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法公职人员上游经济犯罪与下游非法资产处置途径 [An Analysis on Means of Economic Crimes and Disposal Approaches of Assets for Illegal Public Officials]

不法公职人员上游经济犯罪与下游非法资产处置途径 [An Analysis on Means of Economic Crimes and Disposal Approaches of Assets for Illegal Public Official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薛耀文 等 著
图书标签:
  • 经济犯罪
  • 公职人员犯罪
  • 非法资产
  • 腐败
  • 反腐败
  • 资产处置
  • 犯罪分析
  • 法律
  • 金融犯罪
  • 职务犯罪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金融出版社
ISBN:9787504977427
版次:1
商品编码:11669088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An Analysis on Means of Economic Crimes and Disposal Approaches of Assets for Illegal Public Official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不法公职人员上游经济犯罪与下游非法资产处置途径》以我国已经公开审理的案件为基准,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与归纳统计,辨识不法公职人员转移非法所得的途径与上游经济犯罪类型之间的关联关系,研究资金转移过程中的关键路线与关键步骤,探究影响公职人员上游经济犯罪的因素以及转移不法所得的影响因素。

目录

第1章 公职人员上游经济犯罪与下游不法资产处置类型研究
1.1 公职人员定义
1.2 公职人员上下游经济犯罪的研究
1.2.1 上游经济犯罪类型研究
1.2.2 下游非法资产处置研究
1.3 公职人员经济犯罪心理研究初探

第2章 不法公职人员犯罪信息调查与描述性统计
2.1 案例信息表的设计原则
2.1.1 设计目的
2.1.2 设计原则
2.2 数据的采集与指标的设计
2.2.1 数据的采集方法
2.2.2 指标的设计
2.2.3 信息采集中现实与理论的差异分析
2.3 案例的基本数据统计

第3章 公职人员个体因素与经济犯罪的关联性分析
3.1 公职人员个体因素与上下游经济犯罪的关联模型构建
3.1.1 模型假设
3.1.2 调查指标的同量纲化
3.1.3 关联模型构建
3.2 公职人员个体因素与上下游经济犯罪关联关系的结果分析
3.3 模型结果所揭示的公职人员经济犯罪特点
3.4 公职人员非法资产处置途径研究及预测
3.4.1 公职人员非法资产处置途径
3.4.2 指标体系的构建
3.4.3 有序逻辑回归模型的构建
3.4.4 模型结果的说明
3.4.5 预测分析

第4章 公职人员经济犯罪心理过程分析
4.1 公职人员经济犯罪的根源探讨
4.1.1 “金钱化”的权力是公职人员经济犯罪的基础
4.1.2 灵活处置权为公职人员寻租提供了机会
4.1.3 权力文化为公职人员经济犯罪提供了沃土
4.1.4 监督不力为公职人员经济犯罪提供了情景
4.1.5 生成于人性私心膨胀
4.2 个案研究
4.3 公职人员经济犯罪的心理形成过程
4.3.1 “原始刺激”引发“初反应”
4.3.2 经济犯罪动机产生的“伴随反应”
4.3.3 经济犯罪行为产生的“结果反应”
4.3.4 再次经济犯罪的“恶性循环反应”
4.4 公职人员实施经济犯罪时的心理状态分析
4.4.1 公职人员实施经济犯罪准备阶段的心理状态特征
4.4.2 公职人员实施经济犯罪阶段的心理状态特征
4.4.3 公职人员经济犯罪行为终结阶段的心理状态特征
4.5 公职人员敛财与资产处置两个阶段的风险偏好分析
4.5.1 低级别公职人员敛财行为分析.
4.5.2 低级别公职人员非法资产处置行为分析
4.5.3 资产处置阶段与敛财阶段的对比分析
……

