讀而病昧緣由,議尚浮而不存實意,殃遺匪鮮,業造滋深,夫固難以辭敘也。得其要領,達乎權變,非深心力學之士,其誰剋之!故必先明經絡,使錶裏精詳,而後知受病之深淺;亦必先明氣血,令虛實清理,而後知用藥之泄補。
  以言乎心,乃多氣少血,手少陰也。實則熱見乎外,虛則熱鬱乎內。味甘瀉而補之以鹹,氣熱補而瀉之以寒。以言乎肝,乃多血少氣,足厥陰也。虛則必資心火,實則須抑陽光。味辛補而酸瀉,氣涼瀉而溫補。以言乎脾,乃少血多氣,足太陰也。實則飲食消而肌肉滑澤,虛則身體瘦而四肢懶抬。最忌臍凸肢浮,尤畏口青唇黑。因飲食勞倦之災,定溫多辛少之劑。甘補苦瀉,味貴有彆。寒熱溫涼,氣各從時。以言乎肺,乃少血多氣,手太陰也。實則上熱氣粗兼鼻塞,瀉必辛涼;虛則少氣不足息低微,補須酸熱。以言乎腎,乃少血多氣,足少陰也。實則小腹脹滿,而腰背急強,便黃舌燥,瀉腎湯可以推廣;虛則氣寒陰痿,而音聲混濁,脛弱脈伏,蓯蓉散宜加尋討。所雲味之苦補鹹瀉,氣之熱瀉寒補,就其宜乎腎者,固如是耳。以言乎心包絡,是為心之腑,即膻中也,乃多血少氣,手厥陰也。若夫心應脈,與心相錶裏者,是日小腸,乃多血少氣,手之太陽。其為病也,痛連腰脊,疼引睾丸,實則煩滿而口舌生瘡,虛則懊儂而唇青下白。
  氣涼補而溫瀉,味辛瀉而酸補。若肝之所腑,而同應乎爪者,非膽乎?乃少血多氣,足之少陽。其為病也,眉傾口苦而嘔宿汁,狀如人捕而善太息。實則精神不守,半夏湯瀉之則良;虛則煩擾不眠,溫膽湯補之卻善。若脾之所腑,而同應乎肉者,非胃乎?乃多血多氣,足之陽明。實則唇口乾而腋下腫疼,法宜涼瀉;虛則腹痛鳴而麵目虛浮,藥應溫補。若夫肺應皮,與肺相錶裏者,是日大腸,乃多血多氣,手之陽明。其為病也,傷熱而腸滿不通,辛溫可瀉其實;傷寒而腸鳴泄痛,酸涼可補其虛。若夫腎之所腑,而同應乎骨者,非膀胱乎?乃多血少氣,足之太陽。其為病也,轉胞不利,小便赤澀,煩滿囊腫,難於倪俯,瀉實貴用寒涼;痛引腰背,屈伸不便,腳筋緊急,耳鳴重聽,補虛還憑溫暖。若所稱水榖之道路,氣之所終始,而與心包絡為錶裏者,非三焦乎?乃少血多氣,手之少陽。其為物也,有象而無質,空處而用存。上實熱而瀉心陽,上虛寒而補肺氣。瀉脾土,去中焦之熱;補胃土,扶中焦之寒。下熱瀉膀胱,下寒助腎髒。相髒腑之上下,而補瀉自彆;定藥品之主臣,而虛實自辨。總而言之,六腑為陽,五髒為陰,包絡即是膻中,配成一十二經。
  ……

前言/序言


《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本草07:藥鏡》 內容簡介: 《藥鏡》為明代張景嶽所著,是其本草學思想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中國古代本草學領域中一部具有重要價值的經典著作。本書雖然名為“藥鏡”,卻並非僅僅羅列藥物的性味功效,而是以一種更加宏觀和辯證的視角,深入闡述瞭藥物與人體、藥物與疾病之間的深刻聯係,體現瞭作者對本草學獨特的理解和創新。 《藥鏡》全書共分上下兩捲,內容豐富,條理清晰。捲之上,作者首先開宗明義,闡述瞭本草學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他強調,藥物的運用並非孤立的行為,而應結閤人體的體質、病邪的性質、時令節氣的變化等多方麵因素進行綜閤考量。他提齣“辨體而後用藥”、“辨病而後立方”、“辨時而後審藥”等重要原則,為後世用藥提供瞭重要的指導思想。作者在論述藥物時,不拘泥於前人的記載,而是結閤自身的臨床實踐,對許多藥物的性味、功效、歸經、主治等進行瞭糾正和補充。他尤其注重藥物的配伍原則,提齣瞭“君臣佐使”的配伍理論,並對其進行瞭詳細的闡釋,強調瞭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如何通過閤理的配伍達到最佳的療效。 在藥物的分類上,《藥鏡》也展現瞭作者的獨到之處。雖然仍沿用瞭傳統的分類方法,但在具體藥物的闡述上,他更側重於藥物的實際應用和臨床療效。例如,對於一些具有相似功效的藥物,他會深入分析它們之間的細微差彆,以及在不同病證中的適用性。此外,作者還對一些古代文獻中記載不清或有爭議的藥物進行瞭辨析,力求使內容更加準確和可靠。 捲之下,則更加側重於藥物的臨床應用和具體方劑的組成。《藥鏡》收錄瞭作者根據自身經驗和前人經驗整理而成的諸多方劑,並對這些方劑的組成、用法、主治、禁忌等進行瞭詳細的說明。這些方劑涵蓋瞭內、婦、兒、外等多個科室的常見病證,具有很高的臨床參考價值。作者在論述方劑時,並非簡單地羅列方名和藥味,而是深入剖析方劑的配伍原理,解釋藥物在方劑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方劑的整體功效如何體現。他強調,方劑的組成應根據病證的復雜程度和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靈活調整,反對“泥古不化”的使用方法。 《藥鏡》的另一大亮點在於其對藥物“氣味”的深刻理解。作者認為,“氣”是藥物的動力,決定瞭藥物的升降浮沉、走竄開闔;“味”是藥物的實質,決定瞭藥物的寒熱溫涼、鹹淡甘苦。他將“氣味”的運用與人體的“氣血津液”相結閤,闡述瞭藥物如何通過調整人體的氣血津液來治療疾病。例如,他認為辛散的藥物能行氣,甘溫的藥物能補氣;苦降的藥物能瀉火,鹹軟的藥物能軟堅。這種對藥物“氣味”的精闢論述,為後世理解和運用中藥提供瞭重要的理論基礎。 此外,《藥鏡》還涉及瞭作者對“毒性”的看法。他認為,藥物的“毒”並非絕對的,而是相對的,是藥物偏性過甚的錶現。閤理運用,偏性可以轉化為療效;不當使用,則可能損傷身體。他強調,掌握藥物的毒性,並將其與疾病的性質相匹配,是安全有效用藥的關鍵。 《藥鏡》的語言風格質樸而嚴謹,邏輯清晰,論述精闢。作者善於運用比喻和類比,將復雜的醫學原理解釋得通俗易懂。全書的思想深刻,理論係統,實踐性強,不僅對後世的本草學研究産生瞭深遠的影響,也為廣大中醫藥工作者提供瞭寶貴的臨床參考。 總而言之,《藥鏡》是一部集理論與實踐於一體的本草學專著,它不僅是研究張景嶽醫學思想的重要文獻,更是深入理解中國古代本草學精髓的必讀之作。本書對於我們認識藥物的本質、掌握用藥的規律、提高臨床療效,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最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讓我真正“讀進去”的本草學著作,而不是那種走馬觀花式的翻閱。《藥鏡》做到瞭。它讓我看到瞭本草學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以及其中蘊含的嚴謹的學術精神。作者的考證和辨析,讓我對很多本草學上的問題有瞭更清晰的認識。這本書不僅僅是對古籍的整理,更是一種對中國傳統醫藥智慧的挖掘和呈現。它讓我看到瞭古代醫傢是如何通過對自然界的細緻觀察,來發現和利用藥物的。閱讀《藥鏡》的過程,是一種享受,也是一種學習,它讓我更加敬畏我們祖先留下的寶貴遺産。

評分

作為一名對中國古代醫藥文化情有獨鍾的研究者,我一直尋找能夠真正引領我深入探究的資料。《藥鏡》的齣現,無疑填補瞭我心中的一大空白。這本書不僅僅是簡單的文獻匯編,它更像是一部沉甸甸的學術專著,蘊含著作者深厚的學養和嚴謹的治學態度。書中對許多藥物的性味、功效、炮製方法以及臨床應用的闡述,都極具見地,常常能激發我新的思考。尤其是一些在現代研究中已經較少提及的藥物,通過《藥鏡》的梳理,其價值和潛力再次顯現齣來。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在“復原”古籍,更是在“激活”古老的醫藥智慧。

評分

對於我這樣一名對中醫曆史和文化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藥鏡》提供瞭一個非常棒的切入點。雖然書中的內容涉及古代醫學,但我被其嚴謹的編纂和清晰的注釋深深吸引。它不像一些艱澀的學術著作那樣讓人望而卻步,反而能讓我輕鬆地走進中國古醫藥的世界。我從中瞭解瞭很多關於藥物的起源、演變以及古代醫傢們是如何通過細緻的觀察和大量的實踐來認識藥物的。每一頁都充滿瞭值得玩味的內容,讓我覺得自己的知識視野得到瞭極大的拓展。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藥物的知識,更是關於一種古老的哲學和生活方式的展現。

評分

我之前對本草學的理解,大多停留在對藥物名稱和基本功效的記憶層麵,總覺得少瞭些什麼。直到我開始閱讀《藥鏡》,我纔明白,真正的本草學,是一種對自然、對生命、對人體的深刻洞察。這本書的文字雖然古樸,但其中蘊含的智慧卻曆久彌新。作者的解讀,如同為我打開瞭一扇扇通往古人智慧殿堂的大門。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經典方劑的溯源和分析,能夠清晰地看到曆代醫傢是如何根據疾病的演變和患者的個體差異,不斷完善藥物的應用。閱讀《藥鏡》,不僅僅是閱讀一本工具書,更像是在進行一場與古人的對話,感受他們嚴謹的治學精神和人文關懷。

評分

這本書的齣現,簡直是給中醫藥愛好者們的一份厚禮!我一直對本草學有著濃厚的興趣,但市麵上同質化的本草書籍實在太多,缺乏深度和獨特性。直到我翻開這本《藥鏡》,纔真正感受到何為“經典”的傳承與發揚。《藥鏡》的編纂團隊顯然是下瞭苦功的,他們不僅在文本校勘上做到瞭極緻,更在考據和辨析上下足瞭功夫。許多古籍中模糊不清、甚至有誤之處,都在這本書中得到瞭清晰的解釋。讀起來有一種撥雲見日的感覺,仿佛穿越迴瞭那個古老而充滿智慧的時代,親身感受曆代醫傢對藥物的探索與理解。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