第5章 高、低级别公职人员经济犯罪案例分析
第6章 高、低级别公职人员经济犯罪行为比较分析
第7章 公职与非公职人员经济犯罪比较研究
第8章 时间压力下不同风险偏好不法公职人员洗钱路径选择
第9章 以家庭为单元的公职人员经济犯罪监测研究
第10章 防范公职人员经济犯罪以及提高侦测效率研究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不法公职人员上游经济犯罪与下游非法资产处置途径》:
  结果同时发现了“40现象”和“45现象”。近几年,随着越来越多的“60后”“70后”的年轻领导干部走上工作岗位,职务犯罪现象逐渐呈现高学历、低龄化现象。这些现象的表面是年轻干部过了40岁之后无法再上科级或处级,过了45岁后无法再上处级或厅级,但深层次原因在于年轻干部理想信念的缺失。
  现象二:奢侈性消费现象日益增多
  本书所作的统计中,公职人员在处置其非法所得时,选择“奢侈性消费”这一途径所占的百分比最高。同时在调研中发现,不同级别的公职人员其消费层次不一样。低级别的公职人员以住房、日常奢侈消费为主要支出,而高层次的公职人员,则以高尔夫、会堂馆所、出国、别墅等奢侈消费为主。
  现象三:公职人员不健康心理易诱发犯罪
  本书统计结果显示,85.66%的不法公职人员有贪图钱财心态,22.26%的有为他人谋取利益的心态。构建的模型证明了公职人员的犯罪行为直接受到了其心理状态变化的影响。模型显示:不法公职人员本身具有贪图钱财、攀比虚荣等不当心理,该心理促使其产生了犯罪行为。一些国家公职人员在面对党和国家提供的稳定与优厚的生活保障时,有不知足、攀比的心理,从而诱发了不良的生活方式。而高档次的生活方式都不是一个国家工作人员经济能力所能承受的,因此,不少公职人员就选择了贪污受贿、钱权交易。
  现象四:高官腐败危害最为严重
  本书模型结果说明:级别越高的不法公职人员,其犯罪情况越为严重,体现为犯罪次数多、潜伏期长、犯罪金额大、参与人数多、判刑严重、犯罪类型越趋向于受贿罪。这些犯罪情况,均对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我国纪检监察机关的统计数据表明,近10年来,省部级落马的高官有100多名,涉案金额与人数都有增加。2011年1月判决的原副省级高官宋某的案子,涉及县处级以上干部多达59人。
  现象五:高官非法资产处置途径多样化、隐蔽化
  模型结论显示:级别对非法资产处置有正向的间接影响,级别通过影响犯罪情况,进而影响非法资产处置。级别越高的公职人员,其非法资产的处置途径越多样化、越隐蔽化。2010年判决的文某案,其非法资产包括房产、股票、银行存款、投资的房产、焦化厂等,同时其还选择了匿藏现金的方式。高官犯罪金额庞大,使其对非法资产处置途径不得不多样化、隐蔽化,以此来躲避公。
  ……

前言/序言


目录(示例) 第一章: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3 研究范围与方法 第二章:不法公职人员的经济犯罪行为模式 2.1 权力寻租与利益输送 2.2 职务侵占与挪用公款的类型学分析 2.3 滥用职权与非法经营的边界 第三章:上游经济犯罪的运作机制 3.1 利益集团的形成与运作 3.2 权力与资本结合的金融工具 3.3 跨境洗钱的初步阶段 第四章:下游非法资产的处置途径 4.1 国内隐匿与转移策略 4.2 国际化运作的法律与金融路径 4.3 资产“漂白”与合法化运作 第五章:监管体系的挑战与对策 5.1 现有法律框架的不足 5.2 跨国司法协助的困境 5.3 预防性反腐机制的构建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发现 6.2 政策建议 6.3 未来研究方向 --- 书籍简介: 本著作深入剖析了现代社会中,公职人员群体在行使公权力过程中所滋生的各类经济犯罪活动及其复杂链条。全书以严谨的学术视角和详实的案例分析为基础,构建了一个从犯罪动机到资金流向的完整逻辑框架,旨在为理解和遏制公职领域腐败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分析工具。 本书的讨论并非停留在对传统贿赂或贪污等单一犯罪形态的表面叙述,而是聚焦于权力异化背景下,公职人员如何系统性地利用其信息优势、审批权和监管权,构筑起一套隐蔽的“上游”经济犯罪体系。我们关注的核心在于,这些犯罪行为如何超越传统的个体受贿范畴,演变为涉及复杂利益共同体的结构性腐败。 在上游犯罪模式的剖析中,本书详细梳理了权力寻租的几种典型路径。例如,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出让、资源审批等关键领域,公职人员如何通过设定隐性门槛、提供内部信息或直接干预决策过程,实现对特定商业利益的定向输送。研究特别关注了“影子合伙人”现象,即公职人员通过亲属、代持人或离岸实体,间接持有或控制高价值资产的运作机制。我们对金融工具的滥用进行了深入挖掘,探究了特定金融产品(如结构化票据、私募股权基金等)如何被用作权力交换的媒介,而非传统的现金交易。此外,对复杂跨境交易中,如何利用国际贸易环节的监管漏洞进行资金规模化转移的机制,也进行了细致的描摹。 进入下游资产处置途径的论述部分,本书将视角转向犯罪所得的最终去向与“消毒”过程。公职人员面临的首要挑战是如何在境内外金融监管日益严密的环境下,将非法的经济利益转化为可以自由支配的合法财富。研究系统性地分类了这些处置途径: 1. 境内隐匿与“柔性”洗白: 探讨了通过投资于受监管较弱的非金融行业(如艺术品、贵金属、特定不动产)进行价值固化,或通过设立复杂的信托结构与家族办公室进行层级嵌套,以模糊资金来源的策略。对利用民间借贷、虚假债权债务关系进行资金循环,以图“以假乱真”的做法,也进行了深度分析。 2. 跨境转移与离岸避风港的利用: 重点分析了如何利用司法管辖权差异,通过一系列信托、基金、壳公司构建的离岸架构,将资金转移至监管宽松或信息不透明的司法区域。本书并未简单罗列离岸地名称,而是着重分析了在特定司法框架下,如何利用资产保护条款、受益权人匿名化等工具,为非法资产构建起法律屏障。 3. 合法化“回流”操作: 考察了资产经过一定周期的沉淀和“软化”后,如何通过合法的商业交易(如并购重组、向第三方出售股权或资产)最终实现资金的“合法化”进入主流经济系统。这部分内容强调了时间和复杂操作在资产清洗中的关键作用。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份对犯罪现象的描述,更是一个对制度性漏洞的深度诊断。通过对上下游链条的系统性追踪,本书旨在揭示现有监管体系在面对高度专业化、国际化腐败行为时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我们希望能够为立法者、监管机构和反腐败实践者提供一个更具前瞻性的视角,促使他们在金融监管、司法互助以及财产申报制度等关键环节进行必要的革新和强化。本书对于研究当代经济犯罪、公权力监督与廉政建设的学者和专业人士,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权力与财富之间的互动关系充满好奇,而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探索的绝佳机会。尤其对于“不法公职人员”这一群体,他们的行为不仅触犯了法律,更损害了公众的信任和社会公平。这本书从“上游经济犯罪”到“下游非法资产处置”,这样一个完整的链条式分析,让我看到了作者的用心良苦。我猜测,在“上游”部分,作者不仅仅会罗列犯罪类型,更会深入剖析犯罪动机、心理以及其背后的社会成因。而在“下游”部分,我期待看到的是一系列关于资产“藏匿”和“转移”的“教科书式”的案例,以及作者是如何巧妙地揭示这些“迷局”的。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清晰的反腐“路线图”,让我们看到犯罪分子是如何“精心策划”又如何“步步惊心”,最终又如何被我们追缴回非法所得,这让我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像在法律研究领域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它直击了当前社会治理中最棘手、最令人痛恨的“不法公职人员”这一群体,并且深入剖析了他们所犯罪行的“上游经济犯罪”动机,这本身就极具现实意义。我特别好奇的是,作者是如何将抽象的法律概念与生动的经济运作相结合,去揭示那些隐藏在权力和金钱交织下的黑色产业链条的。这本书的标题就暗示着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要“上游”和“下游”都一网打尽。关于“上游经济犯罪”,我猜测书中会详细解读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传统犯罪形式,但更吸引我的是,是否会触及一些新型的、更加隐蔽的犯罪手段,比如利用职务之便进行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甚至是跨境洗钱的模式。作者在这些犯罪的“源头”上花了多少笔墨,又是如何细致地描绘其操作过程的,这让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提供一个清晰的犯罪图谱,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这些不法行为是如何滋生和蔓延的,是我阅读这本书最大的动力之一。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冲击力,它直击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公职人员的腐败问题,并且深入到了犯罪的“前因后果”。我非常期待这本书在“上游经济犯罪”的探讨上,能否给出一些新颖的视角。是仅仅停留在对经典犯罪的解读,还是会挖掘出一些更具时代特征、更隐蔽的犯罪手法?例如,是否会涉及到利用新技术、新平台进行的犯罪,或者是跨境合作下的新型犯罪模式?更让我好奇的是,在“下游非法资产处置”的部分,作者是如何将复杂的法律程序和经济学原理融会贯通的。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具有创新性的资产追缴和处置方法?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面镜子,照出腐败行为的本质,也像一把钥匙,为我们开启更有效的反腐之门。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下游非法资产处置途径”部分尤为关注,这简直是整个问题的“收尾”关键。众所周知,追缴非法所得是打击腐败、维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最具挑战性的一环。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梳理和分析这些犯罪分子为了掩盖罪行、转移非法资产而使用的各种复杂手段。这是否包括了国内外的资产转移、形式多样的投资渠道、甚至是通过第三方进行洗白的复杂链条?书中是否会列举一些具体的案例,详细剖析这些非法资产是如何被“洗白”或者“隐藏”的?更重要的是,作者是否会在此基础上,提出更有效、更具操作性的资产追缴和处置策略?我设想,这部分内容可能会涉及到国际司法协作、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在资产追溯中的应用,甚至是对现有法律法规的潜在不足进行反思和提出改进建议。这本书能否为法律实务工作者、政策制定者,乃至普通民众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钱往何处去”,并找到“钱从哪里来”的证据,这将是这本书的巨大价值所在。

评分

坦白说,我对法律书籍一向是敬而远之,总觉得枯燥乏味,充斥着晦涩的术语。但这本书的标题却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它不像那些纯粹的理论著作,而是直指社会现实中的一个痛点。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做到将复杂、敏感的法律问题,用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书中是否会运用大量的案例分析,通过真实的故事来展现不法公职人员的犯罪过程和资产处置的种种伎俩?我尤其希望能看到一些“反面教材”,从中学习到他们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深渊,又是如何试图逃脱法律制裁的。如果这本书能够像一部“反腐侦探小说”那样引人入胜,那么它无疑将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打破法律文献的刻板印象,让更多非专业人士也能从中了解到,在光鲜亮丽的职位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罪恶,以及这些罪恶是如何被侦破和清除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